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问题生成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2016-07-18林雪芳
林雪芳
摘 要: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生为本,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促进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提升。本文通过对初中科学课堂问题生成教学的实践与反思,阐述如何促进高效问题的生成:注重问题设计的四度:“趣度”“密度”“梯度”和“广度”,创造精彩的问题生成;最后简述了“高效问题—多维生成—智慧解答”。
关键词:高效;问题;生成;解决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前教师精心设计高效问题,不但会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促进问题生成;同时教师要及时运用灵活的教育智慧解决生成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一、高效问题,多维生成
从初中科学学科特点着眼,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能动过程,所以对设计问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做到高效,促进生成。
(一)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度”,利于自然生成
设计的问题情境应紧紧围绕教学三维目标,既要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也要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发展的功能,促进合理生成。
【案例一】九上《简单机械》(第一课时)时,设计问题情境“男女生推门比赛,谁将获胜?”,请班级最高大强壮的男生“大胖”和一名文静弱小的女生,强烈的反差已经让一些调皮学生在下面窃笑。男生在离门轴很近的地方门内按门,女生在门把附近往相反方向门外推门,男生使出全身力气,脸也憋红了,女生获胜。问题:“女生获胜的原因?”“杠杆原理是怎样呢?”学生甲:力的作用点不同,学生乙反驳到:力的大小?学生丙:力的方向也有关,如果沿着门面方向推门,不管谁都不能推开。对于学生丙的回答,有些同学迷茫不解,这时,我把后面预设教学内容(支点在动力的作用线上,对杠杆的作用是无效的)提前,并让丙学生演示她刚才的回答,效果明显。
上述案例利用矛盾冲突设计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往往有利于燃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更容易引发他们主动观察、思考来找出科学问题的真相,促进合理生成。
(二)注重问题设计的“密度”,给予生成时空
众所周知,教师提问数量过多,容易使课堂教学演变成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反成了“配角”;因此根据课堂学生反馈情况作出机智取舍问题,注重问题设计的密度性,给予学生充裕时空,促进问题生成。
【案例二】七上《升华和凝华》教学片段:列举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时,先请学生例举一些现象,然后设计了六个大问题如下:
1.问樟脑丸在衣柜中时间久了会发生什么变化?什么现象?判断依据?
2.问固体清新剂打开放在空气中会发生什么现?你是怎么判断的?
3.雾凇常常出现在有微风的、寒冷的、空气湿度大、水蒸气充足的天气里。原因?
4.比较两个灯泡,你能提出问题,并解释吗?
5.常见的自然现象:云、雪、雾、露、霜是十分常见的自然现象,请问它们都包括了哪些物态变化?
通过上面教学意图是能运用概念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教师预设如此密度大的问题,使课堂教学中出现两个场景:一是对课堂中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没有及时抓住促进生成;二是只完成三分之二教学任务,没有涉及对科学在生活中应用的教学等,是课堂教学一大败笔。
(三)注重问题设计的“梯度”,促进多维生成
学生在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时,学生的参与度会不同,理解起来也会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相关问题,形成“问题链”,或者根据学生水平差异进行分层设计不同能力要求问题,由浅入深地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案例三】七上《升华和凝华》教学片段: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建立概念时,我通过学生实验探究设计以下5个问题:
1.为了使碘的状态发生变化,你采取了什么办法?
2.加热过程中,你看到什么现象?
3.通过以上两个问题回答得到什么结论?
4.停止加热,你又看到什么现象?
5.通过第4个问题回答得到什么结论?
这样充分运用实验,揭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展现探究的演绎过程,使学生探究问题轨迹清晰可见,使每个学生发挥主人翁态度都能参与到问题探究中,进行科学全面细致观察,学习自主性很大程度提高。
(四)注重问题设计的“广度”,创造精彩生成
学习是个自主开放的主动建构过程。要激发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引发不同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创造个体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张扬个性化的探究品质,为此教师应注意设计开放性问题,创造精彩生成。
【案例四】在九上化合物复习中曾提出一个跨学科问题:如何区分两瓶已失标签的蒸馏水和NaCl溶液?同学们从不同科的知识点出发,得出下列答案:
生1:利用密度不同,比较相同体积的两种液体的质量。
生2:利用两者密度不同,比较相同深度两者产生的液体压强大小。
生3:用AgNO3溶液鉴别。
生4:测两者的沸点,比较两者的沸点。
生5:试验两者的导电性。
生6:取两种液体于蒸发皿中,充分加热,看有无固体残余物
生7:把两片相同菜片分别放入两者液体中,过一段时间取出,比较两叶片质量。
二、多维问题,智慧解答
正如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所说,所谓“教育智慧”就是“对教学工作的一种感觉、一种品味。缺少“智慧”的教师,离开了引导与调控,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时间的弹性控制就难以得到落实,出现的“动态生成”成了“生而不成”,因此无法真正实践新课程所提出理。
(一)捕捉科学问题,寻找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中,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这种意外资源往往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只要蕴含着闪光点,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师就可挖掘、开发、引伸、利用,不断用以优化课堂教学资源。
案例二中例子:“天上的看不见水蒸气上到空中变成雪”,这是凝华现象。学生表述中不仅能注意到把“原先物态”和“后来物态”,而且把常见的自然现象的难点“看不见的水蒸气”都提及。作为教师应运用教育机智调整教学顺序,把第六个问题提前讨论交流;同时根据学生对这个问题反馈情况适当对其他问题进行取舍。这样不仅是对这位学生无形激励表扬,而且节省教学时间。
为了更好捕捉科学问题,在制作课件采用超级链接技术,灵活把握课堂动态生成,方便进行教学。
针对上面学生所举应问题教师及时捕捉,寻找教学资源,对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科学现象到本质,建立科学问题分析方法,达到智慧解决问题。
(二)创造互动氛围,促进多向交流
高效课堂中信息传递方式多元,要求既有“一对多”,也有“多对一”,更有“一对一”“多对多”。
【案例五】八上《天气和气温》教学片段:为了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教师展示相识的百叶箱(从远及近而且打开百叶箱),以学生“你有问题,他来解释”下面是精彩多向交流:
学生1:(问)百叶箱为什么漆成白色?
学生2:(答)我想,可能白色吸收太阳光的热比较差。
教师评价:师赞成你的观点,白色吸收热的本领差。
学生3:(问)百叶箱的箱壁为什么有空隙?
学生4:(答)这样测出的不是百叶箱内的温度。
教师评价:箱壁有空隙,才能够使百叶箱内外空气流通,测的才是空气的温度。
学生5:(问)百叶箱的门为什么朝北开的?
教师说道,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老师提醒一下,为什么我们住的房子的门是朝南的?一位学生回答到:为了冬暖夏凉。
学生6:(答),我想朝北跟朝难是相反的,可应该会防止太直接辐射吧。……
当时课堂氛围既紧张又和谐,有的学生指首划脚,有的学生面红耳赤,有的学生神情飞扬……虽然认识上有欠缺,但通过教师主导就轻而易举解决。
(三)留白课外问题,实现拓展延伸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在课堂上,有许多学生会生成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很紧,课堂内不允许继续探究,因此我们要学会打破时间的限制,在课后留个“尾巴”并延伸到课外研究,让学生在课外设计方案、查找资料、动手探究。
【案例七】在八下学完《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后,生看阅读材料《信鸽导航与地磁场》,基于学生能知道信鸽能导航和一块小磁铁绑在信鸽身体上会失去定向能力的现象分析,我设计问题:为什么信鸽飞到无线电发射台附近时,信鸽会失去定向能力?作为留白课外思考题目,为下节课《电生磁》教学埋下伏笔,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总之,高效问题的课堂,是追求的课堂;生成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智慧的课堂,是活力的课堂。高效问题——精彩生成——智慧解决,需要教师具有非凡的素养:如把握教材的能力、调空课堂的能力、有足够的教育教学智慧、能有效的调整教学策略等。只有这样,才会使预设问题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生机,才会使教学既胸有成竹又不乏灵活智慧创造,才会使课堂演绎得更精彩,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郭成主编.课堂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
2.[美]保罗R.伯顿,戴维M.伯德.有效的教学方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1.
3.叶澜.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三联书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