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记忆
2016-07-19
1942年,一名年轻的国民革命军士兵,出现在美国政府制作的宣传中国抗战的海报中。海报里的他龇出白牙,露着笑脸,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他的身旁写着“Chinese”(中国人),上方写着“This man is your FRIEND”(这个人是你的朋友),下方写着“He fights for FREEDOM”(他为自由而战)。
那曾是两国关系的一段蜜月期。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美正式结成二战同盟,共同对轴心国作战。作为二战的亚洲主战场,中国是最早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战场牵制了数百万日本军队,缓解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从1941年珍珠港事件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一直是美国的盟友。而整个二战期间,共有超过25万美军士兵在中缅印战区服役。中缅印战区是美军对其在中国、缅甸、印度等作战地域的称谓。
“到了今天,中国越发重视那份战争记忆,而我们却逐渐忘却。”2015年9月,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国媒体CNN在网站上以《中国,被遗忘的二战盟友》为题进行图文报道,不仅肯定了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更提醒西方国家珍视那段战争记忆,呼吁公众铭记中美在二战中结下的友谊。
抗战时期的中国,相机尚属于奢侈品。当时中国的新闻机构曾派出不少记者,沿中印公路一线随军采访,写出了不少文字新闻稿件,但拍摄的照片为数寥寥。而美军当时在二战战场不仅有新闻机构派驻的随军记者,还专门成立了美国通信兵团(U.S. Army Signal Corps),专事通信、情报、战地摄影等工作。这些士兵分布于陆海空军各部队,既扛枪,也持相机。他们的工作为这段中美友谊留下影像证据。
当后来的中国人想要直观地回望这段交织着血与火的中国抗战史时,不得不感谢昔日的盟友——美国军人为我们记录下鲜活的影像。整个二战期间,美国通信兵团164摄影兵连在中缅印战区拍摄了数万张照片,录制了诸多珍贵影像。由于美军的通信部队建立了完备的工作制度,所以每张照片背后都留有摄影师姓名、归档、审查机关详细注释等信息,以便人们了解照片拍摄的历史背景。
多年来,这些震撼人心的影像史料一直保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里,少有人问津。直到2010年,几位民间学者自筹经费前往美国国家档案馆,历时两个多月,整理出包括中国远征军在内的有关中国抗战的海量影像资料。经过遴选,第一批照片被编辑整理成两部图文书籍,命名为《国家记忆》,聚焦于中缅印战区的缅北滇西战役。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那里前后浴血奋战17个月,对战局影响深远。
这段记忆一度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散落在历史尘嚣中。这些珍贵影像被打捞出来后,反响强烈。事实上,当时整个《国家记忆》团队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打捞回来共计23000余张抗战老照片,后来还曾多次赴美拾遗补缺,试图完整拷贝美军记录的1943—1945年间的这段抗战史。
后来,《国家记忆》团队再度从数万张图片中遴选照片,编辑出版新书《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二战中美友好合作影像》。书中所选照片不仅涵盖中缅印战区的滇缅战场,还包括其他多个地区,以从前线到后方的宏大背景,丰富立体地呈现了中美之间的合作。这些照片记录了当时中国军队在东线湖南、湖北等地的作战,重庆大本营的生活,甚至还有美军军事观察团访问延安八路军的场景;既记录了地面部队的作战、中印公路的修筑及通车、中美军人生活往来,也有中国士兵空运至印度、美军协助中国士兵进行美式武器技战术训练、中国飞行员在美国训练生活等内容。
这些照片重点展示了战场上烽火连天的生死前线以及后方相互依存的战时生活,还原了中美两国二战并肩战斗、亲密合作的画面,唤醒一段被忽视的“国家记忆”。这些历史影像所呈现的广阔背景和生动细节,具有文字难以比拟的力量,仿佛令后人置身于那段悲壮的抗战史,重温那段“中美二战曾是亲密盟友,为捍卫自由和平而战”的岁月。(曾鼎)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