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思路落实新发展理念
2016-07-20孟焕民
■孟焕民
用新思路落实新发展理念
■孟焕民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而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发展的“成功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已越发充分显露,其路径、措施、办法都到了或调整、或纠正、或摒弃的时候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怎么发展指明了方向。落实新发展理念,一定要有新思路。
一、倡导新思维
常言道,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变化,适应新常态,首先要确立新思维。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的思维停留在出现问题的水平上,那就永远解决不了存在的问题。因此,经济的转型升级,前提是思维转型。要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改变习惯的思维逻辑,冲破僵化的思维定势。面对新形势,从苏州的实际出发,我们应该倡导并确立以下新思维。
1.市场思维
中央一再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角。而我们在经过30多年发展的“成功实践”后却形成了另一种思维习惯,即“政府万能”思维,形成了一种误以为是规律的思维逻辑。如政府主观地规划或确定一个地方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上级政府给下级政府施加经济增长压力;政府主观地提出衡量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系列指标,并且为了实现这些指标又直接插手,采用一些不恰当的优惠、补贴政策措施。可以说,现在经济运行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或多或少都与这种思维模式有关联。“市场思维”是苏南模式的短板。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前提是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功能边界,遵循市场逻辑思考问题,按照市场逻辑更好地发展政府的作用。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最近撰文指出:“政府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建设法治化的市场体系,从根本上鼓励创新创业,而不是直接去确定微观领域的技术路线、经营战略,或是给企业补贴,假如在竞争阶段继续给予特定、少数企业补贴,反而会导致不公平的市场竞争。”
2.开放思维
我们已经进入了跨界的年代,“开放思维”也可以称“跨界思维”。对外开放,不仅仅指国家的对外开放,包括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对外投资、引进来走出去,同理,地区、企业、行业都应对外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领域最鲜明的重大变化,即各种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这就决定了以后的经济发展,必定要走全生产要素优化整合的道路,将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巧妙地有机地整合起来,将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整合起来,将自身的要素与外部的要素整合起来。在跨界的年代,眼界必须开阔,“小农思维”不合时宜,不开放就会自生自灭。一方面是进一步认清自身,有哪些优势,有哪些短处,自身能干些什么,应向外部借助什么;另一方面是进一步认清外部,找到并找准互补的领域、互补的形式、互补的路径,提升开放水平,做好全生产要素优化整合这篇文章。
3.互联网思维
毋庸置疑,人类社会正在快速地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这是一场无比的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互联网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间最大的一种变量,使整个世界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互联网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连接日益扩大,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的规模日益扩大,原有的产业界限、行业界限正在被打破,商业模式不断出新,企业生产方式、营销方式、管理方式都在改变。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发展比拼的是创新、是混搭。任何地区、任何行业、任何企业,都没有不变的优势,没有不变的资源,也没有不变的空间。我们必须从传统的成功经验中解放出来,运用互联网思维面对新情况,分析新变化,采取新对策。
4.共同体思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鲜明的外交理念,强调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与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冷战思维”截然不同。这种思维同样适用于经济发展、经济运营过程。地区与地区之间,上游与下游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老板与员工之间,都是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所以一定要用共同体思维,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二、善抓新机遇
古人云:“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抓机遇应该是永恒的成功之道。过去30多年里,苏州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了一次又一次发展机遇。现在经济运行步入新常态,要取得新成就仍然要求我们抓住发展新机遇。
何谓“机遇”,说白了就是“顺势而为”。抓住机遇的前提是认清楚大势,看明白走势。
1.从宏观布局的调整中找机遇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发展在宏观布局上采取了一系列战略调整,比如“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实施“长江经济带建设”。作为地区而言,也正在实施比较大的战略布局调整,譬如苏州作为特大城市的定位,按照国务院批复,施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等等。这些布局调整意味着一种新的导向,顺应导向将大有可为。
2.从经济发展的新走势中找机遇
同过去几年相比,现在经济发展有几个新走势已经显现:①公共设施建设要加大力度;②公共服务领域要加大投入;③城镇化建设进程要继续推进;④人居环境要亟待改善;⑤现代服务业要加快发展;⑥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正大量产生。这6个方面走势可分两类:一类属补短板,诸如公共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人居环境改善等,对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都是历史欠账较多的领域,也恰恰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聚焦点和发力点。另一类属开新路,诸如城镇化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都是新增长点和新引擎,谁在这些领域抢得先机,谁就赢得了主动。
3.从人们消费行为的新变化中找机遇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指出,生产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现在,人们的需求及其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排浪式消费已成过去;二是奢侈性消费明显降温,人们的消费明显呈现为多样化和理性化。新的消费热点已经形成:①实用性消费,人们消费越来越讲究实用、讲究品质,风行的“网购”、“海淘”都说明了这一点;②信息类消费,信息将是最宝贵的资源,信息类消费也是近年来诸多消费中增长最快的消费;③兴趣类消费,人们的兴趣爱好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丰富多彩的兴趣类消费蓬勃兴起;④健康类消费,包括养生、养心、养老、医疗保健,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广泛的企求;⑤精神类消费,包括文化、艺术、娱乐、旅游等,这方面的消费正日益普及,正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们消费行为的新变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人们的需求就是商机,人们生活中的难处就是发展空间。
4.从国家重大政策的出台中找机遇
最近几年,国家根据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一系列部署,先后出台了包括工商登记、税收、信贷、专利、注册等方面许多新政策,我们要善于从新政策的出台中寻找发展机遇。
三、增强新动力
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必然有一个动力转换问题。下一步发展经济,需要不断发掘新动力,培育新动力,增强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省、自治区党委书记座谈会上特别强调“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最根本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来自于人。所以增强新动力,应该围绕“人”做好激活经济发展动力资源的文章。
1.社会活力是经济发展最丰富的资源
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众”,就是要把社会的、民间的动力和活力激发出来、释放出来。这过程的逻辑起点是政府职能转变,而政府职能转变的首要环节是“放”,改变过去那种在许多领域、许多事情上都由政府把持、政府管控的格局,对涉及投资、价格、服务、特许经营等领域,政府应该简政放权、放宽政策、放低门槛、放开市场、放活主体。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从放活中找办法、找台阶、找出路”。
2.人们的创意是最根本的经济资源
五大新发展理念的第一个理念是“创新”,“创新驱动”是第一大战略。创新,首先要有创意。创意是什么?创意是一种想象力,是出于一种兴趣、爱好或好奇心,并基于各方面知识、体验之上的一种思维能力。想象力是比创造力更为重要的一种品质,想象力高于创造力。在从上到下都在呼喊创新的时候,政府要做的不是号召创新、规划创新、管理创新,而是要做有助于激发人们创意的工作。一是营造一种宽松、宽容的氛围。因为创意乃至创新是在一个适宜的环境和土壤中萌发成长起来的,所以要允许人们有梦想,鼓励奇思妙想,支持人们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进行探索,对一些即使是超越常理的想法也不要讥讽、不要计较、不要顶真。二是搭建各种平台。诸如为人们的创意提供交流的场所,为创意转化成产品提供适宜的条件,为创意产品走向市场提供渠道,为创意经济的运行制定规矩。三是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创意经济的风险比较大,要使之成功,政策扶持是必不可少的。
3.企业家是经济发展中的稀缺资源
现在都强调“人才引领”,在经济领域应该突出“企业家引领”。企业家是领军人才,企业家是新动力的主体,有人称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时候,多次强调要发挥企业家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个地方的经济要兴盛,一要不断壮大企业家队伍,在人才发展规划中应该有企业家壮大规划;二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倡导创新的追求、冒险的精神、开阔的眼界、不畏艰险的勇气;三要尽力释放企业家才能,创造条件提供舞台,让企业家在宏观政策制订过程中拥有发言权,在资源配置方面拥有参与权。
企业家也是环境的产物。企业家队伍要壮大并发挥好企业家的引领作用,需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第一,为企业家正名,纠正并扭转人们头脑里存在的企业家就是资本家、是剥削者的认识误区,全社会都应该承认,企业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者,是投资风险的承担者,是生产经营的管理者,是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者。第二,为企业家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尤其是法治环境,尽量做到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和稳定,尽量做到规则、秩序的阳光和权威。第三,多措并举提升企业家队伍的素质,尤其要防止一些富起来的老板走向堕落,千万不能形成“德无制、行无规、损无忌”的坏风气。对企业家同样应该有规矩、有制度、有约束,使企业家真正成为有责任担当的人,有教养的人,有深度思考的人,这才是一个地区之大幸、国家之大幸。
(作者系苏州市农村经济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