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长征精神让孩子们过好寄宿生活

2016-07-17冀晓萍

人民教育 2016年21期
关键词:家长学校老师

冀晓萍

从成都到达维镇,需要行车84公里到达映秀,山路向上盘旋,穿过熊猫保护基地卧龙山,再越过海拔5040米的巴郎山,再向下蜿蜒至海拔2700米,方可到达小金县达维镇。

达维小学就隐在这座藏区小镇上,门前是唯一的山区公路,不时有大货车呼啸而过。每到周一,散居在山里的孩子们从这条路上回校,每周五再坐上家里的三轮电动车,迎着山里的四季风回家。

集中教师资源和有限的财力,把散落的生源聚到一起,是解决山区孩子上学、上好学的一个途径。拿达维小学来说,全校有421个学生,219个孩子寄宿。如果不寄宿,有的孩子每天在路上的时间要达三四个小时。

但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淡化,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育、品德养成等原本更依赖家庭教育,很大部分就转移给了学校。怎么让孩子们过好寄宿生活?是寄宿学校不能回避的办学难题。

达维小学从实际问题出发,因地、因校制宜。办学路上虽然还有很多“拦路虎”,但良好的教育和校园生态已初现端倪。

学会自理并对幼小施以援手

生活自理,这是学校要教会住校生的第一个能力。

这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农村的卫生习惯不太好,达维小学每学期伊始会专门拿出一天带新生到操场上学习叠被子、整理内务,教授正确的洗刷方法,形成早晚漱口、晚上洗脚和洗脸的好习惯,并拿两周时间强化巩固。

男女宿舍各配一位固定的管理老师,负责学生在校的吃住、内务整理。一開始,管理老师会带孩子们到食堂,告诉他们何处取碗,怎样文明用餐,用餐后怎么洗碗筷。

甚至还要考虑到学生如厕方式的改变:农村用旱厕,学校用的是水冲式厕所,小孩子不正确使用容易掉进厕坑。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到厕所现场指导。

周五离校,农忙的家长不能来接学生,管理老师就要找到比较安全的车,把学生送上车回家。

达维小学内设附属幼儿园,这些刚人园的3岁娃娃也得住校。这对学校管理老师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管理任务。

达维小学校长张国勇说:“有的娃娃要哭一星期。”全校就两个管理老师,分管男女宿舍,如何应付得了?阿坝州探索出了以大带小的寄宿制度。

“这是现实条件决定的,小孩子太小不去带怎么办?”达维小学校长张国勇说,“给每个娃找个大的带,我们发现,三年级孩子就基本具备了带弟弟妹妹的能力。尽量让自己的哥哥姐姐或邻居、亲戚家的孩子来带,住在一个宿舍,再让五六年级的孩子做室长。这是名副其实的混龄教育”

每天,大孩子晨起后要给小娃梳头,监督小娃洗脸、洗脚、漱口;教小娃盛饭、刷碗;到了晚上,带着小娃睡一张下铺。

这种做法,从2005年执行到现在,已经有11年时间了,实际教育效果非常好。

在达维小学,新人学的娃娃7天后就基本适应寄宿生活了。一个幼儿园大班女孩的一句话让张国勇印象深刻:“现在姐姐带我,将来我也要带小妹妹。”实际行动的影响,远比千万句说教更有力量。

即便离开家,也依然生活在家的氛围里

生活习惯上的改变,并不是寄宿带来的最大问题。用心的办学者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周一到周五,孩子即时生成的烦恼向谁倾诉?孩子的内b世界准来关注?

对此,达维小学的每位教师都参与进来。

首先,学生人学后,班主任要储存家长的联系方式,并告诉学生有困难要主动找班主任,班主任解决不了的就用班主任的电话联系家长,家校共同解决。

虽地处山坳,但达维小学依然尽全力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了.位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随时为孩子们打开心结。

在达维小学,没有哪项制度要求老师们必须多做贡献,但从普通老师到校长都在不知不觉地做着为人父母的事情,似乎成了‘种习惯,一个传统:放学后把学前班的孩子们组织到一起玩;看到哪个孩子眼巴巴地看着走读孩子手里的小零食,就自己掏钱买一些分给孩子们;孩子的筷子丢了,就买双筷子;孩子生病了,就主动带孩子就医……这让孩子们即便离开家,也依然生活在家的氛围里。

有一次,有个孩子走楼梯时绊了一脚导致骨折。一位路过的老师,并不在这个孩子班里任教,他毫不犹豫地抱起孩子就送到了镇医院。但镇医院拍不了片子,学校又立即找了辆车把孩子送到县医院。同时,这位老师电话通知了张国勇,张国勇又去找车把家长接到了县医院。

学校常常通过手机短信给家长普及安全常识和国家在山区教育上的优惠政策,但手机代替不了面对面的交流。达维小学把开放日、家长会、家访、不固定的探视等作为家校沟通的补充。

拿开放日来说,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老师会根据家长意愿确定参加开放日的家长名单,每年级10位家长,从学前班到六年级总共70人,名单每学期变动一次。开放日那天,家长们来到学校亲身体验一天,看看孩子在学校是怎么过的,尝一尝孩子的三餐,看看孩子们住得怎么样,学校是怎么管理的,等等。

非开放日时间,家长若想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可随时到学校门卫处登记即可进校。

家长们看到了学校管理照顾到孩子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也看到了老师们的辛苦。学校里孩子多,难免磕磕碰碰的,但家长们理解学校的不易,从不故意给学校挑刺儿。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相互理解,为教育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干扰。

在红色校园文化中,夯实中小学教育的稳固地基

走进达维小学,红色文化氛围浓厚。这不只外显于墙上挂的和身上穿的,更自然流露于孩子们的言行中。

建设红色校园文化,达维有天然的优势:80年前,红军在达维会师,并在此地确定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

而达维小学建设红色校园文化,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基于教育问题的寻根之旅。正因为如此,红色文化在达维小学是接地气的,是解决了教育问题的。

红色寻根是从治理浪费粮食现象开始的。张国勇说:“小学教育就像房子的地基,别让他跑歪了,要把握好方向。”

2014年起,按照学前教育和营养餐相关政策,孩子们中午都可以在校免费用餐。达维小学的标准是两荤一素一汤。饭前值周的老师和同学会先分好餐,吃完不够的同学自己再去添。张国勇发现,一些孩子的饭盛得多,吃不完就直接倒掉了,很浪费。

一番商量之后,学校专门就这个问题把孩子们召集起来,告诉孩子们不要浪费粮食。

文化的形成需要由内而外的认同。“光讲大道理,小学生是不懂的,需要给孩子们一些生动实际的例子,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不能浪费。”张国勇带领老师们一起寻找红军长征时吃草根、树皮、皮带的纪录片,请老红军给孩子们讲原来吃的是什么,今天吃的是什么,今天的生活如何来之不易。

张国勇说:“凭空跟今天的孩子说红军长征中发生的事情,他们是不信的。看老红军讲过去的事情,他们信了。”

达维小学教学楼一层大厅里挂着一台平板电视,为了从内心触动倒饭的孩子,要讓孩子去看红军吃草根、树皮的视频。看完后写观后感,并在周一的“在国旗下讲话”中谈体会。没有批评,没有伤孩子自尊。要知道,在国旗下讲话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情,既加深了孩子对这件事的印象,又提高了孩子的写作水平。

与此同时,各班还配合主题班会、学雷锋活动等,结合小学生实际,养成和强化某个好习惯。学校还开设了校园广播,文章都是学生自己写的,主要是校园里发生的事,每个班都有小喇叭,每个人都能听见。

逐渐地,各种浪费现象不见了。现在,孩子们回家后会对吃不完就倒掉的家人说“碗里的饭必须吃完”。文化就是这样,‘旦形成,就会高年级影响低年级,一代影响一代。

吃住在学校,住校生的在校时间都是怎么度过的?

虽处深山,也可以建立与外界的关联。达维小学阅览室里的9375册图书和班内图书角内的课外书供学生随时取阅;每晚7点过后,每个班的孩子们都可以收看新闻联播,了解当今世界的动态。

虽设备简单,也可以过丰富多彩的童年。学校组织学生按兴趣爱好自愿报名,组建了篮球、乒乓球、美术、音乐等6个兴趣小组,让每个住校生的课余生活都有拓展。

中央、地方共同谋划,演绎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怎么办好山区寄宿学校?张国勇的心得是:教师是最辛苦的,一定要跟教师们拧成一股绳来,齐心办教育。

这种“辛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山区教育条件艰苦;二是寄宿学校教师的付出要多。

达维小学的教师们多数在小金县城安家。但从达维镇到小金县,还有33公里的山路,所有教师从周一到周五都住在学校,周六、周日再回到县城的家,县城的这个“家”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摆设。

我们还看到,教师缺编的情况还是严重的,尤其是音体美教师。因为条件差,专业好的教师不愿到这里来。因而,在达维小学,音体美教师多数是转岗过来的,只是当年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点,只能把课上起来,跟专业水平还差得比较远,对学生的指导能力有限。

对于山区教师的实际困难,国家和地方都给出了解决方案。在达维小学,每一位教师人职就能住上周转房。2008年以后,周转房条件大大改善,单职工配备一室一厅,双职工配备两室一厅,学校变得更像家了。同时,每位教师每月都会准时收到山区教师补贴、生活补助等经济补助。

毫无疑问,这对于稳定教师队伍,让优秀教师安心留在山区是非常重要的。据张国勇介绍,达维小学教师离职率并不高,教师们对八小时以外的工作付出也少有怨言。

在山区教育的长征路上,寄宿制是一个新地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偏远地区教师的质量问题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谋划下,攻坚克难,一定能得到妥善解决,再次演绎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猜你喜欢

家长学校老师
家长错了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犯错误找家长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