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河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对策与建议

2014-08-16李世昌

绿色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退耕还林机遇建议

李世昌

摘要:指出了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从2014年启动,为做好红河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结合摸底调查实际,分析了红河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红河县;退耕还林;机遇;困难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6010102

1 红河县第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基本情况

(1)森林覆盖率大幅增加。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40%提高到2013年的49.3%,提高9.3%,其中退耕还林工程直接新增森林面积23.3万亩,增加森林覆盖率近1.8%。

(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红河县退耕还林区都属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后,林草面积大幅增加,林草固土、涵养水源能力进一步增强,土壤侵蚀模数、土壤流失量明显减少,退耕还林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据监测统计,(3)退耕农户收入大幅增长。2002年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仅为910元。退耕还林后,退耕农户剩余劳动力从农村释放出来,经过培训转移到沿海发达城市从事二、三产业,拓宽了渠道,加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产业扶贫等项目扶持,到2013年,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66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90元高出130元。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成为红河县造林最多、投资最大、期限最长、受益群众最广、实施效果最为显著的生态工程项目。

2 红河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面临的机遇和困难

2.1 面临的机遇

(1)在全面总结上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经验基础上启动的。第一轮退耕还林从试点示范到全面实施,从组织管理逐步规范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从农民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从工程效益日益显现到已初步形成具有红河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建设路子,形成了一系列经验和做法。

(2)在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基础上启动的。红河县启动了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南部山区综合开发,201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综合产值282亿元,增长6.2%;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7亿元,增长6%;粮食生产实现了11年连增,总产达177.8万t,增长4.6%;实现林业综合产值85亿元,增长16%,实现了连年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3)在政府公共财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条件下启动的。红河县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38亿元,增长9%。

(4)在红河县迫切需要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基础上启动的。红河县虽已全面实施完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但县域内水土流失依然十分严重,山洪地质灾害多发,25°以上坡耕地耕种困难,产量低而不稳,贫困山区农民仅靠耕地无法摆脱贫困在很大程度上存在。

2.2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地块分散,规划难度大。规划中几类地容易被误判。即:25°以上坡耕地中的基本农田面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耕地、坡改梯耕地、上一轮退耕还林已退耕地、已陡坡地治理面积、已用于其它用途的面积、农户不愿意退耕地块等。

(2)零星地块多,实施难度大。依据国土部门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结果,红河县25°以上坡耕地中的基本农田面积规划较多,占近2/3,导致可退耕地块零星分散且面积较小,集中连片地块较少,加之自然环境条件差,路径山高坡陡,工作量增加,实施难度加大。

(3)补助资金偏低。上一轮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生态林为3080元/亩、经济林为1925元/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为1500元/亩,和上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相比,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偏低。

(4)退耕还林工作经费投入不足。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广、业务量大、政策性强、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5)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部门多。

3 对策与建议

3.1 吃透政策,统一思想

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实施地块要严格控制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结果中25°以上坡耕地范围内。同时,新一轮退耕还林与第一轮退耕还林以及省上先期自行启动实施的陡坡地生态治理在实施重点、政策补助、兑现方式、检查验收等方面有所不同,需掌握政策,及时将新一轮退耕还林的相关政策宣传到基层和农户。

3.2 组织摸底调查,搞清七类地情

一是25°以上的坡耕地中的基本农田;二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耕地;三是坡改梯耕地;四是上一轮退耕还林已退耕地;五是已实施陡坡地治理耕地;六是已用于其它用途的耕地;七是农户不愿意退耕的耕地等。并对这些地类分别按公路沿线、江河两岸、湖库周围、城镇面山和其它进行区划统计。

3.3 落实责任人,强化队伍建设

要加强对林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深化科技意识,责任意识,建立一支高素质、能吃苦、会干事的退耕还林队伍,确保退耕还林工程技术推广、服务和指导等工作顺利进行。对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乡镇、村社,及时明确责任人,订立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使退耕还林工程真正“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

3.4 调动农户积极性,打牢群众基础

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把“退耕还林”的优惠政策和林木种植的良好经济效益向广大群众讲清楚、说明白,充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群众自觉参与“退耕还林”工程,从根本上保障农户的根本利益,满足他们在退耕还林方面的基本需求,结合林产业培植目标,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户的造林积极性,打牢群众基础。

3.5 明确任务量,形成县级实施方案

通过摸底调查后,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25°以上的耕地面积,减去25°以上坡耕地中的基本农田、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耕地、坡改梯耕地、上一轮退耕还林已退耕地、已陡坡地治理面积、已用于其它用途的面积、农户不愿意退耕的面积等,就是新一轮退耕还林总的任务需求量或总规模。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一是分析25°以上坡耕地的资源情况、分布情况,结合省州确定的退耕重点区域,确定2014年规模及退耕区域。二是调查确定的2014年退耕区域涉及地块的农户相关信息,即涉及的户数、人数农户的意愿、还林的树种、发展的产业等相关内容。组织拥有25°以上坡耕地的农户自愿提出退耕还林任务申请,农户的申请经当地政府部门登记并确认后,以县为单位,逐地块、逐农户、逐村、逐乡汇总形成县级新一轮退耕还林总规模,形成县级实施方案。

3.6 坚持稳步推进,建立长效机制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要充分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红河实际,扎实稳步推进,切忌急功近利。要拓宽林业融资方式,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多元化林业投融资机制。要坚持走改革创新路子,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重建轻管”的问题,确保退出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永祥.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9,34(2).

[2]张 宇,谷建才,曹立颜,等.基于农户调查的迁西县退耕还林可持续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7):66~69.endprint

摘要:指出了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从2014年启动,为做好红河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结合摸底调查实际,分析了红河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红河县;退耕还林;机遇;困难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6010102

1 红河县第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基本情况

(1)森林覆盖率大幅增加。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40%提高到2013年的49.3%,提高9.3%,其中退耕还林工程直接新增森林面积23.3万亩,增加森林覆盖率近1.8%。

(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红河县退耕还林区都属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后,林草面积大幅增加,林草固土、涵养水源能力进一步增强,土壤侵蚀模数、土壤流失量明显减少,退耕还林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据监测统计,(3)退耕农户收入大幅增长。2002年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仅为910元。退耕还林后,退耕农户剩余劳动力从农村释放出来,经过培训转移到沿海发达城市从事二、三产业,拓宽了渠道,加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产业扶贫等项目扶持,到2013年,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66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90元高出130元。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成为红河县造林最多、投资最大、期限最长、受益群众最广、实施效果最为显著的生态工程项目。

2 红河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面临的机遇和困难

2.1 面临的机遇

(1)在全面总结上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经验基础上启动的。第一轮退耕还林从试点示范到全面实施,从组织管理逐步规范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从农民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从工程效益日益显现到已初步形成具有红河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建设路子,形成了一系列经验和做法。

(2)在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基础上启动的。红河县启动了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南部山区综合开发,201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综合产值282亿元,增长6.2%;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7亿元,增长6%;粮食生产实现了11年连增,总产达177.8万t,增长4.6%;实现林业综合产值85亿元,增长16%,实现了连年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3)在政府公共财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条件下启动的。红河县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38亿元,增长9%。

(4)在红河县迫切需要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基础上启动的。红河县虽已全面实施完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但县域内水土流失依然十分严重,山洪地质灾害多发,25°以上坡耕地耕种困难,产量低而不稳,贫困山区农民仅靠耕地无法摆脱贫困在很大程度上存在。

2.2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地块分散,规划难度大。规划中几类地容易被误判。即:25°以上坡耕地中的基本农田面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耕地、坡改梯耕地、上一轮退耕还林已退耕地、已陡坡地治理面积、已用于其它用途的面积、农户不愿意退耕地块等。

(2)零星地块多,实施难度大。依据国土部门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结果,红河县25°以上坡耕地中的基本农田面积规划较多,占近2/3,导致可退耕地块零星分散且面积较小,集中连片地块较少,加之自然环境条件差,路径山高坡陡,工作量增加,实施难度加大。

(3)补助资金偏低。上一轮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生态林为3080元/亩、经济林为1925元/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为1500元/亩,和上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相比,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偏低。

(4)退耕还林工作经费投入不足。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广、业务量大、政策性强、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5)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部门多。

3 对策与建议

3.1 吃透政策,统一思想

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实施地块要严格控制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结果中25°以上坡耕地范围内。同时,新一轮退耕还林与第一轮退耕还林以及省上先期自行启动实施的陡坡地生态治理在实施重点、政策补助、兑现方式、检查验收等方面有所不同,需掌握政策,及时将新一轮退耕还林的相关政策宣传到基层和农户。

3.2 组织摸底调查,搞清七类地情

一是25°以上的坡耕地中的基本农田;二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耕地;三是坡改梯耕地;四是上一轮退耕还林已退耕地;五是已实施陡坡地治理耕地;六是已用于其它用途的耕地;七是农户不愿意退耕的耕地等。并对这些地类分别按公路沿线、江河两岸、湖库周围、城镇面山和其它进行区划统计。

3.3 落实责任人,强化队伍建设

要加强对林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深化科技意识,责任意识,建立一支高素质、能吃苦、会干事的退耕还林队伍,确保退耕还林工程技术推广、服务和指导等工作顺利进行。对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乡镇、村社,及时明确责任人,订立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使退耕还林工程真正“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

3.4 调动农户积极性,打牢群众基础

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把“退耕还林”的优惠政策和林木种植的良好经济效益向广大群众讲清楚、说明白,充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群众自觉参与“退耕还林”工程,从根本上保障农户的根本利益,满足他们在退耕还林方面的基本需求,结合林产业培植目标,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户的造林积极性,打牢群众基础。

3.5 明确任务量,形成县级实施方案

通过摸底调查后,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25°以上的耕地面积,减去25°以上坡耕地中的基本农田、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耕地、坡改梯耕地、上一轮退耕还林已退耕地、已陡坡地治理面积、已用于其它用途的面积、农户不愿意退耕的面积等,就是新一轮退耕还林总的任务需求量或总规模。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一是分析25°以上坡耕地的资源情况、分布情况,结合省州确定的退耕重点区域,确定2014年规模及退耕区域。二是调查确定的2014年退耕区域涉及地块的农户相关信息,即涉及的户数、人数农户的意愿、还林的树种、发展的产业等相关内容。组织拥有25°以上坡耕地的农户自愿提出退耕还林任务申请,农户的申请经当地政府部门登记并确认后,以县为单位,逐地块、逐农户、逐村、逐乡汇总形成县级新一轮退耕还林总规模,形成县级实施方案。

3.6 坚持稳步推进,建立长效机制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要充分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红河实际,扎实稳步推进,切忌急功近利。要拓宽林业融资方式,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多元化林业投融资机制。要坚持走改革创新路子,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重建轻管”的问题,确保退出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永祥.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9,34(2).

[2]张 宇,谷建才,曹立颜,等.基于农户调查的迁西县退耕还林可持续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7):66~69.endprint

摘要:指出了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从2014年启动,为做好红河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结合摸底调查实际,分析了红河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红河县;退耕还林;机遇;困难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6010102

1 红河县第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基本情况

(1)森林覆盖率大幅增加。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40%提高到2013年的49.3%,提高9.3%,其中退耕还林工程直接新增森林面积23.3万亩,增加森林覆盖率近1.8%。

(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红河县退耕还林区都属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后,林草面积大幅增加,林草固土、涵养水源能力进一步增强,土壤侵蚀模数、土壤流失量明显减少,退耕还林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据监测统计,(3)退耕农户收入大幅增长。2002年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仅为910元。退耕还林后,退耕农户剩余劳动力从农村释放出来,经过培训转移到沿海发达城市从事二、三产业,拓宽了渠道,加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产业扶贫等项目扶持,到2013年,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66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90元高出130元。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成为红河县造林最多、投资最大、期限最长、受益群众最广、实施效果最为显著的生态工程项目。

2 红河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面临的机遇和困难

2.1 面临的机遇

(1)在全面总结上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经验基础上启动的。第一轮退耕还林从试点示范到全面实施,从组织管理逐步规范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从农民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从工程效益日益显现到已初步形成具有红河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建设路子,形成了一系列经验和做法。

(2)在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基础上启动的。红河县启动了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南部山区综合开发,201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综合产值282亿元,增长6.2%;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7亿元,增长6%;粮食生产实现了11年连增,总产达177.8万t,增长4.6%;实现林业综合产值85亿元,增长16%,实现了连年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3)在政府公共财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条件下启动的。红河县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38亿元,增长9%。

(4)在红河县迫切需要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基础上启动的。红河县虽已全面实施完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但县域内水土流失依然十分严重,山洪地质灾害多发,25°以上坡耕地耕种困难,产量低而不稳,贫困山区农民仅靠耕地无法摆脱贫困在很大程度上存在。

2.2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地块分散,规划难度大。规划中几类地容易被误判。即:25°以上坡耕地中的基本农田面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耕地、坡改梯耕地、上一轮退耕还林已退耕地、已陡坡地治理面积、已用于其它用途的面积、农户不愿意退耕地块等。

(2)零星地块多,实施难度大。依据国土部门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结果,红河县25°以上坡耕地中的基本农田面积规划较多,占近2/3,导致可退耕地块零星分散且面积较小,集中连片地块较少,加之自然环境条件差,路径山高坡陡,工作量增加,实施难度加大。

(3)补助资金偏低。上一轮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生态林为3080元/亩、经济林为1925元/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为1500元/亩,和上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相比,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偏低。

(4)退耕还林工作经费投入不足。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广、业务量大、政策性强、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5)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部门多。

3 对策与建议

3.1 吃透政策,统一思想

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实施地块要严格控制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结果中25°以上坡耕地范围内。同时,新一轮退耕还林与第一轮退耕还林以及省上先期自行启动实施的陡坡地生态治理在实施重点、政策补助、兑现方式、检查验收等方面有所不同,需掌握政策,及时将新一轮退耕还林的相关政策宣传到基层和农户。

3.2 组织摸底调查,搞清七类地情

一是25°以上的坡耕地中的基本农田;二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耕地;三是坡改梯耕地;四是上一轮退耕还林已退耕地;五是已实施陡坡地治理耕地;六是已用于其它用途的耕地;七是农户不愿意退耕的耕地等。并对这些地类分别按公路沿线、江河两岸、湖库周围、城镇面山和其它进行区划统计。

3.3 落实责任人,强化队伍建设

要加强对林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深化科技意识,责任意识,建立一支高素质、能吃苦、会干事的退耕还林队伍,确保退耕还林工程技术推广、服务和指导等工作顺利进行。对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乡镇、村社,及时明确责任人,订立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使退耕还林工程真正“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

3.4 调动农户积极性,打牢群众基础

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把“退耕还林”的优惠政策和林木种植的良好经济效益向广大群众讲清楚、说明白,充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群众自觉参与“退耕还林”工程,从根本上保障农户的根本利益,满足他们在退耕还林方面的基本需求,结合林产业培植目标,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户的造林积极性,打牢群众基础。

3.5 明确任务量,形成县级实施方案

通过摸底调查后,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25°以上的耕地面积,减去25°以上坡耕地中的基本农田、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耕地、坡改梯耕地、上一轮退耕还林已退耕地、已陡坡地治理面积、已用于其它用途的面积、农户不愿意退耕的面积等,就是新一轮退耕还林总的任务需求量或总规模。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一是分析25°以上坡耕地的资源情况、分布情况,结合省州确定的退耕重点区域,确定2014年规模及退耕区域。二是调查确定的2014年退耕区域涉及地块的农户相关信息,即涉及的户数、人数农户的意愿、还林的树种、发展的产业等相关内容。组织拥有25°以上坡耕地的农户自愿提出退耕还林任务申请,农户的申请经当地政府部门登记并确认后,以县为单位,逐地块、逐农户、逐村、逐乡汇总形成县级新一轮退耕还林总规模,形成县级实施方案。

3.6 坚持稳步推进,建立长效机制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要充分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红河实际,扎实稳步推进,切忌急功近利。要拓宽林业融资方式,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多元化林业投融资机制。要坚持走改革创新路子,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重建轻管”的问题,确保退出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永祥.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9,34(2).

[2]张 宇,谷建才,曹立颜,等.基于农户调查的迁西县退耕还林可持续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7):66~69.endprint

猜你喜欢

退耕还林机遇建议
再见,机遇号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三代人的建议
机遇
FOOD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