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环保视角浅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016-07-21福建省星云大数据应用服务有限公司陈莉琳

海峡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利益公众群众

福建省星云大数据应用服务有限公司 陈莉琳

1 从PX项目引发的争议谈环保中的公众参与

曾在厦门、大连、宁波等地引来广泛争议的PX项目,后又在彭州、昆明掀起舆论新潮,又把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公众担心重化工项目的环境风险,政府和企业则力证其安全。上马还是暂停,成了一个谁也说服不了谁的问题。

即便不考虑居民因当地情况而产生的怀疑,如彭州项目处于成都“上风上水”、地震断裂带等问题,PX项目在公众的眼中成了恐惧的代名词。从2007年因厦门市民的“散步”而进入公共视野起,这一化工专业名词就衍生出“一式多份”的问题,一直承载着公众的环境焦虑,也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环保压力。

照理说,争论多年,关注多年,应该能得出一个相对普遍的共识,环保部门和化工专家也进行过诸多解释说明,为何公众仍不“领情”?

坦率地说,在PX项目妖魔化的大背景下,这一项目在彭州、昆明两地上马,引发当地民众的负面情绪属情理之中。但事情也并非不可避免,面对民众潜在的利益诉求,如果当地政府能转变危机应对的思维,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化解,在PX项目上马之前,积极搭建政府、民众、企业三方对话的平台,进而实现政府了解民意、企业尊重民意、民众理解政府、企业行为的良性局面,则有希望做到化潜在危机于无形,最终履行好发展与稳定两个大局兼顾的管理者职责。只有沟通理解到位,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

人民群众的期待,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只有读懂了它,我们的工作才不会劳而无功,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然而,在现实中,一些人感到不解,认为自己都在努力为群众办事,为何群众还有意见?究其原因,就是没能真正读懂群众的期待,没搞清楚群众究竟需要什么。

对于人民群众的期待,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理应积极回应,协调各方关系,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这是各级人民政府和环保部门应当要做的事,而且必须认真去做。但是,有些政府和环保部门却把人民群众的维权看成是“洪水猛兽”,以“维稳”之名,行“打压”之实,不认真履行政府的执政职能,站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这样,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就会滋生蔓延。这种不满情绪的滋生蔓延,不仅会影响社会和谐,而且会动摇国家政权的群众基础,威胁国家的根本制度,危及国家安全,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信息公开是直接决定公众参与是否真正形成的核心因素,信息开放的程度和获取信息的途径直接影响到公众参与的热情。在一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社会里,不可能存在真正的民主。信息的限制极易导致参与主体失去参与积极性,由积极参与变为抵触参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为其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是实现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活动的基础条件。只有让公众充分了解制定法律法规与政策、做出各种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过程以及执行情况,才能缩短公众对政策的认知和接收过程,降低参与门槛。这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公共机关的形象,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随着获取信息成本的下降,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将显著提高。任何公众参与方式的有效实现都是以公众获得充分、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源作为前提的。公众参与的过程实际就是公众根据掌握的信息来对下一步的行动作出判断从而影响政府决策。

公众参与是一个关涉政府和公民的双向互动过程。公众参与就是要在政府与群众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这样才能在决策与实施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了调查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五种公众参与的具体形式。这五种方式的有效实施,都建立在掌握充分信息的基础之上。随着参与的深化,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更加趋于完善,不仅对信息的数量,而且对信息的质量提出更全面的要求,而政府的信息公开能力也必须相应地水涨船高进行调节,进而满足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需求。

公众参与是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应有之义,我们应该认清公众参与的新动向和新挑战,积极引导和应对,使其更加理性和有序,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利益分配更加多元复杂,群众的期待也“水涨船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读懂群众的期待?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一定要多到基层一线了解情况,多到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只有遵循这样的工作方法,具体感知群众内心的苦恼,躬身聆听群众直接的利益诉求,才能把握群众路线的真谛,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诚然,每一件事都面临不同的利益选择。PX项目正是一个典型案例,其中公共利益与个别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纠葛,格外明显。有利益的表达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通过有效沟通达成共识,以协商方式解决问题,才可能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如果找不到各种利益诉求的平衡点,不仅是重化工项目,类似垃圾焚烧站、移动通讯基站、高压变电站等,同样会遭遇民意的“狙击”。

公交客流OD信息是进行公交线网规划、公交运行调度管理和公交系统辅助的基础信息. 公交OD信息包含公交乘客的上、下车,换乘,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等信息[1].

球无论怎么踢,总是要落地的。工业化时代的中国,重化工项目上马难以避免。在很大程度上,PX项目落地的地方,将承担从厦门到大连再到昆明、彭州的所有舆论,甚至是道德压力。一个地方、一个项目的突围和探索固然重要,但在畅通公众表达、进行有效沟通上,还需要合理的顶层设计,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通过对话弥合已有的裂痕。

全面深化改革,怎么改、改什么,或许还有争议,但从矛盾最突出的地方改起,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却是肯定的。从这个角度说,PX项目的冲突,既揭示了中国社会当前的矛盾纠结,也指出了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虽然从政务公开到微博问政,新形势下交流对话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与群众的利益诉求相比,仍有距离。统筹各个职能部门、建立公众利益表达的顺畅平台、疏通权利救济的渠道,才是解决发展中所有问题的关键。

2 科学发展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良方

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看,发展与和谐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相互对立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是辩证统一的。从根本上讲,发展有助于社会和谐。和谐也能够促进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社会发展具有手段意义,是关于社会向前运动的展开状态的描述。而社会和谐则是目的,既是状态的描述也是以某种标准对某一状态的评价。发展不等于和谐,如果发展是以环境污染、资源破坏为代价,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那么这种发展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本身也就处于一种不和谐状态。如果发展的目标和发展方式背离了规律性或目的性,不能辩证把握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目的与手段、实践与价值、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那么这样的发展是不能促进社会和谐的。如果发展的成果不能在全体人民中进行合理公正的分配,而是向少数人集中;不是由全体人民合理共享发展成果,而只是满足社会上一部分人的需要,则必然会激化社会矛盾,社会就不可能进入和谐状态。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种复杂关系,不能把发展看作造成社会不和谐的诱因,更不能靠牺牲发展来保持和谐稳定。另一方面,也不能置发展中的问题于不顾,以为各种矛盾会随着发展而自然得到解决,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努力形成发展与和谐互相促进的良性关系。

发展与和谐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把发展与和谐统一起来,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坚持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和谐,在促进社会和谐中推动科学发展。

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更好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新变化,不仅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经济权益的实现,也要着眼于人民群众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权益的实现。

科学发展是解决当前我们发展进程中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人在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得以确认,才能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社会和谐的建设才有可靠的力量和源泉;只有坚持全面发展,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有利条件;只有坚持协调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中外记者时强调指出:“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不论是污染的状况、食品问题,还是治理和处置的效果,都要公开、透明,让公众、媒体能够充分、有效地加以监督,这也是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来强化企业和政府的责任,也可以增强人们自身的防护意识。”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实践的前提是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此,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建设社会和谐机制和公平正义的制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谐社会理想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科学的发展观念,而且更需要有一套合理的机制和制度。科学的发展观念只有转化为“必须做”和“怎样做”的有效机制、制度,才不会停留在理论和理想的层面。

社会和谐机制的形成,能有效地调节、整合社会各部分及各种力量,使社会系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协调社会内部诸多要素的关系,具有较强的活力并保持良性运行的和谐状态。我们要建立的社会和谐机制包括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高效的社会整合机制、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

利益矛盾和冲突是当前我国各种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要化解利益矛盾和冲突,首先要靠发展,通过发展达到各方利益的共生共赢。由于利益矛盾和冲突主要是因为利益主体与利益对象相结合的人类社会制度安排的缺陷,因此,在发展的基础上,利益关系的有序调整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度来实现。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正义制度保障体系,为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利益矛盾提供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主体动力。人既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一方面,人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人的素质、人的精神状态,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充分开发的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们的创造愿望,支持人们的创造活动,发挥人们的创造才能,肯定人们的创造成果,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社会和谐就有可靠的力量源泉。另一方面,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高价值目标,决定了发展是为了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3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活力日益增强,同时,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矛盾纠纷也日益突出。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群体性事件还将增多、规模还将扩大,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推进,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利益团体的多元化,经济发展中长期积淀起来的问题及矛盾,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制度规范的更替,利益表达、协调和解决机制的不健全等因素,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稳定关乎改革发展的全局。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探索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如何协调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如何建立和完善、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实现机制,妥善协调和解决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面临的新挑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政府改革是关键,群众参与是基础。政府改革不到位,社会管理创新就难以到位。为此,政府首先要将服从理念转化为服务理念。要明确政府是为群众服务的,而不是让群众服从的。明确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公众的利益要求和维权诉求,公众合法的利益诉求应当得到认真对待和切实维护。现实中,之所以出现公权和私权之间的矛盾,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地方政府对公众的正当要求不闻不问,没有认真对待。表面上看,社会矛盾主要是利益问题,虽然有些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化解,但其实质在于公众的基本权益没有得到起码的尊重和充分的保障。近年来,公众对自己的正当权益越来越重视。当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回应和有效解决,就容易出现群体性维权事件。地方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的行使,允许他们在法律的框架下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诉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为了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确保改革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注意把握好与群众工作的关系。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与服务,归根到底都是服务人民群众的活动,说到底是做群众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切实实地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思想基础、精神基础和伦理基础。如今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实践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引领潮流发展。各级政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政府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公信力的同时,引导社会进步。

提高社会的法治意识与公民意识。首先,要树立社会管理的法治意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法治的原则,要有法可依,让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在法律、制度、规范的环境下运行;其次,要提高公民意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点就在于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意识的本质就是提高公民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强调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这就要求培养和提高公民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法治意识居于统率地位,是公民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公民意识是保障和归宿,政府要帮助公民树立公民意识,从而形成政府、环保部门与公民互动的长效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在谈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由此可见,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扩大公众的政治参与,建立健全官民之间的政治沟通与合作治理机制,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防止出现“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的无形之墙。让权力与权利平等对话、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才能推倒这堵无形之墙。群众利益无小事。政府和环保部门每天直接面对群众,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所处理的事情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要想取得群众理解、支持和配合,就必须学会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做决策,尊重群众意愿,知民情、集民智,多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多关心群众的环境权益。主动与群众沟通,理解他们利益诉求,解开他们的心结,消除他们的误解。充分有效的沟通,能让当事人明白其中的法理、道理。解决好了群众的问题,就是抓住了工作的根本。

猜你喜欢

利益公众群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多让群众咧嘴笑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