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曾相遇的情境,似曾相识的地理

2016-07-18黄道才

地理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试卷考查情境

黄道才

2016年高考落下帷幕,命题专家创造性地命制了一套套综合性强、时代感新、地理味浓、区分度好的试题。这些试题以立德树人为高度、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侧重,彰显地理学科的价值取向,诠释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体现高考选拔功能,对中学地理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引领意义。本文选取全国Ⅰ卷、Ⅱ卷、Ⅲ卷和浙江卷、江苏卷、北京卷、天津卷等试卷为研究样本。江苏卷单独成卷,有单选、双选和综合三种题型,选修题四选二。其它卷三科合卷,无双选题;选修题全国文综三选一,京津浙卷不独立成题;北京卷有题综合考查到政史地三科。全国Ⅰ、Ⅱ卷难度较大,浙江卷次之。本文试从不同角度,领略试题特色。

一、看背景选材,强调情境,突出地理事实

考生拿到试卷,看到的背景材料大多是不曾相遇的情境,再静心思考题目所设置问题,又是似曾相识的地理道理。这就是新高考的突出特色之一,选用教材之外的素材,创设新的学习和研究场景,用“意料之外”的情境材料,考查“情理之中”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突出地理事实,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理念。命题专家选材的视野极其开阔,从生活中来,或从生产中来;从传统文化艺术中来,或从最新学术成果中来;来自于经典话题,或来自于热点话题;来自国内,或来自国外。试卷创设出多样化的情境,提出多层次的问题,使地理高考的过程多姿多彩,内容有理有趣。

1.设置中外区域背景,提升综合题承载力

综合题一般题量大、分值高、问题多,只有较大空间尺度的区域才能承载如此重任。满载大量地理信息的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地图,再加其它图表和文段,为题目背景的表现、题目的设问、问题的层次和学生的思考提供了空间。所以,区域地图成为全国各地高考综合题的首选,如表1所示。但要注意的是,所设问题并不考区域本身的地理“死”知识,而是综合考查考生的地理空间想象力和地理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2.创设自然情境,让考生有亲临感

地理环境的相似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永远存在的,微尺度的地理环境更是千姿百态。微尺度空间的地理问题考查,给学生创设近距离的自然情境尤为重要,各试卷中也做得很到位。例如,全国Ⅰ卷第43题,通过一段文字材料,介绍古乡沟的冰川数量、堆积物厚度,中游河谷狭窄形态,考生犹如亲临现场,对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进行分析,思路也就相当清晰。全国Ⅲ卷第36题利用区域图和文段介绍,让考生仿佛行走在内格罗河畔,感受河流的水文水系特色。

3.创设生活情境,让考生有体验感

部分试题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创设情境命题,让考生体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生活化情境的试题,题干和选项考生比较熟悉,问题最接近考生认知发展区,有利于考生作答。例如,全国Ⅰ卷第37(3)题 “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的提问,将有拍摄经历的考生带回往日的回忆;也让没有拍摄经历的考生,想象着去尝试体验拍摄的情景。全国Ⅰ卷第42题,莫干山的“民宿”,特别贴近农村考生的生活,让人置身在田园风光中,感受乡野休闲的乐趣。全国Ⅱ卷第42题的“篁岭晒秋”和第44题的“废弃快递外包装”都是发生在考生身边的事情,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江苏卷第9~10题的低碳社区住宅景观设计(如图1),源于生活普通住宅,又要高于生活,追求低碳目标,这就是地理的学习与应用。

4.创设生产情境,让考生有使命感

试题背景材料常取材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结合生产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设问,揭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要求考生在新情境中分析、解决新的地理问题。如全国Ⅰ卷第36题的茉莉花种植和第44题的高池养虾、全国Ⅱ卷第1~2题的庄园经济、江苏卷第29题高铁建设。产业转移这一话题考生并不陌生,但全国Ⅰ卷第1~3题“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情境较为新颖,考生多是第一次遇到。考生若仅凭以往的经验或感觉草率作答,可能会误选。在此新情境下,考生需对陶瓷产业做一番思考,再结合背景材料、题干信息,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又如,江苏卷第23~24题设置的“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情境(图2),在传统表达方式上有所创新。图2左图是直观的种养现场,示意立体农业的外表;右图用箭头表示要素间的联系,显示生态农业的内涵。此种情境下,考生充分解读图中信息,做题就没有那么难。

5.用热点素材设置情境,集聚社会正能量

试卷依然围绕热点话题选取材料、设置情境,反映时代特征,放大试题教育功能,集聚社会正能量。北京卷第1~2题,以国际地理学大会为背景,把三个城市会议主题标在坐标图中,让北京“构建我们的和谐世界”等城市主题更加鲜明;第36(4)题“精准扶贫”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有效脱贫话题。全国Ⅰ卷第44题设置人类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全国Ⅱ卷第37题涉及人与生物之间的公平问题,全国Ⅲ卷第4~6题提到我国人口流动问题,其意图都是在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看待社会问题,提升思维品质。对 “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天津卷第12题用新旧“丝绸之路”来设置题目,浙江卷第36题以中国与尼泊尔、印度联系的南亚通道来创设情境。这些设题依托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关心国家大事。

6.用学术成果设置情境,促地理教学与时俱进

试题用地理学科的新观点、新成果、新发展来创设情境,反映地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动态及学科前沿,也反映地理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贡献。例如,全国Ⅰ卷第7~9题和天津卷第1~2题,都用到贝壳堤分布与变化的图文资料。这是地理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渤海湾贝壳堤是世界著名三大古贝壳堤之一,在国际上的海洋、古气候、古环境研究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全国Ⅱ卷第37题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图文资料,全国Ⅲ卷第10~11题山峰冰期的资料,也是众多科学家研究的结晶。试题中还出现大量“新词汇”,如全国Ⅰ卷中的“磷累积量”、“冰川泥石流”、“高位虾池”,全国Ⅱ卷中的“庄园经济”、 “篁岭晒秋”,全国Ⅲ卷中 “陆上三峡”,北京卷“空气质量指数”,天津卷“光缆信息传输”,浙江卷“阶地”、“探空气球”、“智能汽车”等,让考生耳目一新,似曾相识又不曾相遇,分析图文信息,回想已有知识,方可明了其含义。这是考查学生能力迁移的表现。

用科研成果作为命题素材,利于检测考生即时学习能力和地理思维品质,利于高校选拔优秀考生,利于促进中学地理教学更好地实施新课程理念。在中学教材“一标多本”情况下,跳出教材选取案例,有利高考公平。

二、看材料呈现,强调多元,突出信息读取

2016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卷中,区域特征的表现、情境的设置、问题的提出,大多通过各种图、表、文字资料形式组合呈现。多样化的地理图像(见表2)是信息呈现的主要形式。文字资料信息量受到一定控制。全国卷文字资料字数量排第一,京、津、浙相差不大。试题信息或图文并茂,或图文互补,充分运用地理的图表语言,使试卷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从表2可看出,区域地图出现的频率最高,等值线图第二,往后是分布图和统计图。区域地图、分布图能承载更多信息量,可全面考查考生的空间思维、整体观念和综合能力;等值线可表示不同地理事物的空间表现与时间演化,考查抽象思维、动态意识和分析能力。

试题图像活泼多样、立意新颖、制作精妙,彰显命题人的智慧和地理学科的魅力。有的图图叠加,如北京卷第3题将等值线图与降水柱状图叠加,既节约卷面空间,又有效考查考生灵活运用多种图像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图图重合,如全国Ⅱ卷第9~11题图,将剖面图与坐标统计图合二为一,设计新巧。有的图图呼应,如江苏卷第23~24题图,左图表示空间效果,右图揭示内在联系,彼此呼应,富有美感,易读好用。有的图像新奇,如浙江卷第9~10题的探空气球漂移路线图(图3),取材新颖,成图少见,富有动感。考生沿着路线思考,潜意识随着气球在极地高空漫游。有的“图简意赅”,如全国Ⅲ卷第7~9题图的信息量不多,思维价值却很高,要完成此题,考生必须发挥空间想象力,在图中叠加植被、降水、径流等多个地理要素,用整体性观念分析气候、生物、地质、水文之间的关系。

试卷使用图文材料,重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图表读取能力是公民获取新信息必备的基本技能。读图例注记,看坐标表头,析箭头数据,用图释文,以文释图,从图文中提取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搭建信息间的联系,将其与已有知识匹配或重组,解决地理问题。

三、看考点分布,强调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在试卷结构、题型题量、试题风格方面,全国卷试题具有很强稳定性,没有因为2016年新省区加入作出大的改变;京、津、苏、浙卷也延续往年的风格特点。从分值看,全国、浙江等卷,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内容基本平衡。全国Ⅰ卷“必修Ⅰ:Ⅱ:Ⅲ:选修”的比例约为48:30:12:10;浙江卷“必修Ⅰ:Ⅱ:Ⅲ”的比例约为52:36:12;全国II、III卷与全国Ⅰ卷接近。具体考点分布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看出,试题除对地域文化、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常态农业地域类型、区域能源利用、地图、地理信息技术等内容不涉及或少涉及外,地球运动、大气与气候、地表形态塑造、地球上的水、自然带、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人口、城市、农业及区域农业生产、工业、地域联系、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生态建设、流域开发治理、产业转移等内容,试卷都有覆盖,主干知识突出。天气与气候、农业生产活动、河流及流域是考点密集分布区,考查比重非常高。宇宙及地球内容考查的比重及难度下降。选修中,全国Ⅰ卷多考“原因”,全国Ⅱ卷和Ⅲ卷多考“措施”。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内容,多是背景信息的载体。

在突出考查主干知识的前提下,更强调主干知识板块中的基础知识。如时间计算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应用、天气因子、气候成因、河流水文、沉积作用、垂直地带性、工农业区位、城市功能区等。这些小板块既是主干知识中的基础,也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文综高考三科合卷,各科题量受到极大限制,考点落在主干知识上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教学中要重点突破之处。

四、看学科追求,强调本位,突出核心素养

强调本位,即将火力集中于考地理本学科的问题。2016年全国高考地理题守住了地理本位,尤其是江苏卷很好地保留了地理的原汁原味,不刻意拐弯抹角,不玩文字或“脑筋急转弯”游戏。文科综合卷地理题量少,而备考内容多,不必考本位之外的东西。今年考题在强调本位的同时,更突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协调关系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是一种地理价值观。对其的考查,多处可见。例如,天津卷第12(1)题要求考生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考查考生能否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国Ⅱ卷第37(1)(2)题是关于人类活动与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要求考生能正确判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方式及其合理性。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全面、系统地认识地理事物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的区域性、综合性、动态性和研究方法多样性,决定了地理思维的综合性。考题涉及不同角度和层面的综合思维。例如,全国Ⅰ卷第37(2)、全国Ⅲ卷第36(1)等题,要求考生从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象的整体性,通过各种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来解决问题。全国Ⅱ卷3~4、浙江卷1~2等题,考查考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演化。浙江卷9~10题要求考生运用大气运动、天气系统、物体运动速度、地球空间距离等知识,分析探空气球漂移的原理,考查考生综合推测地理因果过程的能力。江苏卷第27题,涉及“季风、气温、降水、地形、河流补给、径流变化、海浪侵蚀、海水倒灌、城市、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生态问题及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流域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等众多知识点,要求考生从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说明决策依据。

“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习惯于用空间来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地理思想。在表2中,区域地图和分布图所占比例相当高,可见今年高考题对“区域认知”素养考查的力度。例如,全国Ⅲ卷第36(2)题要求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这就是在看考生是否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浙江卷第9题是在考查考生能否正确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全国Ⅱ卷第36(2)、(4)题,是在考查“能够正确解释、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与失”的区域认知素材。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品质。试卷借助各种新颖图文材料,设置情境化的问题,来考查考生在地理调查、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例如,北京卷第11题设置了“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图”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城市功能区的知识,在生活中践行绿色出行、科学出行。浙江卷第2题是一个地理研究过程,即如何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出云杉分布地图。此类题目是在看考生能否根据地理实践活动的类型和目标,选择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和材料,完成地理实践任务。浙江卷第6题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地理观察方法,能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和资料,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践性的考题,是在有意引导教学要组织社会实践,学生要参与社会实践。

对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不只是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更多在考查考生过往的地理阅历。阅历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这种考题,能把真正优秀的地理考生选拔出来。

五、看题目设计,强调层次,突出问题探究

2016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题,问题设置层次丰富,层递性明显;问题探究环环相扣,多角度复合式考查相关地理知识、能力和素养,体现出高考选拔性考试的特点。

1.选择题“多题共材,成组出现”

选择题大多数是以成组套题出现,多题共用一个背景材料。相对于每题都给材料,多题共用的材料,可以给出更多信息,构成情境,形成新思维场;还可以减少考生关注的信息种类,集中思维。不同的试卷,成组选择题考查的内容要求不尽相同,省市卷多侧重知识广度,全国卷多讲究思维深度。例如,天津卷第1~4题,一题一个考点,分别考到地形地势、海陆变迁、降水类型、气温因子等考点;江苏卷第11~12题分别考时间计算、城市气候。全国Ⅰ卷第1~3题,围绕“陶瓷产业”主题,逐层深入式设问,考查了陶瓷生产的区位条件、陶瓷产业转出及转入的原因等一个地理事物的多个方面;全国Ⅲ卷第4~5题,以“城市人口流动”为研究对象,考到人口流向的变化、变化的原因、人才引进考量等多个层次,深挖深究,考穿考透。

2.综合题“一材多问,层层递进”

综合题多以区域为依托,围绕同一个主题,选取一组素材,创设新的情境,多角度多层面设置问题,研究与之相关的地理元素及相互关系,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考查考生知识的综合性和能力的层次感(见表4)。

有些综合题多视角设问,重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横向综合。例如,北京卷第36题以大别山区为背景,考到气候、地形地貌、水利建设、交通、工业区位等多个方面,要求考生弄清图文材料之间、问题与材料之间、前后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理顺思路,解答问题。

有些综合题多层次设问,重地理问题的内涵,纵向深入。例如,全国Ⅱ卷第36题以罗讷河利用与保护为主题,从自然到人文,从宏观到微观,从“地与人”到“人和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阶梯式设问;江苏卷第29题以区域高铁建设为对象,按“交通问题→交通建设→交通对其它地理要素的改变→交通对整个区域的影响”顺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链条式设问,要求考生“打破沙锅问到底”。又如,浙江卷第37(3)题关于“成都与重庆之间汽车产业分工协作的发展思路”,从材料和平时积累中挖掘出“产业链分工,产品分工,不同零部件协作”三个层面,这对考生思维深度和表达精度的要求都很高。

统计近年来高考地理综合题,横向综合的题在减少,纵向深入的题已经成为主流。这些变化提示我们,模式化教学、机械记忆、模仿应用等教与学的做法必须摒弃;探究式学习,发展地理思维,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一定是今后教学改进和加强的主旋律。

六、看能力考查,强调原理,突出四大能力

高考大纲提出的 “四大能力”,在2016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卷都得以充分体现(见表5)。

从表5中看出,绝大多数题都考查到“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综合题中。用简洁语言等形式把地理事物说明白就是描述;阐释地理事物是通过比较、判断、分析对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进行解释。如全国Ⅰ卷第36(1)“说明气候条件”属于描述,(2)、(3)“解释原因、分析原因”属于阐释。“论证和探讨”的考查涉题不多,但设问深,综合性强;分值高,难度较大。如全国Ⅰ卷第36(4)①“说明脱贫致富的启示”和②“提出经济发展的建议”等问题,要求考生发现问题、提出观点、论证问题、解决问题,考查考生的深刻认识、独立见解和准确表达等高层次的综合地理能力。

再看“细化能力的考题分布”,试题特别强调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考查,尤其集中在运动与分布规律、原因及影响因素两大方面。表5中考分布规律的题有全国Ⅰ卷的第10题,浙江卷的第36(1)(2)、37(1)等题。试题考查到地球运动、大气环流、锋面运动、气候变化、水循环、洋流、地壳物质循环、海岸变化、人口流动、城市化发展、产业转移等多种地理运动规律。要求回答的原因题很多,浙江卷第36(3)题,全国Ⅰ卷的第36(2)(3)、37(2)(3)、42、43题。原因类题目在其它卷中,占的比例也很高,充分体现了《高考说明》所言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纵观全国各卷,因素方面考到影响气温、降水、河流水文、生物分布、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产业转移区位、人口迁移、城市分区、港口、高铁、风电场、热电站、产业园的因素。

七、看教育价值,强调引领,突出立德树人

高考试卷既要有选拔功能,更要有育人价值。2016年高考地理试卷,充分利用地理学科视域开阔、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掘时代主题,强调价值观引领,突出立德树人。

1.祖国认同

试卷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成就,设置了育人价值高的好题目。如天津卷第14题以 “妈祖文化”为情境,分析台湾产业集中转入福州、厦门的原因,考生从中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力量和两岸亲情的浓郁,体验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北京卷第36题用古人“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的描述,揭示地理现象,树立文化自信。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渐入老龄化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江苏卷第28题以攀枝花“阳光花城”和“候鸟式”养老为题材设置题目,展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体现对老年人的关爱,渗透爱国主义情怀,增强考生社会责任感。

2.国际理解

认知世界情势、尊重多元文化、关注世界大事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视角,在试卷中也有所体现。如北京卷1~2题以国际地理大会为题材,引导考生关注全球问题,增强全球化意识;第41(1)题由“中法文化之春”活动切入,依托马赛港的发展历史,通过分析法国天然良港的条件,引导考生放眼世界,增强国际理解。又如,江苏卷第27题,以我国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为空间尺度,从中国放水解旱切入,探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开阔学生尊重差异、寻求合作、共同发展的国际视野。

3.人地和谐

人地协调观念既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人地协调观在试卷中被多次不断强化。如通过浙江卷第8题的思考,强化考生节能减排意识。全国Ⅱ卷第44题“废弃快递外包装带”的处理,都是从现实中的问题切入,强调人地协调,注重可持续发展。全国Ⅲ卷第36(3)题,“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开放性问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价值观,既要看到经济发展的一面,又要看到环境保护的一面。

优秀的2016年高考地理试卷,还可追求更高层次的完美。一要减少重复。如天津卷第3、12(2)题重复考降水成因;全国Ⅰ卷第1~3、36题(3)题都在考工业区位,且后面题目的有些答案可从前面题目的选项中获取。二要更加严谨。如北京卷第11题对“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的界定有些模糊。一般情况下,一个城市经常去往郊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居民,占总居民的比重不会太高,考生又如何选B?三要尊重事实。如北京卷图4,从河床宽度看,河流肯定不长,综合冰川、海洋要素,让考生无法对应中国某河流;全国Ⅰ卷中关于“佛山陶瓷”产业类型及主流转移方向等地理事实,应深入研究。

研究高考地理试题特点,思考地理教育价值,探索地理教学方向。我们平时教学中,要重基础,抓主干;重原理,抓过程;重案例,抓整合;重体验,抓探究;重图表,抓读取;重表达,抓规范。让中学地理教学灵动而有效。

猜你喜欢

试卷考查情境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