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河县哈尼族地鼓舞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

2016-07-18张健

大科技 2016年11期
关键词:哈尼族神灵内涵

张健

(红河学院音乐学院 云南蒙自 661199)

红河县哈尼族地鼓舞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

张健

(红河学院音乐学院 云南蒙自 661199)

哈尼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散发着浓重的民族艺术气息。地鼓舞是其中的艺术代表之一,它对哈尼族的民族风采以及民间艺术能够进行很好的诠释,能够从舞蹈中反映出此民族的文化魅力。本文以红河县哈尼族的地鼓舞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哈尼族的文化魅力,希望本文能够对哈尼族地鼓舞文化的传播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让哈尼文化广泛流传下去。

哈尼族;地鼓舞;社会功能;文化内涵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突飞猛进,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应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条件的状态下,会增加对精神物质的追求,由此,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就发生了不同层次的变化。地鼓舞技艺是一种民间艺术,在逐渐现代化的今天,地鼓舞的演绎也被赋予新的形式,深入了解地鼓舞的文化内涵以及社会功能对于地鼓舞的传承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同时又使地鼓舞的文化魅力得以传播。

1 地鼓舞的艺术诠释

地鼓舞起源于红河县的哈尼族,它是集乐舞为一体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一般地鼓舞是哈尼族在进行神灵祭拜、驱魔清寨的祭祀性舞蹈,每年主要跳两次:第一次一般是在农历六月的“矻扎扎”节,为了向天神告知春耕结束,祈求日后风调雨顺;第二次是在农历十月的“扎勒特”节,为了向天神告知勤劳的人民平安的度过了这一年,祈求来年的平安。地鼓舞的文化功能、表现形式、习俗文化内涵都不同于其他传统舞蹈,其流露方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1]。

2 地鼓舞的社会功能探究

哈尼族传力地鼓舞原本是寄托对神灵的信仰,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哈尼族则多数把对生活幸福、丰衣足食的祈求赋予地鼓舞当中,潜移默化的将纯粹的神化思想进行了转变。地鼓舞是在祭祀性特征和生态性特征交融中产生的,它能够表达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诉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下,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走进专家学者的视野,哈尼族的地鼓舞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地鼓舞以其独特的功能散发着独具的魅力,它的出现为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添加了诸多色彩。地鼓舞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其功能概括为以下几各方面:

2.1 传递生活情感

古时,哈尼族的地鼓舞源于对神灵的信奉,人们往往把对生活的向往以及困境的摆脱都寄予神灵的庇护[2]。如今,地鼓舞被赋予新的情感功能,人们把满足于生活现状的喜悦通过乐舞表达出来,并且将对土地丰收、健康平安等方面的生活诉求寓于地鼓舞当中。地鼓舞能够从表现形式上反映出人们对于生活现状的满足程度,能够表达出人们的生活情感,使人们的心灵有一个寄托之处。

2.2 打破空间限制

从地理因素上来讲,红河县哈尼族部落处于较为偏僻的地带,地理环境并不可观,交通条件较为落后,加之哈尼族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哈尼族人民较少离开村寨,因此,他们始终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地鼓舞的创立可以突破空间以及时间上的限制,使哈尼族人民能够结合自身环境特性及生态特征,把理想的生活愿景以及实际的生活境遇通过舞蹈表达出来,让舞蹈把他们的文化以及习俗传递出去,让舞蹈与外界文化融合,代替他们走出去。

2.3 团结民族精神

哈尼族地鼓舞的演奏通常由多数人参加,有时甚至会动员全村人。地鼓舞的突出特点是“鼓不离地”,动作形式较为单一,一般以集体形式舞动[3]。所以人们一般都会参与其中,共同演绎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地鼓舞以这种表演形式增强了哈尼族的民族凝聚力,培养了人们之间的团结精神。

2.4 自娱功能

自古以来,哈尼族人迫于经济、政治、地理等方面的影响,较少与外界接近。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逐渐把地鼓舞视为一种娱乐活动,地鼓舞的功能也发生相应转变。地鼓舞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技艺,其昔日的某些功能正在隐退,取而代之的是以不断丰富的动作形式来表达人们对于生活场景以及存在方式的渴望。

2.5 振奋人心

地鼓舞主要以神化思想为基础,信奉神灵为主要演绎内容,所以哈尼人通常借此舞来舒缓生活情绪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哈尼人认为跳地鼓舞会得以神灵庇护,所以在心理程度上会对未来的生活有一定的信心,并且会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事务。地鼓舞给哈尼人营造神秘氛围的同时,也为人们带去了生存与生活的理由,成为了哈尼人的心灵寄所,成为了哈尼人待人处事的依托。

3 地鼓舞的文化内涵

我国古代《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山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为神”[4]。对于古人来说,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所见的任何事都可以与人交感,同时,他们也认为,生命由不同的阶段构成,每个阶段都可以通过舞蹈来表达,所以舞蹈成为生命进程中必要的一种活动,而且与生命经验息息相关。地鼓舞是属于哈尼族自己的舞蹈,拥有着独特的舞蹈文化,哈尼族一般将跳舞称为“哈瑟”,他们在传统节日或祭祀仪式中跳地鼓舞,使地鼓舞从古至今保留着神秘的色彩。

地鼓舞的来源并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跳舞时也没有固定的音乐伴奏,它的传授方法是通过口述完成。人们感叹孕育生命的大地,感激它守护着万物安宁,地鼓舞的产生就是哈尼人与神灵沟通的桥梁纽带,以此表达对神灵的感恩。地鼓舞的文化渊源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切入点,他们一般以十月为岁首,并以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为“十月年”,节期为5~6d,直到属猴日结束。“十月年”类似于汉族的春节,内容最为丰富。在此节日的第二天,家庭妇女一般会在黎明前进行祈福,祈求家人平安如意,来年风调雨顺。在中午时分,全村人会身着传统服装到村子中心参加祭神仪式,在此仪式中,他们将以牛皮做成的鼓放置在村子中心,“举玛”拿出祭祀用品以备祭祀,然后用平日做饭用的柴火棒敲打地面,敲打地面必须敲击三下,寓意为:保佑五谷丰登、保佑财源滚滚、保佑健康平安。并且此时,“举玛”会以说唱的形式讲述之前的故事,旁边的老人也会一起拍手融入其中[5]。傍晚,一群未成年男子会挨家挨户的敲打地鼓,以示将妖魔鬼怪驱逐干净。仪式结束后该群男子会在无人的空地进行为期三天的敲鼓,以示全寨都会受到庇护,邪崇不会进寨。地鼓舞延续至今不断发生着变化,虽然变化细微,但是能够满足哈尼人对生活的渴望。

哈尼族的地鼓舞来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也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地鼓舞的舞姿、造型以及韵律无一不是社会生活习惯、生产方式、思维模式的历史积淀。地鼓舞的屈膝、扭胯、塌腰、撅臀等动作姿势都是在哈尼人进行生产劳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特点,地鼓舞以其含蓄优美、古朴深沉的风格特点彰显了哈尼族历代的先民意志和民族精神。红河县的地鼓舞依据地区而定,具体表演制度与表演意义各有差异。在红河县的架车乡,表演地鼓舞的目的是驱魔、祭祀,在每个“六月年”与“十月年”期间,全寨人汇聚在一起,将地鼓放置于村寨中心,围圈跳舞,而且不分男女、尊卑,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相比于红河县洛恩乡,跳舞时间不只局限于“六月年”与“十月年”,而且在其它的节日也可以进行表演,诸如:祭祀、婚娶、丧礼、红蛋节等民俗、节日。在跳舞的时候由于传统习俗制度的限制不允许女性参加。地鼓舞在两个不同的区域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由于各地区人们所处的生态环境有所差异,地鼓舞以极富创造性内容以及神秘感的情怀,恰到好处的将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情感态度表现出来。

随着时代的革新变迁,通讯设备越加便捷,地鼓舞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且地鼓舞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人们的审美标准,有关文艺工作者对地鼓舞在保持原有传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编排,并将其搬上表演舞台。地鼓舞在舞台之上还是以信奉神灵为主要内容,以敲鼓为伴奏,以原生态的表演为演绎形式。地鼓舞经过微妙处理被赋予了舞台艺术,并通过淋漓尽致的演绎形式将哈尼族的民族文化传递给观众,让观众深刻体会到哈尼族的民族风情以及文化内涵。

4 结语

由于历史、地理上的原因,哈尼族较大程度上与外界社会脱离,通过创立地鼓舞不仅丰富了哈尼人的生活,也将哈尼人的文明给传递出去。地鼓舞是哈尼人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它是一种鼓点沉稳、舞步简单、意蕴独特的民间艺术,记载着哈尼族民间风俗的历史演变,表达出哈尼人对生活的感恩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愿望,它是哈尼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产物。地鼓舞拥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历史价值以及艺术价值,对历史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给予当代生活、生产重要启示意义。

[1]倪伟顺.哈尼族歌舞的起源及其文史内涵和底蕴[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08:44~47.

[2]古永继.哈尼族古代史料汇编[J].西南古籍研究,2008,00:305~377.

[3]蒋代力,谢莉.试论苗族木鼓舞的艺术特征与社会功能[J].歌海,2007,02:12~13.

[4]胡益凡,李生福.哈尼族地鼓舞的文化渊源与风格特点[J].青年作家,2015,08:75~76.

[5]周庆.红河县哈尼族、彝族乐作舞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5.

J722.22

A

1004-7344(2016)11-0031-02

红河学院基金项目《红河县哈尼族地鼓舞研究》(XJ14Y21)2015年1月研究成果。

2016-3-28

张健(1981-),男,讲师,本科,主要从事少数民族舞蹈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哈尼族神灵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挖掘习题的内涵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
神灵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