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媒体艺术的出现和发展过程
2016-07-23
1 媒体艺术的出现和发展过程
1.1回顾历史
所有视觉形式的呈现,包括不同生活圈的文化层面的循环,组成我们今天所谓的“视觉文化”。如何去看,带着一种感知和界定分析地方式,或者说把原来的知识作为一种工具,联系今天的新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的传统。用一种主体和客体化的模式,通过跨越不同的界限,如主体创造和客体创造,强者和弱者文化的关系,主体和被关注的“他者”之间的不同,作为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结构的关系在被讨论。
1960年以来的艺术和新媒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新媒体与传统艺术形式的差别也日渐明显。行为,表演,激浪艺术,波普艺术,极简主义和概念艺术在这个时期已经过渡到一种极端的形式,无论是从自我表现的形式还是美学准则的标准。一直被认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绘画和雕塑,被越来越多地重新定义其美学的概念,以及社会和政治的联系。艺术家更多地专注于对新定义的阐释和新艺术形式的探讨,以及日常现成品的运用和重组等等。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有生活中出现的生活材料,包括未完成的或已完成的图像,文字或者声音都能作为声像(audiovisuelle)艺术形式的原材料来进行再创作。20世纪以来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多元混合艺术实践和项目的总称,多媒体介入的表演,数码装置和交互网络艺术的总和越来越大程度地依赖这种新的美学媒体和技术。
1.2媒体艺术的美学
随着技术化图像媒体的发展,大家开始关注由此而出现的艺术语言的研究,视觉和听觉媒体的使用产生了新的美学领域的品质。特别是在空间上的美学使用,构成了我们的相适应直觉感知。艺术史学家Vittorio Fagone在第8届卡塞尔文献展中提出:总得来说技术不是构成外界事物的准则,而是作为一种交流性的表达和组织可能的提升。媒体艺术构成的展示空间和经验是一种特殊的展览空间——白盒子和黑盒子,是媒体和技术相结合,相适应的展览空间。建筑是提供阐释概念美学的可能,成了展示事物的重要前提。在这个空间里提供了观者体验新的美学经验和气氛,通过身体的行为和特殊的感知反映来实现以往的单纯的视觉上回馈系统。
媒体艺术的美学最终是通过消除艺术的界限,通过学科间的互相滲透和多元混合的方式,在感知和互动之间完成了它的定位和结构。文字和视觉的合成和多元的组合混淆了各媒体之间真实和感知的新形式。任何一种媒体的语言都能改变艺术作品的阐释方式和解读方式,以及艺术的定义。还有艺术家和技师的共同合作,编程员或者网页设计师,还有数码声音艺术都是完成各种形式的媒体艺术品共同组合体。每一种组合都能产生一种新的视觉可能和审美倾向。这种消除艺术门类界限的实践允许而
且提供了更多美学经验的产生,在结果和过程之间探讨新的可能。
2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影像艺术
2.1不同哲学和文化背景
亚洲的哲学和文化先贤不仅仅影响了欧美的艺术家,对媒体艺术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一些观念和影像艺术家,如Allan kaprow,Wolf vostell,Georg brecht,john cage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亚洲禅宗文化的影响。这些学者艺术家尝试探索西方的语言形式和东方的宇宙观相结合,如比尔·维奥拉、布鲁斯·瑙曼等。亚洲的文化是一种经验主义论,结合空间的,概念的和行动的艺术形式上产生的。这种文化的特殊性在于几乎不可以用一种抽象的语言来概括,每个论据都需要用一个历史典故来证明,在艺术中作用于图像和想象的综合体。在亚洲的宗教里没有上帝,取而代之的是对空、无的解读,与主张个性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探讨的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对个体和主体的过于强调,所以西方社会中谴责过于自我,反对自恋文化。在中国当代艺术中讨论的较多是过去的形而上和儒、释、道的世界观,以及近现代受到前苏联影响的政治意识形态等。
以镜子作为象征,东方哲学文化中的镜子是一种完美的,一尘不染的人的象征。如同道家中提到的:他不能被确定,但不拒绝任何事物,他接受,但却不仅限于此。亚洲文化中的自然被视为镜子,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愿望和感觉。人和自然世界的存在就是美,不是模仿。镜子中的反射其实表达的就是人类内心世界,不是西方文化概念中外在时间的反射或者客观现实,在亚洲哲学里主体和客体是合而为一的。而影像艺术中的显示器就如同传统文化中的媒介镜子一样被挖掘出来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表达各自的观点。在这个时间里日本文化中禅宗哲学理论被渐渐引入到欧美,在这之前,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在60年代到70年代之间持续较久。
2.2对比亚洲和欧洲文化之下的影像艺术家
相比较欧洲的影像艺术家,亚洲的当代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和欧美的当代艺术还有不同。70后或80后的艺术家都把媒体艺术当作他们这一代最本质的表达方式。80年代以来,各种文化观念的交集点使得日本的当代艺术主要集中在前卫观念艺术中,中国主要以装置和行为作为主要的当代艺术形式出现。当时的艺术现象直接衍射了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对他们的影响,亚洲的当代艺术混合了本土文化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纯粹的欧洲艺术观念和美学已经不能满足极端要改变自己的亚洲艺术家的需求。
中国的影像艺术无疑是国际当代艺术史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一股力量,不仅仅是因为经济的飞速发展,更多的是因为这个国家的文化和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中国经历了物质化膨胀,一个消费和乌托邦并行的时期,21世纪的当代艺术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社会民主化和法律规范同时发展地较为缓慢的环境下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国际化的艺术语境中。艺术个性化的自由和创造在这之前没有发挥的空间,中国的年轻影像艺术家考虑地较多的是对个人空间的私密体验和对本土文化反思。
9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艺术家表达了一种怀疑与自我失控的结合,都市化的消费社会发展伴随着平面的电子图像的泛滥——电视媒体到广告,大众文化到因特网,把所有可能出现的媒介,多媒体,录像,数码摄影和电脑技术通过他们的艺术语言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想象和视觉感觉。这些新的艺术形式所涉及问题是个人的存在与作用于在公众的城市空间领域之间的矛盾,介于个性化的理想愿望和社会道德义务,社会现实介入之间的矛盾。首先录像和影片的叙述是一个适合表达这些问题的最好的媒介形式。加上时间和空间的组合带来的影院模式的展示提供了艺术创作一个更大的自由度,跨界的参与和综合的表述,当代艺术家们在寻求一种全球化语境下和当代化结合的眼光去寻找一种理想的结合点。
在最近的10年以来,身体作为一种艺术材料,图像和象征的载体在行为艺术中被不断使用。同时,文学也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很多年轻的当代艺术家运用文学虚拟的想象和固有的生活管理结合反对一种工具化的理性。在艺术家和观者之间综合体通过在各种不同的空间里产生的艺术行为,生动化、剧情化的感知,产生一种唯一的集成化的潜意识。
3 总结
媒体艺术根植于这个时期的社会发展,在经历了千年文化社会学,道德和美学的秩序发展到今天的“后现代”的“后工业时代的”信息技术时代。在当代的西方媒体艺术作品里很明显体现了东方哲学和宗教对欧美当代艺术的在内容上的弥补,相比较欧美艺术家,在亚洲当代艺术的作品里对“艺术”的定义触及并不多。这种在西方的社会体系下发展而来代表一个时代的艺术形式,在整个全球化的发展中成为了很多人使用的媒体变革的形式,无论是部分的还是整体的,并且还会日趋加强。而且这种跨界的形式语言正好对应了当前的文化交融,移民趋势,全球化的现象,艺术家能够用这种新的艺术
形式进行直接传递和交流。从不同层次的文化现象到各种元素和材料形成的空间,媒体艺术消除了各文化之间的界限,使得各地人群全球化的居住,旅游和信息交流更日趋频繁。
参考文献
[1]Lydia Hausstein, videokust.Beck.C.H.2003.
[2]Rudolf Frieling, Dieter Daniel.Medien Kunst Netz, 1/2 Springer Wien New York.
[3]Annette Jael Lehmann, Kunst und neue Medien,A.Franke Verlag Tübingen und Bassel.2008.
[4]Jutta Zaremba, New York und Tokio in der Medienkunst.Bielefeld 2006.
[5]Hans Dieter Huber: Kommunication in Abwesenheit,zur Mediengeschichte.
[6]Yvonn spielmann, video, 2005.
[7]Closed Circuit, Slavko Kacunko 2004 Hatie Cantz Verlag,Bern 2001.
[8]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与新媒体文化[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9]阿斯柯特.未来就是现在:艺术,技术和意识[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