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师角色转变策略

2016-07-18陈微微

黑河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师幼关系纲要伙伴

陈微微

[摘要]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因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随着新《纲要》的贯彻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幼儿教育应具备超前意识,以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工作,构建新型优质的师幼关系,转变自身角色,争取做幼儿生活和游戏的伙伴,进而建立起一种平等、对话、互动的师幼关系。

[关键词]纲要;师幼关系;转变角色;伙伴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个体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因而对幼儿教师的关注与研究成为时下幼儿教育研究的重点。幼儿教师面对的是身心机能尚在发展之中的幼儿,其责任之重、作用之大不言而喻。教师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因素,幼儿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幼儿教师教育作用的完美发挥。随着新《纲要》的贯彻实施、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幼儿教师应意识到幼儿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争取做幼儿生活、游戏的伙伴,建立平等、对话、互动的师幼关系。

一、走进幼儿的心灵,做幼儿的伙伴

1.营造幼儿熟悉、亲切的教育环境

环境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幼儿早期性格与习惯的形成,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以往幼儿园的环境一般都是由教师创设,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参与到教室、活动区的创建中去,阻碍了幼儿兴趣的发展和师幼间的沟通交流。教师煞费苦心、加班加点创设娃娃家、理发店、超市、医院、小饭店等活动环境,寻找、制作各种玩具、材料,有时甚至会动用家长资源,如请来医生家长讲清楚医院挂号看病的程序、教会使用听诊器,请来银行职员家长讲清楚存钱取钱的流程,请来饭店老板讲清楚点餐付费的程序…… 完全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幼儿的看法、想法和感情,这样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因此,在班级的环境创设中,教师应尽量让幼儿积极参与,从主题墙的板块设计到具体作品的摆放,从活动区的筛选、设计到活动材料的制作、投放,都要与幼儿共同商讨,发挥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作用。幼儿对自己布置的环境有一种特殊的满足感和亲切感,并在与教师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将老师视为自己平等的朋友。

幼儿从家里来到幼儿园,离开自己的父母,进入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所接触的人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难免会感到焦虑、担心、恐慌。幼儿教师是幼儿第一次独立面对的“陌生人”,教师如何对待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如何,都将会影响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纲要》提出:“教师的态度和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为了让幼儿在幼儿园里健康愉快地成长,幼儿教师应该依据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幼儿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时时以亲切的态度对待幼儿,和蔼地与幼儿说话。尤其是当幼儿哭泣时,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大声训斥,应该坐在幼儿的身边,给他(她)擦眼泪,甚至将他们抱在怀里,和他们一起玩,给他们讲一些有趣的事情。慢慢地,幼儿对教师的戒备心理消除了,把教师看成自己的“大朋友”,就会很自然地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之中。

2.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

《纲要》提出:教师首先要把幼儿做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来看待,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需求,尊重幼儿的体验。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有被爱、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幼儿则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教师教什么,幼儿学什么,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幼儿没有了自我,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师的操纵中被压抑了,教育活动的效果不佳。尊重幼儿,教师首先应做他们的朋友,建立平等、合作、理解的师幼关系,使幼儿在心理上得到放松。其次,教师要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奇思妙想,与他们共同建构梦想。面对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教师应从领导者的位置上走下来、蹲下身,带着一颗充满好奇的童心与幼儿交流,站在幼儿的角度观察、了解幼儿的所做、所想。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把教师视为他们的朋友,愿意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老师,师幼之间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

3.理解、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

幼儿都具有好动、好奇、好问的特点,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摸摸这儿,碰碰那儿,一不小心就会犯错误。面对犯错的幼儿,教师如果过于严厉地批评或者体罚,那么幼儿会越来越害怕教师,渐渐疏远教师,或者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立,这样便不利于良好师幼关系的建立。为此,教师应以理解、宽容的心态对待幼儿的错误,心平气和地帮助幼儿分析错误的原因,让幼儿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

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做幼儿的玩伴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因此,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富有情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纲要》的理念一脉相承,再次强调幼儿的活动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使游戏活动在幼儿园的开展有了理论保障。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游戏中不能用教师的身份约束自己,应把自己也当成幼儿,不去设定幼儿应该怎么玩、怎么教,而是要说幼儿想说的话,做幼儿想做的事,拉近与幼儿的距离,当他们的玩伴,用爱玩儿的心理去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

1.做幼儿的榜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幼儿天生好模仿,在幼儿园里,教师就是权威,是幼儿的榜样,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模仿的对象。例如:在一日生活的集中喝水环节,针对幼儿夹塞或推推搡搡的现象,教师可做一下榜样示范:拿起杯子站到队伍里,从最后一个排起,不推不挤,让幼儿懂得教师喝水也要排队的道理。几次下来,幼儿便能养成自觉排队接水的习惯。幼儿需要养成的行为习惯还有很多,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身心能否健康和谐地发展,教师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

2.做幼儿的玩伴,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

在幼儿园的众多活动中,区域活动是一项重要的环节。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区域,与同伴进行充分的互动,从而发展各方面能力。此时,教师就要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其中,适时地干预。例如: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在建构区漫无目的地、无序、杂乱地摆弄积木时,可在幼儿旁边坐下来,一边说出自己的想法(既像自言自语,又像简单地告知),一边用积木搭建楼房、高山、桥梁、汽车等,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促使幼儿思考如何正确使用材料达到自己的建构目的。再如: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在“小医院”中只是单纯去找大夫看“感冒”的病、打针、开药,于是以病人的角色参与其中,提出新的病症请大夫检查,并不断地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唤起幼儿的经验,调动幼儿的思维,进而丰富游戏的情节。教师只有努力做一个幼儿喜爱的玩伴,才会使幼儿无所顾忌地与你打成一片,赢得幼儿的信任、欢迎和亲近,使师幼感情更融洽。

幼儿园教育是通过师幼关系借助其他物质条件和手段,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的活动,整个教育过程需要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所以师幼之间应形成良好的关系。因此,教师应重新定位,本着尊重、平等、自主的原则,以新的身份投入到教育中,关注幼儿的兴趣和感受,支持幼儿的探索和操作,确保幼儿教育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史秋荣.浅谈幼儿独立性格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1995(4).

[2]顾泠沅.新师生关系与教学策略的改进[J].教育参考,1997(1).

[3]崔丽娟,袁爱玲.对课程管理中幼儿教师自身角色定位的研究[J].学前课程研究,2007(8).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师幼关系纲要伙伴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伙伴
新伙伴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关系的重建研究
在活动中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
试论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师幼关系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