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怀悲悯忆旧事
——读杨绛先生的《将饮茶》

2016-07-25毛本栋

文存阅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姑母围城钱钟书

毛本栋



心怀悲悯忆旧事
——读杨绛先生的《将饮茶》

毛本栋

杨绛先生今年一百零五岁了,真可谓“仁者寿”,堪称超然的典范。《将饮茶》是她的一本著名散文集,颇有历史癖的我却把它当作一份浸透悲悯之心的史料来读。这本独特的史料,是一如既往的杨绛风格:淡、静、雅。往事娓娓道来,无论曾经多么跌宕起伏,也只是平淡地用词,安静地描述。作者就像一个坐在老屋墙边娓娓讲述往事的老太太,美丽的夕阳映照在她和蔼端庄的脸上,一幅幅历史尘影在我们眼前渐次清晰,恍然如昨。

我爱听旧事,爱读旧书。这本《将饮茶》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校定本。窄三十二开,二百一十二页,钱钟书题写书名,素白封面上悠然垂着一根飘逸的柳枝,衬出一种淡雅静谧的意境。集子里主要收录了四篇散文:《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忆钱钟书与<围城>》和《丙午丁未年纪事》。杨绛一点一点地回溯至记忆深处,回忆与父亲、姑母相处的过程,忆述丈夫钱钟书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他撰写《围城》时的处境,记叙在史无前例的丙午丁未年中,她作为一个“陪斗者”的所见所闻。

以文字为湮没在历史尘埃里的人物立传,不仅仅是一种追忆,就其本质而言,更是一种省察。这首先体现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杨荫杭(即老圃者)[长司]法部者,此语亦大似商量饭菜单时语及园圃中绝异之新蔬,虽不必下箸而已津津有味矣……不知其以老菜根佳耶,抑上此台盘佳也。”杨绛父亲杨荫杭一生做过高等审判厅长、高等检察厅长、报纸主笔、开业律师、自由评论家和教书先生,虽身处艰难世途仍秉持正义公道,或不畏辞官,或替百姓诉诸法律公道,虽啃“老菜根”而不上“台盘”,却活得有滋有味。文中记录了一个细节,其父当律师期间,一次和会审公堂的法官争辩,法官训斥他不规规矩矩坐着,却跷起了一条腿。其父“故意把腿跷得高高的,侃侃而辩”,傲然风骨令人敬佩。然而,有一事大为遗憾,书中记下了其父潜心研究音韵学,写了一本被人称为“绝学”的《诗骚体韵》,然而此书在他生前未能出版,在其逝世后连手稿也散佚了,不能不令人痛惜。也许,当杨绛在整理这些零碎记忆时,才全然领会其父的人生意义:“我读了《堂吉诃德》,总觉得最伤心的是他临终清醒以后的话:‘我不是堂吉诃德,我只是善人吉哈诺。’我曾代替父亲说:‘我不是堂吉诃德,我只是《诗骚体韵》的作者。’我如今只能替我父亲说:‘我不是堂吉诃德,我只是你们的爸爸。’”

杨绛有三位姑母,大姑母在《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只有“出嫁不久因肺疾去世”一句交代,二姑母也只是偶尔提及,主要追忆的是三姑母杨荫榆。鲁迅的多篇文章(如《纪念刘和珍君》等)中都提到过杨荫榆,当然是被指责、批判的对象。1924年秋,女师大(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掀起的“驱杨风潮”曾是当时的舆论焦点,鲁迅、沈尹默、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口诛笔伐,用词辛辣、尖锐。由此,杨荫榆就难以得到褒奖了,即便是她十八岁时坚决摆脱家庭包办的不幸婚姻(丈夫是个傻子);即便是她步行上学,开风气之先;即便是她一路求学,并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即便是她被免去大学校长之后仍不遗余力地创办、经营着学校;即便是1938年,五十四岁的她因维护乡邻、痛斥日本兵而惨遭枪杀。该文是杨先生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所之邀而作,于1983年发表。虽然“她(指三姑母杨荫榆)很不喜欢我,我也很不喜欢她”,但仍被收进《将饮茶》而被杨先生视为“私货”,应自有其深层含义。“如今她已作古人;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读到结尾这句话,不禁令人唏嘘。读该文有恍然之感,让人难以适从,原来杨荫榆并非那么简单,对其人其事也不能简单随便地定论。

《忆钱钟书与<围城>》其实是对《围城》的“注释”。杨绛认为,“最有资格为《围城》做注释的,该是我了”,剖析《围城》的人物原型,呈现真实的钱钟书,杨绛说:“《围城》里写的全是捏造,我记得却全是事实”。“捏造”所用原料,“捏造”所需功力,“捏造”的间隙过程等等,当然是阅读《围城》的绝好“注释”。“《管锥编》、《谈艺录》的作者是个好学深思的钟书,《槐聚诗存》的作者是个‘忧世伤生'的钟书,《围城》的作者呢,就是个‘痴气'旺盛的钟书。”杨绛在这部分中,一方面详叙了钱钟书创作《围城》的背景,也对书中人物及其思想作了注脚,说明《围城》“尽管读来好像真有其事,实有其人,但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另一方面,由此引出一个“写《围城》的钱钟书”,讲述其家庭背景、生长环境、求学经历和生活方式,从而让人更加了解钱钟书的“痴气”在书里书外的表现——“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

丙午丁未年前后,着实是一个不堪和不安的时期。如杨绛所言,自己的“陪斗者”亲历亲闻,“仅仅是这场‘大革命'里的小小一个侧面”。那份任人打骂欺侮、尝尽天天吃窝窝头咸菜的生活而“我自岿然不动”的底气,来源于对美好的信仰,对人性的依赖,这份反复自慰的人生信念强大得足以使生活上的一切折磨变得微不足道。难能可贵的是,杨绛对那个时代所遭受的苦难常怀悲悯之心,对那些岁月那些人事抱以深刻的宽容之心。杨绛心里装着大爱,因此她忘不了许多人的关怀和慰问,忘不了一个并不很熟的年轻人朝她做的可爱鬼脸,忘不了同所的年轻人帮她做详细的开会笔记,以此避免被传染感冒和省下时间进行《堂吉诃德》的翻译工作。这就是杨绛深藏于记忆里对人类苦难痛彻心扉的怜悯。我们也追随其脚步在回忆里启程,携带着那些人事,最终触及一个时代的肌理。

杨绛先生

猜你喜欢

姑母围城钱钟书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担凉水
担凉水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围城”内外
我的四姑母
“围城”之战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论钱钟书《谈艺录》中引文翻译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