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蚕桑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6-07-18李莉何松涛雷桂胜

广西农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应对措施发展

李莉 何松涛 雷桂胜

摘要:【目的】为蚕桑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决策和实践参考。【方法】采用调查分析。【内容】论述广西蚕桑产业链发展的现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产业提质发展的应对措施。【建议】提高蚕桑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应用能力;蚕桑茧丝从规模经济转向范围经济、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集群聚集;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兴桑。

关键词:蚕桑产业;发展;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6)02—0072—04

1广西蚕桑产业链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东桑西移”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下,广西蚕桑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东桑西移”的战略政策、西部大开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蚕桑业发展给农民带来增收等利益与政策因素的作用下,广西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快速提升,自2004年起一直是全国最大的蚕桑生产省,每1hm2桑园产茧量、蚕农售茧收入排在全国第1位。与此同时,广西加大茧丝绸业发展,近年来丝绸产业链正逐步向蚕丝被、绢纺、丝绸、家纺、蚕桑综合利用等深加工方向延伸,开发了桑枝、桑叶、蚕蛹保健用品、蚕丝被等高附加值的蚕桑产品。至2014年底,广西规模以上丝绸加工企业88家,缫丝生产总规模33万绪,自动缫丝普及率100%,桑蚕丝产量达4.07万t,同比增长12%,占全国总产量的24.98%,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质量平均达到4A级以上,部分达到5A级;丝绸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8.35亿元,同比增长14.04%,占全区纺织工农业总产值的48.26%。产业链的延伸、蚕桑资源开发进一步开发应用,不但利于蚕桑业的大力发展,还给农民带来了增收、城区与新农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广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广西蚕桑产业链发展的优势

2.1自然条件优势

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夏热多雨,历时较长;冬季温和湿润,历时较短;年降水量充沛;无霜期长;这些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桑树的生长。桑树生长旺盛,养蚕业有丰富优质的桑叶资源。广西每年养蚕都比传统的桑蚕大省江苏和浙江多几个批次,使得广西在蚕茧市场上占据优势,每年多了几个批次,就意味着每年蚕茧能够更早上市和更晚的退市。桑茧早入市在一定程度上可使商品价格更好,这意味着广西的蚕茧能占早入市的先机而卖出更好的价钱。北回归线横穿广西中南部,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优势,具有“桑树生长期长、养蚕次数多、供茧早、休市晚”的说法。此外,广西作为后发展地区,土地资源相对的丰富,这为蚕桑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有利的土地资源条件。总的来说,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广西能多批次养蚕,便于集约化、连续化劳作,养蚕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与国内其他蚕区相比较,具有很大优势。

2.2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

种桑养蚕属于劳动力密集型手工产业。广西人多地少,农村有富足的劳动力,发展蚕桑业既有劳动力保障,又可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广西因地制宜在全区各地以及石漠化地区大力发展种桑养蚕,既能增加经济收入又能带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

2.3市场优势

广西北部湾国家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长期举办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2014年珠江一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的国家政策利好,为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广阔的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机遇以及与世界接轨的有利条件,特别是把握好东盟市场将是广西的一大突出优势。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蚕丝制品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蚕桑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2.4科技创新能力优势

广西注重蚕业科技的发展,凭借自身的科研实力,培育出两广二号、桂蚕1号、桂蚕2号、桂蚕“N2”等蚕品种和桑品种桂桑优12、桂桑优62等优良品种。高校教育注重桑蚕业的教学与科研,广西大学和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桑蚕专业。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促进科技成果的形成与转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全区建设了多个蚕桑基地,安排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宣传。这些条件和成就反映了广西具有良好的蚕桑科技创新能力。

2.5桑蚕业比较效益优势

种桑养蚕每667m2土地的收益高于甘蔗、水稻、玉米等。广西的蚕桑种养与种植甘蔗产业比较,种桑养蚕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茧价格相对平稳、农民收益等比较效益较高;由于种植甘蔗成本上涨,收购价格下降,糖企对蔗农扶持减弱,大户种蔗基本亏损,蔗农种蔗效益较低。从表1中可以得出,从2008—2013年5年平均每667m2桑园的总产值是甘蔗的2.57倍,人工成本是甘蔗的3.48倍,物质与服务费用是甘蔗的1.84倍,现金收益是甘蔗的4.21倍,其土地收益远高于甘蔗,充分说明了种桑养蚕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2014年,种桑养蚕涉及全区76个县(市)、617个镇(乡)、5664个养蚕村、87.51万农户,全区蚕农售茧收入125.66亿元,蚕农人均收入5744元。2005年平均售茧价格为28.8元/kg,蚕农售茧收入42.62亿元;鲜茧收购均价为36.96元/kg;蚕农售茧收入125.66亿元;从蚕农售茧收入方面2014年比2005年增加了2.95倍,收入的翻倍更加坚定了蚕农们种桑养蚕的决心。

自然条件、市场优势、科技创新等优势使得广西在国家“东桑西移”中异军突起,成为“东桑西移”最成功的省区。但是,应该认识到,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3广西蚕桑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3.1蚕桑生产自然风险大

广西蚕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之一是气候环境。广西处于亚热带,雨量充沛、气温高,适合桑树生长,蚕茧多次大量生产。但量大、多次生产极易造成桑树病原体的传播与感染,加上高温多湿更会加剧桑病的传播。同时,台风、干旱、洪水、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也易造成给桑园的毁坏,影响蚕业的发展。工业排放的废弃物,如: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会污染桑园,给蚕茧产量带来损害。因此,蚕桑的生产有着自然风险隐患。自然风险发生的阶段主要集中在桑树成长、收获的过程中,这时候农户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金钱,丧失了经营其他农产品的机会成本,一旦自然风险发生,不仅影响整个蚕业的发展,更会给蚕户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除了发生蚕病可以提前预防或者进行及时的控制外,自然风险属于意外的、人为难以控制的因素,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就会给蚕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3.2丝绸出口依存度过高

我国是丝绸出口和生产大国,但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蚕丝的定价权,所占有优势只是在数量上。一旦国际金融出现动荡就会使蚕丝的出口受到大的影响,国外需求减少,国内市场的蚕丝就会供过于求而价格下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就给广西蚕丝价格带来很大的冲击。加之印度、越南等国外一些国家蚕桑业也在迅速发展,蚕桑业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对我国的蚕桑业的发展会形成一定的冲击。广西蚕丝产量目前占我国的比重最大,担负着国内蚕桑业发展的重任,如果我国的蚕桑产业受到国际市场动荡的影响,广西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最大。

3.3市场风险

蚕茧制品作为商品在市场流通,必然会受到价值规律的影响。当蚕茧价格大幅度下降,农户种桑养蚕收入达不到预期时,就会砍伐桑树,转为种植认为更具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当农户大量砍伐桑树时,蚕茧的市场供给量就会相应减少,进而导致供不应求,蚕茧价格随之会大幅度上升,这时,许多农户又会大面积种植桑树。农户一般是等到蚕茧上市后才知道蚕茧价格是否发生波动,由于销售前期没采取任何应对措施,而蚕茧属于新鲜制品,储存时间不长,蚕户只能依据市场价格进行销售,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会使农户要承担收益的风险。

上述可知,蚕桑产业面临着自然风险以及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风险。蚕桑生产受气候变化因素、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土地的肥沃及密集程度影响;受生长周期、鲜活性、季节性、上市时间等因素对蚕茧价格的影响;资产的专用性也是桑蚕业的影响因素,蚕茧制品价格下滑时,农户只能接受市价把产品卖掉,很难将商品转向新的投资领域。此外,蚕房、蚕园、桑树等养蚕技术与生产资料都是专用的,每项资产都需要投入时间、土地、金钱。一旦投资,农户如放弃蚕桑生产就很难将已投入的资产转入新的投资领域。

3.4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集群聚集程度不高

“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集群聚集程度不高”是目前广西蚕桑业最大的“短腿”,至2014年底,全区规模以上丝绸企业88家,生丝产量4.06万t,只有8家企业能够织绸、针织、染整、服装加工,丝绸贸易企业更是欠缺。2014年丝绢精加工产品产值178.35亿元。据统计,全国每年丝绸总产值约1500亿元,广西蚕桑业农业、工业产值仅220亿元,仅占全国总产值的近15%。广西蚕茧丝绸加工还处于初级水平,主要以缫丝为主,织绸刚起步,产业链短,规模小,印染、丝绸服装等加工还几乎是空白。总体上,广西蚕桑业的产业链短、不够完整,产业链急需延伸。广西蚕桑业企业规模偏小,企业间联系较少,企业较为分散,产业聚集度不高,整体运行质量不高,尚处于初加工强、深加工相对滞后的阶段,总体上产业集群程度不高。作为蚕桑业大省,广西虽离蚕桑业强省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3.5生产及科研基础较为薄弱

目前,广西的蚕桑生产是以分散农户为主体的小农生产经营方式,难以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经营。同时,广西桑蚕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强,但蚕桑种养和茧丝绸加工产业的专业人才不足,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科研技术设备落后,新技术研发滞后,这是妨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在农业部2011年印发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2011-2015年)》中,广西仅有亚热带桑树育种专家朱方容一位高端人才,与中国蚕桑生产第一大省地位极不相称。广西每生产1万t蚕茧仅配有52名技术人员,为全国的15%;每生产100t丝仅配有2.5名技术人员,为全国的38%。由此可见,广西需要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发展产学研合作机制。

4广西蚕桑产业链经济发展策略

4.1提高蚕桑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应用能力

广西的蚕、桑、茧、丝在食品、医药、日用品等领域的综合应用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除了成品蚕丝外,桑叶、桑枝、桑果、蚕沙、蚕蛹等都可以综合利用。桑叶可用于制造桑叶茶或者饲料、桑枝可以用作食用菌或者用于造纸、蚕沙制造成生物肥、用桑枝桑叶饲养草食动物等,充分发挥了桑树的饲料性、食用性、生态性。广西应通过科技创新、多元化需求为基础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蚕桑资源新产品,以提高桑蚕瓣业整体的竞争实力及稳定的经济效益。

4.2蚕桑茧丝从规模经济转向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指蚕桑茧丝从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化成资源多元化利用到现在扩大经营范围。蚕桑茧丝的范围经济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充分利用土地面积差与时间差,将蚕桑生产从种桑养蚕到桑园立体种养以及桑叶、桑枝、桑果、蚕沙等多用途应用来从事多种生产经营活动,以提高养蚕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企业的规模经济是指在以技术为保障的前提下,企业产品规模的扩大,致使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而带来的经济效益。当企业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致使规模不经济时,企业就会转而扩大生产范围,寻求范围经济。数量有限的土地制约着蚕桑业的发展,虽然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来扩大种植面积,通过种植技术的提高来扩大规模经济,但还要受到养蚕次数的限制。因而通过蚕桑资源多元化应用和桑园的多种经营模式是广西蚕桑业通过范围经济达到经济效益的重大举措。

4.3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集群聚集

广西应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东绸西移”,鼓励区内企业逐步实施产业升级到织绸等深加工领域,进一步推动印染项目建设,引进往织绸、家纺和服装等深加工方向拓展企业,形成缫丝一丝织一印染等深加工产业链,抢占国内茧丝绸产业高地。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申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严格行业管理,实施名牌战略,着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桑蚕的经营效率。适当的培育本区一些优势龙头企业,实践证明,区域的龙头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积极扶持中小型企业和个体农户,发挥合力,共同把广西蚕桑业做大做强。

4.4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兴桑

近年来,广西蚕桑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但离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加工、制作成品领域创新能力仍不适应。发挥“广西蚕业研发人才小高地”和广西大学等教育科研机构的作用,让学术研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鼓励区内的蚕桑企业加大自身的科技投入,研发新品种,申请专利;政府可以成立一个蚕桑行业的科研组,整合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企业等资源合作研究,争取蚕桑科技创新有新的突破。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支撑,加大科研投入,全面巩固和提升广西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水平。需要在一些基层设立科技站,专门负责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加大对公众普及防治蚕病的方法,正确选用蚕用药物防治控制蚕病的发生和蔓延,并建立健全相关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重点蚕区的蚕病防控预警体系。由此预防个体农户在蚕病灾害中避免或减少损失。广西应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与东盟国家蚕桑产业的国际合作交流,通过共同实施科技项目等方式,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解决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共同推进热带亚热带地区蚕桑产业的发展。

5结语

广西抓住了国家“东桑西移”战略实施的好时机,蚕桑产业近年来快速的发展,成为优势产业,蚕茧产量居全国省区首位。然而,广西蚕桑产业在凸显优势的同时,进一步的提质发展仍面临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以及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集群聚集程度不高、生产及科研基础较为薄弱、综合应用开发不足等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提高桑蚕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集群聚集,实现对各类问题的解决,为尽快实现广西蚕桑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猜你喜欢

应对措施发展
区域发展篇
输变电设备运行及安全防范措施
手机通讯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浅析“营改增”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变化及应对措施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