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区地质景观资源探析
2016-07-21武健强
武健强,倪 俊
(1.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49; 2. 国土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49; 3. 镇江市国土资源局,江苏 镇江 212001)
镇江市区地质景观资源探析
武健强1,2,倪俊3
(1.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 南京210049; 2. 国土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49; 3. 镇江市国土资源局,江苏 镇江212001)
摘要:为充分发掘镇江“城市山林”景观特色,服务城市生态建设和旅游规划,依据景观美学和地学内涵兼顾原则,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自然景观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参考旅游资源分类和地质遗迹分类方法,总结出本地区7种地质景观类型。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地质景观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对所有调查资源点进行了评价分级,又基于地质景观的空间集聚特征提出7大地质景观区划分方案,分析了各区的优势资源以及开发重点。最后,对城市地质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质景观;镇江市;地质遗迹;旅游资源
镇江是一座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北临长江,西倚宁镇山脉,地势险要,市内多山,自古有“城市山林”美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京口三山为代表的地质景观构成了镇江古城独特的风景,吸引了大批文人骚客驻足流连,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1]。新世纪伊始,镇江市确立了“山水花园城市”发展目标。地质景观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构筑城市生态环境、打造江南宜居城市的物质基础,因此可上升为城市发展的战略资源。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综合研究,试图对区内地质景观资源作一次全面的分析评价,为后续的保护规划和开发利用提供帮助。
1地质景观的概念
地质景观是旅游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与地质作用相关联的一切具有吸引力的观赏物。地质景观既有景观的美学特征又具备地质科学内涵。在当今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旅游经济的时代,地质景观在美化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1地质景观的美学特征
景观审美关注景观的独特性、色彩、形态、实体空间和视觉空间的旷奥度等,这是由感知引发思维进而促进情感和情绪的奇妙过程[2]。地质景观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形态和色彩,形态美包括:雄、奇、险、幽、旷。
雄:雄伟之姿,指山体景观具有的高大形象,也是最能激动人心的一种美。
奇:奇妙之美,指景观对象经地质营力和人类开发改造而形成的奇特风格、外表形态。
险:险峻之势,指景观格局夸张,给人以不稳、欲坠欲倾的错觉,达到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
幽:幽静之韵,一般指丛山深谷欣赏空间狭小,道路曲折,视线被遮挡,从而产生深不可测之感。“幽必曲、必静、必深、必暗”是对这种景观构成条件的概括。
旷:空旷之逸,指畅达、空旷之怡情,特点是视野开阔、平展而坦荡、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空旷之景能令人神驰飞扬、思潮翻滚,产生心胸开阔的畅快之感。
色彩:指景观质地颜色,不同成因的岩石由于组成物质成份、所处地理环境差异,往往呈现奇异的色彩,如丹霞山的紫红色砂岩、洁白的大理岩等。
1.2地质景观的功能
地质景观集地质文化与公园文化于一体,具有悦目、怡情、益智、健身等多重功能,在自然景观大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生态公园、城市绿地以及其它主题公园不可或缺的素材,其所蕴含的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同并被开发利用。
观光:景观的基本功能,指满足人类视觉审美需要,供观赏、品味,进而产生感悟,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运动:提供游人开展健身、锻炼活动的条件,如爬山、攀岩、垂钓、徒步等。
休闲:以景观为主的景区具有提供游人休息、放松心情、缓解情绪、恢复精神等功能。
度假:深度休闲,指以景观为中心的景区提供游人较长时间休息、放慢生活节奏的功能,一般具有较优美恬静的环境和完善的配套设施。
科考:景观或以景观为中心的景区蕴含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可供游人或专业人员开拓知识面,增进对地学的了解。
探险:景观及以景观为中心的景区相对封闭,具有神秘感,能引发游人克服险境去获取、探知真相。
文娱:指景观具有较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能吸引游客,传播文化,或景观所在地场地开阔,能提供人群的集会娱乐活动。
1.3地质景观的价值
社会经济价值:作为静态的旅游地质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旦得到合理的开发,可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科学价值:作为地球演化的产物,具有独特的知识性,它是天然的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可供科学工作者考察和研究岩相古地理、地理地貌、地壳运动、成矿等多专业问题。
环境生态价值:作为地球生物的承载体,它对宏观和微观的生态系统都具有调控能力。比如,地形地貌和水动力条件,可以控制植被的分布和矿物质的迁移,进而塑造不同的生境和小气候。
2地质景观资源
2.1地质演化过程[3]
地质景观的形成是漫长地球演化史上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本地区地质过程包括早期的沉积作用,中期的构造动作、火山活动和后期的侵蚀风化、人类改造。在距今大约7亿年以前的新元古代震旦纪,宁镇地区尚处于古海洋环境,其后5亿年间,地壳以下沉为主,广泛接受海相沉积,形成了石灰岩、白云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地层。在三叠纪末期(距今大约1.95亿年),地壳发生一次大的造山运动(印支运动),镇江地区地壳整体上升,渐从海底隆起成为陆地。进入侏罗纪,区内地壳活动增强,形成了宽缓的区域性褶皱。进入白垩纪,发生了第二次造山运动(燕山运动),出现了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的复式褶皱,断裂活动加剧,同一时期,火山活动趋于活跃,东部的圌山、南部的上党、西部的燕子窝以及北部的北固山都分布有火山口,剧烈喷发的火山灰覆盖了整个地区。中生代后期,地壳活动渐趋稳定,镇江市域山体地形轮廓初步形成。新生代以后(6 000万年以来),地壳继续相对稳定,地表不断遭受水流的剥蚀、切割作用,形成了低山丘陵地貌,北部断裂带发育成长江。
2.2地质景观类型
根据景观的地质成因和地貌特征,同时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本区地质景观大致可分为7个类型:沉积与构造、地形地貌、变动遗迹、洞穴、河段、湖沼、泉。
沉积与构造:主要包括沉积地层和地壳活动形成的构造遗迹以及岩浆活动痕迹,它展示了漫长地质过程中的地壳演化和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具有丰富的地质学内涵。
地形地貌:最为公众所熟悉的自然景观类型,如峰峦、幽谷、峭壁悬崖。
变动遗迹:指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大规模地形地貌改变,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遗迹(如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人工采矿堆矿遗迹。与传统地形地貌不同的是,该类型强调自然力(或人力)在短期内的影响以及所蕴含的科学性。
洞穴:主要有裂隙岩洞和溶洞。
河段:在本地区主要指长江、内陆河系及人工运河。
湖沼:主要包括天然湖泊(含人工改造成的水库)和沼泽、湿地。
泉:地下水出露的一种形式,包括冷泉和地热泉(如中泠泉、虎跑泉、韦岗温泉)。
2.3典型地质景观
2.3.1黄墟组地层
黄墟组属元古界地质沉积,地质年代久远,省内出露不多,主要分布于丹徒区马迹山至丹阳市建山一带,马迹山山体走向北西—东南,岩石地层整体倾向西南,采石揭露多段地层剖面,最长的达200米,峭壁下形成人工池,水体清澈。剖面陡峭,为千枚状泥岩,浅变质特征,岩层倾向性一致,如疾风吹劲草,又似巨浪拍岸,气势恢宏,极具动感。由于黄墟组岩石呈薄层状,完整性好,具有极佳的微缩景观造型,已被广泛用于园林造景,俗称斧劈石。
2.3.2船山组地层
船山组属古生界浅海相地质沉积,距今约3亿年,该地层在宁镇地区广泛分布,岩性为石灰岩。标准剖面位于赣船山,最早由丁文江创名为船山灰岩(1919年),后经李四光、朱森等研究比对,地层划分逐渐趋于一致,1963年李星学称船山组,沿用至今。宁镇地区石灰岩储量丰富,但船山组灰岩厚度大,质纯,CaCO3含量达54%以上,是优质的水泥、熔剂工业原料,位于韦岗的船山石灰岩矿已持续开采30多年,成为华东各大钢企的主要原料供应地。矿区采用露天采掘作业方式,长期开采形成了目前人造地貌景观——最低处-42米的巨型采坑,场面令人震撼。
2.3.3九华山褶皱构造
九华山主体为三叠系灰岩,受中生代后期的造山运动作用,地壳抬升并强力挤压,岩层形成褶皱,在持续水平应力作用下发生倒转,直至断裂破碎。该景观位于九华山西麓,经人工切坡揭露,剖面为一小型平卧型褶皱构造,其地层倾向南,指示受到由南向北压力,这与区域受力条件是一致的。褶皱是主要地质构造类型之一,反映地层受力挤压变形特征,具有天然的优美曲线造型,既是研究地质力学的重要证据,也是构成景观美的重要元素,是力与美的有机结合,但多掩埋于地下或被植被覆盖,在镇江城市规划区内出露并不多。该景观既是难得的原生态地质景观造型,可用于妆点城市街景,又是珍贵的地质学研究素材。
2.3.4北固山火山构造
北固山为临江矶石,最高峰53米,其势险要,素有“京江第一山”之称。梁武帝萧衍赞其形胜,题为“天下第一江山”。山体呈南北向,绵延200余米,分前、中、后三峰。由1.3亿年前早白垩纪(燕山运动时期)火山喷发物冷凝后形成。火山喷发时先是爆炸性地喷发出大块地火山角砾岩、集块岩,而后以宁静的熔岩溢出。山体主要由早白垩世紫红、棕褐色的石英斑状流纹岩组成。北固山陡立长江水面之上,北侧的濒江绝壁被认为是幕府山—焦山区域性断裂的一部分,岩体节理发育。
2.3.5五峰山
五峰山又称五尖山,位于圌山山脉最北端,扼守长江天堑,自古为险关要隘,乃兵家必争之地。长江紧倚山体急速拐弯,由东西转向南北。清光绪《丹徒县志》称:“舟行其间,仅通一路,矢石可及”。自南宋韩世忠在此驻军抗金,历代皆为军事要塞。山体为中生代晚期的火山喷发形成,以火山角砾岩为主,泛肉红色,若天气晴朗,霞光普照,山石更是熠熠生辉。受构造运动和风化侵蚀作用,岩石破碎严重,特别是五峰所在的山顶,基岩裸露,裂隙沟壑交错,峰丛峭壁,形态各异,巨石如垒丸状,甚是危险。山顶海拔208.7米,主峰西侧为绝壁,高差近百米,崖面平滑,有擦痕,为断层活动证据。
2.3.6云台山滑坡
云台山是市区北部最高峰,与金山、宝盖山隔街相望。地势北高南低,上部为第四系晚更新统下蜀土,下部为三叠系青龙组灰岩与中生代岩浆岩。山体四周多处呈U形坡面,这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渗透,加之地形上陡下缓,易造成斜坡失稳。1991年6月大雨期间,云台山西侧大片山体滑移,掩埋房屋98间,由于此前地矿部门及时准确预报,居民提前撤离,无一人伤亡。此次成功避险树立了地灾防治的典范。市政府对云台山滑坡灾害高度重视,投入巨资进行治理,通过喷注锚杆、构筑混凝土格梁、排沟疏水、削坡减载等措施,使得滑坡体趋于稳定。目前滑坡现场已护坡整治绿化,坡下为西津渡文化休闲街区,坡上竖立了滑坡治理竣工纪念碑,植上草坪,美化环境。滑坡体已与云台山融为一体,同时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解滑坡地质灾害的科普教材与休闲场所。
2.3.7圌山箭洞
箭洞位于圌山顶峰东侧100米远,为圌山72洞之冠。洞顶即为一条北东走向的天生桥,宽不足5米,极其险峻,桥下西北—东南方向天然洞穿,北侧洞口略朝上,宽、高各10米,南侧洞口略朝下,呈喇叭形扩张,最宽处达50米。整个洞口由下向上斜指西北苍穹,相传为后羿神箭所穿,为箭洞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离箭洞不远处的圌山标志性建筑——报恩塔,为明代建筑,每年黄明节,镇江东部的民众聚集于此,登高赏景,已成东乡风俗之一,箭洞为必观之景,由此蜚声周边。
2.3.8莲花洞
位于南山风景区白龙岗北坡,属三叠系石灰岩溶洞。主洞容量最大,洞长12米,宽约6米,高约5米,深约7米,洞口有巨大的石块,宛如屏风,在主洞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洞。石灰岩经溶蚀后呈现多孔、透、露、瘦的形态美,洞内有钟乳石石灰华沉积,显示了曾经的水化学作用。此洞是古人类活动的遗址,现为省级文保单位。1981年、2001年,考古部门先后两次对该洞进行考古挖掘。出土1枚智人右下第三臼齿,另有1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加工的石器制品,时代属晚更新世中后期,距今约10万年。
2.3.9韦岗温泉
该温泉位于韦岗铁矿矿区,上世纪70年代开采铁矿时在井下240米(海拔-187.5米)深处被发现,出露于石灰岩底部,呈自流状态,水色微黄微浊,pH:7~8,矿化度2克/升,水温52℃ ,现日流量4 000吨,常年稳定。韦岗温泉与著名的南京汤山温泉相距仅20余公里,一东一西,属同一地质构造带。宁镇山脉断裂构造发育,汤仑段地热异常明显,由于导水构造沟通地壳深处,地下水得以不断地进行深循环加热,加热后的地下热水沿断裂带向上运动,在上升过程中,受到隔热沉积岩盖层的阻挡,便在灰岩的溶洞、裂隙里聚集起来,成为可供利用的热水资源。韦岗温泉中含有较多的硫酸根离子及钾、钠、钙、镁、锌、氡、锶等31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其中氡和锶尤为独特,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
3地质景观资源评价
3.1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层次分析原理制定了两级评价指标,力争从资源的内在属性和外在环境两方面进行全面表征[4-6]。如图1所示,综合质量由景观品质、景观开放性、开发条件3个子项决定(二级指标),而这3个子项又由若干一级指标共同决定,它们分别是景观的规模性、观赏性、科学性、稀缺性、完整性、知名度、文体价值、医疗价值、环境协调性、可进入性、区位条件。景观品质指景观作为观赏物,在陶冶情操、愉悦心情、传播文化等方面固有的条件,是景观区别于其它资源的本质属性;开放性指景观作为一种资源所表现出的对人的吸引、与人类社会互动的能力,它体现了景观资源除观赏之外的附加值;开发条件指景观开发的基础设施配套情况以及开发利用的政策等外部环境,它是景观资源的外部属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开发利用前景,这也是景观资源综合质量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图1 地质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3.2评价指标量化分析
基于层次分析法思路[7-8],把本次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成三层结构:景观资源综合质量为目标层,景观品质、开放性和开发条件对应准则层,位于最底部的一级评价指标构成指标层。在对指标重要性进行排序时,除了征求地质专家意见外,还邀请了旅游、国土、环保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参与,最终确定了指标的判断矩阵。根据人们定性评判的区分习惯,对评价指标按5级划分。指标的量化参考表1,最终权系数分配见表2。
表1 地质景观评价模糊计分标准
表2 权系数分配表
3.3结果分析
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镇江城市规划区内地质景观资源综合质量处于一般级~优秀级范畴,以良好级最多,共102处,占总数的59.6%。地形地貌、洞穴和泉景观是本地区优势资源,被列入优秀级资源点共7处,其中地形地貌3处:五峰山、北固山、南山坳(南山西入口),洞穴2处:箭洞和莲花洞,泉1处:韦岗温泉,河段1处:古运河江河交汇(小京口)。
表3 地质景观资源综合质量评价结果统计表
3.3.1沉积与构造
参与评价资源点31处:良好级19处,一般级12处。该类景观的总体品质较高,其中80.6%达到良好级,其中砚山顶的一线天景观、长山南坡的三叠系灰岩、双岭山南坡的三叠系泥灰岩景观品质达到了优秀级,但因开放性和开发条件较差,影响到综合质量。由于多为原始状态,受环境限制,通行不便,对游客的吸引能力较低,只有长山和南山景区资源邻近城市,属于重点保护开发区块,具有较好的开发条件。
3.3.2地形地貌
参评资源46处:一般级资源15处,良好级资源28处,优秀级资源3处。集中分布于东西一线的山地丘陵区。一般都具有较大的规模、良好的观赏性和文体价值。奇峰景观中的五峰山、长山狮子岭、五州山、黄鹤山因具有完整的山体,较高的海拔和独特的形态美,被列入优质资源,其中以五峰山为最。峭壁景观在本区内有多处,原生景观有北固山、焦山、象山等地,均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体,其余多为人工采石遗存。北固山笑啼崖踞岸临江,山势险峻,通体红褐色,与北固湾山水相连,已成为滨江风光带的核心景观。谷地地貌景观以南山和长山一片最为典型,而南山西入口的山坳地形已开发成绿道,景色尤其秀美,另外风林山北的沟谷狭窄,水草茂盛,可称为南山最幽处。该类景观多接近市区,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开发条件优势,如市区三山、南郊诸山体多已开发成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活动场所,总体开放性较好,易于游人亲近自然,47%的景观点具有良好的开放性,38%的资源点的开发条件达到优秀级。
3.3.3变动遗迹
参评资源点21处,其中15处达良好级,6处为一般级,均沿江沿山分布,较集中在巢凤山、韦岗、雩山—马迹山等地。变动遗迹具有鲜明的人工改造特征,一般为近20年内形成,除前文述及的船山矿采区外,马迹山—雩山一带存有多处采石宕口治理景观,其规模大,生态恢复好,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
3.3.4洞穴景观
参评资源点14处,8处达良好级,2处达优秀级。洞穴景观集中分布于主城区和新区的圌山,而类型也迥异,主城区现有洞景观皆为石灰岩溶洞,而圌山均为构造裂隙型,箭洞以其险、奇、旷的特点位居群洞之首。岩溶型洞景观具有嶙峋怪石和多变的内部空间而彰显特色,其中的莲花洞当属最优。
3.3.5河段景观
本次参评的河段有长江、运河、京杭大运河和通济河,经实地调查比较,选取13个观赏点进行评价,它们主要集中在古运河沿线。长江、古运河、京杭大运河因具有宏大的景观规模、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变换的空间视觉美,被视为本地区水景观的代表。位于小京口的古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6湖沼景观
参评资源34处,13处达良好级,总体质量较好,但缺少优质资源。其中凌塘水库、西麓水库、铁炉水库、长山水库因较大的库容或良好的水环境、协调的山水相映格局而具有良好级以上的资源品质,其余水库湖泊多为小型,交通不便而居次级。总体而言,湖沼景观一般具有较开阔的场地和宁静的生态环境,易与游人互动,相对于其它景观而言,其文体价值较高。另外,为数不多的几处湿地景观都具有较高的评分,这得益于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和物种的相对丰富多样。
3.3.7泉景观
参评资源12处,空间分布相对集中,靠近市区,又以南山一带最为密集。本市泉景观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如中泠泉、虎跑泉、珍珠泉等,大多数已得到开发,与所在地的旅游资源融为一体,组成了良好的环境生态系统。其中,韦岗温泉资源品质和开放性均为优良,位列第一,中泠泉、虎跑泉等尽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但因水流不足,景观品质下降。
4地质景观资源区划
本地区地质景观点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9-11]。如图2所示,全区地质景观相对集中在7大区块,各分区特征如下:
图2 地质景观资源分区
4.1高资—韦岗地质景观区
该景观区北至巢凤山—香山,南至高骊山北坡,由高资、石马、韦岗等地的低山丘岗组成。区内地形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景观资源丰富,包括峰峦、地层、构造、水库、矿产、泉等类型,以现代采矿和温泉景观为主要特色。本地区相对远离市区,旅游业开发滞后,缺少成熟的旅游景点和配套建设,目前只有韦岗战斗纪念馆一处,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有铁炉水库景区,区内地质景观资源得天独厚,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特别是地学科普、矿业经济观光和温泉理疗休闲类旅游项目能充分展示本地区地质景观资源的特色。
4.2长山—五洲山地质景观区
由十里长山、五州山和周边小山体共同组成,东西向平缓延伸的山峦地貌是景区的第一视觉印象。平行的长山和五州山山脉共同组成一个大型复背斜构造,古生代至中生代沉积地层依次有序排列构成宏伟壮阔的地质剖面,以长山南坡最为集中,从山顶向南依次为志留系、泥盆系、石碳系、二叠系、三叠系,其中二叠系—三叠系分布区最为宽缓,占据了中坡以下至山前区间,展示了较为完整的地质沉积过程,构成本区景观特色。目前,已在周边开工建设大学城、高档别墅区、文化公园,旅游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建议开发过程中加强对重要地层剖面和泉景观的保护,在长山景区深度开发中,充分挖掘地质学特色,开发地质科考线路,进一步丰富景区文化内涵。
4.3南山地质景观区
以南山风景区为主体,以石灰岩地质景观为主,伴有冷泉、溶洞。区内资源极其丰富,可谓汇聚了镇江地质景观的精华,宏观地貌上可划分为九华山、观音山、兽窟山等相邻对峙山峰,峰与峰之间形成沟谷溪流,在地质构造作用和人工采石揭露下,山体多处展示了巨厚的石灰岩沉积剖面及断裂痕迹,呈现壁陡、势险、深邃的场景,令人观止。南山景区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资源并重,一直是城市旅游业开发的重点,也是展示镇江山林城市风貌的名片。但受过度开发地下水资源影响,虎跑泉、鹿跑泉流量相比上世纪60年代已大为减小,而另一些名泉景观甚至消失,如史书上记载的珍珠泉、兽窟泉、金沙泉、夹源泉现多已空留遗址。
4.4雩山—马迹山地质景观区
以雩山、马迹山为主体,区内有黄墟组地层剖面、采石宕口、金属矿化点、人工堆积灰库池多处景观,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黄墟组地层景观为主要特色。已治理的人工景观有马湾采场、马迹山采场、雩山采场等,其中,马湾采场规模最大,治理后的场区呈谷地形,坡地为台阶式,区内种满树木,已形成人工林。
4.5大港地质景观区
由谏壁以东至大港区间的粮山、北山、横山等大小山体组成,以震旦系白云岩构成的基岩山体和人工采石遗留的断崖峭壁为主要景观特色。区内景观点相对孤立,分散于工业园区,但经采石揭露的岩层剖面、构造形迹以及山水相映景观仍具有较强的观赏性,适合开发成城市公园、生态绿地,既美化城市,又可增强化工区环境修复能力。
4.6圌山地质景观区
包括圌山、五峰山山体,以火山岩地貌景观为主要特色。景区山势险峻,峭壁林立,分布有多处构造裂隙型洞穴,在当地民间一直有“36处悬崖,72奇洞”之说。该景区是镇江东部最为著名的旅游区,位于西麓的绍隆禅寺建于唐代,院内的一处“活地”长2.5 米、宽2米,每年隆起10~30毫米,成为千古谜团,有待科学解释。此外,每年的“黄明节”更是以圌山为核心的山文化节。
4.7沿江地质景观区
分布于长江沿线,又主要集中在世业洲、征润洲、新民洲等地,以湿地景观为主要特色,湿地面积约4 200公顷,伴有潮汐、生物景观。征润洲面积最大,是湿地景观的核心区,生物种群最为稳定。湿地是“地球之肾”,对调节生态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地质景观。目前,沿江城市相继开发建设了滨江湿地公园,如上海的崇明岛国家级湿地地质公园和南京的鱼嘴公园,为本市沿江湿地资源开发提供了借鉴。
5对策与建议
地质景观是城市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文明的载体,有着丰富的科学文化及艺术内涵。镇江是一座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交相辉映的城市,地质景观资源丰富,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独特优势,结合“山水花园城市”建设中的环境治理和景观改造工程,对地质景观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12-15]。
5.1树立资源意识,开发与保护并重
地质景观源具有美学、科学、生态以及经济等多重属性,无疑是一种优质稀缺资源。必须充分认识到地质景观的资源属性,进行合理的开发、科学的保护,使这种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对于有重要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地质景观资源应制定专门保护规划。开展地学科普宣传活动,建设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地学科普场馆和教学基地,提高民众的地学素养,让大家理解秀美山水形成中的地质学原理,从而形成地质资源保护意识。加大对成熟景区的地质内涵的挖掘,提升旅游资源的科学品质,增添旅游文化的知识性,使得旅游成为一种休闲和学习之旅。对于不同成因、不同类型的景观应采取不同的保护策略,如对于散落于采矿(石)区的地层剖面、构造形迹,应在不影响灾害隐患消除、矿山环境恢复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予以保留,而对于自然风化形成的洞穴、险峰地质景观,应遵循维持原状、少干预原则。
5.2结合城市规划,精心设计
地形地貌是镇江城市景观的核心,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空间参照物。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对地形地貌、水系的保护,不能随意地进行削切、夷平处理。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应先完成相关区域内地质景观资源的调查,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自然遗产延续的角度进行设计,妥善处理城市建设与山体景观保护之间的矛盾。岩石、地层、峭壁构成镇江山林城市街景中的重要点缀,如象山峭壁、蒜山巨石、玉山码头都是临街的地质景观,起到了雕塑的艺术装饰效果,其形态惟妙惟肖、浑然天成,而其所拥有的巨大体量又是一般街头雕塑所不能比拟的。建议围绕“南山北水”和“城区500米见绿”的总体规划思路,把地质景观资源融入到城市公园建设。
5.3深挖地学特色,突出区域优势
镇江地质景观资源在区域上具有明显优势,而市内各区间又各具特色。北部沿江风光带应突出滨江湿地景观;位于中部的南山景区进一步开发以莲花洞为代表的岩溶景观,修复水生态环境,争取虎跑泉早日复流;南部地区拥有较丰富的成矿点和地层剖面,可规划地学科考路线,发展地学科普旅游;东部的圌山—五峰山是本市最具特色的火山地貌景观,且地势险要,建议以箭洞、五峰山险峰、绍隆寺活地为重点进行整体开发;西部地区以韦岗温泉为核心资源,深化对地热资源的多层次利用,如种植、养殖、节能环保型地产项目等,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棨.京口山水志[M].镇江:善化书局,1844(清道光二十四年):541-566.
[2] 彭璟,项玉枝.旅游资源概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39-40.
[3]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宁镇山脉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4-408.
[4] 张美华.黄山景观生态环境的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704-707.
[5] 杨剑,冯卉,施蓉.地质景观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5(2):7-12.
[6] 余珍风,刘元鹏.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及评价[J].资源与产业,2009,11(2):46-50.
[7] 肖笃宁.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22-228.
[8] 蒋素梅.旅游地质资源评价研究[J].旅游研究,2009,1(1):75-79.
[9] 蒋明镜,刘静德,肖俞,等.镇江圃山绍隆禅寺“活地”成因[J].山地学报,2012,30(1):93-98.
[10] 裴伟.圌山史料札记[J].镇江高专学报,2011,24(1):12-16.
[11] 高曾伟.镇江南山地质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开发利用[J].镇江高专学报,2008,21(1):29-32.
[12] 高曾伟.镇江南山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建言[J].镇江社会科学,2006(6):47-48.
[13] 陈成宗,何发亮,李苍松.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12(2):36-39.
[14] 王利光,葛幼松.镇江滨江景观带的旅游开发与建设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362-1363.
[15] 方开鸿.试论名城镇江山水生态市建设[J].镇江高专学报,2008,21(3):20-23.
〔责任编辑: 胡菲〕
Research on Zhenjiang geological landscape resources
WU Jianqiang1,2, NI jun3
(1.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49,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Ground Fissures, Ministry Land and Resources, Nanjing 210049, China;3. Zhenjiang Bureau of Land and Resources, Zhenjiang 212001,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fully explore the landscape features of Zhenjiang city and support the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tourism planning, an investigation on na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within the urban planning area was carried out focusing on the aesthetics and geoscience. There are seven kinds of geological landscapes according to geological remains and tourism resource classification. All the geological landscap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grades by an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AHP. They can all be divided into seven zones with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evelopment focuses of each zone are analyzed.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on geological landscape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are made.
Key words:geological landscape; Zhenjiang city; geological remains; tourism resources
收稿日期:2015-12-31
基金项目:江苏省地质勘查基金(苏财建〔2011〕425号)
作者简介:武健强(1975—),男,江苏丹徒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环境保护研究;倪俊(1973—),男,江苏泰兴人,主要从事地质资源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148(2016)02-0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