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蚂拐舞”民俗文化及社会关系的研究

2016-07-19黎年茂

运动 2016年22期
关键词:壮族民俗文化民族

黎年茂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壮族“蚂拐舞”民俗文化及社会关系的研究

黎年茂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蚂拐”在壮族众多图腾崇拜中影响比较大的图腾崇拜之一,“蚂拐舞”是宗教仪式活动主要内容,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气息和民族色彩。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蚂拐舞”文化特征、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开展“蚂拐舞”仪式活动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挥着调整民族内部关系,构建民族地区社会和谐;促进了民族村落文化建设,利于民俗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同时满足人的生活需求,增强文化认同。

壮族;“蚂拐舞”;民俗体育;社会关系

1 壮族“蚂拐舞”的起源

“蚂拐”也称“青蛙”,壮族人们图腾崇拜物种之一,深受人民的爱戴和敬仰,由此衍生出壮族人的宗教意识,其最主要的祭祀活动仪式就是跳“蚂拐舞”。原始蚂拐舞作为民间舞蹈,源于壮族人民生产生活实践,是以模仿蚂拐各种行为动作为主要特征,融入音乐节律和肢体动作元素。动作粗狂大方,节奏明快,充分流露出古朴沉稳、简单娱乐的生态特征,其表现形式与当下生产生活水平相吻合。当今,蚂拐舞则经过艺术家们针对现代民族地区现代文化生活,在保留原始蛙形舞姿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其表演过程充满神秘色彩,也不缺乏娱乐和杂耍元素,场面热闹,民风淳朴,代代相传,不断创新发展,进一步赋予了蚂拐舞时代特点和民族文化内涵。

2 壮族“蚂拐舞”民俗文化特征

2.1 地域文化特征

蚂拐舞——壮族蚂拐节主要活动内容之一,主要流传于桂西北一带。壮族祖先主要大杂居地,居住环节恶劣,以生活在原始深林、丘陵及高原过度地带最多,天气多为湿热,有害动物繁多,人民正常生活难以自保,常常受到骚扰和侵袭。大自然生物链是平衡的,随之出现的除害动物就成为人们心目中敬仰和崇拜的对象,“蚂拐”就是其中之一。高原和丘陵地带天气变化多端,雷电交加,衍生出许多奇异的神话传说。例如,猎人打猎,遇雨,被迫树下遮雨,雷电自然灾害发生,周围的树木全部被劈,唯有猎人躲雨这可安好,仔细观察发现树洞中“蚂拐”,因此,猎人归结于“蚂拐”保护。随之而来的就是壮族人民对“蚂拐”的无限感激和崇拜,体现壮族人民淳朴善良的本质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及对邪恶的痛恨之情。

2.2 农耕文化特征

壮族人民生活在华南高温多雨地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耕文化深厚,每逢立春后一段时间,风雨适中,万物开始苏醒,壮族开始进行一年一度的耕种活动。远古时代,在生产力低、生存环境恶劣的条件下,除异常艰苦耕种农活以外,壮族并没有太多先进生产活动及市场交易活动。拼尽全部人力物力,才能收获自家人的口粮,一年之计,只有到了春节,大家才能安心休息上半个月。耕种的收获对于壮族人们来说至关重要,是来年家人生活的依靠。为此,壮族人民通过这神圣的节日祭拜和祈祷,盼望着来年在农作方面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上多子多福,健康平安。另外,蚂拐的叫鸣及活动与天气晴雨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蚂拐在壮族人民心目中一直维系着良好的印象,壮族人民把自身对自然条件的渴望寄托于蚂拐神,久而久之“蚂拐”成为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象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2.3 民族健身文化特征

蚂拐舞源于壮族民间生产生活实际,模范蛙形行动姿态来创作,具有浓郁特色的身体跳跃活动。蚂拐舞的蛙形身体活动贯穿舞蹈始终,以独特的外在形式表现壮族的民族文化,给人一种神秘和震撼而又气势恢宏的意蕴。原始蚂拐舞动作简单,只是对人民生活和生产劳动做大致模仿,难以达到愉悦心身、身体淋漓尽致的活动程度。从现在蚂拐节中蚂拐舞活动的身体形态和动作特征来看,蕴藏着独特的韵律和强烈的运动节奏感,这种庄严而又神秘的祭祀活动,融入了大量的身体运动元素,充分反映了壮族人民精神风貌和思想感情,寄托了整个当地少数的对美好未来的盼望,丰富的身体语言和动作姿态渗透了民族对身体健康、民族团结、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技艺性和健身性。这些独特的传统体育精神文化,充分体现古老壮族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体育产生的价值观念、心理倾向和精神上的追求。

2.4 民俗情感及内心诉求特征

在壮族人民神话传说中,反应出对蛙神的崇拜,各地对蚂拐节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说法,集中反映出对蚂拐的人格化。研究认为,蚂拐的故事和神话传说集中体现了时代背景下壮族人民的生活境况,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文化落后,生活异常艰难,壮族人民内心迫切希望改变现状,又无能为力,对现实的无奈又无法表现,致使内心对未来的憧憬寄托于神灵或对神化的生物祭拜之中。祈求得以同情,为贫苦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来年五谷丰收;也表现出壮族人民感恩戴德之心,以对蚂拐神的祭拜表达人民的内心的敬仰。壮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尊老爱幼、注重礼仪、崇尚信义的民族,爱憎分明,现代的节庆体育活动由祭神逐渐演变为娱人,形成一种壮族人民的独有生活方式。

3 壮族“蚂拐舞”民俗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关系

3.1 调整民族内部关系,构建民族地区社会和谐

壮族蚂拐舞民俗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倡导民族精神,是本民族群体成员在时代生活实践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民族共同精神。蚂拐舞活动的开展关系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凝聚民族精神,蕴藏着壮族人民生活各种行为和社交礼仪,如尊老爱幼、团结无助、重感情讲义气等传统美德。壮族民俗文化是人民习惯的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强制性,发挥着调整民族关系和平衡内部矛盾,维护民族利益的作用。壮族人民对生物崇拜包含着集体主义观念、民族自治意识、生物保护习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随着民族地区社会关系的调整和族群关系的变迁,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绝不是自然实现的,他离不开民族内部文化自觉和国家法治的推动和保证。如能充分发挥壮族地区民族观念和民俗文化对社会个体习惯的约束作用,更能贴近实际,更能体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是在尊重民族文化和习惯的基础之上实现的互动关系。

3.2 民族村落文化建设的基石

马斯洛认为人,有5个层次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壮族地区逐步进入现代化时代,人民闲暇时间逐渐增多。一方面,壮族人民随着社会发展急需丰富文化生活来提升生活品质,而体育文化活动恰好具备休闲娱乐和展现自我的功能。在壮族民俗文化活动中通过蚂拐舞平台展示,获得村落人们的尊重及自身努力的肯定。另一方面,壮族村落间社会交往存在着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甚至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而人在身体活动及运动技能展示过程中基本克服了这些限制因素,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既丰富了村落闲暇文化生活,又达到了少数民族地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务的作用。村落社会关系和谐是民俗体育发展的原动力,符合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及和谐社会的精神要求。通过蚂拐舞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培养人民参与健身文化体育活动习惯,促进人民身心健康,丰富村落业余文化生活,增强村落文化建设。

3.3 满足人的生活需求,增强文化认同

壮族民俗节庆和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已成为一种文化时尚,实现了娱神和娱人作用的共存愿望。随着时代的推移,壮族地区社会经济条件有了质的不同程度的变化,交通越发便利,现代文化多元化融合发展,民俗节日活动融入大量的休闲娱乐文化元素,与原始单一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相比,民俗活动增添了节目内容和文化内涵,是民俗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的外在表现。但是,由于地缘和社会环境的因素,壮族地区民风民俗在时代长河中已根深蒂固、不可动摇,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社交礼仪方法及社会关系等反应的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的重要方面,世代传承和发扬着。壮族作为民族文化较为浓厚的民族之一,民俗活动深深影响着民族地区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社会发展,民族认同和团结友爱精神最为突出,在现代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冲击下立于不败之地。在经济发展背景下,既满足壮族人民对现实生活方式需要和未来生活的憧憬,又是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促进民族间文化认同。

3.4 主导民俗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共赢

壮族举行“蚂拐节”基本由政府主办,社会参与等市场运作模式,目的在于丰富当地居民的节日活动内容,促进民族地区经贸发展,把当地特产、美食和投资洽谈与节日活动融为一体。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的闲暇生活方式不断由城市转变为追求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体验,每逢壮族“蚂拐节”吸引力大量游客的到访,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长足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收入增长和务工就业。壮族蚂拐节民俗活动开展的本质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及政府主办意图是一致的,旨在倡导民族团结精神,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地区人们体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而壮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恰好反映出集体主义和最求内部团结与和谐。在中国共产党提出 “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最新理念下,壮族蚂拐节民俗活动文化既发挥了传承和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又提高了民族地区经济生活水平,真正体现了民俗文化和社会发展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开创了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互补和共赢的新局面。

4 结束语

从壮族地区蛙崇拜精神文化的转变,不难看出壮族地区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原始社会,人民对未来的世界充满了憧憬,对自然界发生的一切又无法理解和认识,随之而来的恐惧和忧虑心里促使万物幽灵和神灵保佑的观念出现,正是人的综合文化素质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表现。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条件长足的进步,壮族地区群体利益和社会关系错综复杂,人们生活方式有较大转变,有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个体素质差异明显,壮族蚂拐节正积极发挥着个体认同、调节内部矛盾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等社会功能作用。促进民族地区村落社会和谐,记载和传承壮族优秀的民俗文化,使壮族地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实现扎根于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历史长河之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持续战略和民族特色的本质。

[ 1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私.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70-71.

[ 2 ]李溱.论壮族蛙神崇拜[ J ].广西民族研究,2002(1).

[ 3 ]韦晓康.浅谈原始宗教对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 J ].体育文化导刊,2004(4).

[ 4 ]郭传燕.乡村节庆体育与农村体育发展

G85

A

1674-151X(2016)11-136-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2.073

投稿日期:2016-08-29

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壮族蚂拐节民俗文化及社会关系研究(KY2015LX571);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5JGB46);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青年项目(15KYB002)阶段性成果。

黎年茂(1985—),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体育、体育教育训练。

猜你喜欢

壮族民俗文化民族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Cat’s book》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壮族山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