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特点及其针对性研究
2016-07-22金沙曼
金沙曼
【摘 要】 文章阐述了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通过对西安培华学院学生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调研结果分析,认为必须提高开展女性/性别教育的针对性:有效发挥性别平等教育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突出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教育;突出问题导向,正视我国社会存在着性别不平等和妇女社会地位较低的现实;在开展高校女性/性别教育方面突出以学生为本。
【关键词】 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性别主流化
制定和实施妇女发展纲要,是提高妇女地位国家机制建设的重要方面,以此来推动妇女事业与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积累了我国发展妇女事业的成功经验。正在实施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凸显了对“妇女与教育”领域的重视,不仅排位提前,而且设定了在高等院校开展女性/性别教育的目标。科学认识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的特点,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提高开展女性/性别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贯彻落实国家行动纲领的要求,也是发挥性别平等教育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塑人聚气,向高层次发展的要求。
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的特点,是由高等院校培养对象的特点决定的。青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时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未来国家和民族的人口素质和人文环境。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第一粒扣子扣对了,剩余的扣子就好扣了,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因而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为基础,培养和形成一个人的行为选择习惯,也就影响一个群体的行为倾向主流,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
一、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特点的一般性
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特点的一般性,是指根据高校学生特点,形成的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的共性要求,集中体现在可塑性、内生性、流动性、开放性、基础性。
1、可塑性
大学生处在特殊的成长阶段,他们的思想、心理、阅历、素质和能力等都处在待成熟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把握好自己的今天,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大学舞台上,他(她)们正经历摆不脱困惑与迷茫的人生阶段,必须面对时代和人生的梦想与现实、激情与探索、拼搏与进步、失误与挫折。可塑性意味着成长性。女性/性别教育为同学们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视角,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男女平等价值观,强化尊重、平等、包容、共赢意识和行为能力搭建前沿平台。
2、内生性
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渴望能充分参与到社会的主流当中,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责任,是女性内在主体意识的开发,是充分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女性/性别教育发挥性别平等意识启蒙,引导青年女性不再拘泥于旧的性别观念,以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心态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能勇于面对和参与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实际具有的潜力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这将关系到新生代中国女性的整体形象和水平,并带动全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关注。
3、阶段性
这是由高校教育特点所决定的。本科在校的学生,一般的也就是4年,经历大一入学转型,大二刚刚适应,大三投入融入,大四实习毕业,时间转瞬即逝,离开了学校,进入社会,也就离开了单纯学习环境,进入了职业生涯。阶段性意味着流动性。学生是流动的,而相对不动的是学校、教师、校园文化。适应学生流动性、成长性特点,高校女性/性别教育从主体意识与时代要求的结合上开发学生的潜力,增强凝心聚力办大事的自信。
4、开放性
青年是整个社会最活跃、最富有生气的群体,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反应最灵敏,参与最积极,这一方面提升了大学生的信息量、知识面,扩大了视野和眼界,吊起了兴趣和胃口,也对大学生的选择、判断、驾驭、控制能力提出新要求。在实现“中国梦”的大舞台上,高等院校为青年人搭建高层次起步平台。
5、基础性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毛泽东“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的名言,深刻揭示了妇女解放与阶级和民族解放的辩证关系及内在联系。习近平“妇女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力量。没有妇女事业的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进步。没有全球妇女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讲演,深刻阐释了性别解放与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和密切联系。高校女性/性别教育为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奠定基础,从个人层面,奠定价值观基础、生活基础(包括事业、家庭)、行为习惯基础;从社会层面,奠定代际更替基础、格局结构基础、新型关系基础。
二、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特点的特殊性
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特点的特殊性,是指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女性/性别教育的特性要求,可从宏观形势、学校类型、学生认知等方面分析。
1、宏观形势的影响
根据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和系统研究分析,国务院妇儿工委指出:我国妇女在教育领域所面临的重点问题已经从十几年前主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机会平等,即追求起点上的平等,转向了追求教育方式和内容等过程及教育结果上的性别平等的新阶段。
高等院校教育要从“无性别意识的教育”转变到“有性别意识的教育”,是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我国妇女在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更多是反映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方面。教育过程中的性别不平等主要表现为:在教材中普遍缺乏性别平等理念的纳入;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的不够充分和广泛;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中缺乏社会性别敏感;教育决策和管理体制中高层次女性人员比例偏低等。教育结果中的性别不平等集中表现在就业歧视,同工不同酬,和职场“玻璃天花板”严重存在,影响女性职业发展和自信心、幸福感。问题倒逼改革,在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巩固和发展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而且要实现对教育过程及结果性别不平等状况的改变,这远比改变受教育机会的性别不平等更艰巨、更复杂、更精细。
2、学校类型的影响
目前我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大约2500所 。由于学校之间在办学层次、办学水平、隶属关系、办学体制等方面的不同,普通高校就具有了不同的类别。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特点、学科设置、历史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女性/性别教育的特性要求。
以民办高校(新体制独立学院)为例,由于民办高校入学的“门槛”普遍较低或干脆没有“门槛”,这导致学生在踏进校门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学习态度、心理意愿等方面具有明显不同于普通公办高校学生“天之骄子”的特点。且民办高校普遍女生较多,加深对这一大学生群体特殊性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女性/性别教育。
3、学生认知的影响
任何教育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也是开展教育的条件。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使高校学生性别比发生很大的变化。以陕西为例。陕西是教育大省,目前全省高等学校132所,每10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量居西部第一位。《2012年陕西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统计监测报告》显示,西安高校在校人数130多万人,在校女生已达学生总数的49.2%,其中女研究生占研究生总数45.8%,普通高等教育女生占全部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的51.1%。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增加,女性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成果,同时对在高等院校又好又快地推进女性/性别教育必然提出新的要求。
大学生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解,对社会性别、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认知,对我国性别平等发展状况的评价,对与自身发展相关的性别问题的关注和困惑,对参加女性/性别教育的态度和需求,都是我们开展女性/性别教育必须把握的,对提高女性/性别教育针对性具有决定性影响。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完成的“首都高校性别平等意识调研”显示,高校女生群体并没有明显优于女性市民群体的性别平等观念,高校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并没有由于学历的提高而必然地提升,在一些性别问题的判断和选择上显现出来某种价值分离和矛盾现象。
三、提高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的针对性
西安培华学院在特色兴校的过程中,追根寻缘,积极探索,培养具有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新女性,并面向全校男女学生开展性别平等教育。为了进一步提高女性/性别教育教学质量,创新培训方式,更好地为提高大学生素质服务,也为了推动陕西省高校女性/性别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服务,我们开展了《高校女性/性别教育基线调查(西安地区)》。以期通过这一调查为今后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为在陕西省高校推进女性/性别教育提供借鉴,也为保证妇女发展《规划》落实提供参考。
1、普遍关心性别平等议题,但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了解不够
仅有25.45%学生知道“男女平等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42.08%的学生认为是“一项重要举措”,29.6%的学生认为是“一项公共政策”。分性别统计显示,33.55%男生和45.71%女生认为是“重要举措”、33.55%男生和27.14%女生认为是“公共政策”,只有28.18%男生和24.28%女生知道“男女平等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
2、基本认同性别平等价值取向,但对社会性别含义的理解存在模糊
对“社会性别”概念了解和有些了解的学生占55.5%。分性别统计显示,有13.42%男生和7.71%女生了解社会性别的概念;48.99%男生和44.85%女生有些了解;而37.58%男生和47.42%女生却不了解这一概念。
对“社会性别”含义的理解,差异较大。分性别统计,认同“在承认性别差异基础上主张男女平等”的女生比男生高6个百分点;认同“基于生理差异上的两性的社会角色和分工”的女生比男生高10个百分点;而认同“男人要像男子汉,女人要有女人味”的男生比女生高13个百分点;认为“男女都一样”的男生比女生高3个百分点。28.85%男生和16.28%女生认同“社会对男女良性的期待、要求和评价”更符合社会性别的含义;仅有11.40%男生和6.28%女生认为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
3、对我国男女平等状况分析比较乐观,但对推进妇女发展国家机制普遍陌生
绝大多数人学生认为目前社会上存在男女不平等,在存在程度认识上有区别。12.83%的学生认为普遍存在,10.02%认为较多存在,49.10%的认为存在,有22.85%的学生认为目前基本上不存在男女不平等。认为性别不平等“基本不存在”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而认为“存在性别不平等”的女生则远远高于男生,达到女生被调查者中的56.57%。
66.93%的学生认为中国男女平等的状况在国际上的排位与10年前相比是上升的,12.02%的学生认为是持平的,8.02%的学生认为是下降的,13.03%的学生认为说不清。分性别统计显示,认为中国男女平等的状况在国际上的排位与10年前相比是上升的女生比男生高15个百分点。
但对于《中国妇女发展纲要》、《陕西妇女发展规划》74.55%的学生都不了解,普遍很陌生。分性别统计显示,69.79%男学生和76.57%女生都不了解;26.84%男生和19.42%女生有些了解。对推进社会性别平等的责任主体的认知,认同政府是推进责任主体的男生占29.53%,女生占30.57%;认同公民是推进责任主体的男生占30.20%、女生占33.42%。
4、对影响女性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客观,但对妇女权益保护的认识存在差异
对影响妇女发展的主要因素,居于首位的是“传统观念与性别歧视”,其次是“缺乏法律政策的有效保护”,第三是“制度性的性别不平等”,只有15.03%、14.42%、13.23%的学生认为是“妇女素质较低”、“领导不重视”、“经济不发达。对妇女权益保护,认同是人权问题的男生和女生基本一样,而认为是社会问题的女生多于男生。分性别统计显示,认同妇女权益保护是人权问题、个人问题的男女生比例相近;是社会问题的女生比男生高12个百分点,说不清的男生比女生高12个百分点。
5、对在高校开展女性/性别教育关注度高,但相当多的学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
绝大多数学生关注女性/性别问题,认为有必要在高校进行女性/性别教育;48.1%的学生认为周围的同学对女性/性别教育课程感兴趣,24.85%的学生认为不感兴趣,还有25.45%的学生说不清。分性别统计显示:认为周围的同学对女性/性别教育课程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男生多于女生,而说不清的女生多于男生。
但相当多的学生所在学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学习过《礼仪》的学生最多,尤其是女生,达到50.28%,其次是《女性心理学》。同学们主要通过参加讲座、选修课,和参加志愿者服务接触到女性/性别方面的培训,并且普遍认为收获较大,激发了自己关注性别平等的积极性。分性别统计显示:女生参加讲座、学习选修课要多于男生,男生参加志愿者服务要多于女生。
6、对女性/性别教育寄予高的要求,但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
53.02%男生和48.57%女生认为“妇女与教育”是我国保障妇女发展的优先领域。对开设的女性/性别教育课程学生各有收获,认为收获一般的学生占52.71%。分性别统计显示:认为参加女性/性别教育课程的收获非常大和收获一般的女生多于男生,收获较小和收获差的男生多于女生。48.50%、63.93%和49.10%的同学希望参加女性/性别教育课程明确男女平等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培养独立自主和富有创造性、提高生存发展与社会适应力。
7、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但男女同学关心的侧重点不同
同学们就“什么是男女平等?”“如何实现男女平等?”提出了不少问题。男生较为关注“女强男弱”现象,提出如果出现女重于男的现象又该如何处理?对男性的要求过高压力更大如何解决?女生则更多关心就业、家庭问题、妇女发展与社会环境问题。同学们对在高校如何开展女性/性别教育提出自己的见解,就开设的课程、方式提出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四、结语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陕西省高校学生性别平等意识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在存在的诸多差异中,性别差异明显。学生们虽然在性别关系上有更多思考,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得不够充分和广泛,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妇女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突出特点,迫切需要加强女性/性别教育的针对性。
(1)突出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性别意识的状况,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认知,客观分析他们对女性/性别教育的需求,才能把握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帮助他们从性别视角把“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并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2)突出基本国策教育。被调查者对“基本国策”、“社会性别”、“妇女纲要”的认知模糊和差异,说明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国特色性别平等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这方面教育的缺失将影响学生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我国推进男女平等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努力。同时,不少学生对“国家机制”、“性别歧视”概念只是听说,甚至尚不知晓,知道者对其涵义的认识也有偏颇或过于简单,说明社会性别主流化在高校的倡导还有待加强。
(3)突出问题导向。大多数被调查者能够正视我国社会存在着性别不平等和妇女社会地位较低的现实,关注男女平等问题,但对不平等的程度以及妇女社会地位和性别发展状况的评价上,男女两性存在着差异。总的说来,女性对妇女地位和性别发展状况的评价明显低于男性。这一结果与男女同学在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角色、感受和经验有关,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性别差异的存在,同时也表现出新一代女性追求性别平等的愿望更加强烈。
(4)突出学生为本。同学们对男女平等问题的关注,对在高校开展女性/性别教育的关切,表现出来的积极参与的热情,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动力。必须师生结合,下工夫解决好高校女性/性别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更好地从平等、性别平等方面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国特色社会性别主流化视角给青年人带来生活的希望,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创新发展,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 宋秀岩.《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学习辅导读本[M].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
[2] 谭琳.妇女绿皮书《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 王金玲.妇女发展蓝皮书《中国妇女发展报告: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05-08-24.
[5] 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 习近平.在北大考察: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05-08.新华网news.xinhuanet.com/.8066.htm 201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