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古代秘书
2016-07-25潘春华
潘春华
秘书是领导的助手,是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职业。我国古代就有秘书一职,掌管着典籍或起草秘要文书之要职,其重要性不亚于现在。
自秦汉至清末,历代封建王朝均设有尚书、秘书监、秘书令、秘书丞、秘书郎等秘书官职,掌握大小官员转呈向皇帝递交的奏折,宣布皇帝的诏书等。
尚书的设置在秦朝时就已经有了,《宋书·百官志》上说:“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为之尚书。”又说,“秦时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承。”所谓的“发书”,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启发文书,即臣下进呈的奏章,皆由尚书开启审读,向皇帝报告;另一说是发布诏制,即皇帝下达的诏书、圣旨、官员任免等文告,都经尚书撰写、登记,然后颁发。不管那种说法,都可以看出,尚书是皇帝身边亲近的司秘书之职的官员,或者说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古代秘书撰写公文,和文人墨客撰写寿序碑文一样,有时是可以得到赏赐、获得酬劳的,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二中说,在宋初,秘书写公文“皆有润笔物”。宋太宗赵光义时,还“立润笔钱数,降诏刻石于舍人院(秘书办公的地方),每除官(任命官员)则移文督之”。
秘书领了国家俸禄,写公文却还要另外获酬,而且在宋朝还订立制度,这种做法令人费解。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那时秘书的俸禄普遍很低,有的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还有他们不得不为之的苦衷,那就是秘书们写公文得到的润笔钱物,并非起草公文的秘书独得,而是翰林学士院(中书舍人院)全院官员乃至后勤职工(吏人、院驺)共同分享的。杨亿是公文大手笔,长期在朝廷从事秘书工作,因为家贫,他曾经请求去地方上做官。他说:“虚忝甘泉之从官,终作莫敖之饥鬼。”他是朝中头号大秘书,生活境况尚且如此,其他人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为改善秘书生活,增加他们的收入,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开始让翰林学士兼任外朝官,秘书的经济待遇才有所改善。可是元丰改制后,这一决定被取消了,秘书们于是又恢复到以前贫穷的境况。
秦汉时,各个中央部门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均设有撰写文书、保存档案、行使秘书职能的文法吏,但是这些官员同时还兼任许多职务,有一些甚至是各级机关的一把手,并不是专职的秘书。到了南北朝时期,大多数的中央职能部门内设置了专门撰文写作的“记室”,其工作就是撰写公文,可以说,“记室”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处理科,此时秘书的工作已经颇为正规,并且有了编制和职称的制度,有了高下之分。由于撰文的需要,很多官员都随身带着负责撰文的秘书,秘书的地位又有了较大的提高。
唐宋时期,集权主义大大加强,各个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不能再自己招募秘书了,必须由朝廷指派,唐玄宗时由文学侍从官选充任,北宋始设专职。朝廷指派的秘书由于对朝廷负责,所以具有牵制地方官员的作用,也是唐宋时期中央集权的重要表现。
明清时期,各级的地方政府责任众多,政治经济文化一手抓,地方领导的压力很大,指派的秘书已经不能够满足需要了,于是上自督抚,下自州县,都聘请师爷佐理政府事务。师爷就是私人秘书的前身,除了辅助公务外,也帮助领导处理一些私人事务。
由于师爷并不是朝廷认可的官僚,所以在清朝晚期,著名的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向皇帝上奏,呼吁改革师爷制度,并被采纳,师爷的历史就此终结。民国时,大多数的行政机关都开始设秘书。
(责编 / 刘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