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文化产业竞争优势的比较研究
——以玩具产业为例

2016-07-22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吴彭钶文玉婷陈家卿

中国商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广东

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 吴彭钶 文玉婷 陈家卿



广东文化产业竞争优势的比较研究
——以玩具产业为例

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 吴彭钶 文玉婷 陈家卿

摘 要:本文通过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分析了广东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以及其竞争优势,并且以玩具产业为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澄海玩具产业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玩具产业的领头羊,其发展程度以及集聚化程度较高,目前产业正处在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创意产业转型中;而扬州毛绒玩具产业历史悠久,享誉中外,近年来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二者各有优势。相比之下,澄海玩具产业竞争更为激烈。因此,取两地产业之长,最后对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力 玩具产业 竞争优势比较 广东

根据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产业竞争力理论,亦称为国家竞争优势定理,该理论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或地区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根据该理论,将“文化产业竞争力”界定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国文化企业通过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文化领域产品和劳务及提供各种文化服务,从而迅速占有市场及成功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

自改革开放起,与全国排名前十的其他文化大省相比较,广东省的文化产业无论从规模、结构、辐射力、文化资源占有量、市场需求等各方面,都具有较强的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但与文化产业前三强省市比较,广东省的文化产业结构层次相对偏低,效益不够理想,区域内消费需求贡献率不够,政策驱动与政府投入力度较弱(陈忠暖等,2012)。本文主要是将广东澄海玩具产业与江苏扬州毛绒玩具产业作比较,深刻认识了解广东省由“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的发展与演变路径,增强广东省的文化产业竞争力。

1 广东省文化产业竞争优势

广东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毗邻港澳,与国际交流有较好的地缘优势,有助于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极大地促进广大传统文化和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该省的文化产业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产业集聚效应显著,覆盖面广,已经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广深佛莞产业文化圈”,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而番禺作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在历史名镇名村、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示范园、会展产业建设、音乐创意产业、动漫产业、传媒产业建设、文化实体建设等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市场化程度高,文化娱乐市场启动早,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产业结构已初步形成,集团化建设形成规模经济,竞争激烈,实力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广东省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优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广府文化圈,客家文化圈,潮汕文化圈等,省政府对该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颁布一系列文件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例如:《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广东省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等,使得广东省文化产业结构布局得到优化,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2 案例分析

一个区域内文化产业竞争优势与其区域内所具有的要素禀赋是分不开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可总结为:资源、资本、人才、市场、政策,这些要素与区域内的要素禀赋有着一定的互动关系。因此,本文将以玩具产业为例,通过分析区域内所具有的文化产业发展要素,比较广东澄海玩具产业和江苏扬州毛绒玩具产业的各自的发展优势,从而为广东地区玩具产业的发展方向加以指引和调整不足。

2.1广东澄海玩具产业

经过自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跃身成为世界玩具生产的最大基地,世界玩具市场上约70%的玩具由中国生产;其中,广东玩具生产了全世界50%的玩具,年产值超过千亿元。澄海位于广东汕头市的一个区,玩具业是当地最具特色、最有活力的第一支柱产业。在澄海区域内形成了以城区为龙头,凤翔、澄华、广益、莲上、莲下、东里等镇(街道)及埔美、外埔、西门、东湖、渡亭等专业镇为生产基地的“众星拱月”生产格局,玩具产业高度集聚。2014年全区玩具产值351亿元,出口额7.77亿美元,比增3.46%,其玩具出口量在中国国内、广东省内位列第一(郭郁彬,刘德学,2011)。

澄海玩具业建立的背景是正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消费品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这给玩具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当时的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澄海人多地少的情况,使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可以投身于玩具业的建设。由于占领了广东省内玩具业发展的先机,又得益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消费品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开放政策为广东地区打开了连接国内外市场的大门。澄海玩具业发展在当时有着劳动力、市场以及政策的优势。此外,澄海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海外侨胞为当时澄海玩具业发展注入了外来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信息等资源,这位该地区玩具业的发展带来了玩具业相关联的资源优势。

基于建设初期的种种优势,在那以后的几十年发展中,澄海玩具业已形成了高度集聚的玩具产业园,这使澄海玩具企业能以低廉的成本,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繁多的品种,快节奏的更新速度,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从而提高了企业、甚至是整个园区的竞争力。拥有较小的企业规模也将澄海玩具业推向有利的竞争地位。澄海玩具企业大多为家庭式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其高效的机制、灵活的经营模式以及拥有一批充满活力的企业和具有较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们,使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全球市场中更及时灵活地改变航向,调整策略,及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使澄海玩具走在其他地区前面,紧跟时代潮流。(罗仰鹏,2006)由此可以发现,在澄海玩具业建设初期,澄海利用该区域内剩余的劳动力优势,国内广阔的消费品市场优势和海外侨胞为区域内带来了种种资源优势;在建设的发展阶段,玩具产业园内的高度集聚优势,转型所带来的创新优势和企业自身灵活体制的优势,都使澄海玩具业取得今天的成就,这也侧面反映出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所具有的竞争优势。

2.2江苏扬州毛绒玩具产业

毛绒玩具产业作为扬州的传统产业,以其品种繁多,价格优势,工艺精湛而闻名中外。这是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试制出首批毛绒玩具礼品后,经过近半个世纪,现在已成为与扬州传统漆器、玉器、剪纸等工艺精品共享美誉的一大特色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扬州紧紧抓住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国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在产品质量把控、产品多样品种、精湛的制造工艺上的优势特点,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客商。2005年,全市建立了与玩具生产相配套的专业玩具市场和原辅料市场,由此拥有了一条设计、生产、销售到物流供应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也成为了江苏乃至华东地区最大的玩具市场(计珮瑜,2013)。

在扬州毛绒玩具产业的不断发展进程中,毛绒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盛事以提高该区域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加强与全国其他毛绒产地的战略交流,提高产业辐射范围,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在中外毛绒玩具行业内占据领先地位。扬州毛绒玩具产业集群是全国集聚度最高的毛绒玩具产业区,形成了产业集聚化、企业集群化、产品系列化、市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扬州毛绒玩具产业集群促使园区内众毛绒玩具企业在相互竞争的环境中,促使企业自身不断寻求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激发产业发展新思想、新理念,提高了整个园区内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产业集群更有利于与支持性机构,如政府、学校、研究所等合作,为扬州毛绒玩具产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先进技术和思想,为其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优势。

此外,扬州毛绒玩具产业的发展还十分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这符合国内外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浪潮,也提高了该产业的权威性。从前,毛绒玩具的生产主要是承接国内外的订单,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主要是体现在玩具授权。如今,扬州毛绒玩具已与沃尔玛、泰斯科、迪斯尼等世界500强企业达成玩具生产授权,2004年希腊雅典夏季奥运会吉祥物Athena(雅典娜)和Phevos(费沃斯)全部都是由扬州玩具企业所生产。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形成该区域内玩具产业发展的发展优势。同时,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进出口税制优惠政策下,扬州毛绒玩具产业有着一定的政策优势。

3 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广东澄海玩具产业与扬州毛绒玩具产业同样都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发展势头优良的代表产业之一。相比之下,改革开放的政策也先在汕头等四个经济特区实行,澄海先于扬州沐浴在其政策优势的春风之下;澄海的产业集聚规模在全国同类产业内最为庞大,企业数量多,因此澄海地区的玩具产业竞争较扬州地区的更为激烈。

因此,根据这个结论,本文给出以下建议。

(1)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加快自身企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型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步伐,以提高产品自身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相关的文化产业应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向扬州毛绒玩具产业的保护知识产权学习。使得自身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2)政府自身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出台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给予文化产业一个稳定、良好、积极的政策氛围,创造更多的机会,引导企业间的竞争向良性竞争发展。

(3)政府需提高和振奋广东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根据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情况,人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增大,但目前其文化消费水平仅为中等水平,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一方面,政府应作出相关政策来提高人民的文化消费意识,进一步扩大文化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政府需给予文化企业发展方面,引导其发展良好,以至于与人民的需求相匹配。

(4)政府需为文化企业建设集聚产业园区,推动加快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同时,企业也应加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掌握现代文化产业价值中的真正核心技术,实现从“制造”到“创造”,利用好文化产业的集聚效益,从而建设好真正的文化产业园区。

参考文献

[1]杜心灵.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J].经济问题,2014(1).

[2]陈忠暖,陈汉欣,冯越,贾春迎,刘晓琦.新世纪以来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演变——与国内文化大省的比较[J].经济地理,2012(01).

[3]付延慧.“对广东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J].探求,2012(1).

中图分类号:F22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1(a)-156-03

猜你喜欢

广东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广东电力》简介
Top football team rises from slum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广东舆情
广东舆情
广东舆情
广东舆情
数说:广东社会工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