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蒙1001选育及栽培技术*
2016-07-25张丽亚胡国玉李杰坤黄志平王大刚王维虎
张丽亚,张 磊,周 斌,杨 勇,胡国玉,李杰坤,黄志平,王大刚,吴 倩,王维虎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合肥 230031)
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蒙1001选育及栽培技术*
张丽亚,张 磊**,周 斌,杨 勇,胡国玉,李杰坤,黄志平,王大刚,吴 倩,王维虎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合肥 23003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高产、抗病、早熟夏大豆新品种蒙1001,具有丰产性、稳产性好,生育期短,抗病、抗逆性好等特点,2014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高产;抗病;夏大豆
蒙1001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蒙9801×合豆3号”经有性杂交选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病、早熟夏大豆新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好,生育期短,植株综合性状优,抗病、抗逆性好。2014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14013。
1 选育目的
长江流域是我国食用大豆主产区,食用大豆品种需求旺盛,利用优良亲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高产、优质、抗病的大豆新品种,以满足人们对食用大豆的需求。
2 选育过程
大豆新品种蒙1001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高产、优质、抗病、广适应为选育目标,1997年以高蛋白、高产的“蒙9801”作母本,以高产、优质、高抗倒伏的“合豆3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F2选择优良单株,F3~F4摘荚混收、F5~F6选择优良单株,F7~F10优良株系鉴定,F11~F13优良品系鉴定,经混合系谱法选育而成。2010年参加安徽省南方大豆多点鉴定,2011—2013年参加国家长江流域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3 产量表现
3.1 区域试验
2011年参加国家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87.0公斤/亩,较参试品种平均值增产5.5%,增产极显著,居10个参试品系的第2位;增产点率为71.4%;2011年平均生育期99天,比对照品种中豆8号早熟5天,依据试验操作规程,参试品种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早熟3天以上的,每再早熟1天产量增加0.5个百分点,因此,该品种增产率校正为增产6.5%(见表1,表2)。
表1 蒙1001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
表2 蒙1001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生育期、抗性、品质检测
2012年续试,平均产量183.7公斤/亩,比参试品种平均值增产2.8%,居16个参试品系的第5位;增产点率为80.0%;2012年平均生育期95天,比对照品种中豆8号早熟8天,依据试验操作规程,参试品种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早熟3天以上的,每再早熟1天产量增加0.5个百分点,因此,该品种增产率校正为增产5.3%。
2年长江流域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85.4公斤/亩,比参试品种2年平均增产4.2%,2年平均增产点率为75.0%;2年平均生育期为97天,比对照品种中豆8号早熟7天,依据试验操作规程,该品种增产率校正为增产6.2%。在2年区域试验中表现丰产、稳产,抗病,适应性广,籽粒商品性好。
3.2生产试验
2013年参加国家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97.3公斤/亩,比对照品种中豆8号增产14.6%,增产点率100%,居3个参试品系的第1位。
4 主要特征特性
4.1农艺性状
蒙1001株形收敛,株高51.6厘米,椭圆叶,灰毛、紫花,有限结荚习性。主茎12.1节,有效分枝3.6个。底荚高度10.9厘米,不裂荚,落叶性好,抗倒伏,单株有效荚数46.8个,百粒重21.5克,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无光泽,脐褐色,全生育期97天。
4.2品质性状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011年蛋白质含量为44.79%;脂肪含量为18.75%,蛋白质+脂肪总含量为63.54%;2012年蛋白质含量为42.15%;脂肪含量为19.20%,蛋白质+脂肪总含量为61.35%;2年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3.47%;脂肪含量为18.98%,蛋白质+脂肪总含量为62.45%(见表2)。
4.3抗病性
经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人工接种鉴定,2011—2012年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 3株系,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 7株系(见表2)。
5 主要栽培技术
5.1足墒早播
要足墒播种,保证全苗齐苗,从5月下旬至6月下旬均可播种,最佳播期为6月上、中旬,晚播和早播要适当增加或减少密度。
5.2合理密植
一般中等肥力水平每亩种植1.8~2.0万株,高肥力田块每亩种植1.5万株。
5.3增施肥料
在中低产田,要施足积肥,增施氮磷肥,一般施4~5公斤/亩尿素或磷酸二胺10~20公斤/亩。在鼓粒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可增加粒重和产量。
5.4加强田间管理
出苗后做好移苗补缺,及时间苗定苗,加强田间管理,重点防治草害和叶面害虫。鼓粒期遇旱要及时灌水,增花保荚增粒重。在叶片全落,植株黄熟时及时收获。
6 适宜推广区域
该品种适合在长江流域的安徽黄山、铜陵,重庆,湖北武汉,陕西安康等地区推广种植。由于其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好,比对照品种早熟7天,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作为早熟夏大豆种植,应用前景广阔。
[1]张丽亚,李杰坤,黄志平,等.高产高蛋白大豆皖豆28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2(28):57-58.
[2]张丽亚,张磊,黄志平,等.高抗倒伏大豆新品种合豆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豆通报,2005(2):19.
[3]王幸,王宗标,徐泽俊,等.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徐豆19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3(6):45-47.
[4]赵开兵,沈维良,王路路,等.大豆新品种皖宿2156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大豆科技,2013(6):48-49.
[5]刘艳,王秋玲.夏大豆新品种菏豆19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3(6):52-53.
S565.1
A
1674-3547(2016)01-0028-03
2016-02-22
张丽亚,女,高级农艺师,从事豆类遗传育种研究,E-mail:13866125299@126.com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资金资助(CARS-04-PS07)
**通讯作者:张磊,研究员,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E-mail:leizh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