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税源管理专业化国际借鉴和创新拓展的探究
2016-07-2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曹锦阳河南省信阳市国家税务局曹树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曹锦阳河南省信阳市国家税务局 曹树武
新常态下税源管理专业化国际借鉴和创新拓展的探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曹锦阳
河南省信阳市国家税务局 曹树武
摘 要:税收管理专业化是税收管理活动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而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特点体现在按纳税人属地、行业、规模、管理风险等分类,以此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税收管理匹配绩效,在通过完善组织形式上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它是实行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实质是对原有管制型税源管理体系的再造,形成中国特色的专业化税源管理体系,体现系统性、先进性和科学性,以此来激发现代化税源管理、信息化征管模式相应的机制创新和体制变革。本文在正视税源管理专业化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现行税源管理方式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常态,通过提高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思想意识,完善现有税源管理机制,细化风险管控机制,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先进的税源管理模式,建立权、责、利相匹配的奖惩激励机制,强化税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意识,推动税收征管模式向集约型、专业型发展,以期加快我国依法治税的法治进程。
关键词:新常态 税源管理 专业化 国际借鉴 思维拓展 策略
税源管理专业化是税收征管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行税源管理专业化,明晰了以税源分级分类管理为核心,以税收风险管理机制为重点,以分解、调整税收管理员职责为关键,以建立相应的机构、岗责、人员配置为保障,信息管税为支撑的征管体系。税收新常态对税收征管改革提出新要求,驱动税务部门积极总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采取新举措、力争新突破。本文结合税源专业化管理理论与实践,尝试借鉴国外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先进经验,对新常态下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完善及探索提出了有益思路。
1 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体系的构建和存在的误区及拓展趋向
1.1构建改革体系
在整体构架上,全面构建以依法治税为基本前提,以风险防控和法治管理为构建导向,以分级分类专业管理为实施基础,以大数据信息管税为载体抓手,构建“一套机制、三项重点和四个保障”为核心的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体系。
“一套机制”,即把税收风险管理和防控的理念贯彻于税源管理的全过程,构建风险法治管理运行有效机制。
“三项重点”,即以税源分级分类管理为专业化重点,从预警机制层面增强管理绩效的针对性和持续性;以完善健全纳税服务绩效管理体系为重点,提升纳税人满意度;以调整税收管理员职责为重点,科学设置岗责。
“四个保障”,即合理调整机构职能,提供组织保障;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人力保障;加强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加强配套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1)完善税收运行风险管理机制。在整合风险管理机构方面,对稽查管理方式和绩效管理指标实行类别管理,按照“整体划转、统一管理、差异处理”的原则,按照“做强市局稽查专业管理,集约县或区局稽查局执法权”的设计和想法,逐步撤销县或区级稽查局、增设派出稽查科或其他机构,合理划转人员归市级稽查局专业管理,优化稽查专业资源的配置和统一使用。税收风险管理是深化征管改革的主线和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的重要任务。在税收现代化策略上,推进“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国地税合作等工作,建立税收风险防控体系“一体化”。在纵向管理上,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和绩效管理指标,建立统一管理、专业侧重、互为支撑、纵向联动的有效运行机制。在横向管理上,构建横向协同机制和稽查体系,即统一税收风险识别排序、统一监控分析税源规律、统一发布风险处置方案、统一督导反馈任务执行、统一绩效考核评价。
(2)拓宽税源分级分类科学管理。在探索不同税源的管理规律方面,因地制宜、科学有机的配置税收征管资源,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分析,实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管理。重点税源实行专业化、团队化集中管理,一般税源或小型税源实施属地管理,实行“互联网+行业+属地管理”,定期实行专项管理绩效考核;对部分比较复杂的业务、聚集程度高的行业以及生产经营关联性强的企业,实行“互联网+集中管理”;其他税源仍实行属地划片管理,实行“互联网+基础管理”。
(3)合理优化税收专业人力资源配置。在全面梳理税收管理员职责方面,对税收管理员职责平移、外移、兼并和减少。逐步实现税收管理员管理模式由一人入户、各事统管到专业分工、分类管事、科学管理的转变,将人力资源向重点税源管理和纳税评估倾斜或具体实施。
(4)重点完善纳税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现代管理学认为,风险是对组织目标实现产生消极影响的不确定性。现代税收管理确立的税务部门的根本目标,是提高纳税遵从度,即“纳税服务+税收执法=税收遵从”。在税收法律法规的框架方面,全面梳理依纳税人申请的涉税事项,减少办税环节或传递环节,简政放权、简化办税程序,逐步推行“互联网+”的多元化申报办税方式。
从影响税收的主要因素、具体涉税风险点、风险特征描述和提示以及相应的税收风险分析评估指标、完善办税服务厅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逐户向企业制发《税收风险建议书》,可以有效识别潜在的重大税收风险,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更个性化的税收服务。笔者认为,解决好固定管户模式、机关实体化、税企权责界定这三个问题,税源的分级分类管理、信息管税和各部门、税管员职责的调整优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税源管理部门科学合理设置、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整合问题就会水到渠成。
1.2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1)第三方涉税信息交换、采集机制有待完善,质量高效的外部数据使用需进一步提高。虽然税务机关通过自身信息的完善,取得了大量的涉税数据,但是与预期的风险控制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纳税人涉税账户报告制度,虽然《征管法》要求纳税人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和其他存款账户,要将全部账号向税务机关提交报告,如发生变化的,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书面报告,但这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实现。不少纳税人持个人银行卡从事货物购销,使用POS机结算货款,这些与生产经营有直接联系的信息,纳税人如不主动报告,税务部门很难通过银行直接得到,因此涉税信息交换相关政策仍需要完善。
(2)税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还不够明晰,权责的划分亟待明确。随着税收管理员职责的变化,取消、上收、平移了税管员的部分职责,税管员主要负责税源的户籍管理、调查核实和任务执行。这种变化突出了税管员的职能性和专业性,确保了税收执法过程更加规范和透明。但由于与管理专业化相配套的税管员明细职责还未出台,对其分管的工作目标、完成标准、完成途径、工作奖惩等相关的权和责定义不明确,使一些工作人员产生了模糊的认识,认为只是简单的事项调查、户籍管理,与风险防范的要求和标准仍有一定的距离。
(3)税收风险工作还存在等、靠、散的现象,工作机制仍未健全。税收风险防控工作需要的是主动地预防和发现问题,眼要明、手要快、政策要清、执行力要强、处理问题要及时,如果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而是等上级派单、等领导要求、等问题来临,这样税收风险防控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的必将失去意义,这也是目前系统内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的机构形式化、机制虚拟化、人员松散化的问题。
(4)评估质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报告简单化、评估过程单一化、工作资料碎片化。通过汇总分析近年纳税评估报告,从评估资料当中发现问题,但评估报告质量整体还不高,不少评估人员撰写的税收分析报告字数寥寥无几、只言片语、书写潦草,缺少信息采集情况、税收分析采取的方法、相关指标的对比、疑点问题的分析等,直接制约着评估质量的高低。同时,在评估中仅就上级提取的疑点说疑点,只做“简答题”,而不是深入地挖掘涉税问题线索,做“论述题”,思维不发散,分析评估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5)税务人员“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责任意识还未从根本上树立。法治观念不强,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法定职责必须为”、“法定职责不乱为”的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
1.3深化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的思维创新和拓展趋向
税源管理专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机构、人员、税源调整到位,不等于管理职责履行到位,税收风险管控到位,要想继续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就要在巩固、深化、持续上下工夫。
1.3.1深化税源分级分类管理
积极探索不同税源管理规律,建立完善重点税源、行业税源管理指引,提升人力、物力、投入与税收成果的适配性,达到“重点税源管精、一般税源管细、小型税源管住,风险应对能力增强”的目标。重点税源管理,突出“精细”和“管好”,以税源监控和税收分析为基础,加强企业基础数据和动态数据的采集,重大事项提前介入、跟踪控制,实行个性化服务。一般税源管理,突出“分类”和“管住”,积极探索行业税源、区域税源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规律。小型税源管理,突出“服务”和“引导”,进一步发挥网络办税的优势,优化征管措施,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便捷服务,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做好后续事项的监控,引导纳税人规范核算、诚信纳税,提升税法遵从。
1.3.2强化税收风险预防管控
通过强化税收分析职能,把税收风险分析作为风险管理流程的发起点,在发挥各级风险管理办公室统筹和指引职能的基础上,主动开展经济税收分析、政策效应分析,引领税收风险分类应对。明确纳税评估的定位,把纳税评估置于税收征管流程的中间环节,对上承接风险分析的疑点,对下为税源管理指明具体措施,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线索。进一步完善查评管互动机制,盘活各环节信息资源,用纳税评估印证税收分析的指向性,推动征管建议落实到税源部门,反馈到分析、应对部门,最终推动管理质效提升。
1.3.3提升信息管税支撑作用
认真落实“互联网+税务”新理念,深化数据分析应用,提升信息管税的支撑作用,突破制约税收收入分析、政策效应分析、税收风险管理等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做好核心征管软件的深化应用,做好决策支持系统、企业所得税管理系统、税收分析监控系统的升级和安全管理。全面推行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升级,挖掘发票全要素信息的深度应用,从数据口径、数据采集、数据质量、数据共享、数据应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加强数据管理,搭建和应用国、地税局统一标准的数据集中平台,为持续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提供信息化手段保障。
1.3.4完善业务衔接岗责绩效流程
通过深化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前后台业务衔接机制、制度,确保纳税人发起涉税事项在税务机关内部各层级、各环节、各岗位之间的无缝衔接、运行顺畅。进一步落实和修订岗责流程,完善配套措施,推动县区局机关、办税服务厅和税务分局之间业务的有效衔接。进一步规范税收管理员岗责、标准、流程,合理界定职责,防止放管脱节、管理真空,从制度上强化责任、防范风险,从而推动税源管理专业化的体制机制顺畅运行。
1.3.5着力提升纳税服务效能
坚持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完善专业化管理,提高服务层次,组建省、市、县三级纳税服务专家团队,全面落实便民服务措施,加强国地税合作,扩大同城通办覆盖面,推动涉税业务跨区协办。依托金税三期,打造网上办税服务厅,全面整合网上办税软件、免填单系统、网上涉税事项办理系统等。拓展多元化办税渠道,着力构建“窗口办税、网上办税、自助办税”三位一体的多元化办税体系,逐步向“以网上办税、自助办税为主,窗口办税为辅”的模式转变。
1.3.6提供专业化人才保障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落实人才强税战略,以税务领军人才、业务骨干为牵引,多渠道、分层次、大规模实施专门业务培训和应用操作培训,着力加强税收分析、风险应对的技能培训,在全省、全市范围内培养选拔征管操作、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高层次专业化人才梯队。注重发挥业务骨干辐射带动的作用,按照“人岗相适”的原则,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推动人力资源向重点岗位和关键业务倾斜,为深化税源管理专业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2 现行税源管理方式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常态
2.1当前简政放权和税制变革步伐加快,对税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管理学认为,专业化管理的特征表现在:管理职能专业分工与管理组织机构的专业分工相契合。税源管理要上升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满足专业化管理的基本规律。专业化的管理需要多元化的方式,以实现税务内部各部门和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征纳成本、实现规模效益的目的。具体内容一般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税务机构设置专业化;二是税源的分类管理专业化;三是岗位业务流程专业化;四是纳税服务绩效管理专业化;五是数据信息现代化。因此,税源专业化管理体现了税源管理与专业化管理内涵的有机集合,通过信息现代化手段分析,以获得更高管理效率、更多服务效益以及赢得更强的税收竞争力。时下,国务院和国家税务总局不断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流转事项变为即办事项、营改增范围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面扩大等政策变化,正在不断释放改革的红利,使纳税人得到更多的利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国税部门常年所形成的管理习惯、思维方式和征管模式被打破,税源管理工作需要跟上时代的步法,管理措施需要改进,管理手段需要变化,管理模式需要调整,只有变,才能适应党和国家制定的大政方针,才能适应经济变革的大潮,才能适应纳税人和社会的需求。
2.2“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对税源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
税源专业化管理将改变传统模式中依赖个别税务专管机构、专管员个人进行税收管理的状况,转而发挥税务机构团队、专业分工、管理梯队的综合优势。而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将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支持和分析应用。重点提升信息的分析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水平;另一个是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提高对海量涉税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和应用能力。“互联网+”信息化时代正扑面而来,“互联网+购物”、“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政务”等信息化的消费、理财、办事模式,极大地方便了需求者的需要,足不出门即可购物、消费、申办事项等,这也促使税务部门正在大力发展“互联网+税务”的税源管理方式,来满足纳税人网上办证、申报、缴税、购票等诸多涉税事宜。互联网时代,怎样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平台管理服务纳税人、我们是否已准备充分,这是值得每一个税务人去深入思考的。
2.3纳税人经营方式多元化,对税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税收专业化与税源专业化的相互关系如下:从税源与税收关系角度看,税源归属税收范畴,税收隐含着税源。税收管理的核心要义之一,是要引导纳税遵从,促进纳税人由“依法纳税”向“主动纳税”转变,为提高遵从度奠定基础。而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税收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应定位在“可控性、适应性、有效性”三个方面。专业化的出发点是科学化,落脚点是精细化;而专业化是加强管理的基本方法,需要实施有的放矢的差别化管理。税收和税源这两者的相互关系将固化成一项基本理念,成为今后税收工作的长期指导思想,引发税收管理体制持续而深入的变革创新,必将对税收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纳税人的销售模式从实体店发展到网店,由租赁房屋经商发展到住宅开店,由银行结算发展到支付宝交易等,这些经营方式的多元化,无形中给税收的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网店经营看得见、摸不着如何管理?经销商开到了自家住所如何检查?支付宝等网上资金往来如何掌握?这些问题怎样解决,不仅需要上级机关制定相关的税收政策,作为各级税务部门也需要认真细致地开展调查和研讨,拿出相应的税源管理对策,堵塞税收管理中的“跑冒滴漏”。
2.4全球经济扁平化的发展形势,对税源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正是在于对“专业化”的定位。简单地说,就是突破层级和属地管理限制,在细分税源的规模和所属行业的框架下,根据企业和所属行业的专业特点实现专业化、差别化管理。管理学认为,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负相关,而决定管理幅度的,恰恰是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毋庸讳言,税源专业化管理实现了由“统管”到“专司”,为提高税收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创造了条件,自然也成为税收管理组织扁平化的源动力和助推器。通过按照“团队式”、“集约化”的要求,大力推行县或区级税务机关实体化;设立大责任区,突破按照行政管辖权和预算级次设立征管机构的状况,探索建立“省级+市级”层次的一级稽查体系,避免稽查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尽可能地推行国税、地税的协作和联合办公,提高一体化管理和服务水平。重点对大企业,上收管理权限,提高管理层级,甚至税收管理扁平化。而中国消费者足不出户,一个订单,就可以从大洋彼岸的美国购买到消费品;生产厂家一个订单就可以从世界各地购买到各种原材料或零配件;交通设施、交通工具的便利使地球村变小、变平坦,贸易交往更加快捷、迅速和顺畅。线上、线下扁平化、透明化的经营方式,改变了以往国际贸易往来的习惯和方式。适应全球经济扁平化的趋势,使国际贸易快速健康的发展以及促进国内企业更多的走向世界,这不仅需要从税收制度上加以完善,还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税源管理机制,从办税流程到纳税申报、报关出口等环节,形成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工作模式。
2.5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思维方式滞后,对税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建立理想税收征管模式的目的在于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实现税收利益的最大化,使各项税收政策通过专业化的征管模式能够更顺畅、更高效地落实到位。而探索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是破解当前税收管理中诸多问题和矛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时代前进的步伐在加快,现代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变革的社会,新的大政方针、新的观念与理念、新的营销模式、新的信息技术等都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与之相配套的税收政策和工作机制也在不断地制定和出台。并据以区别管理方式、分别配置资源、突出管理重点,增强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性”的核心是实施差异化管理;“有效性”的检验标准是“三提二降”,即提高征收率、提高行业税负、提高社会满意度,降低征纳成本、降低征纳风险。并通过深度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内外部管理的效能最大化。从目前系统内部的现状来看,一些税务部门在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机制上还没有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新常态、新税风、新作为还没有真正在税务人员身上体现出来,在日常税源管理上仍抱守残缺、不思进取、习以为常,影响着税收管理的改革与发展,面对挑战,不进则退、不用则废。
3 税收新常态下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税收国际化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了跨国的纳税人和跨国的征税对象。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而纳税人将在现有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基础上增加数量庞大的自然人。这些都会使税收征管面临更直接、更尖锐、更繁多的矛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快提高管理的集约化水平,不断加快改进税收管理方式。
3.1西方国家税源专业化管理经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普遍引入风险管理理念作为专业化管理的分工基础,也为全世界各国税务部门推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借鉴。由于OECD成员国大多是发达国家,在长达数十年的税收征管改革进程中,已基本形成了一套适应这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灵活的市场经济税收征管制度。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在处于经济相对平稳时期,还是在经济呈现波动时期,这些征管改革实践经验在稳定经济发展,促进税收职能发挥等方面都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专业化的机构设置构架,在于征管功能的应用创新。国外设立税收管理机构主要有按税种类型设置、按征管功能设置、按纳税人类型设置和混合型设置。不同形式的机构设置方式实质上构建了不同的分工原则和专业化途径。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均按纳税人类型设置机构,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大企业管理机构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世界上已经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并有更多的国家在税收征管规划或改革中提出实施这一征管模式。二是专业化的分类管理理念,在于方法的思维创新。扁平化管理的内涵是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将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而OECD国家在促进税收专业化管理过程中,普遍采用分类管理方法。分类管理就是以纳税人为中心,对特定纳税人进行专门管理,对不同的纳税群体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确定不同的管理重点。如实施行业管理就是典型的分类管理。分类管理被OECD成员国普遍采用,其中行业管理先进经验比较丰富。如美国大中型企业管理机构(LMSB)把大企业分为五个行业类型进行管理。三是专业化的评税分析,在于信息化的支撑创新。以税收风险管理和税收数据分析为基础,如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重点依托信息化手段开展专业化评税。而新加坡是推行评税制度比较规范的国家,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表现在评税信息充分、及时、可靠;评税信息化和专业化程度高;专设评税机构且分工明晰。充分体现专业化管理的新思维和新方法,适应国际化的经济发展和税收服务。
3.2推进我国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可行借鉴
(1)进一步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科学制度设计。新的征管改革总体要求有助于明确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强化税务机关的服务意识,推动税收征管模式向集约型、专业型发展,能够大大加快我国依法治税的法治进程。这得益于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税收征管模式的优点,但一种新的制度必须要与一国国情、税情相适应。在以往税收征管改革设计中,认为有些做法和制度在西方国家行之有效,就采用了。但移植到我国后,经过实践发现效果变异或者无法实施。例如,如何处理组织收入与依法治税的矛盾,怎么保证在明晰征纳权责之后,组织收入任务不受影响,仍然是征管改革设计中考虑的头等大事。因此我们在制度创新的时候,需要在追赶国际潮流和适合本国国情、税情之间做出合理安排和选择,增强税收征管模式在我国的适应性。
(2)确保信息管理在现代化征管模式中的核心地位。信息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税务部门应当积极向当地政府反映,促成政府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建议政府以部门业务信息为基础,从标准、流程、数据三个方面来设计,进一步提高数据利用率,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我国可借鉴国外做法,遵循一体化、兼容性和共享性的原则,构建覆盖全国、服务广泛的网络信息平台。另一方面,应当构建相应的、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或规范,推动数据共享,抑制信息孤岛的出现。
(3)建立以实现组织使命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明确组织的战略使命、总体目标,对自身优势和劣势、外部挑战和机遇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发展目标,有效配置各种专业税收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在税务绩效管理中树立战略导向和发展思路,实行政府和税务代理行业组织的双重管理,完善税务代理信誉等级评定制度和税务代理收费制度,确保税务代理市场公平竞争及规范、有序、健康的发展。
4 新常态下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创新思路和有益建议
4.1提高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思想意识
(1)认清税收征管改革对税务部门组织使命的影响。税收征管是影响税务部门组织使命的核心工作,税收征管改革必须由有战略眼光的人站在全局角度去设计,而不能局限于一个部门去设计和推动。税收征管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往的一些征管改革也证明,只想局部做些调整就想达到预期效果的做法,缺乏战略考量,缺乏战略规划,最后往往受困于内部利益格局板结之中。(2)认清税收征管改革的重点在于改善管理。税务部门是政策执行部门而不是政策制定部门,尤其是随着法制化进程加速,税收法定原则越来越被重视,税务工作的性质会越来越清晰。税制该怎么制定,纳税人该交多少税,国家该怎么宏观调控,都不是税务部门的权力和职责范围,税务部门只是帮助纳税人将依照法律规定产生的税款,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上缴入库。征管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善管理,改善管理,就必须由懂管理的人去设计,而不能只由精通税收业务、税收法律的人去设计。(3)认清税收征管的关键在于管好信息。信息不对称是困扰征管工作多年的核心问题,税务征管体系就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如果能掌握纳税人足够的涉税信息,税收征管的大部分问题都将迎刃而解。30字征管模式,是比较接近现代征管理念和征管制度的模式。
4.2完善现有税源管理机制
(1)调整内设机构,逐步整合内部科室设置,形成四大部门:行政科室、服务大厅、业务职能科室和税收风险应对部门。(2)调整科室职能。通过机构的调整,确定各自职责:行政科室主要从事后勤保障、党风廉政监察、人事管理教育等职责;办税服务大厅主要办理所有依申请受理的业务、对外开展税收宣传、各种服务事项通知(包括税款催缴,上级安排的各类数据调查、统计和报送,信息化推行等)为主的职责;业务职能科主要负责各税种的审批事项、依职权的调查事项、内部科室税收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工作的上传下达、信息资料的上报等工作;税收风险应对部门主要从事风险应对,对个体、小规模和一般纳税人的定税、申报、发票、报表等各类数据的分析,排查疑点,开展核查、评估,同时负责申报催缴以及非正常户的管理、注销户的检查评估,评估案件移交等。(3)合理分配人力资源。通过科室的调整,人员更多的倾斜于办税大厅和税收风险应对部门,突出服务于管理;职能科室人员更加干练,一人多岗,减少职能交叉。同时建议作为市局层面,也应围绕精简高效的原则,在市局,成立办公室、监察室、人事教育、纳税服务、税政管理、数据分析、后勤服务等与基层可相对应的科室,便于上下衔接,有利于工作指导、效能提升。
4.3细化风险管控机制
按照纳税人一定的收入规模,确定省、市一级分析发现的疑点纳税人,由省、市一级的评估部门或稽查部门进行检查。同时省市一级可将某类行业易发生问题的数据指标通知到各县区局,由其根据情况安排核查。根据机构调整后的科室设置,由税收风险应对部门即评估分局根据上级通报的数据指标或自身筛选的纳税人,既开展数据分析又进行纳税评估,改变现有任务派单与评估脱离而造成的问题发现、问题应对、问题成效与期初分析悬殊较大的差距,很好地形成分析、判断、核查、政策把握、评估成效“一条龙”的工作措施。风险管理办公室由税政管理科、评估分局以及局领导构成,负责对任务开展情况和疑点纳税人选取情况的监督、确认与认可,日常对上信息报送由税政管理科负责。
4.4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先进的税源管理模式
积极围绕“互联网+”、税收大数据库、新进大学生队伍的高素质、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等诸因素,建立起多层面的管理机制。例如建立先进的影像技术,以“互联网+”为依托,便于登记办证、发票领购、涉税调查、案件处理等方面的管理;建立以大数据应用为基础的数据分析技术,充分满足基层大数据分析的需求;建立基础数据大联网,将银行的纳税人资金交易信息、环保等部门的处理处罚信息、屠宰和林木采伐等的许可信息、诚信黑名单信息等并入基础数据库,提高税源管理和分析的质量。
4.5建立权、责、利相匹配的奖惩激励机制
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在全系统推行绩效考核,它是国家税务总局将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部门重点工作任务,梳理分解为可量化、可监控、便于应用的绩效指标。笔者认为,在某些方面还应进一步推进用人机制的不断完善。一是完善人员岗位轮换办法。人员在不同工作岗位的交流,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预防不廉行为的发生。通过交流更能发现哪些同志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更好地体现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用人方式,有利于盘活人力资源,从而避免“一潭死水”的局面。二是健全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干部能上能下的渠道必须畅通,不能上,会极大影响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和正气感,不能下,同样也会影响到队伍的健康发展。因此,应通过细化绩效管理办法,突出个人的业绩,直观地反映出工作绩效,供上级确定干部的选拔或退出。三是优化完善激励措施。目前,由于绩效管理仍在进一步推进完善,奖罚不分明、鞭打快牛的情况一定程度还存在,影响了一部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建议进一步拟定有效的措施奖勤罚懒,并建立起有效的干部退出机制。四是理顺奖惩保障渠道。随着津贴补贴的不断规范,物质奖励渠道越来越窄,仅仅采取口头表扬、年终公务员嘉奖等精神激励方式,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建议上级在完善绩效管理机制的前提下,理顺奖惩保障渠道,物质奖励、荣誉奖励并重且互为推动。
参考文献
[1]曹树武,曹锦阳.论税源专业化管理背景下的办税服务厅实体化与构建[J].税收经济研究,2012(05).
[2]曹树武,曹锦阳.论税源管理专业化下的纳税服务定位和优化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7).
[3]张科,许文峰,乔磊,许培娟.郑州国税:倾力打造税收征管模式升级版[N].中国税务报,2015-08-07.
[4]杨毅.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运行机制研究——以吉林省为视角[J].行政与法,2011(12).
作者简介:曹锦阳(1994-),男,回族,河南省信阳市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主要从事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税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曹树武(1964-),男,汉族,河南省商城县人,经济师,研究生,主要从事金融管理、财税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1(a)-1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