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崔晓东:从传统内部找到通往现代之路

2016-07-17葛娜邓文卿

人民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山水画绘画传统

葛娜 邓文卿

第一次见面时崔晓东给人的感觉像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者,完全颠覆了我们印象中动辄长发及肩、双鬓胡髭的艺术家形象。

格子衬衫、休闲裤、老式布鞋,低调得质朴。与他交谈,平静得几乎没有起伏,却时刻能感受到他的博学、坦诚和谦逊。

既要保护孩子天性,也要适当加以引导

在四十多年的绘画人生中,崔晓东始终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崔晓东的绘画之路始于小学,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教学秩序失常,文化匮乏。有一次,他偶然地在同学家发现了几本介绍绘画技法的书。

“在那个年代,比起单一的样板戏,绘画是新鲜事物,那几本书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崔晓东眼睛里不经意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

没有专业老师,没有专业工具,他只能比着书用铅笔写写画画。他还到处搜集各种跟绘画有关的资料,杂志封面、封底成为他描摹的对象。那时候,杂志还属于稀缺資源,搜集起来难度非常大,但“书非借不能读也”,正是因为稀缺而倍感珍惜,每找到一本画册,崔晓东都会认真地临摹、研究。资料虽然少,但都物尽其用。

崔晓东说:“这种‘少,反而增强了我对绘画的认识和理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后,崔晓东有了一些基本的绘画技能,绘画水平显现出来。他经常被安排去办板报、刻钢板、画毛主席像等。没事的时候他依然热衷于到处收集绘画材料,贴在一个大本子上,以便经常翻看和临摹。这种热爱至今持续了四十多年。

到了今天,当资料书籍铺天盖地,校外课程眼花缭乱,孩子要怎么学画画,美术教育又该如何开展?“保护天性”和“干预引导”两种观点争论不休。

崔晓东的观点初听起来有点中庸:既要保护孩子的天性,也要适当地加以引导。但细究之下,是有现实依据的。

崔晓东说:“现在的儿童绘画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孩子的绘画过于随便、随意,漫不经心;另一方面是大人过多地干预,儿童学大人,丧失了儿童绘画应有的灵性。”

为此,崔晓东认为,既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天性,给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留足空间,又要把观察事物的方法、基本的绘画方法、工具材料的使用等教给孩子们,因为技巧技法的学习不会影响孩子对事物的个性化表达,只会增加绘画的表现力。

他认为,不同的年龄阶段,美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应有所不同:

“四五岁的孩子画画,告诉孩子画的过程要注意什么,引导他,这个时期重点是保护孩子的天性和想象力。”

“稍大一些,到了七八岁,就要向他讲绘画的各方面知识,比如如何观察、构思、构图,怎样使用工具材料,还有一些绘画形式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再大一点到小学高年级,就可以进行一些正规的基础学习了。”

这对学校、家庭都提出了要求。

虽然没有执教过中小学,但在炎黄艺术馆承办的多项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崔晓东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表示忧虑:

“一是学校重视不够。大多数学校还是强调升学率,强调语文、数学等考试科目的分数,像美术、音乐这样的课程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是教育方法不科学。有一次,一群小学生在炎黄艺术馆看画展,孩子们手里都拿着一个本子,我还以为他们是在临摹,走近一看才发现他们是在记录画和作者的名字,因为老师布置了作业,回去要考查。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老师给学生讲作品,启发学生怎样解读和欣赏作品。”

对于家长,他建议:“经常带孩子逛逛博物馆、美术馆,多看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从小耳濡目染,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热爱,培养孩子审美的眼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我喜欢这种状态,既是画家,又是教师

兴趣给了崔晓东想当画家的梦想,推动着他四十多年来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但他坦言,有了兴趣之后,“老师就是最重要的了”。

少年崔晓东把全部心思都用在画画上了,上课时画速写,有时候被老师发现,挨过批评,也受过表扬。

一次语文课上,崔晓东在下面偷偷画老师,被这位老师发现。老师拿起他的画看了一会儿,然后说:“画得不错,还挺像,有点儿天分。”老师的话让他信心倍增。

在中央美院,第一位给崔晓东上素描课的老师是靳尚谊先生,他当时还是一名普通教师,后来担任了14年中央美院院长,也担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崔晓东回忆说:“靳先生上课非常认真,讲课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他们那一代老师讲课没有玄虚之说,直截了当,言简意赅。”

有一年,放寒假之前课程就要结束了,崔晓东正在画一幅素描,总觉得画不好,情绪很低落。崔晓东到食堂吃饭,偶然与靳先生坐到了同一张桌子上,崔晓东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他。靳先生马上说:“不,你画得很好。”

只短短的一句话,崔晓东的沉闷一扫而光,顿觉信心大增。“这就是老师的力量!”崔晓东说。

后来,崔晓东在中央美院国画系教学也是以鼓励为主,这大概是受了靳先生的影响。崔晓东说:“还有很多老师,李可染先生、蒋兆和先生、李琦先生、李行简先生等,这些大师无论做人还是作画都对我影响至深。”

崔晓东说,他喜欢教师职业。 1999年,他曾获得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教师奖,在这些年积累的许多奖项中,他最珍视这一个。在写画家的艺术简历时,总不忘把这个奖写上去。有人非得问他:“你是喜欢当画家,还是教师?”他回答:“我喜欢这种状态,既是画家,又是教师。”

我们问他,美术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什么?他说:“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要有非常好的艺术修养,同时还必须研究教育规律,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他说厂炸为教师就要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你为学生讲课,讲些什么?”这是他做教师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他每次都做充分的准备,看很多书。

“我们这代人社会阅历丰富,说‘饱经风霜也不为过。但我们有一个缺陷就是没有系统地读书。”为此,他给自己的定位依然是一个学生,每天都要拿出时间读书。指导学生临摹之前,他还会自己先临一遍。两小时的课,准备下来常常花费几周时间。

他笑着说:“我们的很多学生都是大学教师,你讲的内容必须有深度和高度,否则你指导人家什么?”

艺术要有根,离开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就是无根之木

崔晓东说,父亲用“东方红”为几个兄弟取名,作为长子的他,便叫“晓东”,这似乎冥冥中为他结下了与中国文化、与传统艺术的不解之缘。

然而,從最初学画到研究生毕业,崔晓东一直画的是人物画,算算也有十几年了。这十几年中,几乎没有画过山水、花鸟。也许是心境到了,偶然夹带着必然,又洲次改变了他的人生。

研究生毕业那年,崔晓东回老家过暑假,在一本小画册中看到了几幅黄宾虹的山水画,觉得很有意思,就照着画。工作之后,他就忙里偷闲画些小山小水意在消遣。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传统文化最倒霉的时候。看到崔晓东画中国山水,很多朋友言语中带着不可思议:“还画这个呢?”

那时候,“破坏”的风气很盛,都认为中国的东西不行,拼命吸收西方的东西来改造东方的东西。

但是,画着画着,崔晓东吃惊地发觉: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这代中国人,对中国艺术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不如对西方艺术了解得多。他发现,中国画的很多形式因素和规律性的东西都隐藏在山水画之中。这让他对山水画产生了研究的兴趣。

虽然还很模糊,但他隐隐约约地觉得:艺术要有根,离开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就是无根之木。于是,他更加好奇,想更多地了解传统绘画艺术。

崔晓东最初的想法是画一段时间山水,学学传统,然后再回来画人物,毕竟人物画花费了他多年的心血,该到开花结果的时候了。没想到,他对画山水的兴趣越来越浓,无法自拔。

“中国画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传统和艺术形式,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和气质。比如徐悲鸿画的马,表现出一种奋勇向前的精神和力量,画面中透露出一种悲壮的东西;齐白石的花鸟画,表现出一种对田园、对生活的热爱;中国的山水画表现出山河之壮美,天人合一的和谐……”

崔晓东认为,了解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于个人可修心,于国家可富强。

于个人,当他起笔作画,就会觉得心非常静:平时的烦恼、忙乱的心绪都没有了,仿佛走进林泉丘壑、云烟风物之中。

于国家,他强调“强大的国家必须要有强大的文化来支撑”,“建立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的优秀文化才能薪火相传”。

他曾经去过一些历史文化比较悠久的国家,“在这些国家,我时刻都能够感受到浓郁的无处不在的本土文化和历史痕迹,可以说是渗透到了人的一举一动和每一个角落”。

“相比较而言,我们的文化丢失得太多了。”他沉痛但也欣喜于国人近些年对传统文化的再重视。如何将这种文化自信传达到孩子们心中?

崔晓东说:“可以让孩子们读读诗文,写写书法,学学中国画,让学生多感受、多接触、多学习、多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美丽。”

“还需要我们将传统文化与社会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相融合,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每个角落,陪伴孩子的成长。”

而崔晓东自己走的也正是一条继承与发展的路。著名肖像画家李琦曾这样评价他:“他的山水画,继承了中国正统的山水画传统”,又“将现代人的学识、修养融合在传统的山水画之中,不显露痕迹”,“他试图在传统内部找到一条通往现代之路”。

这条路艰辛而充满希望!

猜你喜欢

山水画绘画传统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少年力斗传统
程灿山水画作品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