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悔脱”,英国脱欧开启第二季?

2016-07-18韩洁颖

新民周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欧共体卡梅伦欧洲

韩洁颖

这场离婚协议至少得2年才能谈妥。至于双方未来再见是红着脸抑或是红着眼还有待观察,我们只能默默希望:双方分手快乐!

在历经43年的“同床异梦”后,英国还是决定跟欧盟离婚!

6月23日,英国382个投票区4600多万名选民登记参加了脱欧公投,以决定是继续和欧盟凑合过,还是结束这段“露水姻缘”。

公投开始前,留欧和脱欧两大阵营论战热度不断升温,去留民意依旧胶着。留欧阵营手握经济牌,领头羊卡梅伦不断强调,脱欧将导致英国物价飞涨和失业增加,最贫困和最脆弱阶层将受到严重影响。脱欧阵营则在移民问题上穷追不舍,指出不断涌入的欧盟移民会挤占英国普通民众的工作机会,稀释教育和医疗资源,令本国人生活质量下降。

结果尘埃落定,1740742人支持脱欧,占总票数51.9%;16141241人支持留欧,占总票数48.1%。英国成为了首个要脱离欧盟的成员国。

从“Brexit”到“Regrexit”

这次脱欧,英国人为世界贡献了一堆新词,有的甚至只用了几个小时。

在轰轰烈烈的去留论战开始之时,媒体和政治家们创造了“Brexit”这个单词,是一种将“英国”(Britain)和“退出”(exit)组合在一起表示英国退出欧盟的方便说法。

而投票结果出来后,英国人民又火速造出“Regrexit”一词。跟“Brexit”如出一辙,这个单词是“后悔”(regret)+“退出”(exit)的合体,来表示那些亲手投出“脱欧”票的英国人现在后悔了。

当人们纷纷刷屏“悔脱”时,英国议会请愿网站的页面上,出现了这样一条请愿内容,“我们签名请求英国政府执行规则,即在投票率低于75%的情况下,若留欧或脱欧方的得票率均低于60%,应该启动第二次公投。”

据CNN报道称,截至北京时间6月26日早上,这份由威廉·希利发起的请愿书下的签名已达到304.8万个,远超过请愿书送交国会讨论的10万限制。也就是说,在所有3350多万参与的选民中,近1/10的人登陆官网并提交了请愿书,忽然暴增的流量还一度造成网站瘫痪。

根据英国议会的请愿规则,只要签名数超过10万,2日内请愿内容将会在议会进行讨论;而在签名数超过1万的前提下,2日内英国政府会予以回应。但问题是,请愿真的能力挽狂澜,把英国拉回欧盟吗?

有分析认为,即便请愿得到了议会的关注和讨论,实现二次公投的几率几乎为零。英国历史上的确存在公投设置门槛的先例,1979年对是否成立苏格兰议会进行的公投,就因为有一个条款要求赞成票需要超过所有合格选民的40%而最终未通过。但区别在于,公投的规则不可事后回溯,即门槛的设置必须发生在公投开始前,以确保所有人都了解规则。但此次请愿要求设置“投票率高于75%,胜方得票率应高于60%”的门槛给人的感觉却是,败局已定后弱势一方忽然反悔提出了一个新的标准。

另一个原因在于,即便议会承诺对超过10万个签名的请愿进行讨论,但并不意味着议会有需要通过这项请愿的法律义务。

公投之后宣布辞职的首相卡梅伦此前曾表示,公投是“一辈子就一次”的事情,英国不会对此举行第二次公投。工党领袖科尔宾也表示拒绝第二次公投。脱欧阵营领头羊英国独立党(UKIP)领袖法拉奇5月曾表示,如果最后留欧阵营以微弱优势取胜的话,他将不可阻拦地发起重新公投。

从欧盟方面来看,欧盟的6个初始成员国齐发声,表示既然英国人做了选择,就不应该再拦着他们,而是尽快让路给英国出去。据法新社报道,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执委会主席容克、欧洲议会议长舒尔兹和荷兰总理吕特在布鲁塞尔召开危机紧急磋商作出决定,要求英国“应当立即开启退出谈判,不要无谓拖泥带水拖延时间”。舒尔茨则表示,卡梅伦要等到10月才正式辞职换人,是“把整个欧洲绑为人质”。欧洲议会第一大党团——人民党党团主席韦伯认为,在退出谈判过程中英国不应再享有任何特殊待遇。

看来,公投覆水难收,后悔的英国人却不知能找谁买单。

“离”情由来

事实上,这是半个世纪以来,英国第二次上演“一言不合就退欧”的戏码。不同的是,此次是真“玩脱”了。

有分析认为,虽然英国加入了欧共体,却始终对融入欧洲没什么兴趣。一方面是想搭上欧洲融合发展的列车,以免被排斥在圈外,又担心因融合过密、过深而失去其恪守的独立性,“英国最初寻求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是基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是分析成本与收益之后得出的理性结果,而不是像别的国家那样感性地追求一个‘更紧密的联盟”。

二战结束后,有感于欧洲诸国生活在同一块大陆却“相爱相杀”,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了借鉴美利坚合众国的形式,在欧洲建立一个“欧罗巴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Europe)提议。然而,当欧洲一体化真正开始的时候,提议者却傲娇地表示不愿参加。1944年诺曼底登陆前夜,丘吉尔在与法国将军戴高乐争论时就表示,如果英国必须在欧洲和大海中做出选择,“她总是会选择大海”。

因此,不管是1951年的法德等6国创建 “欧洲煤钢共同体”,还是后来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英国始终保持作壁上观的态度,甚至只派出了二流的贸易官员前去观察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订。

但英国人还是后悔了。战后经济低迷的英国和日益繁荣的法德两国形成鲜明对比,1961年,眼红的英国人提出申请,希望加入欧共体,和欧洲小伙伴们手拉手愉快地玩耍!

谈判桌上英国代表几乎搞定了欧共体其他所有成员国,自信满满之时,法国的大棒抡了下来。1963年的欧共体外长会议上,法国动用一票否决权否决其申请,1967年,二度尝试的英国又被戴高乐率领的法国一票否决。直到1969年,戴高乐因为种种问题被迫辞职,英国魔咒才得以破除,最终在1973年如愿加入欧共体。

此后的40多年,英国和欧盟一直貌合神离,直到最后分手,英国都未加入欧元区和申根协定,坚守着自己的英镑与国界。就像芬兰前总理说的“自从入欧以来,英国就像一个不情不愿的新娘”。

1973年,中东战争爆发,随即引发的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严重冲击了欧洲经济。与此同时,欧共体采取共同农业政策、共同渔业政策以及预算摊派政策,英国每年都要支付一笔钱用于其他成员国的农业及渔业补贴,以至于英国年年都是欧共体的预算净贡献国。付出很多,收益很少,不少人直呼“被骗了”,也自然对欧盟及其前身产生了更多的不满和敌意。

经济红包还没捂热的英国人立即产生了重回单身的想法。1975年的6月5日,英国举行脱欧公投,当时的英国人第一次站在“英国是否应该继续留在欧共体”的十字路口。只是这一次,全英上下,从英国几大党派领袖到各大媒体,一边倒支持欧洲,亲欧系的报纸每日发行量达到1500万份,在一些民调里甚至95%的受访民众支持继续留在欧共体,最后超过67%的投票人支持留下。

可是,公投的结果并未缩窄英国与欧洲一体化的距离,从那时起,脱欧的声音就再没消失过。1983年英国大选时,工党领袖福特提出了脱离欧共体的竞选纲领,不过后来工党大败于保守党,失去了举办第二次脱欧公投的机会,而当时带领保守党击败工党的,是首相、保守党人撒切尔夫人。虽然撒切尔夫人不组织公投,但是她是一名“疑欧者”,整个1980年代都致力于削减英国天文数字般的“摊派”费,坚持“把我们的钱要回来”,英国最终得以享受欧共体预算摊派的一部分折扣与补偿。

除了经济利益上的考量,许多英国人自始至终都在怀疑,加入欧共体会使英国国家主权遭到侵蚀。英国不成文宪法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议会主权原则,也就是议会拥有至高无上的立法权力,1972年英国为加入欧洲共同体而引入的《欧洲共同体法案》(European Communities Act)却规定,欧洲法律凌驾于各成员国国内法律之上。即便如此,撒切尔夫人还是在1975年为公投留在欧共体摇旗呐喊,她觉得“每个大国都不得不让渡一部分主权权利,以创造更有效率的政治单位”。

正当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派政府为建立一个欧共体单一市场而努力时,法国、西德、意大利等国却想对欧共体进行改革,时任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也将注意力放在了机构改革上。1988年,怒发冲冠的撒切尔夫人在比利时布鲁日发表了著名演讲,表示英国希望看到主权国家之间自愿联合的欧洲,而不是像美国那样联邦主义的欧洲……她不愿意看到英国被一个位于布鲁塞尔的超国家组织所遥遥支配。只可惜撒切尔夫人孤掌难鸣,英国注定是欧共体一个尴尬的成员国。

此后,数届英国政府寻求在欧共体内“搞特殊”,结果成就了现状:1995年12月,欧盟确定欧洲单一货币为欧元。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计划在1997年后放弃英镑并使用欧元,但遭到当时财政大臣戈登·布朗的阻止,英国置身于货币(欧元)联盟之外;另一个对欧洲经济一体化非常重要的条约——《申根协定》,英国也没有参与其中,该协定取消了欧洲国家之间相互设立的边境控制,从而允许劳动力在各经济体之间自由流动。

这使得英国很难真正加入欧洲大陆的事务处理,欧盟和英国之间的猜忌,也越来越严重。英国内部一直有观点认为,英国离开欧盟也可以过得很好,在欧盟里反而被各种限制,被欧盟的法律法规拖后腿。

而欧盟的成员却认为,英国作为欧盟的一员,在融入欧盟的过程中却表现消极,一直扮演着拖后腿的角色。“它不仅否决欧元,不参加欧盟的危机救助方案,不为缓解危机出力,还反对一切金融监管政策。既然加入了班集体又不参加集体活动,那你不如走啊!”

总之,互相都认为被对方拖了后腿,加上紧跟美国大哥的英国被视作美国安插在欧盟内部的“特洛伊木马”,一段时间内,双方的信任度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重提“脱欧”

其实,40多年过去了,现时英国“疑欧派”的许多立场还是当初国人抱怨的回响。有历史原因:一直以来,孤悬欧洲大陆之外的英伦三岛,在欧洲身份认同上出现了地缘裂隙,“亲欧”与“疏欧”成了英国的“潜政治”;也有经济原因:金融危机前,英国每年为欧盟预算贡献大约40亿欧元,2014年时达到100亿欧元;占本国国民总收入的比例也从0.2%升高到0.5%以上。令英国人不悦的是,一些欧元区国家在金融危机后降低了贡献额,导致英国贡献比例大幅升高,尤其是当下欧元区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连累了英国,坚持英镑而非欧元化的英国,在欧盟充当着“金主”,控制权上却不及法德,这样的尴尬局面激起国内更多反欧的声音。倘若“脱欧”,英国将实现财政预算相对自由,也因此可省去每年向欧盟财政交纳的80亿英镑(相当于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5%)。

然而,英国之所以选在这个时机吵着退欧,移民是另一个重要原因。现在脱欧派能和留欧派抗衡,甚至在多项民调中领先,都与这个词儿有关。英国ITV新闻和《每日邮报》的一项最新联合民调显示,移民问题仍是脱欧阵营最有力的证据,民众对于政府预估未来14年将有300万欧洲移民涌入英国表示担忧。回望第一次公投,移民争议在彼时根本不是问题。相反,数据显示,在1975年,从英国迁移至欧盟的人口比流入英国的多4万人。

自2004年,欧盟东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加入欧盟;2007年,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入欧盟……根据欧盟内部人口自由流动的规则,只要是欧盟成员国,有欧盟的护照就可以在其他欧盟成员国自由定居和工作,英国对欧盟内部其他成员国难民的涌入是无法控制的。

各路东欧人民开始涌进英国。根据英国统计局的统计,英国目前每年净移民人数达到33.6万,大大高于政府“数万人”的预期,这些移民主要来自新近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且多数为低技能工人。英国人普遍认为这群人阻碍了国内低技术领域工人工资的增长,冲击了英国人自身的就业。为了防止东欧人大量登陆英伦三岛,英国政府甚至不惜在罗马尼亚投放广告“自毁形象”,表示“英国总是下雨,工作不好找,工资也少得可怜,你们还是别来了!”

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爆发后,大量难民涌向了西欧国家,英国的就业和治安问题更加突出。如果英国留在欧盟,还需要接纳数百万的难民,这就不光是争夺工作资源和福利的问题,频发的恐怖袭击和强奸事件使得英国人更担忧人身安全问题。

在这样的浪潮下,反移民反欧洲的右翼政党——英国独立党(UKIP)崛起了! 该党成立于1993年,成立之初就主张英国退出欧盟。

独立党成立后迅速壮大,2009年首次获得欧洲议会席位,并于2014年5月成为欧洲议会中英国第一大党。过去100多年来英国以保守党、工党、自民党为主的“三党政治”版图正面临改变。与此同时,独立党的立党宗旨——使英国脱离欧盟——也被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所接受,他们高举反欧盟、反移民的大旗,最后竟然挖走了保守党很多选民,英国独立党一下成了新晋网红,势头强劲。

不幸的是,随着英国与欧洲大陆越来越多的“脱节”,英国执政党——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开始大幅下滑。为了捞取更多政治资本,获得更多选票,身处留欧阵营的卡梅伦不得不将脱离欧盟这一撩人的话题摆上台面。

2013年1月23日,卡梅伦正式就英国与欧盟关系前景发表讲话,承诺如果他赢得2015年大选,将在一年内批准所需法律,制定与欧盟关系的新原则,并就脱欧问题举行全民公投,让英国人民自己选择继续留在或退出欧盟,公投预计在2017至2018年间举行。卡梅伦声称,如果欧盟不采取措施解决核心问题,英国将有可能退出该组织。

2015年1月4日,卡梅伦表示,如果有可能,将原计划于2017年进行公投提前举行。他表示,如果能早点进行更好,越快履行重新谈判的承诺举行公投越好。

3月,卡梅伦承诺,将重新协商英国与欧洲的关系,包括移民等问题,然后在2017年以前举行公投,希望以此防止对欧盟的怀疑情绪上升。

2015年11月,卡梅伦就英国留在欧盟开出四大条件:一是确保欧洲共同市场对英国等非欧元区国家一视同仁;二是增强欧盟的竞争力,减少对成员国经济的束缚;三是允许英国不参与欧盟政治一体化进程,增强欧盟成员国议会的权力;四是控制欧盟进入英国的移民,限制欧盟移民在英国领取就业者福利的权益等。

2016年2月2日,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发表公开信,对卡梅伦开出的四大条件依次给予回应,并提出欧盟改革倡议,以期让英国继续留在欧盟。2月17日,欧盟内部的“大佬”——德国总理默克尔发声,称英国要求欧盟改革的许多内容是“正当并可以理解的”。她表示,有些问题不仅仅涉及到英国的自身利益,在“欧盟提升竞争力、透明性,减少官僚主义”等方面,德国同样在进行关注。

最终,经过2天的艰苦谈判,2月19日晚,英国和欧盟在布鲁塞尔就欧盟改革问题达成协议,欧盟28国领导人同意英国保留其在集团内的“特殊优待”。

2月20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召开内阁经济会议,并在会后宣布,英国是否脱离欧盟的全民公投将于6月23日举行。

不料第二天,伦敦市长约翰逊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一篇2000多字的专栏文章,表态支持英国脱离欧盟。从而将本次英国脱欧“闹剧”推向最高潮。约翰逊称,英国留在欧盟会导致“民主被侵蚀”,而公投将是“一生一次的机会,投下真能有所改变的一票”。

局势的发展早已超出了卡梅伦的控制,当年为竞选获胜祭出的公投“大招”,却因为支持脱欧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自己人带头反水等原因陷入失败,如今更是走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

最近几个月来,卡梅伦为争取英国留在欧盟尽心尽力、亲自呐喊,甚至为此缺席了女王的90岁生日庆典。因为他很清楚,一旦公投的结果是英国退出欧盟,他的首相地位就会岌岌可危。

6月21日,卡梅伦再次站在伦敦唐宁街10号首相府前,呼吁选民投下留欧票,“他曾自比丘吉尔,称要为留欧与自由、和平而战,又表示没见过正在办离婚的夫妇能重订婚誓,以反击前伦敦市长约翰逊支持先退欧,然后向欧盟争取条件的说法。”

不幸的是,即便自己亲自坐镇指挥,外加工党科尔宾,苏格兰民族党斯特金的支持,命运女神还是偏向了自己曾经的校友——保守党议员、伦敦前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还有永远搅浑水的英国独立党的老大法拉奇。

撕裂的欧洲

脱欧对于互为倚重的英国和欧盟来说都是“不能承受之重”,为之付出的经济和政治代价势必是高昂的。

对于整个英国而言,可能会再次经受“分手”的煎熬。在留欧者占主体的苏格兰,很多当地人表示要重启苏格兰独立公投,然后申请加入欧盟。苏格兰32个行政区的投票结果显示,62%的人支持留欧,且每个行政区的投票结果均为多数支持留欧。当地政府首席大臣妮古拉·斯特金25日说,将寻求留在欧盟的任何可能性,“第二次(苏格兰)独立公投显然是一个选项……为保证这一选项得以在时间表内实施,现在就将采取措施,确保有必要的法律。(苏格兰政府)内阁今天早上已经正式同意这项(立法)工作。”

抱着同样想法的还有英国首都伦敦,公投的分布图显示,该城市大部分人支持留在欧盟,比例为60%。自由作家詹姆斯·奥马利在网上发起“伦敦独立”请愿运动,25日已经获得超过13万人支持。这项请愿活动呼吁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宣布伦敦为“独立国家”,从而使伦敦留在欧盟。一些段子手甚至畅想苏格兰和伦敦一起独立,并成立一个新的国家“苏格伦”(Scotlond)

北爱尔兰也坐不住了。北爱副部长、新芬党领导人麦吉尼斯表示,如果英国公民选择脱欧,英国应该就北爱尔兰与南部爱尔兰共和国统一的问题进行公投。

公投结束以来,除了卡梅伦宣布辞职外,英国政界比较重大的人士变动还有,英国欧盟委员会负责金融事务的委员希尔表示将会辞职。工党内部因为工党主席科尔宾在此次留欧造势中的不作为而对其提出不信任案,要求投票令他下台。随后,工党影子外交大臣班恩也因表示支持不信任案而被踢出影子内阁,他表示不看好科尔宾的领导力,并预测将有更多影子大臣离他而去……英国国内的政治动荡才刚刚开始。

而作为欧盟内继德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英国的离开在欧盟内部也引发了多米诺效应。

根据《里斯本条约》第50条的规定,从申请退出一方通知欧盟时起算再经过两年,条约对“脱欧”方停止适用。也就是说,这场离婚协议至少得2年才能谈妥。至于双方未来再见是红着脸抑或是红着眼还有待观察,我们只能默默希望:双方分手快乐!

猜你喜欢

欧共体卡梅伦欧洲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从共同农业政策看欧共体的运行机制
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欧洲走向统一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
远离是非之地
欧盟地区政策改革及趋势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