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民权视角分析我国各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机制

2016-07-21福州大学至诚学院陈夏芸

海峡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机制民族国家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陈夏芸

1 概述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在社会上都有合法的政治地位,享受自主权利,维护各个民族人民的基本权利是治国的根本。当代大学生是各民族青年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具有科技文化知识,更加注重合法的政治地位及民主权利,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程度是由其主观权利享受程度而决定的,其国家认同状况会影响到社会发展主体积极融入社会建设的态度和行为[1]。但是,在政府治国的进程中,协调和统一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意见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国家治理讲究顾全整体利益,在保证国家战略规划的大体趋势下,部分民族大学生的相关权益难以得到全面协调。因此,建立完善的国家认同机制是维护国家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本文从民权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大学生享有自主权利的基本状况,以尊重大学生基本权利为切入点,提出建立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使各民族各地区的大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相互交流,并用科学合理的民权政策加以引导,使我国各民族大学生之间达成统一的国家认同共识。

2 以民权视角分析我国各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机制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2.1 民权和国家认同机制的内涵

民权主要指国家公民在社会中应享有的民主权利,在政治领域应享有的民主权利。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生自由、监督权及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等。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公民,理应拥有以上基本权利。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国家认同都有各自的研究。学者郑富兴认为,国家认同是公民个人接受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政治身份并由此产生的国家归属感。美国政治学家白鲁恂认为,国家认同是在国家公共决策影响范围内人们的态度取向。佐斌认为,国家认同是民众对于自身的国家公民身份的知晓与接受。而郭艳则认为,国家认同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意识和态度。综合以上国家认同的含义,笔者认为国家认同是公民表现出国家归属的一种意识形态,是公民对国家代表及象征的认可倾向,是公民接受国家政治文化地位的重要特征。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国家认同更多是表现为对国家的归属感,是对国家及学校价值观的认同。

从民权视角分析我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机制是指在政治及社会领域,以大学生应有的民主权力为基础,探讨当代大学生关于国家政治文化认可及国家象征倾向认可的方面应遵循的基本原理。

2.2 我国各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机制的现实意义

2.2.1 增强爱国情怀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国家,尊重各个民族人民的权利,使各民族之间产生爱国情怀,进而构建国家认同机制,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措施。尊重人民的基本权利就必须了解人民的意愿,代表人民的利益,否则国家就会变质变色。以前苏联解体为例,当时苏联社会科学院民意调查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只有 7%,有 85%的人认为苏共代表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2],这种形势下难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相比之下,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各族人民的广大利益,作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各民族大学生,不仅具有科技文化知识,还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培育各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增强其爱国情操是民心所向。

2.2.2 维护地区稳定

我国各地区的不同民族分布较广,各民族大学生之间交流较少,由此可能产生一定的隔阂。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国家在全面满足各民族需要方面存在相当困难。而在公共资源共享方面,各少数民族由于交流隔阂,相互之间可能产生争夺资源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平等是相对的,不平等是绝对的,国家必须在维护公民权的基础上,使这种意义上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尽可能地得到统一[3]。国家认同感的提升,有赖于各民族对自身与国家之间利益关系的认识,有赖于国家政策的调整[4]。因此,尊重各民族的根本权益,是产生国家认同的源泉,是维护地区稳定、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必要手段。

2.2.3 促进文化交融

马林若夫斯基认为,每种文化都存在着不同制度让人追求其利益,都存在不同的习俗以满足其渴望,都存在不同的法律与道德信条褒奖其美德或惩罚其过失。我国的各个民族都存在各自的制度、习俗及法律道德,不同的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尊重不同文化即是维护各个民族的各自权利,这将促使各个民族逐渐接纳国家的统一政策,形成国家认同观念,以此来建立机制是势在必行的。

2.2.4 提升政府威信

以尊重各民族公民的自主权利入手建立我国的国家认同机制,是对政府政策执行力及政府威信的重大考验。以香港的“一国两制”政策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人开始认识“一国两制”的战略方针,迄今为止,香港人对“一国两制”的态度由抵触逐渐转为接受。20世纪80年代初,支持香港回归的人数比重仅为3%;2007年,70%的香港人支持“一国两制”。正是由于中央政府尊重当地人民自主权利,允许言论自由,实行港人治港的重大方针,统一的国家认同才被大多数香港人所接受,而中央政府的威信也随之提升。

3 当前我国各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机制面临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国家政治文化中的国家认同从总体上达到了民族国家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民族构成十分复杂,中国的国家认同还面临着若干历史和现实的问题。

3.1 认同危机的存在

美国政治学家派伊指出,在后进的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六大危机中,第一位,并且也是最基本的,是民族国家的认同危机[5]。中国当前的国情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异质文化的互斥、经济发展的失衡等问题,国家认同也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国家意识淡薄、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意识不强等现象。

3.2 利益价值的忽视

我国的民族构成相对复杂,政府只能相对公正地维护各民族人民的基本利益,而各民族大学生的自主权则是多半受到公共权利的限制。目前,我国还未将国家认同机制纳入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中,在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中也缺少对国家认同机制的关注,没有明确的国家认同建设战略方案,政府在民族问题及边疆问题的某些对策上对国家认同机制建设的推进力度不够。由于对国家认同利益价值的忽视,使得人们不十分看重国家认同机制的价值性,而更加关注本民族的认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调查显示[6],在回答“每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都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等观点时,300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三成的同学持保留意见,而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民族团结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观点时,近88%的大学生表示赞同,大学生对于很多政策和现状还不理解,对于自己民族认同观念更强,并对自己民族的未来表示担忧。

3.3 西方舆论的影响

网络社会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深刻影响着社会、政府及公民的组织和行为方式[7]。新媒体使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各种交锋也变得更加多样和激烈。目前,新媒体已基本实现对大学生群体的全覆盖,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摆脱不了新媒体环境的影响。然而,新媒体的环境也成为西方国家实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渗透的重要工具,部分大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的主要对象,他们中的极少数人开始怀疑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盲目崇拜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与生活方式。

4 我国各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机制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4.1 提升定位,形成统摄

根据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国家认同建设的忽视将直接影响国家稳定和民族发展。因此,我国应该合理规划国家认同机制建设进程,将国家认同观念提升到国家核心利益层次,构建具有统摄性的国家认同发展战略。同时,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调控机制,积极调整国家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使国家机构整体效益最大化,协调各个民族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认同观的统一建设,在增强国家认同感的同时维护各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

4.2 加强教育,培育认同

国家认同是一种目标,同时也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过程。要实现各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目标,必须从基础教育入手建立统一的国家认同机制。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8]高校各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建设,要紧紧抓住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这一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内涵深刻的有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地加强教育和宣传,将维护人民主权的思想贯穿到教育中,使大学生将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和维护民族团结升华为一种理想信念,一种政治觉悟和一种必备的思想素质,把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与各民族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从而培育出各民族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

4.3 扩展城市空间,拓宽地域

地域空间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构建统一认同机制的物质基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扩大了城市空间,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众多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向城市聚集。城市发展呈多元化趋势,从行政中心、经济中心再到文化中心,辐射面广,涉及领域众多,为国家的战略发展奠定基础,为各民族人民在国家认同上达成共识提供了空间。在城市空间的扩建进程中,大学生的创意思维得到自由发挥,创新潜能得到激发,使各民族大学生的自主权利上升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高度。因此,国家应该为大学生追求人生理想提供良好环境,大学生也将对国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以此为基础建立国家认同机制,是个人价值观与国家价值观的统一结合。

4.4 构建媒体共识,统一舆论

媒体是政府与社会沟通的中介,是国家给予社会舆论的公共发展空间。统一的媒体舆论对于国家政策法规的执行及维护国家稳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尊重民族人民的知情权及放宽媒体的社会舆论空间,是建立国家认同机制的有效途径。新媒体缩小了地理位置,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与广泛,尤其是加强了媒介与受众者的沟通与交流。国家认同机制的运行需要我国政府与大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扩大宣传范围,建立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使中央政策能普及到各地各级各部门,使大学生们充分享受自身的合法权利,从而产生国家向心力。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在相关教育网站和校内网站开辟国家认同教育专栏,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进行宣传,发布惠及各民族大学生利益的政策,通过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增强彼此感情,缩短地区距离,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消除隔阂,形成统一意见,构建统一的国家认同机制。

[1] 李敏,姜国.峰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同的表现规律及构建浅析[J].延边党校学报,2011(10):26.

[2] 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忌[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3] 桂银才,徐祗朋.关于增强各民族国家认同的几点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06, 22(6): 51-54.

[4] 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J].学术探索,2009(6): 35-40.

[5]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 齐宁,赵梦园.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3(4): 231-233..

[7] 刘瑞生.新闻媒体传播转型下的意识形态建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2(6): 163-167.

[8] 伍晓军. 推进海峡两岸国家认同的思考[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7(4): 43-46.

猜你喜欢

机制民族国家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多元民族
把国家“租”出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