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改革姿态迎接新高考改革

2016-07-17袁振国周彬

人民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高中生学科大学

袁振国 周彬

新一轮高考改革已经拉开大幕,逐渐进入临战阶段。新高考改革抓住了选择性和多样性两个核心概念,旨在系统改变“一考定终身”和“一分定乾坤”的传统弊端,开辟更科学、更公平高考的新格局。新高考赋予了高中生对高考学科更大的选择权和组合权,并将高考学科与大学专业选择相关联,力图推动高中教育的系统变革,从而促进高中学生的个性成长和高中学校办出特色。目前高考改革虽然已经有了明确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规定,但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中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力量的上下联动,要求各利益主体以改革的姿态、创新的思路,为新高考改革各项政策的落地、为改革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打通“最后一公里”

恢复高考以来,大大小小的改革就没有停止过,历次高考改革虽然都有很好的愿望和仔细的设计,但由于缺乏系统协调,往往输在“最后一公里”。本轮高考改革比历次改革的力度更大,范围更广,更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出台配套政策和具体办法。

要明确高中教育办学定位和高中教育变革方向。目前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明确了高考改革的目标与任务,对高考改革的进程做了周密规划,蓄势待发。但高中学校如果只是看文件,并不会自然地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做好合理准备,很有可能形成与高考政策的博弈,偏离改革方向。因此,光有高考改革方案是不够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思想铺垫、组织发动、人员培训、舆论营造和意见反馈的工作,通过教研部门和考试部门的专业力量,对高中教育的育人模式、课程结构、教学变革等进行指导,推动高中教育综合改革,为落实高考新政提供必要保障。

统筹协调区域师资力量,促进行政区域内师资的动态配置。增强选择性是本轮高考改革的最大亮点,但也是工作难点。当学生对高考学科有了多种选择,就意味着每年选修不同学科的学生人数会不断变化,学校对学科教师也就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在传统高考体制下,不同学科老师的需求是相对稳定的,如何面对新高考必然出现的部分学科师资不足而部分学科师资富余的情况,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每一所高中学校而言,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难以满足学生对高考学科的动态选择,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在更大范围内,通过对不同高中学校间学科教师信息掌握和动态调配,为学科教师在高中学校间的流转提供支持,从而保障学生对不同高考学科的自主选择。

引领学校特色学科建设,推动区域内高中学校特色办学。当前,我国高中学校是按照分层原则招生的,不同考分段的学生进到不同的高中学校。但不管学校的招生分数段是高还是低,学生的兴趣、特长都是丰富多样的。所以,一旦学生有机会根据学习兴趣来选择高考学科,分层招生带来的最大挑战就是学校不得不面对学生的多种选择。由于学生的选择范围变大,学校既要满足学生的学科选择需要,又要保证学科教育质量,就无疑给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新高考一科多考考试次数的增加,不同高中学校在特定学科,或者特定学科组合上的优势会逐步显现出来,学科组合或许就成了高中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继而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当区域内高中学校的学科分化比较明显时,高中学校在区域内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也就会显现出来。所以,支持学校按照学生的兴趣特长招生,把现在的分层招生转变为分类招生,将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需要未雨绸缪,提前谋划。

以育人模式转变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学校是高考改革的主体,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迎接难得的机遇。抓住机遇,转变育人模式,改变千校一面的局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时不我待。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教会学生学会选择。高中教育是人生求学过程的关键阶段,但遗憾的是,目前学生的学习十分被动、十分辛苦。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高考会有多少学生愿意用目前的方式学习。而进入新高考,学校已经不宜再继续扮演强迫学生学习的角色,而是要通过让学生学会选择,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的高考模式下,学生可以把习题练习做到极致,但对学科知识本身却并无兴趣;更遗憾的是,原本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优先考虑自己的兴趣,但现在选择的却是最可能录取的专业。学校如何尊重并帮助学生把握新高考赋予学生的选择空间,就成为新的重要教育内容。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现在选择能力不强就越俎代庖,要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

改进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新高考通过高考科目的不同组合,很自然地取消了大家对高考状元的追棒,这有利于缓解学生之间的激烈竞争,更加关心学生的个性成长。新高考希望通过“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定,将高中生的个性成长纳入评价范围。这有利于改变传统高考只关注学生的笔试成绩、不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关心学生实践能力的倾向。促进学生不再孤注一掷地拼命“啃”书本,甚至只关心对考试有用的书本,而是丰富学习内容、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在浙江省推行的“三位一体”招生模式中,统一高考成绩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重要性在上升,这给高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機会,同时要求学校把握机遇,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优势特色的发展。

强化学科优势,推动学校特色办学。在传统高考模式下,高考成绩是全部甚至唯一的依据,学生高考总成绩越高,选择专业的空间就越大;反之,就不得不为选择相对好的大学而牺牲喜欢的专业。当所有的高中学校和所有的高中学生都只追求高考的总成绩时,高中学校千校一面,学生千人一面就是必然结果。将高中生的专业选择与高中生的高考学科挂钩,学生就有可能将自己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自己的优势学科上。同样的道理,每所高中也就有可能更多地关注优势学科与高考学科的组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得以彰显,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逐渐强化。当然,这只是理论推导。事实上,当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高考科目,当不同学校为学生设置不同的高考时间时,投机行为也会出现,这就是“田忌赛马”现象,但这种投机行为在多次选择之后,优势将逐渐丧失。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个性成长,不仅有助于在新的高考模式中取得好的成绩,还有助于学生在大学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选择中发挥优势,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缩短这个“兑现”过程。

高校与中学衔接扩大学生发展空间

高考改革不仅是考试制度的改革,而且是招生制度的改革,是高中和大学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改革,只有高中与大学紧密衔接、互相促进,高考改革才能顺利推进。总体上说,大学在新高考面前的压力没有高中大,热情和主动改革的积极性也没有高中学校高,发挥高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巨大的空间。这里仅从高中与大学的互动上提出几点建议。

要引领学生从高中看到大学。笔者曾经和一群优秀高中生座谈,问他们人生有什么理想,他们说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问他们整天在想什么问题,他们说想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把题目做完;问他们进了大学以后有什么打算,大家的回答竟然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当高中生把自己的理想禁锢在高中校园里,把自己的成长局限在高考成绩里,把自己的学习视野划定在学科范围内时,他们就成了考试的“机器”。对高中教育而言,学科课程要遵循课程标准,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科的发展保持更大的开放度,让学生意识到所学课程是一条无限延伸的“跑道”,而非操场般周而复始的“跑道”;高中与大学之间需要开展各种各样联动的活动和对话,引进大学不同专业基础教材作为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对大学而言,除了对优秀考生的“争抢”,更需要走进高中校园,介绍自己的专业及办学专长,宣传大学的教育理念,让高中生了解大学,同时也用大学的教育理念引领高中改革。

要引领学生在自主选择中体验自主学习。新高考使高中的课表从“一班一表”变成了“一生一表”,即使同在一班,同学之间的学习科目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每位同学每天的学习任务也各不相同,原本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规范统一的学习管理,已经无法适应这种新局面。“一生一表”在形式上是容易做到的,但要把“一生一表”转化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则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高中学校,不管是对学生的课程选择,还是将来的专业选择,都需要给予全面的指导,相关学科、课程的前沿趋势,相关专业在国内外的发展定位,如何科学地认识自我,都需要学校给予指导和帮助。对高校而言,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可以通过在读大学生与母校同学手牵手等活动,把大学里的课程选择和学习方式传递给高中生,让高中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有较好的准备和美好的憧憬。

要引领学生把特长转变为未来的专长。在新高考中,学生不仅仅要关注进什么学校,更需要关注学什么专业,把自己在高中学习中的特长与将来的志愿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发展为自己的职业专长。在浙江省的新高考方案中,明确提出学生的志愿填报从“先高校再专业”转变为“先专业再高校”,这就意味着对选择的重视已经走到了选拔的前面。对高中学校而言,在继续通过“补短”来丰富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开拓新的路径来为学生“扬长”,为学生发现和培育自己的特长创造机会。高中学校可以开展“一生一特”甚至“一生多特”的活动,让学生有强烈的意识和足够的机会来发现并培育自己的特长,使自己在专业选择上拥有客观依据,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学校与家庭联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高考改革牵动千家万户,家长和社会的理解、支持是高考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联动是改革成功的必要保证。

家庭和社会要共同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成长。减轻学业负担是这次高考改革的重要目标,学业负担不仅是负担的多少,更重要的是面对学业负担的主动与被动态度。新高考给了高中生更大的主动权,同时也要求学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例如英语学科,学生可以考两次,一方面使考试时的心理负担减轻了,但另一方面可能是考试负担更重了。高中阶段既是学习负担最重也是精神负担最重的时候,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业负担,更要关心学生的精神负担。我们可能对学生做错的每一道题都诊断得清清楚楚,但却对他们的人生困惑和人际困难视而不见。尽管我们都希望孩子们全面发展,但在“一考定终身”的背景下,最终还是选择了对考试的孤注一掷。新高考需要考查的不只是统一的高考成绩,还有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是否阳光正直,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兴趣广泛,是否关心社会,等等,而这些不仅仅需要学生努力,需要学校努力,更需要家校合作共同努力。

新高考呼唤“全学科”学习与“全实践”体验。新高考把高考学科的选择权赋予学生,但学生并不完全具备选择高考科目的能力,更不一定明晰后续与高考学科相关的专业选择。这时候,既需要学校对学生予以引领,更需要家长们对学生选择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参与。今天对高中生全面发展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全学科发展”的概念,还包括“全实践”的体验。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三位一体,互通有无。家长可以为孩子进入和了解各行各业创造条件,包括去亲朋好友的行业里体验生活,也可以请各行各业的朋友向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还可以支持高中生有计划有组织地参观或者参与特定行业生活,既丰富他们的高中生活,又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更多行业的特点与特征。

要补上“自主选择的权利与自主发展的责任统一”这一课。從政策层面看,新高考方案赋予了学生更多的权利,让学生们不论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学科选择中,都有了更大的自由。但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总是相伴而行的,学生有了选择的权利,就意味着他们要遵守选择的规则,要承受选择带来的结果。对于长期习惯于听从和顺从的学生,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为他们补上这一课。在日常生活中,要逐步把更多的选择机会交给孩子,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会选择,更主要是让他们在选择中敢于担当。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参与和组织社会活动的机会,不但让他们去参与社会,更要发挥他们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人,组织社会生活并对其承担责任。

新高考是推动高中教育深度变革的发动机,对促进高中育人模式转型,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意义深远。但新高考改革任重道远,只有各方面坚定信念,以改革的姿态迎接新高考改革,主动改革与新高考要求、与未来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制度与做法,新高考改革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猜你喜欢

高中生学科大学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至善
“超学科”来啦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