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医科高校通识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基于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改革

2016-07-21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甘梅红王二丽

海峡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通识医学院校医学教育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甘梅红 王二丽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这为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才培养既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培育出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共同课题。通识教育因其与医学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而日益得到医学院校的重视,科学、优质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发展个性与完善人格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促进医科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人格养成影响显著。

1 高等医学教育多元化发展对通识课程的迫切需求

当今,医学科学迅猛发展,新健康理念、新医学模式应运产生,从而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职业素质提出了新需求,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着新一轮改革热潮与发展良机,医学人才培养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体系规划(2014-2020)》等决策文件的相继出台,更进一步推动高等医学教育朝着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革新与发展。形势表明,高等医学院校需要培养既专业技能谙熟,又文理知识宽厚,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医学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环境和医学发展需求。高等医学院校应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扎实开展医学教育各项教学改革工作。其中,课程教学改革就是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推行通识教育,研究如何贯彻落实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从而有效提高医科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是高等医学教育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

以通识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的综合素质类课程即为通识教育课程,简称通识课程。高等院校的通识课程主要由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以下简称公选课程)两大类组成,无论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选修课程均比相对稳定的必修课程更具灵活性、开放性,更宜作为高等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先锋。公选课程是医科高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医科高校需要合理建构并不断完善以通识教育为主体的公选课程体系,认真探索公选课管理的有效途径,真正发挥通识选修课程对高素质综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的作用和价值。

2 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公选课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专业教育过于强调,加之对公选课不够重视,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在实施公选课通识教育的实际运行和管理当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以致严重制约通识选修课程的作用发挥,比如前期调研我院公选课教学状况可窥一斑。主要问题体现在:

2.1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一些医学院校的领导者及参与者对通识教育的价值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对于通识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通识教育仅是让医学生有机会涉猎一下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只是作为原来医学专业教育模式培养目标的一种修补,起辅助和点缀的作用,并不了解通识教育的实质和宗旨,并未充分认识通识选修课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阵地,没有把通识选修课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开课教师当中存在积极性不高、开课不稳定、授课马虎应对等情况,有的甚至完全不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认为公选课可有可无,是抱着混学分的态度修读的,选课盲目随意、避重就轻,学习态度不端正 ,出现比较严重的“选而不修”或 “修而无用”现象。其结果必然达不到通识教育的效果。

2.2 通识教学资源匮乏

第一,通识教育师资欠缺。高等医学院校普遍缺乏一支数量充足又较为稳定的高水平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薄弱。很多教师因日常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没时间没精力,不愿从事公选课的教学工作;一些教师开设通识选修课程,纯粹为了凑课时,完成工作量,本身并未完全具备通识教育素养,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通识教育的特殊要求,无法胜任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则不尽如人意。第二,通识课程数量不足。近几年,由于高等院校持续扩招,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逐年增加,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无法满足学生选课的要求。第三,缺乏适宜的通识教材。由于社会和高等医学院校自身对通识教育认识不够,对公选课重视程度不够,适合高等医学院校公选课通识教育的教材很少。

2.3 课程体系尚未建立

高等医学院校对公选课普遍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缺乏进行系统的调查论证和研究。课程设置较为随意,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经常出现“因人设课”“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通识课程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公选课通识课程体系,有些课程内容过于肤浅,仅停留于简单介绍和延伸,对提升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益处不大;有些课程内容则过于专业,缺乏对医学生基本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不利于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

2.4 教学管理监控体制有待于完善

由于高等医学院校公选课的课程开设类别较多,教学内容不同,开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不等,选课学生的认知程度有别以及教学方法形式多样、考核方式机动灵活等因素,导致制定规范的公选课教学评价方法与教学管理制度存在较大难度。再者,公选课一般安排在晚上和休息日的特殊情况,也给职能部门对公选课的质量监控造成困难,使得公选课成为教学管理的盲区。因此,高等医学院校通识选修课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通识选修课教学质量缺少应有的保障。

3 高等医学院校通识选修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施途径

选修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构成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通识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已影响到医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升,致使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难于达成。故而,高等医学院校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寻求应对良策和可行措施,力促公选课程教学改革工作逐见成效,笔者以为,高等医学院校通识选修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3.1 树立正确的通识课程理念

所有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都有着共同的使命和任务,那就是培养既能够关心人类命运、关心社会发展、关心百姓疾苦,又能使自身身心统一、精神自由、和谐发展的优秀个体。高等医学院校对于通识课程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专业知识教育补缺的层面上,否则就会出现“实用化”、“技能化”和“拼盘化”的倾向;通识课程应该坚持其相对独立的价值观,为人的全面发展作准备,反对过分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阐明,医学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通识理念真正被接受,并达成共识,需要自上而下的引领推动,首先,学校管理层要更新观念,摒弃以往急功近利的思想,要明确通识课程的地位及功用,从政策、资金、人员等诸多方面扶持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切实加强对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同时,学校应加强宣传通识教育理念,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师生认同开设通识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让大家充分了解通识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样,一方面,授课教师能不断增强从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学生也能端正上课学习态度,真正认识并自觉接受通识教育,从而为进一步实施通识选修课程建设与管理营造良好氛围。

3.2 构建具备扎实通识素养的师资队伍

时下,高等医学院校缺少通识教育教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医学院校鲜明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任教者多为医学类教师,师资力量比较单一,使得开展通识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师资力量是通识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学有专长,又要广泛涉猎;不仅要有较高的医学专业水准,而且要有较宽的非专业知识面域。高等医学院校必须着力构建一支具备扎实通识素养和能力的师资队伍,才能促使通识选修课程的实施取得预期效果。

通过以下途径培育和提高通识选修课程的师资力量:(1)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有资质有条件的教师多开通识课程,鼓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在完成规定的工作量的同时开设有特色的通识选修课;要转变只重专业课轻视选修课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通识课程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通识课程的重视和支持,增强职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可在统计工作量、计算课酬、评优评先、教学目标考核等方面制定面向通识选修课的倾斜政策与激励措施。(2)加大对通识课程教师的培育力度,注重发现本校有潜力的老师,通过学术交流、培训研修、项目资助等方式加以培养,使他们成为优秀的通识教育教师。(3)积极与本地综合性高校、企业、社会团体以及研究机构等开展交流,聘请优秀人才担任通识选修课程教师。(4)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吸引能力强、水平高的综合性人才担任通识课程教师。

3.3 不断完善通识课程体系建设

通识课程内容涉及宽泛,医学院校要注重通识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依据学校自身特点、地域文化、行业优势、专业特色等因素自主选择、合理开设通识选修课程,构筑具有自身学校特色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针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存在的“杂、乱、散”的现象,应借鉴国外一些大学进行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致力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或精品通识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高等医学院校应该立足医学教育及医学专业的特点,结合实际,整合全校资源,精心设置核心通识课程科目,科学规范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最终形成符合自身校情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目前,国内一些高等医学院校已进行了有益探索,开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通识课程。例如北京大学医学院开设了医学图像处理技术课程,成都中医药大学开设了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开设了医学美术学等课程,为医学类院校构筑合理的核心通识课程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此外,高等医学院校还应该从加大课程比例,拓展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统一课程的划分标准以及运用校内外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等方面不断完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促使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科学性和合理化,最终实现医学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和谐发展。

3.4 推进教学模式的革新

相对于专业必修课教学,通识选修课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获得学生认可,是学校管理层和任课教师需要攻克的共同难题。我国高等院校公选课传统的授课形式单一化,上课时间相对固定,导致选修课学生厌学情绪和逃课现象严重,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因而,大力开展通识选修课教学模式的革新很有必要。高等医学院校应鼓励教师要大胆尝试,充分开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考核方式及开课时间以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要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研发多媒体课件,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要及时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引进优质MOOC(又称“慕课”)课程,将其纳入学校公选课教学。MOOC的优势不仅在于促进公选课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创新,而且借助MOOC平台能够开发更多的通识课程,正如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所言:“从目前来看,这类共享课程更适合通识类的课程。”

3.5 强化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

公选课的教学质量监控是个薄弱环节,如果没有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作为支撑,那么通识选修课的开设很可能就会流于形式,不利于发挥通识选修课程的教育功能。高等医学院校应建立健全通识选修课程实施保障体系,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和监控,确保通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规范、完备的质量监督体系涵括了学分制的实施、开课审批程序、课程设置标准、师资标准、教学过程督导、学习成绩考核、教学评价等诸多环节。通识选修课通过实施教学运行和质量监控机制,有力保证了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教学实效才能稳步提高。

综上所述,以通识教育为理念和模式的医学教育改革逐渐成为共识,医科高校的通识选修课程不是医学专业课程的陪衬和补充,它是培养复合型现代医学人才不可忽略的重要课程,医科高校应积极创新,着力探寻多措并举,加强通识选修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提升通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有效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

[1] 李芳,李义庭.论医学生的通识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32-34.

[2] 全立新.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实施的瓶颈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5(4):99-100.

[3] 赵文辉.高校选修课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J].文史博览(理论),2009(2):73-75.

[4] 李润民,彭文彬.医专学生通识选修课需求状况调查[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2):125-127.

[5] 舒劲松,梁忠,郑启伟.医学院校开展通识教育之研究概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7):19-20.

[6] 赵媛,陈丽荣.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42-243.

猜你喜欢

通识医学院校医学教育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