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教育一体化 重在找到协同发展结合点
2016-07-17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自2014年初国家正式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在三地各行各业协同发展过程中,教育的协同发展可谓是走在了前列。不到3年的時间里,京津冀三地教育交流合作已从纸上落到地上,从共识发展到共行,三地签署的合作协议基本涵盖各个学段,无论合作范围还是合作程度,都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三地合作协议签署密集且覆盖面广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施行必须与建设和管理好首都的大战略密切结合,必须有利于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控制首都人口无序过快增长。三地协同发展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改革导向,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动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化,实现教育优势互补,整体提升京津冀地区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和影响力,促进本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为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奠定教育基础。
从国家战略、首都定位以及北京教育的现实水平上看,北京都应是这一举措的主导方,也是资源的主要输出方。而在现实的行动中,北京的确也扮演了主动推进三方互动交流、协同发展的角色。2015年7月11日,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通过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的意见,随即北京市教委就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整体规划,不断完善三省市教育协同发展机制。2015年10月,由时任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带队的北京市教育考察团到访河北省教育厅,双方签订了两地教育协同发展对话与协作机制框架协议。
2016年新年伊始,三地签署了《京津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作方案》。5月12日,北京迎来河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教育考察团,深入交流了两地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情况,两地在去年签订教育协同发展对话与协作机制框架协议的基础上,再次签署4项合作协议,就数字学校教育资源共享、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建立教育督导协作机制等四个方面展开深度合作,而这也是对既有合作框架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和细化。
督导评估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短时间内,三地的合作就突破了常规的教育教学交流的层面,达到了更深层的教育督导评估领域。今年6月3日,三地在京签署了教育督导协作机制框架协议,协作机制主要涵盖五个方面内容,即建立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教育督导评估与监测协作研究机制;组建教育督导专家库;建立教育督导评估监测协作机制与督学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级的督导调研、学习考察、督导论坛或研究交流会等交流活动等。协议内容之一便是三地每年召开一次督导部门主任联席会,会议由三地轮流举办。
此外,在区县层面三地也加强联动,2016年1月28日,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北辰区、河北省廊坊市组建了三区市教育联盟,将在教育事业资源共享、学校共建、研训协同、师生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一系列框架协议基本勾勒出未来三地协同发展的轮廓,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京津冀三地将探索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探索三地学生进行跨地域、跨文化交流的实现形式。一方面北京要将丰富的文化科技等社会大教育资源向天津、河北学生开放;另一方面,也探索将天津、河北两地独特的地方教育资源向北京中小学生开放,资源的边界还将继续向外延伸拓展。
校际交流让资源交流更频繁
校际交流是促进优秀教育思想及实操方法有效传播的重要方式,以往三地的学校在地理位置上虽然接近,但却比很多位置遥远省市的学校还要生疏。在上述的大背景下,在行政部门的倡导下,三地的校际交流也蓬勃开展。
仅仅三年北京部分知名中小学便纷纷或入冀办学,或帮扶指导。早在2014年北京八中固安分校正式开学,与此同时,北京广渠门中学也先后与河北省张家口市保康县第一中学、保定市雄县第一中学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为伙伴校提供教育教学方面智力支持。2015年北京五中分校大厂分校正式揭牌,分校将完全移植北京五中分校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做法,在师资培养、教育教学研究、课程设置等方面开始共享东城区乃至北京市的教育改革成果……
作为资源的主要输入地,河北并非等待被动输入,相反相当一部分学校主动出击,进京寻找合作伙伴。今年3月,唐山四中与北京广渠门中学结为“手拉手合作学校”。今后,这两所学校将在课堂教学、校本教研、考试分析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并以对接帮扶、以智促智的方式,真正让唐山四中驶入“京城”教育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近年来,唐山市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主动对接京津教育。先后有万达小学、新华西道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培智学校分别与京津优质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此外,唐山曹妃甸与北京景山学校共同建立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也将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实现招生。
近两年,河北省接近北京的廊坊、保定、唐山等地区不断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积极向京津地区借力引智,尤其是与北京众多优质教育资源项目进行了“无缝对接”,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学校作为教学思想和方法具体的实践场,它们之间的切实交流才能使三地的教育教学水平真正走向均衡。
三地合作尚面临一系列挑战
面对三地如火如荼的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界人士对三地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也不断深入。
京津冀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利益诉求也不尽相同。北京按照首都功能定位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要求,需要将一些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教育资源有序疏解出去,但疏解出去的教育资源不一定是天津、河北所需要的。如何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处理好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找到协同发展的结合点,是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推进协同发展带来的结构调整、发展转型问题也比较突出。疏解北京教育机构和压缩在京高校、中职院校招生规模尤其是京外招生规模,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重新确定在京高校和中职学校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的良好契机,但同时也会对在京高校的办学,特别是对部分高职院校的生存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地教育协同发展中,天津、河北两地教育也有很多良好的经验可供北京借鉴。天津市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扮演着改革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角色,河北省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特色发展方面也积累了许多独特经验。这些都必将成为北京教育发展的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