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伦理对网络众包翻译模式的启示

2016-07-18王海丽

关键词:规约

王海丽

(山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翻译伦理对网络众包翻译模式的启示

王海丽

(山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要:Web2.0时代的到来革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铺天盖地的信息涌入人们的视野,网络社区为读者提供了沟通互动的平台,众包翻译模式应运而生。众包翻译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翻译模式,以更新鲜、更及时、更全面、更廉价的翻译方式交付用户,在译介大量成功案例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翻译伦理主要涉及再现的伦理、服务的伦理、交际的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承诺的伦理,可以有效缓解众包翻译目前面临的困境。身兼译者和读者双重身份的众包译员应受到翻译伦理的约束,在一定伦理规约的前提下更好地提供翻译服务。

关键词:众包翻译;翻译伦理;再现;规约

0引言

2006年美国记者杰夫·豪提出众包(Crowdsourcing)这一术语,指的是企业原本需要花费高成本聘用专业人员才能完成的工作,用户们却很高兴地免费或以低酬劳去完成。[1]4-22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网络日渐依赖,众包模式已经走进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翻译领域也不例外,信息总量暴涨,客户人数激增,用户对翻译内容和速度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的翻译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翻译产业面临的需求,众包翻译应运而生。众包翻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它将翻译的任务分包给网络志愿者,从而以更快速、更多样的模式满足大众的翻译需求,颠覆了以往传统的翻译模式。目前,众包翻译在我国主要应用于社交媒体、非盈利组织、视听教学等领域。国内知名网站如译言网、虎扑中国、果壳网、知乎等都是通过众包翻译将全球最新鲜最及时的信息传送给大众读者;为人熟知的影视翻译字幕组如人人影视、伊甸园、风软、星城家园等将大量的日本动漫、英美影视作品译介到国内;近年来流行的大学公开课、TED视频等也为广大受众提供了便利。众包翻译的诞生使得人们不需要支付昂贵的费用甚至完全免费就可以享受到第一手的翻译资料,许多读者也受到启发走进众包翻译的团队中去创造和分享。

1众包翻译存在的必要性

1.1社会需求

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传播也进入巅峰状态,人们不断需要最新的信息来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然而源语文本涉猎的行业领域可能并非职业译者所熟知,同时信息量之大、传播速度之快已经超出了职业译者的能力范围。如图1 所示,随着翻译文本形式发生改变,读者的期待也发生了变化,翻译环境的改变使得一些本应由职业译者完成的任务逐渐由翻译软件或网络社区所取代。

图1 翻译环境的变化[2]15

1.2技术支持

Web 2.0为众包翻译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众包翻译的全部流程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Web 2.0是互联网的一次升级换代,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在Web 2.0之前,网络只能被看作电视机一样的信息接收器,被动地接受信息,却不能参与互动,Web2.0则把用户纳为互联网建设的一份子,将之前专业人员的工作分担给普通用户。网络的开放式平台让每个志愿者都成为翻译任务的承担者,并不断地吸收新成员,扩大译者团队。

1.3智力支持

在人类翻译史的数次变革中,译者的地位不断提升,因为译者这一职业具有至少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文化间性,是少数人才能够从事的专业领域。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语言特别是英语,成为人们的交流工具,而非一种专业,精通两种甚至多种语言的人数逐渐增加。同时,社会需求发生改变,人们对原作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大,对译文质量的要求因需而异,职业译者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译出的作品通过众包模式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随着外语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英语爱好者进入众包译者的团队,他们根据个人偏好选择翻译内容,产出了令人满意的译作。

2众包翻译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创新为众包翻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语言的广泛传播构成了众包翻译的软实力,同时也对众包翻译的质量和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文字转换,它涉及到两种语言和文化,译者的个人因素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翻译质量。目前众包翻译对译者的选择大都要经历以下四个步骤:①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招募;②审查和筛选;③测试、划分不同类型领域的译者;④分包翻译任务。通过网络招募可以扩大译者的职业领域和知识范畴,吸引更多热爱语言、热爱翻译、热爱文本的专业或非专业人士加入网络社区,经过审查和筛选找到适合该翻译任务的人群,并根据不同的翻译风格和专业知识进行分包。如此一来既省去了聘用专业译者的昂贵费用,团队协作的翻译过程也大大缩短了任务完成的时间。过程设计固然美好,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和适度的管控,这些程序之间也不免脱节。目前,众包翻译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首先,出版方与译者间缺乏信任,网络海选出来的译者只需要签订简单的承诺书便可投入到工作当中,出版方也不需要支付任何的费用,双方对彼此几乎没有牵制力;其次,翻译质量难以控制,由于参与众包的翻译人员来自不同领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翻译风格不尽相同,而翻译过程始终由网络社区自行操作,翻译质量难以稳定在同一水平上。这两方面的因素也导致了许多高水平的译者远离众包翻译。因此,只有解决了以上两方面的难题,才能够保证众包翻译质量进一步提高。

翻译环境的变化使得众包翻译与职业译员在同样的翻译任务上体现着各自的优越性,本文试着将两者置于翻译产业环境变革方向的视角下,从成本、速度、质量、内容服务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如表1 所示。

表1 众包翻译与职业译员翻译的比较

翻译环境的变化引起了翻译方式的变革,因此在众包翻译与职业译员翻译的对比中,众包翻译在成本和速度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在质量和内容需求的满足方面,众包翻译就具有一些不确定性。翻译归根结底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行为,人类的任何一种实践都需要伦理的规约,翻译也不例外,翻译这一职业要求客观明确的伦理观来指导译者筛选合理的译题并以此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众包翻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已不能替代,引入翻译伦理思想,能够更加有效地规约众包翻译市场,同时提高众包翻译质量。

3翻译伦理对众包翻译的启示

翻译理论研究经历了语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到文化范式的转向,说明翻译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文字转换任务,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涉及到源语作者、原文、出版商、译者、译语读者和译语文化等许多方面。在此过程中,翻译伦理一直伴随其发展。翻译伦理首先由法国著名学者、翻译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nie berman)提出,他认为翻译伦理研究应该是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西方译者对翻译伦理的定义比较宽泛,近年来,中国学者也对翻译伦理进行了关注,其中,彭萍抛开译者伦理的约束,将翻译伦理定义为:研究伦理与翻译之间关系的理论体系,将翻译学的视线拓展到伦理道德领域,从伦理角度对翻译进行了研究和关注。[3]281目前译学界对翻译伦理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切斯特曼提出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上,即再现的伦理(Ethics of representation)、服务的伦理(Ethics of service)、交际的伦理(Ethics of communication)、基于规范的伦理(Norm-based ethics)、承诺的伦理(Ethics of commitment)。[4]伦理学以价值境界作为伦理实践的归宿,将道德追求作为伦理行动的激励,将道德价值作为伦理创造的中心,翻译伦理的介入正好可以填补众包翻译在各环节链接上的空白。据调查,人们参与众包翻译的动机主要是想给其他语言学习者提供更多信息,基于这样的初衷,众包翻译的根本目的就是传递信息,那么信息内容是否完整、信息是否正确、效果是否理想,则因翻译内容、翻译策略和译者而异。本文借用切斯特曼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对众包翻译的过程进行分析,希望弥补众包翻译在伦理方向上的缺憾,以引导这一新兴的翻译模式更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作用。

3.1再现的伦理

再现的伦理,是指译者要忠实再现原文或者原文作者,通顺地复写出原作的内容与风格,这是翻译最基本的标准。没有原文就没有翻译实践,翻译的首要目的就是再现原文。翻译并非创作而是转述,在转述的过程中可能会考虑到译语读者而做出适度的改动,但也要在尊重原文内容的前提下进行。Peter Newmark曾指出,翻译是一种高尚、求真的职业,翻译过程应该最大可能保留原文的真。[5]众包译者也被称为“草根译者”,来自不同的专业知识领域,有的对语言文字有特殊爱好,有的精通某项特殊技术,都希望通过翻译来分享外语信息,而读者通过众包翻译网站第一时间得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对及时性和真实性的要求大于一切。译者需要忠实的对象不仅限于再现原文,还要忠实于异国文化,忠实于读者的品位需求,以及忠实于社会对翻译的期待。众包翻译要在确保忠实再现原文的前提下进行,才能保证交付读者最真实的资料,译者当然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但是最终目的必须是再现原文。[6]因此,再现的伦理是对众包译者的首要要求。

3.2服务的伦理

译者要符合客户的要求,也就是要符合与委托人协商后达成的要求。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服务,译者首先要服务于读者,同时也要服务于原文,服务于任务发起者。众包翻译的任务由网络机构选择,译者接受任务,在给定的时间内将结果交付机构,实现对委托人的服务。译文在网站发表,读者通过点击链接,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接受服务。在这一过程中,网络社区既是发包方也是服务提供方,要注意任务的分配,如何拆分才能最大程度地提供上下文,最小可能地影响翻译质量,这是分包过程的核心问题。另外,译者在接受翻译任务时,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即以服务读者为首要使命,服务并非盲目服务,译者承担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对不符合中国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文字材料要断然拒绝。同时,服务的概念也并非单纯地将外语信息翻译为汉语,众包译者也要主动承担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任务,将更多汉语优秀作品译出去,积极传播中国文化。

3.3交际的伦理

翻译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必不可少的手段,涉及一定的社会规范,并要求遵循。当今世界处于对话交流的时代,翻译要做到消除交流屏障和平等对话的工具。[7]交际伦理注重与他者进行交流。翻译的目标就是被理解,语言表达清晰是实现语言交流功能的基本前提。[8]175这对众包译者的语言与文化功底都提出了要求,这不仅体现在语言层面上,也体现在篇章整体上。在翻译任务的选择上,众包译者可以灵活选择自己感兴趣并擅长的翻译领域,从而在翻译过程中更加高效地运用这些知识准确清晰地传递信息,实现译者与读者之间的良好交流。与此同时,众包翻译网站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译文读者参与到与译者的互动中,在阅读译作后给出建议,译者不但可以有平台表述自己的观点,还有机会了解自己的译文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修改译文,进一步提高翻译水平。

3.4基于规范的伦理

基于规范的伦理,是指译者要满足译入语读者特定的文化期待。规范进一步体现在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上,选择翻译策略的目的是为了符合语言规范,符合规范的目的是提升一定的道德标准。当译者对原文的忠实与对译入语文化的忠实发生冲突,译者有权做出一定的修改和更正,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忠实,不是对文本本身,而是忠实于译语读者和原文作者最初想要传递的信息。文化是民族积淀的产物,不同民族的文化内容各有不同、丰富多彩,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同时,维护文化多样性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翻译作为沟通不同语言文化的媒介,需要为文化多样性的持续做出自己的贡献。[9]众包翻译采用分包的方式将任务分派给不同译者,每位译者自行遵守的语言规范和道德规范不免出现差异,因此,分担同一任务的译者之间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在最后的审译环节上,也需要有专业译者和行业专家的共同审核,才能确保译作符合规范的伦理道德。众包翻译模式的多样化,既体现在术语层面上,也体现在校审层面上,同时,协作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如多头平行式协作方式或双语者与母语者之间的协作。[10]

3.5承诺的伦理

一名译员自从事翻译活动那一刻起就承担起了某种责任和义务,面对原作、面对译语读者、面对出版机构,译者作为个体,必须要受到某种道德上的约束,因此翻译伦理的核心并非译本而是译者自身。译者应该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遵守相应的规范,众包译员也是译者,尽管只是出于志愿的心态去分享,也应本着为自己、为出版商、为网络社区、为读者负责的心态,认真履行承诺,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完成翻译任务,凭借自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去完善这项崇高的事业。众包机构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有所承诺,他们不仅要努力为众包译者提供强大的技术平台,还要控制翻译流程,收集和记录翻译数据,以培养译者团队、提高译文质量为己任。译者的承诺是译作的保障,也是众包翻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4结语

Web 2.0时代,消费者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众包翻译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形式出现,集结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抢占了宝贵的时机;社会对众包翻译的需求在不断加大的同时,必然也引起质量监管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众包翻译引领一定的文化趋势,必须在正确的伦理道德规范下进行。翻译伦理学的介入是众包翻译自身发展的需要。翻译伦理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伦理规范基础的道德和价值,其核心问题在于翻译中的卓越表现而不是规范制定。众包翻译以降低成本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翻译实践开辟了新的天地。众包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根据翻译伦理的各项理论找到对应的解决方式。在翻译伦理思想的指引下,众包翻译的译者应该能够自觉表现出翻译美德,众包机构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建立起众包翻译行业的道德秩序,对译者提高翻译水平、提升翻译服务有着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美]杰夫·豪.众包——大众力量缘向推动商业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 陆燕.网络众包翻译的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3] 彭萍.伦理视角下的中国传统翻译活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Chesterman,Andrew.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J].The Translator,2001(12):139-154.

[5]Newmark,Peter.No Global Communication without Translation[C]∥Gunilla Anderman & Margaret Rogers.Translation Today:Trends and Perspectives.London:MPG Books Ltd.2003.

[6]侯丽,许鲁之.从 Andrew Chesterman的五个翻译伦理模式谈译者主体对翻译伦理的坚守[J].外国语文,2013(6):133-136.

[7]罗虹.翻译伦理视角下的翻译忠实观[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42-43.

[8]Andrew Chesterman.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2.

[9]胡东平,喻艳.变译伦理:“舍”与“得”思考[J].上海翻译,2014(3):20-23.

[10]陆燕.众包翻译模式研究[J].上海翻译,2012(3):74-78.

Inspiration of Translation Ethics on Crowdsourcing Translation

WANG Hai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 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Abstract:The era of Web 2.0 has innovated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bringing overwhelming information to net users.The network community provides users with a platform for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Crowdsourcing translation entered at this right moment.The birth of crowdsourcing translation overturned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patterns,with fresher,quicker,wider and cheaper translation methods.It has brought forward a great deal of successful translation works as well as some problems.Translation ethics involves ethics of representation,ethics of service,ethics of communication,norm-based ethics and ethics of commitment,which can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situation.Crowdsourcing translator,as a translator and reader at the same time,should be restrained by translation ethics.Only with this premise can they provide more qualified translation servic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crowdsourcing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ethics; representation; norms

文章编号:1673-1646(2016)04-0101-04

* 收稿日期:2016-03-17

作者简介:王海丽(1982-),女,讲师,硕士,从事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1646.2016.04.020

猜你喜欢

规约
传统自然资源保护规约的民俗控制机制及其现实意义
一种在复杂环境中支持容错的高性能规约框架
城市户外广告的视觉设计与规约研究
从《换子疑云》看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女性身体的规约
医学留学生汉语教学“规约—开放”任务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改进LLL规约的MIMO系统解码算法*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结构及规约的研究
综述电力系统远动自动化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