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媒体中的人文精神建设
2016-07-23陈宝安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陈宝安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
科技新媒体中的人文精神建设
陈宝安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
摘 要在文理分科观念的影响下,人文思想、人文科学的研究和传播归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其文章也多见于社会学、哲学、自然辩证法等文献中。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传承,科技期刊特别是科技新媒体承载人文功能、弘扬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就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人文精神的建设进行研究,力求在传播学术知识、交流学术观点的同时,使人文价值得到更大的挖掘和弘扬。
关键词科技期刊;新媒体;人文导向;人文精神
科技期刊、科技新媒体更多的是关注自然科学及技术的本身,是保存和传播知识、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长期以来受文理分科等观念的影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分属于两大阵营,即使是面向科技与人文关系的研究也大多归入社会学、哲学或自然辩证法等范畴[1]。然而,作为大众传媒之一,作为科技界的风向标,科技期刊、科技新媒体同样有责任、有义务肩负起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的传播使命,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使命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科学技术与人文导向相结合的理念会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普及,科技期刊、科技新媒体的人文特性日益显现[2]。因此,在科技期刊、科技新媒体中构建人文精神,推行人文理念,落实人文关怀,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现结合办刊实践,就科技期刊中的人文精神建设进行探讨。
1 科技期刊增加人文内涵的必要性
科技期刊以刊载科学研究、技术成果为主要内容,贯穿于整个科技活动始终,既是龙头也是龙尾,因而科学世界的特征很明显地被带到科技期刊的内容中来,存在着更注重科技成果的实际价值而精神层面相对缺失等问题,这在社会需求不断发展的今天,已成为影响科技期刊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1)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需要提升可读性。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形成属于实用型而非理论型,呈现出注重实用效果而忽略理论系统的完备性,这种实用性又导致科学的经验直观性,注重知识、技术的传播,注重科学的物质价值与功利价值,强调只有科学认识才有意义,一切人文文化在认识上均无意义[3]。然而在知识丰富多彩的今天,这样的内容必然是单调的、生涩的,居高临下给人以教化感,可读性也随之降低。因此,积极拓展办刊思路,适当融入人文内涵,于细微处体现出人文关怀,自然成为改进科技期刊办刊方式、提升期刊活力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要更上一层楼,争取更多的读者,扩大影响力,必须克服固有的缺陷,在突显其科学价值的同时传承人文精神,在坚守其严谨态度的同时发扬人文关怀,使科技论文、科技报道具有人文品格和人文色彩,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这样的科技期刊才会有亲和力,才会使读者阅读时有愉悦感,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读性大为增强。
2)科技期刊有责任承担起增强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任务。人文精神即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科技期刊在记录和传播知识的同时,增加科学思想的传播、人文精神的构建,是弘扬正气、摒弃邪气、构建正确学术氛围的需要。一段时间以来,学术不端行为使得学术气氛混乱,学术作假、论文抄袭、成果剽窃此起彼伏。作为科技界的风向标,科技期刊有责任肩负起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净化学术风气的责任。不要认为人文内涵可有可无,它可以从思想上维护科学的本来目标和价值,维护正确的学术生态环境。可以肯定,人文精神对科技工作者品格、人性的自我完善是不可替代的,明确社会责任、端正科学理念、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这是从事科技活动的基础,也是科技期刊的责任。
加强人文精神建设,提升人文导向作用,既是科技期刊提高自身可读性,扩大影响力的需要,也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价值的需要。
2 栏目策划彰显人文导向
栏目是期刊的骨架,反映出刊物的办刊定位、发展方向,也决定了一个刊物的基本风格、个性特色等。因此,科技期刊人文精神建设首先从栏目策划开始,在原有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具有人文特色的板块或内容,充分发挥人文文化的教育和引导作用,这对于丰富期刊内容也具有积极意义。在这方面一些医学期刊已经走到了前面,它们在整体策划上有意识地注入人文理念,注重人文栏目的设置,关注人文精神的探讨。例如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医学期刊《BMJ》(英国医学杂志),它的导读栏目设在首页,称为本期论著文章简介(this week in the BMJ),然而这个简介并不是简单的文章摘要,而是由作者用深入浅出的笔法撰写的不足200字的文章内容介绍,意在吸引更多的非专业读者[2-3]。我国的《广西医学》杂志,在它的栏目中设置了“医悟人生”板块,利用半版或整版的篇幅,刊登短小精悍、具有医学人文特征的作品,如医学家故事、院士风采、名医轶事、患者体验、医务工作者感悟等,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反映出医学的人文精神[2]。这些栏目的设计不仅丰富了期刊的内容,活跃了办刊风格,也拉近了编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可谓一举多得。
可见,有时一个看似简单的栏目、一篇简短文章,占不了多少页面,但可能会表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单调的科技期刊变得别开生面、生动活泼,更贴近生活,更具有人情味,更能赢得读者的阅读兴趣。
3 成果报道兼顾思想传播
科技成果报道、科技信息传播是科技期刊的基本任务,然而在报道的同时兼顾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传播将更具有广泛意义。
科学思想是科学的深层哲学和文化内涵,是科学知识体系的精华。一种崭新的思想力量,可以创造一个崭新的科学世界,可以决定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理念,塑造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众所周知,古今中外有无数顶尖科学家,他们拥有高尚的道德风范和人文素养,他们在科学实践的同时留下的丰富的人文宝库完全不亚于他们的科学成就。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人文精神,发掘蕴藏在科学智慧中的人文亮点,同样是科技期刊应尽的义务;坚持正确的人文导向,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文价值观,同样是科技期刊应承担的责任。然而,目前有些《学报》类期刊,刊登论文时为节省版面,统统删去了所谓铺垫类部分,单刀直入,直奔主题,既不交待任何研究背景也不交待研究方法,开篇就是“材料与实验”,然后就是“结果与讨论”[3]。这样看起来开门见山简洁明了,然而其中的科学思想却被削弱了许多。面对愈加人性化的社会需求,将科技以人为本融入办刊理念中去,是对科技期刊的价值取向所提出的更高要求,依托人文智慧开启科学成就,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科学方法是近代科学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显示了科学的实证、理性和美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同样是科技期刊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科学方法贵在创新、贵在科学,凡是一些著名的科技期刊,如美国的《科学》杂志,都会要求他们的作者在科学论文中必须阐明其方法的科学性;国内一些著名科技期刊,在审查论文时,也会要求审稿专家要对论文中所使用的科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创新性等给出明确评价。随着中国铁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关高速铁路的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中国铁路杂志社下属十余种期刊,不仅积极宣传高铁成就,而且积极宣传中国高铁人的奋斗精神、技术创新,为中国高铁走向世界做了重要贡献。
4 编辑实践坚守人文关怀
建设人文精神需要出版者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播科学思想需要编辑自身对科学精神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1)与作者沟通提倡人性化服务。所谓人性化服务,就是把服务对象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谦逊谨慎。首先编辑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每一篇来稿,不因情谊而手软,不因私怨而退稿。每一位作者都视他们的作品如亲子,他们选中了期刊社,是对期刊社的信任和喜爱,编辑应以同样的热情去阅读,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投稿者。其次编辑在与作者的沟通中应尽量语气和缓有礼,特别是对于那些不是很完美的稿件,尽量具体地给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为每位作者提供修改和完善的机会;即使是退稿也应该把尊重作者放在首位,说明退稿原因,以积极的语言鼓励作者的写作热情;如果审稿专家的评审意见语言措辞尖锐犀利,编辑应适当进行加工,调整语气,以鼓励为主,婉转地转达退稿意见。这样尽管文章不能录用但作者却能留住,对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稿件处理尽量缩短周期。合适的稿件处理周期应以3~6个月为宜,时间过短不利于文章的精雕细琢,对期刊质量不利;时间过长会影响论文的时效性和影响力[5]。关键是在这期间应尽量让作者明了稿件的运行状态、是否被采用、何时能刊出等。网络采编投稿系统的使用,使稿件的接收、审核及处理进程公开、透明,审核意见一目了然,受到作者欢迎。作者可以及时收到邮件提示,如收稿回执、退修意见及录用通知等,这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便捷。没有使用网络采编系统的期刊社,也应该积极使用电话、电子邮件、微信、QQ等多种手段,与作者建立及时明确的信息通道,不再像以前那样,
投稿后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3)出版活动彰显人文精神。编辑既是作者作品的第一个阅读者,又是出版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出版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无论是在工作流程上,还是在整体氛围上,突出体现人的主体性地位及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人性化的理念机制能够更好地提升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5 结束语
由于认识角度不同,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归入两个不同的范畴,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分裂的,互不相干的。事实上,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并且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互渗互促的,因此,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3]。
科技期刊通过注入人文内涵,可以弘扬科学世界的人文精神,展示科研工作者的美好思想品格和行为作用;通过发扬人文关怀,可以与作者建立牢固的编作关系,为打造品牌期刊、提升期刊竞争力创造良好的基础;通过借鉴国外名刊的办刊理念,可以拓展办刊思路,为我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创造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郝希春,陈斌冠,黄政.科技期刊人文导向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07(10):43-46.
[2]陈斌冠.在科技期刊中进行人文构建的探讨——以《广西医学》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4),658-660.
[3]陈燕,沈剑虹,余静.科技期刊应增加精神层面的内涵[J].科学新闻,2003(12):1-3.
[4]李海燕.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人文精神[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20-22.
[5]陈宝安.科学评价学术论文的原创性——从一篇学术不端文章引发的思考[J].科技传播,2015,7(14):135-136.
作者简介:陈宝安,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02-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