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也是远程教育工作的一场“硬仗”
2016-07-25崔晶伍贤波
崔晶+伍贤波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和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讲话精神,全国各地纷纷吹响“精准扶贫”的号角,因地制宜地开方子、想路子,组织开展合力攻坚。
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充满期待”的攻坚战中,远程教育不但是其中参战的一员,而且更应担当起排头兵、冲锋手的角色。这一方面是因为远程教育工作本身拥有覆盖范围广、传播信息快、媒体平台多等天然优势,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其深耕基层多年,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因此在推进“精准扶贫”这一重要工作时,远程教育理应发挥优势、有所作为。
先要“知己知彼”,瞄准“发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准扶贫首先要“找准穷根”。从远程教育多年来直接服务基层群众的经验分析,全国各地贫困群众的贫困成因既有普遍共性也有特殊个性,共性在于自然地理环境较差、传统产业基础薄弱、青壮劳力流失产生数量庞大的空心村等,个性体现在贫困人群或思路保守陈旧、缺乏致富观念,或想上项目而得不到资金扶持,或不掌握科学的生产技术等。因此,在攻坚扶贫的蓄势准备阶段,远教工作的着力方向应着重把握好两个原则:一个是“准”,发挥远教服务优势,抓住站点集中学习和上门调查需求等有利时机,积极准确地做好本地贫困人口和致贫原因的调查统计工作;另一个是“精”,各村级远教站点根据掌握情况对本村贫困人员进行分类,分别确定具体帮扶方案,资源和手段受限的站点应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和指导。
后讲“战略战术”,发挥优势“攻坚”。扶贫“集结号”吹响后,远程教育应结合自身优势,着重从三个方面发起“攻势”:第一,将集中教学、课件制作对准“扶贫”。助民脱贫的首要问题在于帮助其转变脱贫致富观念,就此远教活动要配合当地扶贫工作的开展,通过讲解扶贫政策和脱贫实例加强脱贫观念教育,增强群众脱贫信心。各基层远教部门要积极搜寻或制作介绍脱贫致富项目和技术的教学课件,积极组织贫困群众参学。同时因地制宜地灵活调整教学形式,无论是送教上门还是送教下田,只要能符合具体扶贫需要,都可按需变更、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第二,将媒体平台建设面向“扶贫”。全方位运用党建网站、电视栏目、手机微信公众号等多种传播媒介,宣传从中央到地方对扶贫攻坚的决策和部署以及相关扶贫政策、成功脱贫的实例和脱贫项目的类型,等等。同时可以根据个性化扶贫需要,有针对性地发送点对点脱贫信息,不让脱贫工程留有空白和死角。第三,将典型带动、学用基地直指“扶贫”。除了技术引导、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等扶持办法外,典型示范和基地孵化也是促进扶贫的重要手段。身边的脱贫致富典型最有说服力,本地的致富项目基地最能够直接地帮助到贫困群众,务必要充分发掘、充分利用。
再用“真枪实弹”,保障扶贫“实效”。远程教育助力“精准扶贫”不应是一场演习,必须“动真格”。这就对我们的远教工作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要切切实实下大力气、花真功夫,将远教助力“精准扶贫”的制度细化、实化、常态化,在严密的制度框架内开展远教教学服务。同时主动立下“军令状”、开设“群言堂”,邀请群众监督扶贫工作进程,随时与贫困群众交流,收集建议和诉求。二是坚决不能制造“盆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明确要求:“抓工作不能狗熊掰棒子,去过的每个地方都要抓反馈。”这就要求我们利用远程教育助力扶贫工作时,无论在教学指导、媒体传播还是典型带动环节,都要注重实效,“冲锋在前”的同时也要定期“杀回马枪”,跟进扶贫计划的落实情况,积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反馈,量化效果考评,确保扶贫工程不会搞成徒有其表的“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