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企业核心能力悖论:以企业家精神导向和市场导向的视角

2016-07-25臧敦刚李后建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华东经济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市场导向调节作用

臧敦刚,李后建(四川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破解企业核心能力悖论:以企业家精神导向和市场导向的视角

臧敦刚a,李后建b
(四川农业大学 a.经济学院;b.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固守原有核心能力的企业容易形成核心刚度,最终面临被淘汰的厄运。基于此,文章以中国中小型信息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核心能力理论为基础,试图通过探寻企业家精神导向和市场导向的调节作用来破解转型经济体中核心能力悖论。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核心能力悖论是中小型信息技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次,企业家精神导向对核心刚度的软化作用并不明显,同时它对核心能力向核心刚度转化的缓解作用亦不明显;最后,市场导向既能起到软化企业核心刚度的作用,同时又能引导企业缓解核心能力对核心刚度的强化作用。研究的结论对于进一步破解转型经济体中核心能力悖论,实现经济结构成功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核心能力悖论;核心刚度;企业家精神导向;市场导向;调节作用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6.03.019

一、引 言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小型企业若不凭借创新来抢占市场先机,其结果无疑是在市场竞争中等待被猎杀。因为通过创新,企业可以获得有别于其他企业的市场潜能。然而,对于中国中小型企业而言,创新通常要耗费巨大的代价,甚至可能让企业万劫不复(Wright et al.,2012)[1]。此外,企业创新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Thrane et al.,2010)[2]。因此,建立在创新体系上的企业核心能力往往被锁定在原来的技术轨迹上,从而使得企业陷入某种理论范式之中,限定了企业的创新边际搜寻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已久的核心能力有可能会阻碍企业适应技术体制的重大变革(Mudambi and Swift,2009)[3]。因为特定的核心能力通常与特定的组织结构相关,改变核心能力,就意味着组织结构的变革,此时与组织层次和部门重组伴生的权力再分配将会触动既定权力位阶,从而衍生出妨碍技术体制重大变革的强大阻力。Levinthal and March(1993)[4]认为做出创新决策的企业可能最终陷入两种类型的“陷阱”,即失败陷阱(failure trap)和能力陷阱(competency trap)。面对核心能力悖论,企业如何突破原有核心能力的限制,迅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既是当前中国中小型企业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同时又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

以往研究将焦点集中于探讨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而对如何破解转型经济体中中小型企业核心能力悖论着墨甚少。在稳定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其竞争优势的源泉,然而在转型经济体中,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会使得企业建立起的核心能力演变为核心刚度(Barnett,Greve and Park,1994)[5]。在核心刚度的影响下,企业内部通常会营造出一种惰性和过度自信的氛围,即它们对原有的核心能力过度自信而表现出对外部环境波动的惯常忽略(habitual regardless)。在上述情境中,惰性压力和过度自信通常会阻碍企业寻求与内外部环境变化一致的核心能力演进。因此,核心刚度可以被视为在剧烈变动的环境中,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同外部环境匹配错位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为了减少这种代价,降低生存风险,企业在面临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需要随时充实和完善自身的核心能力。然而,一个企业如何随时演化出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相匹配的核心能力,目前还是有待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两种可能破解核心能力悖论的内生性动力,即企业家精神导向和市场导向。试图通过实证的视角评判这两种导向对核心能力和核心刚度之间关系是否存在调节效应。

二、文献探讨与研究假设

(一)核心能力悖论

根据企业资源基础的观点,企业可以被视为一组资源的集合体(Wernerfelt,1984)[6]。这些资源较大程度地决定了企业的优势与劣势(Gabriel,Venkat,and Paul,2003)[7]。核心能力理论拓展了资源基础的观点,提出了严格意义上的核心能力观点,清楚地界定了企业核心能力的边界。企业核心能力是嵌入式的组织记忆,是组织惯例的集合。这些惯例会使得组织知识的积累和组织活动的惯例化构成组织记忆最重要的两种存储形式,并成为组织正常运转的重要机制(Boyer and Robert,2006)[8]。由核心能力演变而来的这些组织惯例可以节省企业的认知资源,增加企业的稳定性,降低企业决策的不确定性,并且在较大程度上维持着企业的竞争优势(Barnett,Greve and Park,1994)[5]。但它也是组织惰性(Boyer and Robert,2006)[8]、不灵活性(Gersick and Hackman,1990)[9]和企业盲目(Ashforth and Fried,1988)[10]的重要来源。Teece(2009)[11]认为,随着企业的逐渐老化,早期的决策和实践也会被传承下来,最终演变成组织惯例,从而使得企业变得相对惰性,这是因为目前能够为企业提供满意解决方案的成功惯例会妨碍企业寻求外部资源或启动组织变革,降低了企业洞悉外部环境的能力,弱化了企业进取创新的动力。因此,在复杂变化的环境中,过度偏执和过分强调组织惯例会使得企业核心能力无法变通,迫使企业陷入“能力陷阱”的困局,并将企业锁定为固定不变的行为模式,最终演变为“核心刚度”。事实上,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打破了企业原有的生存法则,甚至颠覆了企业原有的生存模式。在这种情境下,倘若企业依旧依赖以往存储的知识模式,并恪守内部风俗、习惯或惯例来应对市场挑战,那么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生存风险,甚至可能会遭受外部环境的致命冲击。当企业意识到组织与外部环境发生错位时,它们唯有重新构建一个具有异质性、差别化且难以仿制的优势集合,才有可能抵御外部环境的负面冲击,维持原有的竞争优势。但现实是,当中小型企业耗尽有限的资源与能力重构优势集合时,竞争对手的行动、新技术的出现以及环境的变迁将有可能使得中小型企业精心构建的优势集合变得毫无价值。

此外,企业核心能力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即企业的核心能力具有时间路径的不可逆性,因此核心能力一旦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就将被选定,在往后的发展中这种特征会沿着既定方向不断强化(Roper and Hewitt-Dundas,2008;Peters,2009)[12-13]。在稳定的环境下,企业利用核心能力持续获取竞争优势的模式是可重复的和可识别的。但当外部环境变化加剧,竞争性市场充斥不确定性时,企业的核心能力会强化组织刚性,降低企业对外部环境冲击的反应能力。因此,外部环境的变化客观上要求组织进化,以提高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存活的概率。但由于企业核心能力的惰性会使得企业主观上的进化动力不足,从而妨碍企业内在创新挖掘(in⁃ternal innovative excavation)和外部创新搜索(external innovative search)。因此,当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核心能力会演变为核心刚度,它可能会割裂外部环境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导致市场不确定性将企业核心能力侵蚀殆尽。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1。

H1:在经济转型的经济体中,中小型企业核心能力会强化其核心刚度,即核心能力悖论是普遍存在的。

(二)破解核心能力悖论:企业家精神导向和市场导向的调节作用

外部环境的变迁使得组织与环境之间错位,企业核心能力演变为核心刚性。此时企业管理者需要克服组织惰性,迅速挖掘内在创新潜力并同时进行外部创新搜索活动,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和追逐竞争优势的动态核心能力(dynamic capability),防止核心能力向核心刚性演化(Salge,2011)[14]。为了克服组织惰性,企业内部必须具备一种内生性动力来鞭策企业寻找市场上未被利用的机会。但由于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而企业内部存储的知识有限,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准确地找出市场上未被利用的机会实乃不易(Ocasio,1997)[15]。为了准确鉴别和利用这些市场机会,企业需要具备企业家精神导向,而企业家精神导向具有高度的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超前行动性等特征(Merlo and Auh,2009;Rhee et al.,2010)[16-17]。它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一种进行试验和承担风险的学习和选择的机制,使得企业具有机会找寻(opportunity-seeking)和优势找寻(ad⁃vantage-seeking)的行为动机(Hughes and Morgan,2007)[18]。在这种动机的影响下,企业更倾向于接受新的思想,使用新的方法(Barczak,Griffin&Kahn,2009;Li et al.,2010)[19-20],也更愿意交换新的思想和采纳新的观点(Brockman&Morgan,2003)[21]。企业家精神导向使得企业将重点放在需求创造和激进式创新上(Avlonitis&Salavou,2007)[22]。因此,具备企业家创新导向的企业会更有强烈的意愿要求变革、承担风险和创新以使得它们在产品开发上能够领先于竞争对手(Zhou et al.,2005)[23]。同样地,企业家精神导向会激励企业持续关注市场环境的动向,以使得它们更加适应商业环境的变化和趋势(Ahuja& Lampert,2001)[24]。同时,企业家精神导向会让企业更加重视组织内外的关系网络,促进知识的流通,促成新的资源组合,以开发出更加符合消费者和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Renko,Carsrud&Brännback,2009)[25]。此外,企业家精神导向还会促使企业去强调知识转换机制,从而将隐性知识外化,进一步内化到员工的行动中。由此可知,具有企业家精神导向的企业具备更加高效的知识转换系统,从而加深了企业对核心能力的理解,提高了企业回应市场需求的速度(Dursun-Kilic,2005)[26]。以往研究都将企业家精神导向视为企业动态能力的源泉(Merlo and Auh,2009;Jiao et al.,2010;Li et al.,2009;Lin et al.,2008)[16,27-29],它强化了企业根据环境变化来迅速调整和重新配置企业资源的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Li et al.,2009)[28]。Merlo and Auh(2009)[16]认为企业家精神导向可以提高企业主动回应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纠正企业与环境之间的错位,克服组织惰性,防止企业核心能力向核心刚度的转化。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2。

H2a:在经济转型的经济体中,企业家精神导向对核心刚性有显著的软化作用;

H2b:在经济转型的经济体中,企业家精神导向在中小型企业核心能力和核心刚性间扮演着负向调节的功能,换言之,企业家精神导向程度越高,企业核心能力对核心刚度的正向影响程度就会越弱。

除了企业家精神导向以外,企业也可能根据市场导向来调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Kohli&Jawor⁃ski,1990)[30]。市场导向如同组织文化,它是企业持续传递优越价值给消费者的一种特性(Slater&Narv⁃er,1996)[31]。Berthon et al.(1999)[32]认为由于企业过度关注当前顾客需求,反而会分散企业培育和完善核心能力的精力。原因在于现有顾客通常是短视的,他们缺乏洞悉潜在需求的能力,如果产品创新以现有顾客为中心,那么企业将很难推出前瞻性的创新产品,企业的核心能力也将限定在原有的范围之内。Christensen&Bower(1996)[33]的研究结论亦表明,过高的市场导向会将企业的创新活动限制在顾客驱动的渐进式创新的狭窄范围之内。然而,Narver et al.(2004)[34]则认为市场导向蕴含了两种含义,即响应性市场导向(responsive market orientation)和预应性市场导向(proactive market orientation)。响应性市场导向是企业试图了解与满足现有顾客表达的需求,而预应性市场导向是企业试图了解与满足潜在顾客表达的需求。响应性市场导向会激励企业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去彻底响应现有顾客表达的需求(Baker&Sinkula,1999)[35],因此它会不断地激励企业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去吸收新的信息,并不断地积累新的知识和经验,以增加企业的吸收能力(Cohen&Levinthal,1990)[36]。通过新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累积,企业也会不断培养和完善核心能力,以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企业生存的概率(Slater and Narver,1994)[37]。预应性市场导向会促进企业的探索性学习行为,激励企业寻找和传递新的信息和知识,使企业在经验范围外的组织活动发生变化(March,1991)[38]。因此预应性的市场导向会不断提醒企业关注新市场和新技术的发展,并在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突破。Han et al. (1998)[39]的研究表明市场导向可以激励企业重新培育或不断完善现有的核心能力,增强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3。

H3a:在经济转型的经济体中,市场导向对核心刚性有显著的软化作用;

H3b:在经济转型的经济体中,市场导向在中小型企业核心能力和核心刚性间扮演着负向调节的功能。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择信息技术类中小型企业作为调查对象,以了解在转型经济体中,这些企业的核心能力向核心刚度转化的过程中是否会受到企业家精神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干扰。由于在本研究中问卷的所有问题均在于了解企业有关核心能力的状况,包括核心能力、核心刚度、企业家精神导向和市场导向。对于这些情况,企业决策层的了解程度是最深的,因此在问卷发放上,需以公司经理作为问卷发放的对象,但若公司经理并无高度配合意愿,那么问卷的回收率可能会偏低,故本研究采取立意取样进行资料搜集,通过电话与电子邮件联系,确认企业经理具有较高的配合意愿,则请公司经理上网填写问卷,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51份。

为了检验无反应偏差(non-response bias),我们将对第一批回收的有效问卷和第二批回收的有效问卷以t-test的方法检验两次回收的有效样本在核心能力、核心刚度、企业家精神导向和市场导向等问项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在显著性水平5%上,两组有效样本之间在各个问项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分析结果虽然无法完全排除无反应偏差,但它能增加我们对样本代表性的信心。在样本分布中,信息技术类中小型企业以计算机修理业居多;成立时间以3~6年居多;员工人数以20~40人居多。

(二)变量测量

本研究所有的观测变量均以相关文献为基础,并根据多位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进行局部内容及用字遣词的调整与修正,以期能符合中国信息技术类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情景与理论基础。所有潜在变量是利用多个观测变量来衡量。每一个观测变量,回答者依据对题目所描述的认同程度来回答,我们采用五点李克特量表来代表认同的程度。尺度1表示强烈不同意,尺度3表示普通,尺度5表示强烈同意。每一个潜在变量及其观测变量简述如下:

(1)核心能力。根据Long and Vickers-Koch (1995)[40]和Hamel and Heene(1994)[41]的观点,我们将核心能力定义为一种技巧、知识和技术的秘诀,可以对价值链的特定点提供特殊的优势,因此它是企业不易被竞争者模仿且优于竞争者的核心资产。核心能力量表建立在Long and Vickers-Koch(1995)[40]和Hamel and Heene(1994)[41]有关核心能力的理论基础之上,同时参考林文宝、吴万益(2005)[42]的相关量表设计成本文的核心能力量表,分为门槛能力、重要性能力和未来性能力三个构面,共11题。其中门槛能力是指公司面临竞争压力时所需具备的支持性能力和基本技术能力,譬如执行业务活动所需的一般性技能和系统,例如,计算机系统、机器设备等硬件的工具;重要性能力是指对于公司的竞争能力影响重大的技术或系统,譬如技术制程控制、新技术的引进、管理和有效运用的能力;未来性能力是指公司为了维持未来竞争优势所必须发展的能力,譬如技术改良、生产流程自动化以及侦测回馈或预测的能力。

(2)核心刚度。根据Li et al.(2008)[43]的观点,我们将核心刚度定义为核心能力的长期不良积累而产生的难以适应环境的惰性。核心刚度量表建立在Li et al.(2008)[43]有关核心刚度的理论基础之上,分为战略刚度、运营刚度和管理刚度,共9题。战略刚度是指由于管理层认知滞后和行动滞后而导致企业战略行动上的迟延。运营刚度是指企业在组织运营过程中由于有效决策的迟延以问题解决速度的迟延,从而导致企业难以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管理刚度是指企业过分依赖于以往成功的管理方式和风格而难以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对组织结构做出合理的调整,最终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3)企业家精神导向。根据Covin&Miles(1999)[44]的观点,我们认为企业家精神导向是组织的一种特质,它倾向于强调积极的产品创新、提出高风险计划、采取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先驱性创新。本研究主要参考Atuahene-Gima and Ko(2001)[45]等文献来发展企业家精神导向量表,共5题。企业家精神导向的背后隐含了机会找寻与优势找寻的企业行为,其展现出来的特性包括:期待新的思想及创造力的产生;鼓励主动承担风险;容许失败存在的可能性;宣扬学习的重要性;支持产品、流程及行政创新;支持持续性创新。

(4)市场导向。根据Hult et al.(2005)[46]的观点,我们认为市场导向是一种思想体系,它会激励企业员工发展和利用市场信息,不断地向顾客传递和维持优越的价值。本研究主要参考Narver et al.(2004)[34]等文献来发展市场导向量表共7题,分为响应性市场导向(共3题)和预应性市场导向(共4题)。响应性市场导向是指企业试图去观察、了解,进而满足消费者表达性需求(expressed needs)的思想体系。而预应性市场导向则是企业试图去观察、了解,进而满足消费者潜在需求(latent needs)的思想体系。

(5)控制变量。根据Li et al.(2008)[43]、Narver et al.(2004)[34]和林文宝、吴万益(2005)[42]的相关论述,我们将企业的相关背景变量纳为控制变量,包括企业员工数(取对数)、企业年龄、大学本科及以上员工比例。

(三)共同方法偏差事后侦测

为了检测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哈门氏单因子测试法(Harman’s singe-factor test),将量表中(核心能力、核心刚度、企业家精神导向和市场导向)的32个题目一起做因子分析,在未转轴的情况下共得到7个因子,累计解释变异量为77.657%,其中第一个因子的解释变异量为39.311%,显示共同方法的偏差并不严重。为谨慎起见,本研究同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加以检测,此法的前提为:如果方法变异是形成量表间共变异的主要原因,则验证性因子分析将显示单一因子模型与数据的拟合优度和假设模型一样好。本研究将单因子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模型与数据的拟合优度并不理想(卡方值= 4 817.435 GFI=0.512,RMSEA=0.184)。再与假设模型(卡方值=573.641,GFI=0.912,RMSEA=0.044),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假设模型显著优于单因子模型(△卡方值=4 243.794,△df=7,p<0.001)。虽然上述的检测无法排除共同方法偏差的威胁,但也提供证据说明本研究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并不严重。

(四)信度与效度分析

1.信度检验

本研究利用内部一致性来评价量表的信度,即利用Cronbach’s alpha和单因子模型的可靠性因素来评估研究模型的量表信度(Raykov,1998)[47]。此外,我们也通过检验剔除某一题目后,整体量表的信度是否将会明显改善来评估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强度。根据研究目的,我们所使用到的信度评价指标包括项目总平方复相关系数和剔除项目后的Cronbach’s alpha值(Hair et al.,1998)[48]。研究结果经整理后见表1。如表1所示,所有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可靠性系数都在0.7以上,因此所有因子分别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Hair et al.,1998)[48]。组合信度和平均变异萃取量进一步表明本研究各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如表1所示,所有因子的组合信度皆在0.7以上,符合Fornell&Larcker(1981)[49]所建议的临界值标准。如表2所示,所有因子的平均变异萃取量皆在0.5以上,也符合Hair et al.(1998)[48]所建议的临界值标准。

表1 量表信度分析汇总表

2.效度检验

由于本研究数据呈现出联合正态分布的趋势,因此研究量表的聚合有效性是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中稳健性极大似然估计法来进行评估的,具体结果见表2所列。表2的结果显示标准化的因子载荷和项目信度分别在Steenkamp&van Trijp(1991)[50]所建议的临界值0.6和0.5之上。此外,所有题目的因子载荷都在0.01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因此,所有的因子具有良好的聚合有效性。

表2 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汇总表

关于因子之间的区分效度,我们计算了每个因子的平均萃取变异量的平方根以及因子间的相关系数,所得结果汇报见表3。由于每个因子的平均萃取变异量的平方根要显著大于这个因子与其他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故本研究因子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表3 相关系数矩阵和平均萃取变异量平方根

四、实证分析

(一)多层次回归分析

本文以企业核心刚度为自变量,以企业家精神导向和市场导向为调节变量,以核心能力为因变量,采用多层次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检验。为了避免直接生成的交叉项而导致的多重共线性。我们先将核心能力(CC)、企业家精神导向(EO)、响应性市场导向(RO)和预应性市场导向(PO)四个变量中心化,然后再生成交叉项并进行回归分析。在进行数据分析时,我们还控制了企业年龄、企业规模和大学本科及以上员工比例等变量的影响。回归结果汇报见表4。

表4 多层次回归分析表

表4的回归结果,3个模型的F值均显著不为零(p<0.01),即3个模型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线性关系显著。其中在模型2中,核心能力(CC)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0.216,p<0.01),这表明核心能力对中小型企业核心刚度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意味着本文研究假设H1获得实证支持。对此普遍存在的解释是,中小型企业的核心能力实际上反映了对一些管理目标和环境压力的应对。通常情况下,核心能力是中小型企业随着历史演变所继承下来的不变的遗传信息,它们凭借这些独特的信息来争取生存的机会。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中小型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跟随环境的脚步变革核心能力,此时形成已久的核心能力会使得企业形成一套充分发挥原有核心能力效应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会引导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维持竞争优势。当企业的核心能力被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时,企业也会形成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固定不变的行为模式。当这些行为模式内化为组织惯例时,组织惯例便成为引导企业行为的基本准则。在稳定的外部环境下,组织惯例虽然能够在企业决策过程中节省认知资源、增强企业稳定性并减少不确定性。但是,组织惯例限制了企业的注意范围以及吸收新信息的能力。因为它界定了企业的搜寻范围:只搜寻同企业原有知识体系一致的新观念。此外,组织惯例带来的惰性会降低企业对市场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当外部环境急剧变化时,如果企业缺乏对市场的敏感性和洞察力,那么企业内部系统中的信息流也将会缺乏独特性,企业也就不能建立或者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即企业拥有的技巧与知识组合与市场上竞争对手的技巧与知识组合相比并无优势。因此,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个动态过程,它要求企业必须根据环境变化重新整合和建构出企业核心能力,但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根据环境提供的信息来建构新的核心能力似乎并不现实,因为建构新的核心能力,不仅会大量消耗企业有限的资源,而且还会降低企业现有的收益,同时还可能会导致转移成本和退出成本的提高。此外,建构新的核心能力,通常意味着组织必须根据新的核心能力来调整或变革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调整或变革会导致组织层次和部门重组所伴生的权力再分配,从而触动既定权力位阶(King and Tucci,2002)[51]。综上,组织核心能力的悖论是普遍存在且不能轻易破解的。

虽然企业家精神导向(EO)对核心刚度具有负面作用,但并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这表明企业家精神导向对中小型企业核心刚度的软化作用并不显著,意味着本文研究假设H2a未获得实证支持。另外,核心能力与企业家精神导向交叉项(CC×EO)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这表明企业家精神导向对核心能力和核心刚度之间的正向关系并无显著的影响,意味着数据分析结果并未支持H2b。因此,企业家精神导向既不能对中小型企业核心刚度起到软化作用,又不能缓解核心能力对核心刚度的强化作用。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企业家精神导向强调的是积极的产品市场创新、提出风险性高的计划和领先竞争对手的先驱性创新倾向。它激励企业在产品创新过程中要具有探索性以及追求风险与挑战的精神。企业家精神导向会将企业完全暴露在复杂多变的环境所带来的高风险之中。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它们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承担高风险创新活动失败后所需付出的代价。因此,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都表现出风险规避的偏好。在这种偏好的影响下,企业家精神导向在中小型企业中通常会受到抑制。为了规避被市场淘汰的厄运,中小型企业通常选择以创新为核心的调适惯例。一些成功的中小型企业通过不断地创造新产品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而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并没有足够的协调成本来根据企业家精神导向去实现重大的技术突破或者破坏性创新,从而达到改变整个市场竞争环境的目的。对于另一种情况,一些中小型企业选择以工艺创新为核心能力,例如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供一系列的标准产品或服务。在这两种情况下,中小型企业都是通过能维持其内部的“熊彼特创造过程”而获得生存的机会(Ganter and Hecker,2013)[52]。

响应性市场导向(RO)(β=-0.175,p<0.05)和预应性市场导向(PO)(β=-0.221,p<0.01)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市场导向对核心刚度具有显著的软化作用,意味着本文研究假设H3a是成立的;引入核心能力与企业家精神导向的交叉项(CC×EO)、核心能力与响应性市场导向的交叉项(CC×RO)以及核心能力和预应性市场导向的交叉项(CC×RO)之后,模型3的拟合优度指标R2有了显著的提高,即显著提高了0.023,并且在模型3中,核心能力与响应性市场导向交叉项(CC×RO)的回归系数(β=-0.106,p<0.1)和核心能力与预应性市场导向交叉项(CC×RO)的回归系数(β=-0.318,p<0.01)显著为负,这说明市场导向会弱化核心能力与核心刚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数据分析结果支持H3b。因此,市场导向既能对中小型企业核心刚度起到软化作用,又能缓解核心能力对核心刚度的强化作用。对此,我们的解释是市场导向是企业获取并使用顾客信息,以发展并执行符合顾客需求的策略。它会驱动企业洞悉市场行情,即时得知顾客需求与竞争者的相关信息,准确掌握市场中的各种信息流,驱使企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企业策略,并开发出符合顾客需求的新产品。由此可知,市场导向既可以引导企业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又同时激励企业不断地调试企业核心能力的动向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Alford et al. (2000)[53]指出具有市场导向的企业,在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通过与顾客频繁的接触,将会大幅地减少新产品研发的时间与修改错误的次数,从而有效地提高组织弹性能力,以避免企业因陷入核心刚度而消亡。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它们通常是市场的追随者,同时也是外部环境变化的接受者。因为它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破坏性创新来主动改变外部环境。因此,中小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理由就是这种市场导向能让它们保持对市场较高的嗅觉灵敏度,根据掌握的市场先机来修正和完善核心能力,使得核心能力与内部选择环境和外部选择环境匹配起来,从而避免企业形成核心刚度而使得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厄运。

(二)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上述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我们采用多层次回归分析法,以企业核心刚度为自变量,以企业家精神导向和市场导向为调节变量,以战略刚度、运营刚度和管理刚度为因变量,研究结果见表5。表5的回归结果显示,本文的回归结果具有较高程度的稳健性。

表5 稳健性回归分析表

五、结论与政策意涵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和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了明显的错位,核心能力正逐步向核心刚度转化,企业正面临着一场深层次的变革。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具有路径依赖锁定效应的核心能力需要重新完善或变革才有可能使企业迈向与环境匹配的理想境地,否则企业将会形成核心刚性而脱离外部环境,最终面临被淘汰的厄运。换言之,企业需要在每个历史时期内对现存的每个核心要素进行增补、完善和精简,才能打破核心能力悖论来换取市场竞争优势。基于此,本文以中国中小型的信息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核心能力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核心能力、企业家精神导向和市场导向对核心刚度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机制,找寻破解核心能力悖论的内生性动力。研究发现,首先,核心能力悖论普遍存在于中小型信息技术企业中,即原有的核心能力会强化企业的核心刚性。这意味着企业核心能力的路径依赖锁定效应会使得企业的行为模式僵化而难以根据外部环境做出适当调整。其次,企业家精神导向对核心刚性的软化作用并不明显,同时它亦不能起到缓解核心能力对核心刚性的强化作用。最后,市场导向既能对核心刚性起到软化作用,同时也能缓解核心能力对核心刚性的强化作用。

在当前市场环境的背景下,本文结论蕴含了重要的政策意涵。本文的研究结论告诫中小企业,如何不断地更新核心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显然,在企业家精神导向的驱动下,中小型企业难以背负试验和错误过程中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因此通过破坏型创新主动改变市场竞争环境来建立自己的适应能力绝非是中小型企业的能力范畴和最优策略。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型企业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环境的变化,并根据消费者信息和竞争对手的信息而做出最优的应对策略,即时地调整、修正和精简核心能力,防止企业形成核心刚性。本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根据市场导向所搜集的顾客和竞争者信息有利于缓解企业核心能力向核心刚度转化,从而使得企业具有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上述论点。

上述论点让中小型企业管理者必须明确的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过程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使得企业只能在原有的技术路径轨迹上选择与之相关的创新活动。企业核心能力的这种特征显然束缚了企业柔性。尤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核心能力路径依赖的锁定效应使得企业很难对核心能力做出重大调整以实现组织与外界环境的完美匹配。然而,具有市场导向,旨在搜集顾客和竞争性信息来调整企业核心能力引领的固化行为模式,能够有效地缓解核心能力的刚性和路径依赖性。因此中小型企业核心能力的演化实际上是企业内部环境与其选择的外部环境相融合的一个过程,而在这种融合的过程中,市场导向起着引导作用,它使得企业根据市场信息对核心能力不断调整、修正、完善和精简,以一种渐进式的创新模式引导企业建立起与环境相互匹配的机制。而企业家精神导向则有可能将企业引入万劫不复之地,也有可能使得企业成为驰骋市场的领导者,因为企业家精神导向是以一种激进式的创新模式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变革以强化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企业家精神导向所引导的企业创新模式会使得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这种风险是中小型企业不能承受的。

参考文献:

[1]Wright C,Sturdy A,Wylie N.Management innovation through standardization:Consultants as standardizers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J].Research Policy,2012,41(3):652-662.

[2]Thrane S,Blaabjerg S,Møller R H.Innovative path depen⁃dence:Making sense of product and service innovation in path dependent innovation processes[J].Research Policy,2010,39(7):932-944.

[3]Mudambi R,Swift T.Professional guilds,tens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J].Research Policy,2009,38(5):36-745.

[4]Levinthal D A,March J G.The myopia of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S2):95-112.

[5]Barnett W P,Greve H R,Park D Y.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1994,15(S1):11-28.

[6]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7]Gabriel H,Venkat S P.Is performance driven by industry or firm-specific factors? A new look at the Evide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1-16.

[8]Boyer M,Robert J.Organizational inertia and dynamic incen⁃tive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2006,59(3):324-348.

[9]Gersick C J,Hackman J R.Habitual routines in task-per⁃forming group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0,47(1):65-97.

[10]Ashforth B E,Fried Y.The mindlessnes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J].Human Relations,1988,41(4):305-329.

[11]Teece D J.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12]Roper S,Hewitt-Dundas N.Innovation persistence:Survey and case-study evidence[J].Research Policy,2008,37 (1):49-162.

[13]Peters B.Persistence of innovation:stylised facts and pan⁃el data evidence[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9,34(2):226-243.

[14]Salge T O.A behavioral model of innovative search:Evidence from public hospital services[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11,21(1):181-210.

[15]Ocasio W.Towards an attention-based view of the firm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S1):187-206.

[16]Merlo O,Auh S.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market orientation,and marketing subunit influence on firm performance[J].Marketing Letters,2009,20(3):295-311.

[17]Rhee J,Park T,Lee D H.Drivers of innovativeness and performance for innovative SMEs in South Korea:Media⁃tion of learning orientation[J].Technovation,2012,30(1):65-75.

[18]Hughes M,Morgan R E.Deconstru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at the embryonic stage of firm growth[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7,36(5):651-661.

[19]Barczak G,Griffin A,Kahn K B.Trends and drivers of suc⁃cess in NPD practices:Results of the 2003 PDMA best practices study[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9,26(1):3-23.

[20]Li Y,Wei Z,Liu Y.Strategic orientations,knowledge acqui⁃sition,and firm performance:The perspective of the ven⁃dor in cross-border outsourc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47(8):1457-1482.

[21]Beverly K Brockman,Robert M Morgan.The Role of Exist⁃ing Knowledge in New Product Innovativeness and Perfor⁃mance[J].Decision Sciences,2003,34(2):385-419.

[22]Avlonitis G J,Salavou H E.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fSMEs,product innovativeness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7,60(5):566-575.

[23]Zhou K Z,Yim C K,Tse D K.The effects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s on technology-and market-based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2):42-60.

[24]Ahuja G,Lampert C M.Entrepreneurship in the large cor⁃por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 of how established firms create breakthrough inven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6/7):521-543.

[25]Renko M,Carsrud A,Brännback M.The effects of a Mar⁃ket Orientation,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and Technolo⁃gy Capability on Innovativeness:A study of Young Bio⁃technology Ventu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Scandina⁃via[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9,47 (3):331-369.

[26]Dursun-Kilic T.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link be⁃tween market oriention and new product performance: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D].Nor⁃folk:Old Dominion University,2005.

[27]Jiao H,Wei J,Cui Y.An Empirical Study on Paths to De⁃velop Dynamic Capabilities: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2010,4(1):47-72.

[28]Li Y H,Huang J W,Tsai M T.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role of 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9,38(4):440-449.

[29]Lin C H,Peng C H,Kao D T.The innovativeness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learning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8,29 (8):752-772.

[30]Kholi A,Jaworski B J.Market-orientation:The construct,research propositions,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4):1-18.

[31]Slater S,Narver J.Competitive strategy in the market fo⁃cused business[J].Journal of Market Focused Manage⁃ment,1996,1(2):139-174.

[32]Berthon P,Hulbert J M,Pitt L F.To serve or create?:Stra⁃tegic orientations toward customers and innov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9,42(1):37-56.

[33]Christensen C M,Bower J L.Customer power,strategic in⁃vestment,and the failure of leading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3):197-218.

[34]Narver J C,Slater S F,MacLachlan D L.Responsive and proactive market orientation and new-product success[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4,21(5):334-347.

[35]Baker W E,Sinkula J M.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learning orientation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9,27(4):411-427.

[36]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37]Slater S F,Narver J C.Does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mod⁃erate the market orienta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Marketing,1984,58(1):46-55.

[38]March J G.Exploring exploitation in organisational learning [J].Organisation Science,1991,2(1):71-87.

[39]Han J K,Kim N,Srivastava R.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Is innovation a missing link?[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8,62(4):30-45.

[40]Long K,Vickers-Koch M.Using core capabilities to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95,24(1):6-22.

[41]Hamel G,Heene C.The Concept of Core Competence[R]. New York:Wiley Chichester,1994.

[42]林文宝,吴万益.以组织学习观点探讨知识整合及运作特性对核心能力影响之研究[J].台大管理丛论,2005,15 (2):165-197.

[43]Li S-X,Easterby-Smith M,Lyles M A.Overcoming corpo⁃rate rigidities in the dynamic Chinese market[J].Business Horizons,2008,51(6):501-509.

[44]Covin J G,Miles M P.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pursuit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9,23(3):47-65.

[45]Atuahene-Gima K,Ko A.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ri⁃entation Alignment on Product Innov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2001,12(1):54-74.

[46]Hult G T,Ketchen D J,Slater S F.Market orientation and performance:an integration of disparate approach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2):1173-1181.

[47]Raykov T.Coefficient alpha and composite reliability with interrelated nonhomogeneous items[J].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98,22(4):375-385.

[48]Hair J F,Anderson R,Tatham R,et al.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5th ed.)[R].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1998.

[49]Fornell C,Larcker D F.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18(1):39-50.

[50]Steenkamp J E M,Van Trijp H C M.The use of LISREL in validating marketing constru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1991,8(4):283-299.

[51]King A A,Tucci C L.Incumbent entry into new market niches:The role of experience and managerial choice in the crea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Management Sci⁃ence,2002,48(2):171-186.

[52]Ganter A,Hecker A.Deciphering antecedents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66(5):575-584.

[53]Alford D,Sackett P,Nelder G.Mass customization-An au⁃tomotive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0,65(1):99-110.

[责任编辑:张兵]

中图分类号:F270;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16)03-0122-09

收稿日期:2015-06-08

作者简介:臧敦刚(1985-),男,山东泰安人,讲师,金融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农村金融,国际金融,企业管理;李后建(1983-),男,湖南常德人,副教授,技术经济博士,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Deciphering the Paradox of Firm Core Compete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 Orientation and Market Orientation

ZANG Dun-ganga,LI Hou-jianb
(a.School of Economics;b.School of Management,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engdu 611130,China)

Abstract: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dramatic changes of market environment in China,the firms,which defend tenaciously their original core competencies,are easy to form core rigidity,and will eventually be elimi⁃nated by market.Based on this,this paper,tak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rms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the theory of core competence as the research foundation,aims to explor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entrepreneurship orientation and market orientation to decipher the paradox of core competence in the transitional economies.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Firstly,the paradox of core competence i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rms;Secondly,the mollifying effect of entrepreneurship orientation on core rigidity is not significant,moreover,the alleviating effect of entrepreneurship orientation on transforming core competence into core rigidity is also not significant;Fi⁃nally,market orientation has not only the mollifying effect on core rigidity,but also the alleviating effect on transforming core competence into core rigidity.The study conclusions are vital to further decipher the paradox of core competence in the transi⁃tional economies,and achieve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Keywords:the paradox of core competence;core rigidity;entrepreneurship orientation;market orientation;moderatingeffect

猜你喜欢

市场导向调节作用
电针对IBS内脏痛大鼠脊髓GFAP、P2X3受体的调节作用
市场导向下的科研监管困境
双元视角下市场导向平衡效应对高科技中小企业新产品绩效的影响
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
基于组织文化理论的市场导向本质及系统框架
自噬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
基于市场导向下的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丹参酮ⅡA对腹膜透析患者慢性炎症的调节作用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现代药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