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内部贫富差距问题的思考

2016-07-20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赵佳

中国商论 2016年17期
关键词:社会资源社会地位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赵佳

对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内部贫富差距问题的思考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赵佳

摘 要: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内部贫富差距特点明显,造成同一个村内部农户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在于其享有的社会资源不同,农户享受社会资源的多寡是由其经济性质及在社会经济中所处地位决定的,农户劳动者素质技能差异是导致其社会地位差异的根本因素。缩小农村内部贫富差距,必须从提升农民社会地位,提高农民劳动技能以及公平增加农村的社会资源量三个关键点入手,只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有效缩小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

关键词:社会资源 素质技能 社会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经济建设,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人均收入显著提高,然而中国也出现了地区、城乡、阶层、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之前很少被关注的民族地区农村内部贫富差距问题也开始突显。

1  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内部贫富差距明显

我国民族地区一般指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目前有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30个地市级民族自治州,120个民族自治县以及众多民族自治乡村,我国少数民族广泛分布在农村地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然而因为地理、环境、历史等因素,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仍然广泛存在,贫富差距相对严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2年发布了《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该报告抽样调查了6000多户农村居民过去三年的现金收入。调查发现,2011年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949,收入差距相对合理,但正在逼近国际警戒线,收入最高的20%样本农户与收入最低的20%样本农户的人均收入差距有10倍之多。分区域来看,中部为7.16∶1,东部次之为7.71∶1,而西部农村地区的农户收入差距最高,为8.81∶1,在少数民族主要聚集的西部地区的农民最低与最高的收入差距达到10.19倍。一般基尼系数超过0.4,就有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而我国民族地区由于文化、政治、地理等因素,因贫富差距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也更为严重。

2  农村贫富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

当前学术界主要用统计数据,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民族地区农村财富差距扩大的现象,并以此为依据对民族地区农村贫富差距的原因进行总结,普遍认为生产资本、人力资本、民族特征、从事行业等因素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而笔者认为应该从社会资源占有的角度出发,以人的素质技能及收入关系为基础,来分析其贫富差距的原因。

2.1 收入决定财富,资源决定收入

根据笔者对民族地区农村贫富农户财产来源的研究,财富差异主要由收入差异决定。富裕农户成员个人素质技能较强,从事的产业收益率高,因而获得的收入也较多。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不断放开,工商业优先发展,导致单纯依靠简单种植业已经不能满足很多农村农户的生活需求,一部分具备较高素质技能的农户,通过经营非农产业、外出务工等多种方式获得收入,非农收入不断增加,其所占农户总收入比例也在不断增高。一些经营成功的农户,相比那些单纯依靠种植业收入的农户相比,贫富差距明显。

导致收入差异大的原因根本在于农户掌握社会资源的不同。社会资源指社会中人们为了实现自身目的所需要具备或可资利用的一切条件总称。农户掌握的社会资源一般指农户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以及包括政治权利、信息、制度法规等无形要素,这些要素资源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影响民族地区农村农户收入的社会资源可以分为煤矿、山林、农田等自然资源;种植、养殖方法等技术资源;生产、销路信息等市场资源;获得信贷、投资支持等金融资源;政府行政管理支持、政策优惠等政治资源。农户如果具备比别人更多的社会资源,他就有机会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获取更多的收益。掌控资源的多寡是决定农村农户贫富的根本原因。

2.2 劳动素质技能、社会地位决定资源分配

所有的社会资源中,农户自身人力资源是根本,也是获得其他资源的基础。农户人力资源通常是指自身的劳动素质技能,分为思想素质、身体素质、技能素质三部分。每个劳动者都具有一定素质技能,其水平差异,是决定其收入的基本因素。

从民族经济学角度分析,经济关系是一些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所有权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地位差异,决定了不同社会主体的经济实力,即资源掌握能力的区别。根据所有权划分,我国社会经济关系主体可以依次分为公有制经济、官僚资本、外国资本、私有资本、小农经济。我国政府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代表全体民众占用社会生产资料,依靠政治权力掌控土地、金融、政策等各类资源,通过行政垄断获得竞争优势;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和私有资本,依靠自身较强的资本实力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不断获得利润,而且比较容易与行政权力结合,优先获得政治资源、金融资源、土地资源的掌控权。小农经济相比其他经济主体,自身实力弱,在市场体制中处于弱势地位,受到其他经济体的排挤与剥削,发展缓慢。而民族地区农村在没有任何资源优势的条件下,处境更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农户在个人劳动素质技能方面优于其他农户,比如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敢于承担风险的心理,掌握某类特色产业的专业技能,善于沟通的人际关系能力等,这使其农户在其他资源获取中占据优势,随着其收益增加、财富的积累,个人素质技能如市场意识、经验、管理能力等增加,农户获得资源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获得更多的土地、矿产、树林等自然资源;也更容易获得金融信贷支持,甚至能够获得如政策优惠、税收减免等政治资源。各种资源带来的收入逐步转化为资本财富,趋向于不断增殖,再带来更多资源。这些农户会越来越富裕,由劳动者素质技能带来的收入所占总收入的比例会逐渐降低,其他资源收入比重上升,成为主要财富来源,个人素质技能大幅度提高,成为各种资源获取和财富创造的核心。具有劳动素质技能优势的农户,更容易获取原始财富积累,脱离小农经济转变为私有经济,甚至发展成官僚资本,或者与外国资本相结合,经济、社会地位优势的提高,获得资源更多,从而促进财富增加,形成资源与财富增长的良性循环。相比之下,贫困农户成员个人素质技能水平偏低,主要靠自身劳动力资源进行低水平的简单劳动,或依靠政府救助来维持生活,没有财富积累,也没有社会地位,所以资源掌控较少,甚至可以说不具备任何资源,很容易形成支大于收的财富逆循环。这种情况下,除非有农户成员有机会大幅度提升个人素质技能,争取提高社会地位,获得某种优势资源,否则贫困状态很难改变。在我国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给予了比其他地区更多、更优惠的农户收入扶持政策,但是受历史、地理、观念的不利因素影响,农户个人劳动素质普遍比其他地区的农户更低,对优惠措施带来的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也低。

3  现阶段缩小民族地区农村内部贫富差距的对策

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关键是找到核心原因。民族地区农村内部贫富差距首要原因在于农户成员劳动素质技能差距,因为素质技能差距所导致获得资源的多寡,进而决定社会地位的不同,而社会地位不同导致财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因此,解决农村贫富差距问题必须从提高农户劳动素质技能、社会地位以及所能掌握的社会资源量入手。

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生产主要是以农户为单位、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已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在当前少数民族农户素质技能薄弱,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经济环境发展水平偏低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农村合作经济是使社会资源合理利用、提高农村整体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很多农村都在探索不同形式的合作制经济,有土地股份合作、村集体企业股份合作等,但归结其本质是农户自愿合作建立的一种自主经营管理、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合作经济形式。尽管当前农村合作经济在管理、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障碍和问题,但不妨碍其经济上的先进性。民族地区农村合作经济是适应当前经济矛盾发展的、自我制度变革的产物,是对“集体所有、分户经营”主要形式的小农经济的自我否定,是对改革开放前集体经济的否定之否定,可以有效实现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的三个关键点,即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技能、改善农民社会地位、为农村农户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同时,也能增强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避免被其他经济体排挤剥削,能够公平地占用社会资源。

3.1 以政府为主导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技能

具有一定劳动素质技能的村民是农村股份合作企业建立与发展的基础。政府必须发挥主要作用。第一,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各级政府需要不断完善农民合作医疗保险改革和社会养老保证制度,提升保障水平,降低因残、病、年老等原因导致的劳动力减少。第二,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替落后的小农意识,加强市场经济思想和理念的教育。第三,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技能。政府要保证基础教育资源公平廉价提供,无论贫富每个人都拥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对于低收入农户,要针对性地实施专业技能培训,特别是加强非农产业技能培训,从而增加贫困农户的增收途径。

3.2 构建农村合作经济,提高农户社会主体地位

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大都处于偏远地区,很多贫困农户以自然经济为主。因此,第一步是发展特色产业。由政府为主导,结合本地区资源优势,挖掘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支持富裕农户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第二步,鼓励农村经济借助其他经济主体,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要引入一些有实力的大型私企、国企等,与村子建立合作关系。借助与其合作,使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共享市场信息,迅速提升特色农村产业化水平。第三步,以一些素质技能高的农户为主体,建立农业合作制企业。公司是独立法人,按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股份分红。公司统一使用入股土地,提高特色产业经营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参与市场竞争。对于不同条件的农村,也可以采用将集体经营性资产、货币资产等资产入股与土地入股相互结合的方式,除了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外,贫困户还能以扶持款入股或贷款入股等。合作公司通过让全体农村农户入股,来保证每个农村农户都能平均享有村企业带来的各类资源。

3.3 改善民族地区农村社会资源分配体制

第一,限制政治权力对资源分配的影响。政府自身需要规范管理行政程序,限制行政权力,防止利用农村土地“寻租”方式,非法获得巨额财富。第二,为农村贫困农户提供更多的惠农政策。政府应采取补贴、高价收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等措施,针对性的为农村贫困农户生产经营提供帮助。第三,金融资源的平等提供。改善本地金融环境,提供政策性的信贷支持,构建多样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农村信贷模式,针对性的建立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第四,建立、发展大量中小乡镇企业。各级政府应该鼓励支持农户开办中小企业,并注重发展无污染、附加值高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周亚成,阿依登.哈萨克族经济转型中的贫富差距调查——以胡阿根村哈萨克族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2]谭燕瑜,戚杰强.广西农村贫富差距问题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2008(2).

[3]刘永佶.中国政治经济学主体主义主题主张[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F3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6(b)-102-02

猜你喜欢

社会资源社会地位
资源依赖理论与乡村草根组织的健康发展
从《无性别的神》看藏区女性的社会地位
浅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的爱情
浅析《千只鹤》中女性人物的敬语使用
浅析历史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
农民工社会地位变迁影响因素及成因解析
5—7岁儿童绘画中社会地位的“大/小”隐喻表征
山区经济开发如何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