古代名人如何“廉洁齐家”
2016-07-26袁中锋
袁中锋
日前,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而践行准则,不妨从中华文化中寻找DNA,看看中国古人是如何“廉洁齐家”的。
家风,既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重视家风建设,留下无数极具教诲意义的家规、家训,教育陶冶着后辈子孙,谱写了许许多多回味无穷的优良家风故事。同时,也有一些贪官污吏,因家风不正,家庭成员利用其权力和影响行不法、不德之事,为世人所不齿,留下千古骂名。
郑氏家规
重视家庭,是中华民族一大特点。“国”与“家”互不可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递进进阶,治国先治家,治家必有家规。
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的“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题中,第一个被推出的家规是《郑氏规范》。
《郑氏规范》,是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钦赐“江南第一家”的郑氏一族的家规。“江南第一家”,即郑义门,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家族素有好学的风尚和孝义的名声。
浦江县博物馆副馆长张智强发现,从宋、元到明、清,郑义门约有173人为官,尤其是明代,出仕者达47人,官位最高者位居礼部尚书。令人惊叹的是,郑氏子孙中,竟没有一人因贪墨而罢官者。
秘诀何在?张智强介绍,《郑氏规范》168条家规中,86、87、88三条涉及到为政廉洁方面,是针对出仕当官的人规定的。
如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任满交代,不可过于留恋;亦不宜恃贵自尊,以骄宗族。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家规中,对子孙出仕为官、任满离职等有明确规范性要求,违者被视为不孝。
研究者发现,作为郑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宝,《郑氏规范》精华有三:一是厚人伦,崇尚孝顺父母、兄弟恭让、勤劳俭朴的持家原则;二是美教化,开办东明书院,注重教育,且教子有方;三是讲廉洁,从家庭角度制约为官者“奉公勤政,毋蹈贪黩”。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毛醒策对《郑氏规范》有极高评价。在他看来,中国的家训制度,大约有三个历程。第一个是《颜氏家训》,第二个是宋代司马光的《家仪》,这两者理论性较强。而第三个《郑氏规范》,最大的特点是比较注重家规的操作性,把儒学的追求转化为可操作的细节。“这个家族能够三百年繁荣昌盛,跟可操作性强的家规有密切的关系。”
杨氏家规
陕西潼关县杨震“四知拒金”的故事千古流传,无人不知。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今陕西省潼关县安乐镇水峪口杨坡村)人,官至太尉。曾有人劝杨震为子孙考虑,置办产业,他拒绝,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从此,“清白吏”家风在杨家代代相传。从杨震起,家族有四代人连续担任“三公”职务,个个清廉。杨震也被公认为杨氏家族发脉始祖,杨氏后人,都以“清白传家”“四知家风”作为祖训。以“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海内外。
林氏家规
拥有良好家风的家族,不胜枚举。在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街道文北路(文藻山),民族英雄林则徐家规入仕篇有言:“夫人务必嘱咐二儿须千万警慎,切勿仰仗乃父的势力,和官府妄相往来,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他让夫人一定叮嘱儿子们,清白做人,谨慎做事。
陈氏家规
山西晋城陈氏家族的陈氏家训说:“爷事儿知,浊富非吾志,宁怀一念私!享浊富徇利亡身,怀私心违天害理。”教育后代不要贪图不正当的钱财。
曾氏家规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则在给其弟的信中自勉和告诫:“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贻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
包氏家规
北宋包拯生前立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并命人刻在堂屋墙壁,以昭后人。包拯重言教,更重身教,据《宋史》记载,包拯“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包拯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形成了清廉公正的家风,并被包氏后人继承弘扬。
司氏家规
宋大臣司马光,倡导“谨守礼法”和“德教为先”的治家之道,嘱咐儿子“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要儿子继承自己家族的清白之风。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不但儿孙清白相承,连他家雇的守园人都受到熏陶。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地方叫独乐园,是洛阳的一个小花园。一次,他从独乐园门前经过,见新盖了一间厕屋,就问守园人建屋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守园人答,是游人给的赏钱积攒而来。司马光说,为什么不留着自己用?守园人答,难道只有相公您不要钱?家风的辐射带动作用可见一斑!
裴氏家规
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的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历史上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裴氏世谱》等记载,“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
重要原因之一是《河东裴氏族训》造福后世:推诚为应物之先,强学为立身之本。节俭为持家之基,清廉为从政之道……
以上列举的名门家规,虽各有侧重点,却都突出“清廉”二字。在优良家风的指引下,这些家族可谓人才辈出,且守正清廉。
除上文举例的郑氏一族,有173人为官,官位最高者为礼部尚书,无一个因贪墨而罢官者外,山西晋城陈氏家族,则在历史上出过9位进士,其中6位翰林,并培养出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
治家不严,必有后患
同样是官居高位,与这些家族相比,以徐才厚、周本顺等为典型的当代落马高官,则是在治家之道上出了大问题。治家不严,“家族式贪腐”,是当下一些贪腐案件中的常见现象。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直接和通过家人收受贿赂,数额特别巨大;原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收受礼金、礼品,为其子经营活动谋取利益,家风败坏、对配偶子女放任纵容;广东韶关市公安局原局长叶树养受贿的“宏伟目标”,是给儿子2000万、给女儿女婿2000万……
世人谁不爱子孙?“天下第一家”郑氏一族等家族,为子孙后代制定家规家训,看似严苛,实则是出于对后代的爱护;落马官员以违法乱纪形式,拼命为配偶子女敛财保驾护航,看似也是一种“爱”。不同的是,前者纯净,泽被后世,后者畸形,贻害无穷。
“四知遗训家声远,三相流芳世泽长”。渭南师范学院教授梁建邦认为,良好家风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后代在家庭生活中继承先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起着积极而有效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齐家,不仅能影响后代,还能赢得民心,引导社会风尚。王岐山在一篇署名文章中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只有从严要求自己,才能肩负起历史使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信心,战胜13亿人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领导干部任重道远。(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