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以丽江拉市海为例
2016-07-22李宏岳
李宏岳
(中山大学 南方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
高原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以丽江拉市海为例
李宏岳
(中山大学 南方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
摘要:高原湿地保护直接影响到区域生态、气候、环境调节的功能作用,也是区域综合经济多元体系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所以加快高原区的湿地保护是十分重要的。丽江拉市海湿地是云南省高原湿地保护区中湿地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湿地植物较为丰富的保护区。在分析保护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等优势与现阶段旅游发展现状的反差基础上,以湿地生态保护为基础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跟上发展进程,既能达到保护湿地、利用湿地的目的;也能满足人们向往自然、亲近自然的旅游需求。
关键词:高原湿地;拉市海;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湿地保护
当前,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1],己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宝库与生存环境。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2],其功能与价值己为众多学者所研究[3~4]。因此,湿地研究己成为国际学术界与各国政府乃至公众关注的热点与焦点,成为21世纪科学研究的重点学科和研究领域[5]。
然而由于人口的剧增,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开发利用失当,导致全球湿地正呈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6]。据估计,20世纪以来全世界已丧失1/2的湿地[7];在爱尔兰只有4% 的湿地有保护措施,湿地开垦率达93%;近40年来中国已有50% 的湖滨滩涂湿地不复存在,全国约13%的湖泊己经消失[8]。湿地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和功能的退化[9],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湿地的保护和恢复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因此,保护湿地,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历史责任。
1生态旅游与湿地生态旅游
1980年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在《有当地居民和社团参与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规划》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性旅游”这一概念。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正式确认了“生态旅游”这一名词。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定义其为;为了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使当地居民受益。[10]这一定义的提出有一个明显的内涵注入:即生态旅游应是负责任的旅游,除保护环境外,应维系当地居民生活,创造发展机会。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WTO)等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两个纲领性文件。由于生态旅游对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关系十分重视,把长远的可持续旅游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因此,生态旅游被视为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最好旅游方式,是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典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领域中的最佳选择。
在中国,学术界对湿地保护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但是对湿地旅游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旅游的逐渐开展,对湿地旅游的研究才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尽管对湿地旅游的概念尚无统一认识,大多数学者都一致认为湿地旅游应以生态旅游为目标,是生态旅游中重要的一部分。湿地旅游开发的宗旨应该是让旅游者认识、享受湿地的同时,提高对湿地的生态环保意识[11]。在此基础上,认为湿地生态旅游应该是指以湿地作为观光、游览、研究对象,对湿地景观、物种、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和观察,并维持湿地自然环境原貌,具有强烈湿地环境保护意识的旅游活动[11~12]。
湿地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主要类型之一,湿地生态旅游是指旅游者以湿地作为观光、游览研究对象,观察湿地的景观、物种、生境和生态系统等,并维持湿地自然环境原貌的旅游活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是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分布面积广大,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的自然地理区域,造就了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湿地是水生和陆生环境连续或交互延伸的生态区域,从地貌和生境上看都具有双重性。因此湿地类型繁多,生态系统极其脆弱。高原湿地是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云南省湿地类型繁多且较为独特,但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另外云南省是我国旅游大省,尤其是开展生态旅游以来,旅游业己成为本省的主导产业。与其它传统的湿地开发利用方式相比,生态旅游是湿地保护和利用实现双赢的一种更为有利的途径。生态旅游是一种将开发和保护融为一体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它与传统的湿地利用方式相比,在采掘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将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目的就是在保护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在湿地自然景观旅游地开展游憩活动,维护湿地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2拉市海高原湿地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2.1拉市海高原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2.1.1高原湖泊景观独特
美丽的拉市海位于云南丽江城西8公里处,海拔2440米,是个汇集了周围林地中40多条溪流而形成的高原淡水湖。拉市海是一个古老的高原湖泊,属金沙江水系,四面有海拔3000m左右的高山环绕。这里的年平均气温为11.8℃,最高月(七月)平均气温18℃,是典型的高原内陆湖泊浅水域湿地和云南最重要的野生水禽越冬地。拉市海汇水面积26 560 hm2,年平均产水量7 680万m3,相对容积380万~1 840万m3,水深215~415m ,湖底高程为2 43612m,常年水位高程2 44015m,常年相应水域面积93314 hm2,为滇西北地区著名高原湖泊,也是玉龙县境内最大的淡水湖。[13]
在拉市海湿地保护区内,分布着冰川地貌、流水地貌、湖成地貌、卡斯特地貌、构造地貌等不同地貌类型和组合特征。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清澈的湖泊、寂静的沼泽呈现出独特的高原山水画卷。外围的草甸、农田、村落以及远方的山地灌木丛林、高山植被共同组合成为独特绚丽、多姿多彩自然景观,加上拉市海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动植物资源,这里一年四季都能呈现出风光旖旎的景致,吸引了海内外大批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2.1.2鸟类栖息景观壮丽
据初步考察,拉市海高原湿地的湿地鸟类共有225种,其中特有珍稀濒危鸟类9种,包括青藏高原特有鸟类斑头雁,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黑颈鹤、黑鹤等。湿地鸟类以冬候鸟为主,留鸟次之,生物量约每年215万~310万只。每年越冬季节12月至翌年2月,候鸟大量迁徙至此,拉市海湖区呈现出“万鸟竟翔、百鸟争鸣、绚丽多彩”的壮观景象,是人们在自然环境中观赏鸟类的理想场所,是拉市海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景观。
2.1.3湿地生态系统保存完整
拉市海高原湿地水域、沼泽、草地皆备,是云南省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中湿地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湿地植物较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拉市海湿地是一个季节性很强的高原湖泊,湖水每年有规律的涨落,给湿地湿生植物创造了有利的生存环境。据初步统计,湿地植物有24科36属44种。按生活型分为湿生植物21种;沉水植物11种;挺水植物7种;浮水植物5种。拉市海高原湿地具有“基因库”“碳库”和“水塔”之称,在功能方面倍受国内外关注。
2.1.4人文环境、宗教文化沉淀深厚
拉市海湿地周边95%以上的人口为当地的主体民族纳西族,此外还有汉、白、藏、彝等民族。悠久的地方民族文化为拉市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纳西族传统文化,包括民族习俗、音乐、舞蹈和建筑等,都得到了较为完好的保存。在广泛吸收了周边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后,拉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由此确定,各种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在拉市海,人们环湖而居,与水结缘,在开渔季节,可以看到当地村民划着独木舟到拉市海中打渔,这是至今仍然延续着的纳西独木舟文化。由于地处滇西北地区,成为了南北文化的中间地带,是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交汇区,以拉市的指云寺为例,作为丽江五大喇嘛寺之首,是汉传佛教南传的标志型寺庙。寺院环境幽静,香火旺盛,佛事活动频繁,僧侣香客络绎不绝,形成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此外,还有灵泉寺、东巴教等宗教文化遗迹。
2.1.5乡村田野景色迷人
拉市海湖区周围分布着大片农田和果园,点缀着纳西族、彝族等民族村庄,这些村庄或依山傍水或果园环绕,鸟语花香,炊烟袅袅,一派“天人合一”的景象。以湿地四周的打鱼村、均良村、美泉村、南尧村、独古当村、海南村等为代表,形成了湿地特有的乡村田野景观。
2. 2旅游产品独特
拉市海高原湿地和周边各旅游景区相比具有其明显的独特性。玉龙雪山属高山生态型景区,丽江古城属于古建筑群类型景区,虎跳峡属于高山峡谷型景区,而拉市海高原湿地则属于高原湖泊湿地型景区。在目前丽江已投入经营和正在建设的旅游景区中具有极大的相异性和独特性,与玉龙雪山、丽江古城形成山、水、人组合景观群,在旅游资源结构和旅游吸引力上呈互补关系。其开发可丰富丽江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为丽江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3保护拉市海高原湿地生态的重要意义
3.1是维护当地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拉市海湿地在维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缓解当地的能源危机,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3.2在于保护其生物多样性
拉市海高原湿地保持着较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拉市海湿地是西伯利亚到孟加拉湾通道上颇具盛名的候鸟越冬栖息地和迁徙的“驿站”。这些动植物携带的基因所构成的遗传多样性又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遗传资源库,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得拉市海湿地成为一个可以提供多种学科进行考察、研究的科研基地。
3.3在于保护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
拉市海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颧、黑颈鹤、中华秋沙鸭3种,二级保护的动物有灰鹤、白头鸦、红集、普通5种。青藏高原特有动物1种,即斑头雁。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种,即海菜花,属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3.4在于保持好当地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
拉市海高原湿地处于低纬高原气候区,属山地暖温带,春季升温和秋季降温不剧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使得一些植物生长缓慢,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加之保护区周围的农民长期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周围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和本身就业已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得当地的生态一旦被污染就难以治理。因此保护好拉市海湿地的生态系统,维系好其自身的净化能力,防止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高昂代价之路。
3.5在于环境经济价值的保值以及增值
随着丽江旅游热所带来的拉市海旅游业的开发,拉市海高原湿地的环境经济价值也日益突显。拉市海湿地的骑马观茶马古道、划船观鸟、湿地农家休闲等旅游项目的开发给拉市海湿地的环境价值上又浓墨重彩地增加了一笔不可小觑的经济价值。
4拉市海高原湿地保护中现存的问题分析
4.1无序旅游发展带来的冲击
信马由缰,到拉市海边感受海风拂面,上山听松涛阵阵,归来在农家小院吃一餐纳西风味美食,骑马旅游成了眼下丽江旅游新时尚。在骑马旅游热跟拉市海人民带来经济利益的时候也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不少的负担。在拉市乡成立了多个骑马合作社,每家合作社少则几十匹马,多则几百匹马。这些马首先是它们的粪便成了一个大问题,没有专门的粪便堆积处,也没有具体的粪便管理措施,粪便到处即是。
旅游践踏对土壤的物理性质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对表层土壤,其影响更为显著。随着旅游践踏强度的增加,土壤的结构严重恶化。土壤压实,土壤颗粒紧密,单位体积内的土壤固体成分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减少,同时土壤间隙中的毛管孔隙也随之减少。由于容重的增大,导致了土壤渗透性能减弱,水分的渗入率变小,从而自然含水率也随之减少。由于土壤这样一种恶性的连锁变化,使得土壤质地变差,进一步影响到植被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14]
关于这些马的另一个问题是它们的饲料问题,现在在拉市海的周围的草地上随处可见还在啃食己经只剩草根的马儿,使得周围的草地还没有来得及更新就被这些马啃食干净。所以近年来,拉市海湿地的草地明显己经超过了之前的承畜量,草地上的绿色己经越来越少。由骑马旅游引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游客量的大量增多,大量游客留下来的食品袋、垃圾袋等也对湿地造成了一定污染。这是单就骑马旅游这一项所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同时划船观鸟项目的开展也势必带来不少的环境问题。随着丽江旅游热大范围的推动,拉市海大范围旅游项目的开发都会在很大程度上给环境带来新污染。
湿地观鸟、休闲娱乐逐步受到人们喜爱。拉市海美乐度假村原是越冬水禽鸟类理想栖息之地,建立度假村后,水鸟被迫迁离。划船游湖等项目的开展,部分游客高声吼叫,惊吓水鸟,给水禽鸟类保护带来影响。目前日益增多的骑马观光体验,不仅直接干扰惊吓浅水区域的鸟类,而且粪便等排泄物污染水质。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缺乏科学管理的无序旅游方式,一方面对湿地湖滨带践踏严重,削弱了湖滨带对泥沙阻滞和降解入湖养分的屏障作用,增加了土壤养分的释放分解,使湿地从营养的“汇”转为“源”,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破坏了湖滨地表植被,使鸟类觅食和栖息环境丧失,对湿地生态系统和鸟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构成严重威胁。[15]
4.2过度利用资源
长期以来人们误把拉市海湿地作为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导致湿地的水污染;对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使得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道和湖泊泥沙淤积,湖泊库容减少;随着拉市海附近人口的逐年增加,农业用地的扩张,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加之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将不可避免的带来或增加新的污染。[16]
4.3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湖周植被破坏,覆盖率低或林分结构单一,或地表枯枝落叶层破坏,土壤裸露,引起大量水土流失,导致拉市海汇水面21条大小溪流含沙量较高,而成为沙河。仅拉落坎河、阿泽科沙河、南尧均良大沙河三条河每年冲入拉市海的泥沙量就高达3~5×104立方米。这些泥沙在拉市海湖盆沉积,使拉市海湖盆底部高程逐年升高,湖泊淤积,水位下降,对拉市海湿地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如不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拉市海湿地将面临消失的危险。
4.4面源污染加剧
拉市海湿地周边具有大片农田,为增加产量不断施用的化肥和农药,随地表径流流入拉市海水体,从而对拉市海水质产生影响。同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游客带来的旅游垃圾,马匹排泄物的污染,尤其是村镇不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拉市海水体,对拉市海水环境构成极大威胁。这些区域湖水水体的总氮、氨氮、总磷以及D0指标较高,水质变劣,溶解氧降低,生化需氧量大大增加。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的话,一旦超过拉市海自身的环境容量,拉市海湿地将由于富营养化污染而丧失其应有的功能。
5拉市高原湿地生态保护对策思考
5.1拉市高原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定位
拉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以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为前提进行地适度改造规划与设计,高原湿地作为世界性的稀有资源,更好地保护、规划、建设是拉市海生态旅游开发的核心,“纯自然”是一种品质生活的象征,也是一种唯美生活的外在体现,综合丽江具有的资源优势,将自然环境、区位优势、生态保护等因素融入主题规划中,可将该区域定位为:滇西北高原生态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同时融合丽江历史深厚、闻名于世的藏传佛教,在喇嘛们吟唱的念诵之音中净化人们的精神世界,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5.2加强宣教,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的社会参与体系
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与大众旅游的开发模式在开发理念上存在根本差别,生态旅游开发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效益为目标,将环境目标置于优先地位;大众旅游则是以经济目标为首要目标。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各有不同,基本模式包括以下三种:
(1)社区参与模式 (2)环境教育模式 (3)生态环境补偿模式
以上三种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优点与不足见表1 。
表1 三种生态放游开发模式的对比
表1来源:杨艳.湿地国家公园的建立及其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为例[D].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 (22)。
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湿地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和合理利用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决策者和公众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与观念的改变。因此,应进一步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形成政府重视、媒体关注、公众参与的多渠道保护方式,增强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促进湿地保护主流化。针对拉市高原湿地分布区农民文化水平低、素质低、管理难度大等实际情况,重点应加强区、乡镇领导及村社干部的教育与培训,组织专门的宣传队伍,深人到社区,按宣教对象的不同,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把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重要性宣传到每家每户,提高公众意识理念,从而转变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形成政府倡导、广泛宣传、社会参与、自觉自愿的良性发展氛围。
5.3搞好湿地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评价
湿地生态旅游与湿地保护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湿地保护得好,湿地景观、湿地物种、湿地环境等对人们的吸引力就越大,由此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就越大,就能走上保护→利用→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反之,如果湿地生态旅游与湿地保护的关系处理不当,就会使湿地生物物种减少、湿地环境恶化、湿地功能减弱、生产力下降等,给湿地带来威胁。通过对各项旅游开发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提出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杜绝对湿地景观、湿地物种、湿地环境影响大的旅游项目建设。
5.4科学管理,维护湿地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旅游资源的管理应与生态保护管理相统一。作为当地政府要对开发力度和开发行为进行合理控制,保证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不受影响,同时统一的管理模式也能促进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延续。湿地文化既包含了人文层面又包含了自然层面,高原湿地旅游开发需要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借助区域文化的辐射和影响力,结合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生态效应,实现湿地文脉的延续与发展,推动湿地自然文化的形成。[17]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建立湿地生态研究基地的方式,提高游客对高原湿地自然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识,从整体上促进湿地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5.5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为开发前提
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易变的特点,这种脆弱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超过这一限度就会影响和破坏这一系统的稳定性。尤其是对类似于拉市海高原湿地生态环境,其生态系统本身较脆弱,且已出现了因过度放牧、基础建设等带来的生态影响,如果再受到因为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超过生态资源所能承受的限度,必然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5.5.1结合旅游开发搞好水污染防治工作
目前拉市海水质为0类水质,但总氮和总磷超标,已向富营养化方向发展。通过旅游开发增加社区群众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对旅游活动中的度假山庄、饭店、宾馆、厕所等产生的废水应进行达标处理后排放,对生活垃圾做到统一回收处理。在旅游活动中要实施“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5.5.2控制游客流量,限制旅游活动区域和强度
湿地生态旅游是以“保护性”和“自然性”为特色的生态旅游,要在分析环境承载量的基础上对进入保护区的游客数量加以控制,对旅游活动区域和活动强度给予限制。防止超出生态旅游理念的行为发生,要让游客在尽情享受自然的同时,更好地维护旅游环境。
5.5.3处理好旅游功能区划与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关系
湿地旅游功能区划要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基础上进行。旅游线路和重点观光景点的开发,要以保护湿地景观、湿地物种、湿地环境为原则;旅游公路、景点设施的建设要考虑保护区功能区划,各种建筑物尽量少建,以保持湿地的自然面貌。[18]
拉市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可划分为核心区和实验区两部分,核心区面积1002 hm2,包括大部分水域和沼泽,是珍稀、濒危鸟类繁殖、栖息地和湿地植物集中分布区,要禁止游人进入的绝对保护地区,游人只能通过观鸟台进行观鸟活动。实验区面积5521 hm2,包括部分沼泽、沙滩和湿地周边的农地、村庄、森林,可进行一定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各种破坏性小的娱乐活动。
5.5.4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生态旅游开发的要求,合理进行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包括旅游景点、旅游公路、旅游步道、供水、供电、给排水、旅游公厕、垃圾收集、宣传牌等基础设施建设。宾馆等旅游接待设施应以丽江城为依托,在旅游区尽量少建或不建。
[参考文献]
[1] 陆键键.中国湿地[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 杨亚妮.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及防治退化对策[J]. 自然杂志,2002, 24(2): 95.
[3] 崔保山,刘兴土.湿地生态系统设计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J]. 应用生态学报,2001,12(1):145-150.
[4] 佘国强,陈扬乐.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1997, 18(3):77- 81.
[5] 杨永兴. 从魁北克2000——世纪湿地大事件活动看21世纪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J]. 地理科学,2002, 22(2): 150-151.
[6] 汪达,汪明娜,汪丹.中国湿地面面观——兼论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及其策略[J].水资源保护,2003(5):12-13.
[7] Michel Wiliams.Wetlands: A Threatened Landscape [M].Basil Blackwell Ltd, 1990.
[8] 李杨帆,刘青松.湿地与湿地保护[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9] 田昆,陆梅,常凤来,等.云南纳帕海岩溶湿地生态环境变化及驱动机制[J].湖泊科学,2004, 16(1): 35-42.
[10] 孙琦.关于生态旅游内涵的思考[J]. 林业经济问题, 2005 (3):175-176.
[11] 丁季华,吴娟娟.中国湿地旅游初探[J]. 旅游科学,2002(2):12-13.
[12] 赵煌庚.试论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 (5): 45.
[13] 张忠华.浅谈云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生态旅游开发[J].林业调查规划, 2005(2).
[14] 罗姗. 旅游活动对典型高原湿地纳帕海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D]. 昆明:西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5] 田昆,徐写秋.高原湿地,黯然凄伤[J]. 生命世界, 2015(2).
[16] 杨冬香,期海明. 浅论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的保护[C]. 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2010.7.30-8.2·哈尔滨)论文集,2010.
[17] 陈睿曦,徐淑梅.湿地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 湿地科学与管理,2013,9 (1):28-30.
[18]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拉市海高原湿地旅游区总体规划[Z].2003.
[责任编辑:崔海瑛]
作者简介:李宏岳(1967-),男,云南丽江人,副教授,博士生,从事生态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K9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16)03-0067-06
收稿日期:2016-01-28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