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祭奠是弘扬还是消解孝文化?
2016-07-26知风
知风
今年清明节前,哈尔滨市殡葬事务管理所开通“哈尔滨殡葬”微信公众号,搭起为公众提供祭奠服务的微平台。只需轻点鼠标,就能为逝去的亲朋献花祈福,并写下悼念心语。对此,哈尔滨市殡葬事务管理所党委书记徐广梅认为,网上祭奠是生者与故人的灵魂对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节约、环保,是弘扬中华民族孝文化的新途径。
孝文化必然包含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有了这个定义,传统的扫墓就不是一种形式。就像茶文化的内涵不是解渴,酒文化的内涵也不是陶醉。只有当某种传统成了形式,才会变成一种负担甚至是累赘,才会想方设法将其简化,最终逐渐消失。近年来各种“现代化”扫墓方式的出现,说明清明节的祭祖传统文化,正在变成一种形式。
无论是网络祭奠还是请人代扫墓,都已经把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文化,当成了一种“空对空”的形式。如果这种传统文化确实只剩下了形式,那么,将其简化甚至让其逐渐消失也无所谓;如果还称其为一种传统文化,就不应该让其越来越流于形式。所谓文化,虽然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但笼统地说,文化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传统的扫墓,也是在历史悠久的清明祭祖活动中形成的。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只有亲力亲为,才能感知和重温中华民族敦亲睦族的行孝品德和“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诚然,以唯物论和现代科学看待清明祭祖,在这个日益物化的时代更显得虚无。问题就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同步。这种物质和文化上的差异,表现在清明祭祖活动上,就出现了两个极端。要么在祭品上摆阔,弄出五花八门的,反映出现实社会对物质追求的各种祭品;要么简单到几乎虚无。实际上都是在物质文明进程中,精神文明明显滞后甚至倒退的表现。
这不但表现在对待祭祖文化上,而且在道德信仰上也丝毫不忌讳,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所以,无限简化清明祭祖仪式,必然会消解这种传统文化。已故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曾说过,“行祭札并不是图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因此,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那么,怎么能让虚拟的网络来替代?
我们在清明节,除了祭奠祖先、缅怀亲人,还可以踏青郊游,在春天的气息里,感受天人合一的氛围,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把清明节中“祭祖拜宗,慎终追远”的文化情怀、精神内涵、民族特性发扬光大,关注、保护和宣扬那些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这也是清明节的本质内涵。(资料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