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中部地区2003-2013年罕见病住院患者分布

2016-07-18宋春花陈艺王凯娟王李昂曹晶晶张璐江继承马楠聂伟

河南医学研究 2016年5期

宋春花 陈艺 王凯娟 王李昂 曹晶晶 张璐 江继承 马楠 聂伟

(1.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河南省肿瘤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 河南 郑州 450001; 2.河南省医学科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3)



·专题报道·

河南省中部地区2003-2013年罕见病住院患者分布

宋春花1陈艺1王凯娟1王李昂1曹晶晶1张璐1江继承1马楠2聂伟2

(1.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河南省肿瘤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450001; 2.河南省医学科学院河南 郑州450003)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河南省中部地区三级医院中2003-2013年罕见病住院患者分布情况,了解罕见病的分布特征,为进一步进行罕见病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河南省38家三级医院中2003-2013年罕见病住院患者病历68 544例,进行描述性研究分析。结果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是最主要的罕见病类型,占30.12%。河南省中部地区排名前10位的罕见病依次为心间隔先天畸形,紫癜及其他出血情况,新生儿呼吸窘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帕金森病,肛门及直肠区的裂和瘘,面神经疾病,脑的其他疾病,腭裂及大动脉先天性畸形,其中心间隔先天畸形与紫癜最为常见,分别占11.89%和11.85%。2003-2013年河南省中部地区三级医院罕见病住院患者中,0~5岁患者病例数最高,占24.99%;15岁以下儿童占46.86%。男性罕见病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女性患者,二者比值为1.2。在罕见病类型方面,男性和女性的罕见病分布情况相似,最主要的罕见病种类均为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男性为28%,女性为32%。罕见病在豫中地区三地的分布相似。结论罕见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有较大差异,不同年龄段主要罕见病类型不同,不同性别主要罕见病类型相似,不同性别主要罕见病发病率不同,儿童主要罕见病为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且儿童罕见病住院患者人数远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

【关键词】罕见病;分布情况;描述性研究

罕见病,顾名思义,主要是较为少见或发病率较低的疾病。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对罕见病的界定和划分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1]。不同国家对罕见病的认定标准不同。在欧洲,一般发病率低于1/2 000即可认定为罕见病;日本规定,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少于5万(或发病人口比例为1/2 500)的疾病,中国台湾则以万分之一以下的发病率作为罕见病的标准。欧盟将罕见病(rare disease)定义为发病率小于5/10 000,导致人体衰弱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而在美国,发病人数少于20万的疾病即可认定为罕见病[2]。目前,国际社会已经甄别出罕见病6 000~8 000种,绝大多数罕见病因基因突变所致[3],并且绝大多数目前尚无法治愈。罕见病种类很多(5 000~8 000 种),大概6%~8%的人口数受其影响,欧盟国家共有2 700万~3 600 万人罹患此类疾病[4]。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统计认定,目前已有近7 000种疾病被定义为罕见病,约占人类疾病总数的10%。这些罕见病种类繁多,其中约有80%的罕见病是由遗传缺陷引起的,而约有50% 的罕见病在出生时或者儿童期即可发病,通常病情较为严重、进展迅速、死亡率很高[5]。中国尚无罕见病的官方标准。有专家认为,将新生儿发病率为万分之一或患病率为50万分之一的疾病认定为罕见病,并将其划分为四大类43种,估计有1 000万~2 000万病例[6]。重视罕见病少数人群的公共福利事业投入是社会卫生事业整体发展的需要,尤其对罕见病防治具有长期的战略意义[7]。本文收集了河南省38家三级医院的豫中地区2003-2013年罕见病住院患者病例68 544例,对全面了解该地区罕见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更加有效地对罕见病展开三级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罕见病检索目录采用orphanet网站2012年公布的罕见疾病目录(http://www.orpha.net)查询出疾病名称对应的ICD-10编码[8],同时按照中国罕见病定义[8-9],利用Baidu、Google搜索引擎及文献数据库按照疾病英文名称检索出其中文名称,并通过ICD-10中文版进行比对,最后确定一个中英文对照的疾病目录。

1.2研究对象的选择河南省中部地区主要包括郑州市、漯河市、许昌市。研究对象来源于河南省38家医院中河南省中部地区2003-2013年的68 544例罕见病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当地市级医院确诊为罕见病。

1.3调查方法与内容

1.3.1调查内容采用统一的电子病例录入系统,录入信息包括罕见病住院患者住院号、性别、年龄、出生日期、地址、入院日期及其日期编码、出院日期、ICD编码、疾病名称。

1.3.2调查方法原始资料经核查合格后建立数据库,由严格培训并且考察合格的专业人员进行罕见病患者住院病历信息的录入及采集。

1.4统计分析方法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罕见病住院患者年龄、性别、出生地及疾病种类进行描述性统计,根据平均每年每医院罕见病住院患者数及各罕见病构成比绘制相关表格及图等进行分析比较。

由于信息收集日期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故2013年数据由上半年数据加倍而来;利用均值插补的方法对缺失值进行处理。

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采集病例来自河南省38家三级医院的豫中地区2003-2013年罕见病住院患者,共68 544例,根据目前国际公认的编码ICD-10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汇总,得出河南省中部地区16种类型罕见病患者分布情况,见表1,河南省中部地区2003-2013年前10种罕见病排名见表2。表1结果显示河南省中部地区16种类型罕见病患者分布情况,罕见病患病人数最多的种类为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30.12%),其次为神经系统疾病(16.45%),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病(15.84%)。表2结果显示,排名前10位罕见病中心间隔先天性畸形患者人数排名第一,占11.89%,其后依次为紫癜及其他出血情况(11.85%)、新生儿呼吸窘迫(4.64%)、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4.15%)。

表1 2003-2013年豫中地区三级医院罕见病患者分布情况

表2 2003-2013年豫中地区三级医院罕见病患者

2.2人群分布

2.2.1一般情况2003-2013年河南省中部三级医院罕见病住院患者中,0~5岁患者病例数最高,占24.99%;15岁以下儿童是罕见病的主要发生人群,约占总数的46.86%;随年龄增长,患病人群数量呈总体下降趋势,但在40~65岁年龄段有上升。男性患罕见病病例数于全年龄段普遍高于女性。

2.2.1.1罕见病患者各年龄段分布的变化趋势2003-2013年豫中三级医院罕见病住院患者中位年龄变化趋势见表3。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患者中位年龄总体呈下降趋势;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病,肌肉和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总体呈上升趋势;精神和行为障碍自2004年下降,于2010年上升;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起伏较大,2005年有明显上升,2006明显下降。2003-2013年豫中三级医院罕见病住院患者各年龄段构成比分布情况结果显示:0~5岁年龄段罕见病患者人数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主要为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以及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0~30岁是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的高发年龄段,5~20岁是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病的高发年龄段,二者的病患构成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神经系统疾病构成比自10岁开始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

2.2.2性别分布

2.2.2.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采集病例来自河南省38家三级医院的豫中地区2003-2013年罕见病患者,在排除性别缺失后共得到数据68 544例,其中男37 360例,女31 154例。根据目前国际公认的编码ICD-10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汇总。结果显示,在男性罕见病住院患者中,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所占比例最高(28%)。神经系统罕见病位于男性罕见病住院患者第2位,占17%,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病占16%,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罕见病占9%。在女性罕见病住院患者中,罕见病类型分布情况与男性比较接近,最主要的罕见病类型仍是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占32%,其次为神经系统疾病,占15%,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病占15%,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占9%,肌肉和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占7%。

2.2.2.2不同性别罕见病构成比变化2003-2013年豫中地区各年龄段住院患者罕见病分布情况(表3)结果显示,在16种主要类型罕见病住院患者中,2003-2013年25岁以下男性与女性主要罕见病均为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和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病。2013年男性总体患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的比例比2003年有所下降,女性也有所下降。2013年男性总体患神经系统疾病的比例较2003年有所下降,而女性则有所上升。2013年男性患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的比例较2003年明显上升,女性同样上升且集中在25岁以下。男性患消化系统疾病的比例明显下降。

表3 2003-2013年豫中地区三级医院各年龄段患者分布[n(%)]

2.2.3地区分布

2.2.2.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采集病例来自河南省中部共3个地区,分别为郑州50 308例、许昌12 647例、漯河5 589例,共68 544例。表4结果显示,三地罕见病分布不同,郑州市的罕见病患者人数均高于许昌市与漯河市,且三地最主要的罕见病类型均为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病。在疾病构成上,许昌市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郑州市和漯河市。

3讨论

罕见病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多数罕见病是慢性严重性疾病,通常会危及生命。约80% 的罕见病是由遗传缺陷引起,因此罕见病一般是指“罕见性遗传病”[10-11]。约50% 的罕见病在出生时或者儿童期即可发病,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给患者家庭造成巨大的痛苦。仅有约1% 的罕见病有有效治疗药物[12]。以中国约14 亿人口为基数计算,每种罕见病的患病人数约为2 800人。以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约6 000种罕见病为计算基数,则中国罕见病总患病人口为1 680万。本文收集和处理了来自河南省豫中地区的38家三级医院的罕见病住院患者病例,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罕见病在该地区空间、时间上的分布有了全面了解,对罕见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有了一定掌握,这对于进一步深入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三级预防措施提供了依据。

表4 2003-2013年豫中三地罕见病住院患者分布[n(%)]

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11年间三级医院罕见病住院患者中16种罕见病类型占比不同,前10种罕见病类型分别为心间隔先天畸形,紫癜及其他出血情况,新生儿呼吸窘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帕金森病,肛门及直肠区的裂和瘘,面神经疾病,脑的其他疾病,腭裂及大动脉先天性畸形。在所调查的患者中,0~5岁患者数最高,占24.99%,15岁以下儿童占46.86%,成为罕见病的高发人群。同时,各个年龄段主要罕见病类型也有所不同。0~5岁段罕见病主要类型为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以及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5~20岁是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病的高发年龄段,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构成比自20岁后增大。总体患病人数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通过河南省中部地区2003-2013年罕见病患者平均年龄分布的箱视图,中位年龄大概位于20~40岁年龄段,罕见病住院患者中年老者较少,这可能与罕见病发病年龄早、死亡率高有关。

研究结果显示,在总体上男性罕见病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女性,二者比值为1.2。男性罕见病人数较女性高。罕见病住院患者中,男性和女性主要罕见病类型构成相似:男性患者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所占比例最高,为28%,神经系统罕见病居第2位,占17%,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病占16%,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罕见病占9%。女性患者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所占比例最高,为32%,其次为神经系统疾病,占15%,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病占15%,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占9%,肌肉和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占7%。2003-2013年河南省中部地区三级医院各类型罕见病住院患者男女患者人数对比结果显示,妊娠分娩及产褥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和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的女性患者人数高于男性,其他类型罕见病的男性患者人数高于女性。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是男性与女性共同的主要罕见病类型。这种相似的情况与其他文献报道有所不同,男女罕见病类型的相似与否是由豫中地区环境因素和人群生活习惯所导致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三地主要罕见病类型均为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病,但郑州市的患病人数远高于其他地区。三地在疾病构成上也存在差异,许昌市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的比例远高于其他两地,高达23%。这种情况是否与城市经济水平、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永法,伍琳.我国罕见病界定标准初探[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10):16-20.

[2]龚时薇,张敏,邓秀玲,等.对我国罕见病与罕用药界定的思考[J].中国新药杂志,2006,15(15):1225-1229.

[3]Abbott A.Rare-disease project has global ambitions[J].Nature,2011,472(7341):17.

[5]吴诗瑜,张勘.中国建立罕见病研究和防治策略的机遇与未来挑战[J].上海医药,2011,32(10):502-504.

[6]马端,周文浩,黄国英.罕见病并不罕见[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1,6(2):83-85.

[7]曹立前,王瑾琪.建立和完善我国罕见病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3,(11):51-54.

[8]何江江,张崖冰,夏苏建,等.欧盟罕见病保障体系及启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5(7):52-59.

[9]韩金祥,崔亚洲,周小艳.罕见疾病研究现状及展望[J].罕少疾病杂志,2011,18(1):1-6.

[10]Sabater-Hernández D,de la Sierra A,Sanchez-Villegas P,et al.Magnitude of the white-coat effect in the community pharmacy setting: the MEPAFAR study[J].Am J Hypertens,2011,24(8):887-892.

[11]Peltonen L,Uusitalo A.Rare disease genes--lessons and challenges[J]. Genome Res,1997,7(8):765-767.

[12]Lin J D,Lin L P,Hung W J.Reported numbers of patients with rare diseases based on ten-year longitudinal national disability registries in Taiwan[J].Res Dev Disabil,2013,34(1):133-138.

通讯作者:聂伟,E-mail:nieshanren@live.cn。

【中图分类号】R 181.2+2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5.001

(收稿日期: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