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冈:春潮化雨正当时

2016-07-18文丨

遵义 2016年14期
关键词:凤冈大屋平头

文丨 汤 莉 记者 龚 琴

凤冈:春潮化雨正当时

文丨 汤 莉 记者 龚 琴

没有工业支撑,纯农业县,财政税收仅3亿多,这是凤冈发展的短板。

发展慢、底子薄,这是凤冈发展的关键词。

如何将短板变为风冈的发展优势,是摆在44万凤冈人民,14451名党员前的难题和挑战。

在当前形势下,凤冈想要后发赶超、华丽转身,党员干部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凤冈再出发,以崭新的风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党旗在凤冈大地上高高飘扬。

建在产业上的党总支

土溪镇大屋村,位于凤冈县的偏远山区,和遵义很多山区不同的是,这里树木稀少,除了玉米等少数耐旱植物,很少有其他植物存活。严重的石漠化带来的除了粮食危机、还有人口流失。当赖以生存的土地保障不了基本的生活时,出走,成了大多数青壮年无法避免的选择。

村里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石头坡地,土壤稀少,又缺少水分,劳动力缺乏,以前,这里漫山遍野种都是荒坡。

基础薄弱、产业空白、村貌破旧,这是大屋村的现实和困境。

看着贫困的乡亲们,大屋村村委们看在眼里,又急在心里。

改变发生在2015年。

2015年,在一次因缘际会中大屋村党总支书记吴静知道了野鸡养殖这一项目。“投资少、见效快、有市场”。这挺适合大屋的呀,然而,没有启动资金,一切都是空谈。

困难从来阻挡不了大屋村党支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决心和毅力。

没有集体经济,那就个人贷款。于是,大屋村村委6名成员以个人名义到银行贷款70万作为启动资金,带头建现代农业园区1500余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帮助农民增收,解决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2015年8月3日,吴静去四川达州拉来了野鸡苗,也拉开了大屋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大幕。

野鸡苗以每只16元钱的幼苗购进,用玉米散养一段时间后,在县城农贸市场就可以每只120元的价钱卖出去,养的时间越长,获利就越高。

大屋村党总支提出实行“村委+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造村级生态农业园区,鼓励村民发展精品水果、万寿菊种植或以土地作价入股,党群携手共同发展现代农业种植,助力脱贫攻坚。

这项规划发展也得到了土溪镇、凤冈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今,由120余户农户参与、占地面积3000余亩、核心园区1500余亩的现代农业生态园代替了以往的荒山荒土,里面种植水果和花卉苗木、建有养鸡场和孔雀园等。

阳光下,花开正艳。在冉渡滩园区里已经种植了500余亩万寿菊,其中穿插种植了格桑花、各种蔬果等,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为一体。可入药、可化妆、可食用…… 小小万寿菊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一亩万寿菊可收益3000元。

产业兴,促路通。随着园区的修建、产业的相继发展,困扰村民们多年的出行难题也得到了解决。村里相继修通了王家坝至东乡、大屋至风香平组、大屋至汪家山组的产业路。

当记者问到,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如果这个项目失败了,集体经济得不到发展,你们的贷款怎么办?

怎么办?那就自己还呗,欠银行的钱,砸锅卖铁也得还呀。没有多作考虑,大屋村副主任龚正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贷款前我们就说好了,70万,我们6个人共同来分摊,如果办不成就大家一起还。”

一起还,是大屋村党总支的铿锵誓言,也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可喜的是,项目取得了成功,并且其效应仍在不断凸显。

如今的大屋,除了盛开的万寿菊,怒放的格桑花,各种鲜翠欲滴的蔬果,有些变化还在继续发生。

穆钦敏回来了,

龚正雄回来了,

陈朝坤回来了,

……

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到了大屋。家乡,才是游子们最大的挂念和最好的归宿。

沉睡的土地焕发了新生,现在大屋村的全部固定资产加收益,可达2000万元。

70万撬动了2000万,大屋村,曾经的空壳村,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凤凰涅槃。

“打油诗”里见初心

雨滴流过屋檐打在水泥地上溅起水花花儿,路旁“洗涮”后的水稻秧显得格外青葱……雨中的河坝乡水河村太坪支部,别有一番韵味。

走进太坪支部活动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贴着的一首“打油诗”,“一要感谢共产党好,全国人民有衣靠(依靠),改革开放卅于年(三十余年),人民同步走小康;二要感谢共产党好,乡村道路处处修得好,全国各地道路网,东南西北无主当(阻挡)……”内容很好,但别字很多。一打听,是组里老党员、太坪支部书记张全德老人平时写的。

“笑‘石灰字’,肯定是笑‘石灰字’!你们晓得‘石灰字’是哪样?”恰好此时,现任太坪组支部书记张全德老人走来,向记者抛出了问题。

大屋村中万寿菊花开正艳(龚琴/摄)

看我们一脸茫然,他眼睛都笑眯了,“石灰是白的,白字,也是错别字。‘十二感谢共产党’是村民心声,也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心得”。张全德只上过一年学,写在纸上的文字都有错别字相伴,谐称自己“石灰字先生”。

这一点一笔,一字一句的“石灰字”,把自己对党的那份执着和热爱就这样暗含在了每首“打油诗”里。

矮小的身体里有着大能量,张全德是大伙的贴心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特别是他自创的“冷热结合(工作中冷头脑,生活中热心肠)”工作方法,在当地倍受用。

2007年,在修通组路时,很多村民不支持,不让地,修路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当时村里只有很窄的一条路,是乡亲们靠一双双脚硬踩,用锄头和大锤平出来的。”张全德说,这条路很窄行人不好走,农耕用的拖拉机都不能通行。听说不让地不拆房,村里就将修路资金挪到其他组,张全德坐不住了,尽管自家不富裕,冷静分析几个村民闹事的原因,大胆决定:煮好饭,喊劳力拆自家老房子,家中主要劳动力全部参与修路,不要报酬。

“张支书为这条路,拆老房子不要补贴,人家还是上门女婿,想起我们还在为沟沟坎坎的事设门槛,脸红!”对修路“阻碍”最大的几户村民也纷纷投入修路中。很快,从龙洞坝到水河村委会全长7.4公里水泥路,惠及500多户,1650余人,山村新貌焕然凸现。

“路好了,落雨天出门鞋不带泥,儿子谈的女朋友都可以穿高跟鞋回来了。”当地的村民说到路的问题,笑得合不拢嘴。路通了,建小卖部、蔬菜大棚、种植经果林、养猪……村民一天天富裕了起来。

处理邻里纠纷张全德更拿手,他将矛盾纠纷比成补裤子,刚撕开口子好补,等口子大了废料不说,难补!闹大了,就是世仇。

有着33年党龄的张全德,天生一副热心肠,哪家有矛盾只要被他听说一定会去调节处理。尽管文化不高,但在村里却有着极高的威望,家长里短的矛盾,只要张全德一出面,基本上都能解决,用他的话说,只盼着村里家家户户笑声能更多点。

有几年,组里接连6户死了人,有4家无钱下葬,其中两家留下的都还是孩子。他是贴钱出力买米买酒买棺木,找人帮忙让死者入土为安。事后,帮忙把两家孤儿拉扯大,手把手教孩子们犁田犁土,种庄稼,“赚”生存本领。

前几年,张全德感觉自己工作有些吃力,有意培养年轻人,瞄准了善良、有公心的夏守文,天天拉着他走东家,串西家,了解家庭情况,调解纠纷,分析产业发展情况,组里发展前景……2014年,看到夏守文各项工作上路了,就将组长一职让给他。2015年,因工作出色,夏守文被任命为水河村委副书记。

能办事的张全德的确让组里变了样:全组从过去一辆自行车都买不起,而今拥有大小货车各1台,小轿车3部,彩电冰箱户户,手机人手1台。以前瓦房被一幢幢白色瓷砖房取代。

自任太坪组组长44年来,组里的大小纠纷从来不出组,没一例上交村里,群众纠纷从刚接手一年100多件下降到如今一年没有一两件,群众也从争田边土角、吐唾沫星子大打出手到如今的相互谦让,太坪组也真正太平起来!

用生命书写脱贫乐章

2015年10月20日,很平常的一个日子,对天桥镇平头溪村来说,却是一个黑白色。这一天,平头溪村村委会主任龚其润走了,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

跟往常一样,龚其润一大早就来到村委会上班,签到后就深入农户家收取2016年度新农合资金近4000元。忙了一整天的他已疲惫不堪。晚饭后他又驱车到平头溪村六塘组检查连户路建设放炮作业安全监管工作,一直忙到晚上9点才结束。在从施工现场回家的途中,夜色已浓,视野不清,过度疲劳,不幸发生车祸坠入山崖,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2岁。

他走了,年迈的父亲失去一个孝顺的儿子;他走了,贤惠的妻子失去了一位亲爱的丈夫;他走了,可爱的儿子失去了一位慈祥的父亲;他走了,平头溪村失去了他们的“好管家”。

消息传来,全村哀痛。

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2010年,龚其润被推选为平头溪村村委会副主任,2013年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在此之前年富力强的他已担任平头溪村茅棚组组长4年多了,面孔白白净净,常带着清爽的笑容。

他走时,是2015年10月20日晚上。52岁的他皮肤黝黑,疲惫的脸庞带着烈日的灼伤,鞋面上沾满了山间的尘土,小腿上纵横着树枝和茅草的擦痕。

不到7年时间的里,龚其润走遍了平头溪每一片土地,给平头溪村民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种养殖业,传递致富信息。他用汗水为改变落后面貌,用青春给大地染绿,用生命为脱贫丈量。

平头溪村地处凤冈县的最南边的乌江边上,距县城90多公里,与思南、石阡接壤,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是一个集老、少、边、穷的山区小村,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几年前,这里的村民喝不到安全卫生的自来水,一条又陡又窄的进村泥巴公路难以通行,产业难以发展,村域贫困面大,困难户多,诸多原因制约了全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龚其润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开展遍访工作,他不分白天黑夜深入遍访,采取召开院坝会、议事会、群众会、夜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把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看在眼里、记在本上、放在心上,摆上村委会重要议事日程,并按照急、难、重逐一抓好落实。

在脱贫攻坚战中,他用10多天的时间就跑遍了全村上下18.4平方公里,走访全村433户人家1500余人次,深入14个村民组召开群众会,对93户贫困户入户登记造册,建立一户一册,一户一档。

平头溪村总支书肖发茂回忆:“只要一想起第一次和龚主任见面的情景,就会止不住地泪流满面,他的工作激情和笑脸,就仿佛昨天一样,历历在目。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村委会,开门、打扫卫生、烧开水……然后最后一个关灯、离开,每天他都这样开心充实地忙碌着。”大家都称他是村里的好管家。

“我家就住在公路边上,以前,大半夜的经常看见龚主任骑着摩托车在村里来回奔走,收合医、为村民们办事,有时候遇到雨天,他衣服全打湿透了,我们劝他进屋换件衣服,他都说不要紧。”在村民龚华昌眼里,龚其润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2014年冬,霜凝路滑,上班途中的龚其润不小心摔了一跤,那时年近50岁的他哪还经得起这么一摔,结果腰椎从此落下了毛病,每次腰疼病犯了,他都要用腰带捆上,下乡、走访从来不耽搁。

这些年来,不管是到县城开会,还是到农户家开展工作,人不离包,包不离人,一瓶水,一个笔记本,一支笔,成了包里的标配,记录了村中大大小小的“杂事”。

2011年时逢大旱,平头溪村很多村民因地势偏远,不通自来水,导致严重缺水。那段时间里,龚其润就组织村委会的干部一起,给缺水的村民挨家挨户的送水,一桶水100多斤,一天要送好几桶。家住平头溪村茅棚组的90岁老人高珍娣,家里没有接通自来水,年事已高,腿脚不便,缺水成了老人的最大难题。龚其润在得知此事后,主动上门去探望老人,并帮老人安装好自来水管,解决了老人饮水难。

新岩组老党员李仕刚瘫痪多年,家庭十分困难,子女为养家外出务工,留下年迈多病的父母在家,2015年初,龚其润得知这一消息后,带领部分干部职工前往慰问,并通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将李仕刚纳入农村低保对象,争取遵义市人大帮扶,为李仁刚家提供了5000元的产业发展启动资金。

站在天桥镇平头溪村高高的山坡上,放眼望去,一条长长的水泥路跌落在山间田野、穿梭于村寨中,那是镇里通往平头溪村一条主干道,主干道沿线,修通的通组通寨路纵横交错。当地干部群众把这些公路称之为产业路、致富路、小康路,也归功于村主任龚其润在这里洒下辛勤汗水播下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的结果。

走进平头溪村大村大组,过去的木瓦房大多被黔北民居所代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派致富增收、欣欣向荣的景象。

每到收合医的时间段,龚其润家住在天桥街上,他家总是坐满了村里来交合医的老百姓。有时候个别农户没有按时来交合医时,他都会自己出钱帮他们垫上,并打电话告知对方。

从到村委会五年时间里,龚其润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村级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阵地建设上,直至他出事的那天晚上,手里还紧紧攥着装有合医款和工作手册的挎包。

……

吴静、龚正义、张全德、龚其润……在凤冈,有着太多太多像他们一样的普通党员,他们穿行于田间地头,奔走在城镇乡间,哪里有困难,哪里就能看见党员干部的身影;哪里有需要,党员干部就出现在哪里。他们用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使命,让飘扬的党旗更红更艳。

猜你喜欢

凤冈大屋平头
郁南康家大屋红色之魂陈列馆开馆
“平头哥”的悲剧之路
动物奇异行为观察报道(三)
凤冈:初心致远 红绿辉映
“小”和“少”
贵州凤冈乡村“杀年猪”习俗及其文化解读
东有龙井 西有凤冈
一字之差
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