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探讨
2016-07-20王泽乾
王泽乾
摘要: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根据行业划分的部分信贷客户的盈利能力水平出现下降或亏损,甚至是破产。这对商业的信贷具有重大的不利影响,信贷风险暴露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增加。一些银行业机构主动地尝试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不少银行的实践证明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对银行的存量贷款,盈利,资本和控制信贷风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概述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金融机构将各种未来能产生现金流且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收益等因素进行组合,再予以信用增级,变成可供出售和流通的有价证券。世界范围内有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三种典型的模式,其主要的差异体现在已经证券化的资产是否脱离原始权益人的资产负债表和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是直接操作还是中介进行的两个方面。资产证券化是居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的一种创新的融资模式。从2005 年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开始到现在,我国仅仅采用的是表外业务模式,先管制后发展。
二、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得可行性
信贷资产的证券化业务是商业银行创新型投资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分散经营风险、增加业务收入的战术型工具,也是其发展多层次信贷市场并进入资本市场发展的战略型业务。从商业银行本身微观的角度出发,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深化,银行业同业竞争加剧、经济增速下降导致的违约风险增加,吸纳存款的成本持续提高,而银行传统的存贷利差空间减少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商业银行的经营困难重重,商业银行很愿意把坏账、呆账进行证券化处理后再融资,盘活其存量资产,减少风险资产规模发挥资产证券化的最大效用。
(一)调节银行流动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卖出风险权重相对较高,超过银行本身风险承受度和银行信贷政策不统一的信贷资产,对不良资产进行转移、隔离和集中处理,银行可以主动地进行呆账调整,释放资产的流动性,这样把贷款变了可以流通的证券,减少资本占用,提高资本充足率,为其他业务拓展释放空间,提高银行资产流动的速度,变中长期资产为短期,同时也对银行的资产结构和期限配比结构进行了优化,增强银行的信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相比较于银行传统的间接融资的方式并不会增加银行本身的资产负债率,这样的同时也是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通过出售资产腾挪出来的资本可以再投资于别的具有更高收益和低风险的资产,这样便可以降低总体资产的风险暴露程度,使资产结构更加切合商业银行实际。
(二)提高商业银行风险防控能力,降低不良贷款率并减少风险资产规模
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通过调整信贷资产期限结构,这样会有效的解决利率市场化引起的市场风险问题。信贷资产证券化将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通过证券化包装迅速的变为快速的变为资本市场上流通的金融产品,这也意味着商业银行的风险转嫁到了最后购买证券化信贷资产的投资机构或投资人手里,对于商业银行本身而且,这样既提高了其本身的资产质量水平,又降低了信用风险。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银行的贷款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将一部分风险权重较高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转化为有价证券的形式流通出售,这样银行原来本身的债权关系承担的贷款信用风险通过流通出售由投资者全部承担,分散了商业银行本身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借此创新型业务主动的防止不良贷款增加,改进和提升银行自身的资产质量。通过参与机构发挥各自优势,运用商业银行所不能运用的各种金融工具,运用规模效益,可以降低处理不良贷款的经济成本。证券化过程中通过“真实出售”能使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得到彻底改善,有助于维护公众信心,保持银行体系稳健,有效的解决降低目前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问题。
(三)增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商业银行充当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如资产管理和融资顾问中介,提供担保或发行等服务赚取手续费、管理费等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增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随着同业竞争加剧、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厚的收益水平,对推进商业银行加快经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在近年来的几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实践中分析可得,其中银行的财务顾问类业务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演化的产品到银行财务顾问业务中在其业务运行的过程中并不占用银行信贷资金。所以,如果证券化的产品成功的发展并与商业银行财务顾问业务产品体系融于一体,这势必丰富金融产品的内涵、拓宽了银行本身的业务领域,增加其盈利能力,为新的非利差盈利模式提供了新的线索。
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问题
(一)投资者需求和基础资产范围有限
国际范围内的具有较高成熟度的市场看上,主要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是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零售贷款业务,例如住房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等具体业务,而我国现在的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基础资产是占比为90%左右的银行对公信贷资产为主要基础资产,其他类型的资产较少,范围相对较小。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又是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最主要投资者,这也就意味着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在由资产证券化包装出售的产品的市场上面临着严重的需求不足,也不能分散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商业银行打包出售的证券化产品在二级市场流动性有受阻。
(二)基础资产潜在风险较大
从商业银行微观自身的经营管理的角度,银行更愿意转嫁风险较大的资产。商业银行把信贷资产增级包装成信托财产发行支持证券后,实现资产负债表表外化,这样银行又可以去发放新的贷款。如此的运作会让银行经营更加的冒险和激进,商业银行运用通道业务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动力更足,这样却容易忽视和很少考虑其贷款本身的风险识别和控制,如果每家商业银行受利益的驱使,循环往复采用信贷资产证券化打包出售风险很大的基础资产的支持证券后,可能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其中美国的次贷危机对此作了全面的诠释。
(三)明确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定位,逐步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实施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商业银行分别充当财务顾问、托管行、推广发行机构和投资者等多个不同的角色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要求与商业银行本身已发展占主要利息收入的信贷业务存在显著的根本差异。商业银行必须处理和签订与发行人、管理人等业务主体的相关法律合同,还需要按约定履行不同产品的业务流程且通过不同的金融产品赚取相关业务收入。所以,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实际的需要细化各个业务流程设计、依据商业银行本身的组织架构和经营管理战略将自己银行发展的信贷证券化业务纳入现有银行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体系,并着重区别于与商业传统信贷业务中以风险识别,控制和管理为中心信贷管理思路和操作流程、制定出贯彻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业务实施的全流程的一致性管理流程和体系。(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 晓,李 佳.从美国次贷危机看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J].金融论坛,2010 (1)
[2]刘士余.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J].中国金融,2013(21)
[3]闫立良,周小川.稳步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N].证券日报,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