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互联网+”独立学院校外实习实训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微探
2016-07-18许晗星尚启超刘建斌
许晗星+尚启超+刘建斌
摘 要:结合当前独立学院高年级校外实习实训流动党员的特点与传统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新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 独立学院;校外实习实训流动党员;管理新机制
中共中央办公厅于 2006 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的定义,明确了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管理中的主要责任和对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突出了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办法,把流动党员管理纳入了正规化管理渠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独立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年级校外实习、实训学生流动党员日益增多,如何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和改进高校在外实习实训流动党员管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独立学院校外实习实训党员管理现状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地方和区域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这决定了独立学院为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普遍采取“3+1”的教学模式(即本科四年学习中,前三年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后一年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毕业班的学生有长达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在校外进行实习。一个学生党员的发展需要两年的时间,因此,高年级在校外实习、实训学生党员中,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占了较大比例,在转正考察期间,由于实习点较分散,实习党员分布广,往往造成培养、考察对象较长时间内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使党组织无法全面掌握实他们在外的各方面表现情况,导致支部后期培养考察时出现对被考察者考察不全面、情况不明等现象。
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中组发【2004】10号)中规定:“党员外出地点或工作单位相对固定,外出时间6个月以上的,一般应当开具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外出时间6个月及6个月以内的,一般应当开具中国共产党党员证明信。外出地点、时间不确定的,一般应当持有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短期外出开会、参观、学习、实习、考察等,时间3个月及3个月以内,无需证明党员身份的,可不开具党员组织关系凭证。”这是流动党员界定及管理的一般办法。但是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完全适用。一是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与一般党员的要求不同,比如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党员,如果由实习实训地党组织负责安排其参加党的有关活动甚至有些将学生组织关系转入实习实训所在地党组织,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会受到影响。二是临时性或阶段性的活动难以明确其党组织,如志愿者服务工作、实习实训单位频繁轮换、更换等。三是流动党员的时限界定,有些大学生党员外出的时间虽然在“3个月及3个月以内”,但文件同时要求,即使党员短期外出,也要通过适当方式主动与原所在党组织保持联系,而不能使其处于事实上的流动状态。所以,对流动大学生党员管理的责任往往仍在高校。
独立学院的学生进入高年级后,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多、预备党员考察对象多、学生党员数量多、校外实习实训时段长(接近一学年)的“三多一长”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对高年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受到时空的限制,导致教育管理面临复杂性和特殊性,从而出现了对高年级校外实习实训的学生党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生活不正常等问题。校外实习实训学生流动党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由于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亟须创新思路,探索新方法。
二、构建基于 “互联网+”高年级校外实习实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平台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其内涵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党员教育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保证,加强高校校外实习实训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使党建工作全覆盖、无死角,建立适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管理模式是高校党组织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因此,高校党组织应主动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健全和完善教育管理机制,顺应形势,将党员管理工作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构建基于“互联网+”高年级校外实习实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新平台,使党建工作很好地融入到现代信息中,从而提高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和效果。
(一)建立“网络党支部—网络党小组—流动党员”三位一体组织模式。针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组织管不到党员,党员找不到组织”的现象,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在学院党总支的指导下,成立了学生网络党支部,主要负责本支部校外流动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管理、考察和培养工作,实施与学生实习实训所在地党组织的交流和组织共建工作,隶属流动党员所在党支部。毕业生流动党员既是实体支部党员,也是网络支部党员。网络党支部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据党章及《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结合流动党员的数量,由学院党总支决定网络党支部的组成,并通过支部党员大会等额或差额选举产生支部委员,并按就业所在地一致、原籍乡镇相邻原则,划分、建立3个党小组,明确各自考察人、培养人,借助QQ、飞信、微信等网络平台,在做好上传下达联络工作的同时,组织流动党员参加网络学习,过好正常的组织生活。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网络管理工作细则,做到“汇报工作信息化、重大组织工作实体化”,要求在外实习、实训的党员每月分别向各自的党小组组长通过QQ、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工作汇报,汇报内容包含在外实习期间在思想、学习、工作及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使组织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以及工作、生活情况,小组组长则要及时对考察或培养对象进行反馈,做好考察及培养指导工作。网络党支部的工作作为实体党支部常规党建工作的补充与创新,重大组织工作仍须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通过实体党支部开展,如发展党员工作、预备党员转正工作、党员评议、处理违纪党员和不合格党员等。
通过明确网络党支部委员、党小组组长、流动党员职责,有效落实三级责任制,进一步丰富创新校外党员的组织生活,实现“两个突破、两个优化”。
(1)突破传统管理模式,优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针对高年级在外实习实训党员流动性较大、管理难等问题,把组织生活延展到网络,实现了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以传统党建方式为“主阵地”,以网络党建为“新战场”,进一步强化和拓展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2)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优化高校与企业党建互带互促功能。流动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在外实习期间,所处单位有党组织,由网络党支部所在党总支出具的《流动党员介绍信》、《入党积极分子介绍信》,主动与当地党组织联系,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把流动党员编入实习实训地党支部、小组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在外实习实训期间,在同一实习实训地或临近企业实习实训地的党小组党员定期开展组织生活。利用学生在湖北十堰市东风发动机厂有限公司实习的机会,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网络党支部联系了该企业发动机箱体党支部,开展了以“深入国企,为学生党员明方向”为主题的党支部学习交流座谈会,在对企业党建开展调研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企业党建特点,并结合相关专业知识与企业进行探讨,进一步了解了企业运营模式及行业发展前景,不仅加强了与实习实训企业党组织的交流,明确了企业对党员的的要求,也促进了学院党员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 构建流动党员管理“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对内教育服务,对外交流共建功能。根据2015最新数据报告显示,微信目前在国内已拥有超6亿用户,且合并月活跃用户超过4.68亿,其中86.2%为18-36岁用户,而大学生用户则占了四分之一的比例。利用微信传播迅速、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在遵循《中国共产党章程》、党内相关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网络党支部通过建立“汽车党员e家”微信公众平台,为校外实习实训学生党员提供了集学习、教育、培养、考察、服务为一体的“互联网+”教育管理平台。通过设置“理论经纬”、“微党课”、“时政动态”等资源共享模块,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开展自我学习提供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设置“党建之窗”、“交流园地”、“培养考察”、“优秀党员风采”等监督交流模块,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进行网上学习交流提供场所;设置“网络会议”、“网上党日活动”、“网上评议党员”、“党员权利”等组织生活模块,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能过好正常的组织生活提供保障和服务,从而实现“教育考察高效化、工作总结全程化”。
构建针对校外实习实训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微信公众平台,将对“互联网+”内涵进行补充,为互联网条件下的现代媒体、新信息技术运用于党建工作进行有益的探讨,对传统党员管理模式在科学管理方面将实施有益的补充和创新。
(1)进一步丰富学生流动党员组织生活,推动党建工作从“扩大覆盖面”向“增强实效性”转变。利用“汽车党员e家”平台,做到常态化、网络化管理,在实现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教育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参与网络支部组织活动,增强互动活动的参与度和实效性,使党建教育从单一的说教型向多样型、互动型、创新型转化,切实发挥网络党建平台的作用,推进高校、企业党组织发挥优势互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为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排忧解难,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效率。(2)实现多维度管理,为“互联网+”背景下对学生流动党员进行“三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高校网络思想教育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依托“指尖上的平台”,实现“教育全天候”,在日常定期转发推送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内容,在十八届五中全会、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转发推送会议核心内容解读,及时传达会议精神,在充分关心、把握每一位学生流动党员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对其管理与引导,增强党员意识,提升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优化党员队伍的质量,开拓党建工作新时空,使学生流动党员做到“离校不离党”,真正为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治保证,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
[2] 董秀娜. 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J]. 高校辅导员导刊,2011,(6).
[3] 刘俊. 关于毕业生“流动党员”网络之家建设的一点思考[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