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贫困的代际传递与教育扶贫

2016-07-22李梦鸽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贫困

李梦鸽

【摘 要】 本文主要从社会文化和经济的角度分析了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提出了以教治贫,用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措施,认为教育作为一种促进社会流动的机制,可以有效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

【关键词】 贫困;代际传递;原因;教育扶贫

贫困是一种有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资源匮乏的综合现象,贫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已经进入扶贫攻坚阶段,贫困的代际传递性不容忽视,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是亟待解决的任务。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1]因此,用教育去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再次得到了强调,本文就教育对贫困代际传递的相关论点进行分析,讨论为什么贫困的代际传递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为何教育能够起到阻止其传递的作用,然后论述思考的结果。

一、贫困的代际传递

1、贫困代际传递的界定

后代与前代之间存在着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相似性与继承性,这种特性即“代际传递”。贫困的代际传递是一种劣势累积,是贫困因素随着人的社会化而内化的表现方式,它通过家庭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未来的生活中拥有与父母相近的境遇及处事方式,子女会在某种程度上继承父母的贫困及导致贫困的条件因素,然后又把这种贫困趋势以及成因传递给下一代,形成一种动态而稳定的延续模式。这是一种劣势累积,比如在阶层的地位与流动上,子承父业、子承父产稳固了贫困代际传递的潜在成因。

2、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

关于贫困代际传递有很多论述存在,比如要素短缺论认为资本、资源、科技等要素的短缺是导致这种传递的诱因;智力低下论认为智力低下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贫困文化论认为穷人形成的贫困文化既是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又是贫困代际传递的结果;环境成因论认为贫困的代际传递是由于贫困的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处置不当。本文根据对贫困群体的分析,从社会文化与经济角度进行以下分析:

(1)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家庭示范效应影响贫困的代际传递。这是从文化角度分析提出的设想,贫困的家庭中,成员之间可能会产生较强的相互依赖感,父母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作用,子女从父母那里继承这些示范效应,为贫困的代际传递创造可能。比如父母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会缺乏优质培养子女的技能,增加他们在社会化初始阶段的竞争能力,从而加深贫困的代际传递。

学校教育的缺乏促使“贫困”标签内化。缺乏必要的教育会导致贫困的情况愈演愈烈,贫困者自身不能认识到自身的贫困,甚至在被贫困的标签影响后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没有建立起反贫困的对抗性身份,以致对家庭更为依赖,这就为贫困的代际传递提供了桥梁纽带。因此贫困内化成一种潜在意识之后,贫困者不能获得足够的知识、信息与获取更多资源的方法,无法在合适的环境下扮演合适的角色,影响将来就业与生活。

社会服务不足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如果社会提供足够资源去服务人群,相对贫困就会减弱,中国人均占有的资源有限,社会无法兼顾所有阶层,差异的产生为贫困代际传递埋下隐患。

(2)从经济角度分析。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收入会决定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也决定分配给子女资源的多寡。贫困家庭会因为家庭缺少足够的收入而相对减少分配给子女的资源,为贫困的代际传递提供契机。

在教育的成本上:上层阶层教育的相对成本低于下层,贫困者的子女因为高等教育的巨大耗资和家庭困难而无法通过高等教育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也会让他们缺乏必要的信息与技能,无法高效利用科技或及时在海量信息中获得有效信息从而被淘汰出局,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

市场机会的竞争:经济市场形成了一套潜在的选拔机制去“择优”,贫困群体在参与市场竞争的一开始就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比如在中国的留守儿童问题,外出打工的父母无暇照顾在农村的子女,这些孩子有些会过早辍学步入社会,走上父母的老路到城市成为新的打工群体,随后被边缘化,把贫困的后果延续给下一代。

综上是本文提出的简要分析,本文认为随着教育扶贫重申,就有必要分析为何教育能够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怎样在现阶段的教育背景下使以教扶贫更好地进行下去。

二、用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是促进社会流动的机制之一,贫困阶层如果能通过教育获取更多的竞争机会,他们摆脱贫困的几率就越大,这既能解决社会问题又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因此用教育弱化、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势在必行。

1、教育如何能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

利用教育的示范效应:如果教育能够增加使贫困家庭的孩子得到资源的机会,那么这些人在自己成功的同时也会对其他没有脱贫却意识到教育重要性的群体形成一种示范效应,使他们重视教育,认识到自己被贫困所困,从而建立起一种对抗身份应对自身的贫困的刻板影响。比如现在的公司在招聘的时候会青睐受教育水平高的学子,人们期望好的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人群,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没有其他途径致富的时候会把握受教育的机会,借助教育给予的机会与资源去求职摆脱贫困的现状。

摆脱贫困文化的束缚:贫困家庭的孩子会形成一种贫困的观念,容易引发自暴自弃、自卑的情绪,而教育正是通过引导、培训,去改变贫困者的思维,培养积极乐观与进取的态度与习惯。同时,贫困家庭有时也会受到标签论的影响,被贴上“穷”的标签,因此贫困家庭的孩子极易被这些固有的因素影响。教育正是培养新的观念,让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地方,改变人们的观念,不仅改变贫困家庭孩子的观念,也通过教育增加社会对贫困子女的包容性与认同度,减少社会排斥与排挤。

教育会传授给人知识与技能:通过教育,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虽然在一开始拥有较少的家庭给予的物质资本,但是在学校他们可以逐渐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因为教育也是一种资本,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习得,这会减少劣势的累积。贫困人群获得求职能力后,创造财富摆脱贫困便容易得多,这样贫困的代际传递便会得到阻隔。

综上,利用教育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是不可多得的选择。但是以教扶贫也存在教育不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一刀切等问题,接下来本文就如何在重视教育的大背景下减少这些问题以便让教育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提出一些建议。

2、如何让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变得更有效

突出保障贫困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如果贫困家庭缺乏足够的社会资本,那么穷困家庭里的孩子在生活与学习上就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与精神支持,这会影响机会的不平等,使出身贫寒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并影响他们日后创造财富的能力。贫困家庭的孩子儿时辍学的几率也大大增加,故需要提供更多更具体的服务,建立起监管的政策、更完善的补贴政策,给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比如可以在一些贫困县设立试点,选拔一些优秀的贫困学生免费接受高等教育,抑制贫困的代际传递。

进一步确保教育的公正性。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学校设施、信息获取的途径上,不同学校千差万别,贫困山区的孩子在这些硬件与软件的设施上不如城市,需要在资源二次分配时给予贫困群体特殊的照顾,确保教育的公正性。城乡以及不同阶层的教育存在差异,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是现实社会存在的一个问题,这给贫困代际传递埋下一定隐患。而教育公平能够改善上层社会的代际占有优势社会资源的现状,让下层的贫困者获取更充足的等教育,弱化优势积累的固化性。同时要严厉惩治通过买卖户口去抢占教育资源的乱象,保证下层贫困人群向上层流动的机会。

降低教育的相对成本。使入学名额的增加速度高于教育需求的增长,增加下层贫困群体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让贫困代际传递受到削减和阻隔。比如增加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大学生入学绿色通道、助学信贷的宣传,为贫困群体的子女提供更多机会,同时加大审核与监管力度避免资源均摊,从而有针对性地帮扶。

弱化家庭的优势积累。上层富有的代际的子女比下层贫困的子女在资源占有与机会上有着更大的优势,家庭背景影响教育能够进阶的阶段,比如上层父母有条件有能力有意愿为子女选择最有利的培养方式或轨迹,培养孩子的诸多特长,使他们在竞争中更有利。所以更需要提升贫困群体对教育作用的认识,让贫困家庭获取教育资源,削弱家庭背景优势积累的影响。

综上,要提高以教扶贫的效能,就要在增加对贫困群体的教育投资的同时确保公正性,将教育具体化,防止出现上层教育饱和才能使教育下放的不公平局面,从而使教育的正向示范作用更好地指导社会成员行动,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使下层贫困的人群有更多的机会向上流动。

以教治贫,用教育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是扶贫的重要任务。虽然其中有很多困难也容易出现不公的问题,但是通过教育这一流动机制去治理贫困,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必要也是必须的。本文认识到教育作为一种促进社会流动的机制,必须正确利用与把握使其更有效用地发挥作用,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逐渐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性。

【参考文献】

[1] 李晓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2)75-84.

[2] 王爱君,肖晓荣.家庭贫困与增长:基于代际传递的视角[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4)24-19.

[3] 李晓明.防止贫困代际——中国反贫困新目标[J].宁夏党校党报,2006(9)37-39.

[4] 张兵.贫困代际传递理论发展轨迹及其趋向[J].理论学刊,2008(4)46-49.

[5] 马新.教育对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J].现代教育管理,2009(1)19-22.

[6] 候龙龙,李锋亮,郑勤华.家庭背景对教育数量和质量获得的影响——社会分层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39-45.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贫困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农村留守老人贫困问题研究
教育扶贫视域下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研究
牧民生活贫困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