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自我认知与管理,实现自主规划与发展

2016-07-17董莉

人民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学段科目学业

董莉

在带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许多成长导师也慢慢走出了学科教师的框框和视野,开始更全面、更立体地去看待每一个孩子。

生存和发展是人面临的首要问题,自我认知和管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内在机制。如何在落实学生选择权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自我认知,推动学生自我管理,从而促进他们自主发展?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认识自己,发现自我价值

自我认知是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促进自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中阶段是认识自我的重要时期,一个人的价值观、思维能力、行为准则、心理动态等最基本素质要素,在这期间会有一个很好的被调整过程。同时,高中阶段也是形成个体差异最后一次重要时期,一旦被调整、被形成,将影响终身。

为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所长、兴趣所在、价值所向,我们运用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心理评估的专业工具与技术手段,对学校2013级学生进行了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结果显示,现实型学生占25.8%、探索型12.2%、艺术型20.9%、社会型18.7%、管理型12.2%、常规型10.3%。在对学生的职业兴趣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提升和发展。

对学生来说,职业兴趣测试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进行选择的参照,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找准未来的职业方向。例如,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林琪迪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兴趣。她喜欢历史,也想进入历史专业学习,毕业之后成为一名历史老师。但她对于历史专业和历史教师这一职业并不是很了解,对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职业也不确定。于是,老师让她做了一份问卷,根据问卷的题目去探索相关的职业和专业。之后,林琪迪又从成长导师那里了解了相关信息。生涯规划老师介绍了历史教师这一职业的相关要求。这让她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较为清晰的定位和规划。

学会选择,挖掘学生自身潜力

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在学生、教师的不断选择中才能发现、落实。基于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选择上,让他们在具有生涯取向的基础上,作出学业规划,如选学什么科目、何时学习、学何种层次、学何种类别(学考、高考)、何时参加学业水平考试、何时参加高考选考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选择过程中认识自己,挖掘自身潜力。

选课——学校整体安排与学生个性选择相结合。学校将高中三年的学习划分为12个学段,即将每个学期以学考时间为节点,分为两个学段,学校对12个学段作出整体建议,将选课节点、考试节点等细化到每一学段。具体选课计划由学生按自己的学习状况决定,如选课节点在第3学段结束时,可以从理化史地四门学科中选定一门作为选考科目,并在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中进行修习。第5学段结束后选定剩余两门选考科目,并根据相应课程参加学校的分类、分层的走班教学。又如考试节点建议第5学段结束后,学生从物化史地中,根据自己的选考科目,选择1~3门不参加选考的科目进行学考。第7学段结束后,参加语数学考,并根据自己的选考科目决定是否参加政治、技术学考;同时进行一门选考的首考(第5学段已经确定的选考科目)。第9学段结束后,根据自己选考科目决定是否参加生物学考,进行两门选考的首考(第7学段确定的选考科目);同时参加首次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第11学段结束后,参加三门选考科目的第二次考试。第12学段结束后,参加高考及第二次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选层——尊重差异和动态调整相结合。对于国家基础课程进行分层走班教学,包括语、数、外和高一年级的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教学班进行学习。

尊重差异与选择——以学生每门课的成绩为依据,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学科层次的参考意见,然后根据学生意愿与学科备课组的意见划定每门学科的学习层次。

动态递进与调整——学生所在层次并非一成不变,可根据自己学业水平的变化提出调层申请,每两个月有一次申请机会。

选类——以尊重学生意愿为前提。对于国家选考课程进行分类走班教学,即政、史、地、理、化、生、技术7门学科。学校将“7选3”课程分为学业水平(A类)、高考选考(B类)两类课程。

在完全遵循个体意愿的基础上,学生自行选择A类或B类学习,学校对不同类学生进行编班。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各学科备课组根据两类课程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统筹安排分类课程的进度、难度、作业与试卷的编写。A类课程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B类课程兼顾基础和能力。学科单元测试和学校重大考试均采用分类试卷进行考核。

成长导师制使每个学生得到关注

实行选课走班后,原来行政班的概念淡化,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归属感将被削弱,班主任的部分职能也由任课教师分担,传统意义的班主任功能弱化。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学校未取消行政班,而是在班主任制的基础上,辅以“成长导师制”。

学校为每个学生配备成长导师,每位成长导师负责10名左右的学生。成长导师具体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生涯规划、学习指导、选课指导和心理疏导等方面。与班主任相比,导师辅导的学生人数少,工作更精细。导师与班主任一起实施全员德育,共同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目标的达成。

思想工作,“私人定制”。在单一的班主任模式下,为了班级的成长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一些学生会被否定、边缘化,很难在班级的成长中找到自我、获得自由。而成长导师更多的是一对一的交流,导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爱好特长、高中规划、对导师的期待等资料,量身打造适合每个学生的德育方式和成长路径。

成长导师林威有一本厚厚的辅导记录本,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爱好特长,通过经常性的一对一交流,他为每个孩子建立了一套独一无二的成长档案。如范某,爱好动漫、阅读;性格特征内向,易脸红;目标专业:设计类专业。辅导建议:一是直面困难需要勇气,解决困难需要智慧,坚持自信第一;二是多看做过的题目,多练完整的试卷,多进行限时训练;三是调整学习方法。

作为数学教师,以前林威对学生的了解基本停留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方面,担任成长导师后,林老师会从各个方面观察、了解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并为他们定制一套适合的学习和思想工作方案,这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有效管理,亦师亦友。成长导师的身份,不但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而且增强了家校联系。有的老师和孩子家长建立了诸如“孩儿妈”的微信群,随时播报学生在校的思想和生活情况。课余时间,成长导师也经常走入孩子们的家庭,像朋友一样聊天,一起郊游。更为重要的是,在带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许多成长导师也慢慢走出了学科教师的框框和视野,开始更全面、更立体地去看待每一个孩子。

学生对成长导师有自主选择权,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认同感;同时,成长导师重个体,这有利于提升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度,能让导师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集体辅导、个别深度交流、与家长的沟通、选课指导……在这些规定动作外,导师们还有自己的创新,比如,给学生过集体生日、青春期辅导、读书分享、圆桌沙龙、家庭派对等。

共同设计,规划未来。在新高考模式下,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导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业特点,与学生共同制订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更好地计划未来。如学生王智琛在高一时接受成长导师的指导,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在高二年级已经完成了物理、技术、生物三门功课的选考,并取得优异成绩,课业负担大大减轻。2016年5月,在学校天文社和摄影社老师的支持下,王智琛不远万里赶到新疆,拍摄了水星凌日的照片,震撼了杭州市天文学会。完成选考之后,这些有了底分的学生就能把自己的精力从学业中拨出一点,去发展自己的个人爱好,为将来专业学习积累必要经验。

全员德育工作让所有教师走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成了学生和家长亦师亦友的“一分子”,也让原本除课堂和学科知识外不太有交集的师生关系更加紧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改变了校园生态,使学校真正成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

自我认知和管理的核心在于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人生。我们以认识自己为起点、以学会选择为主题和以精神成长为重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促进发展目标的达成,使每个学生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猜你喜欢

学段科目学业
如果十二星座是语文老师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高考“新科目”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35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