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恶性淋巴瘤和头颈部鳞癌颈部受累淋巴结的CT与病理比较

2016-07-17姚丽萍

中国疗养医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头颈部鳞癌淋巴瘤

姚丽萍

恶性淋巴瘤和头颈部鳞癌颈部受累淋巴结的CT与病理比较

姚丽萍

目的 探讨CT诊断恶性淋巴瘤和头颈部鳞癌颈部受累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淋巴瘤(ML组)累及颈淋巴结患者52例和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鳞癌组)患者70例的CT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相比较。结果 恶性淋巴瘤组患者颈静脉链浅表区、颈后三角区以及双侧淋巴结手累及比例显著高于鳞癌组患者(P<0.05);鳞癌组CT增强单发型明显多于恶性淋巴瘤组,多发型明显小于恶性淋巴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恶性淋巴瘤颈部淋巴结CT显像清晰,表现多样,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恶性淋巴瘤;鳞癌;淋巴结;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结外组织或器官的恶性肿瘤,根据临床病理特点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发病率在中国居恶性肿瘤11~13位,中国近年来,新病例逐年上升,达2.5万[1]。其恶性程度不一,由淋巴-组织细胞系统恶性增生所引起,多发生在颈部淋巴结内[2]。CT检查对纵隔、肺、肝、脾、腹部、腹膜后、盆腔等部位的占位病变,对深部淋巴结及脏器的位置及大小判断准确,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与实验室常规病理检查以及淋巴结活组织检查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确诊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3]。但是,目前国内外有关CT诊断ML的报道较少,本院采用CT诊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04—2015-06期间经病理检查确诊,并经CT扫描检查的ML累及颈部淋巴结患者临床资料52例;头颈部鳞癌且淋巴结发生转移患者70例。52例恶性淋巴瘤中HL患者3例,NHL患者49例;男性患者43例,女9例;年龄13~68岁,平均(55.44±8.94)岁;70例鳞癌转移性淋巴结中,男53例,女17例;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52.16±9.3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患者ML发生部位以及淋巴结病变部位和程度选择合适的病理组织学检查方法,体表淋巴结活检时,要选择增长迅速、饱满、质韧的肿大淋巴结,尽量完整切除,不选用针吸穿刺细胞学或针吸活检。

在征得患者同意后,采用GE Lightspeed Pro 16层螺旋CT扫描机对患者的淋巴结扫描。扫描条件设置: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80 mA;层厚5 mm,间隔5 mm;扫描时间2 s。所有患者均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前于肘前静脉处采用MP8IOP型高压注射器 (美图MEDRAD公司生产)静脉注射100 mL的60%碘对比剂,注射速度2.0~3.0 mL/s,扫描范围由颅顶至患者锁骨水平。

1.3 淋巴结CT扫描分型标准 根据淋巴结CT扫描的强化表现和内部结构分为4种类型:Ⅰ型淋巴结为均匀的等密度强化,强化程度近似于肌肉。Ⅱ型淋巴结为不均匀的强化,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肌肉。Ⅲ型淋巴结为边缘强化,中央密度低,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肌肉。淋巴结边缘强化呈不规则状、中央低密度区不均匀且厚薄不均为ⅢA型,中央低密度区内部密度均匀、强化边缘薄(<1 mm)且光整为ⅢB型。Ⅳ型淋巴结为薄环状的周边强化,中央区域密度相对低,强化程度与肌肉相仿或略小于肌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颈部淋巴结均受累,且ML组患者颈静脉链浅表区、颈后三角区以及双侧淋巴结受累及比例显著高于鳞癌组患者(P<0.05)。鳞癌组患者包膜外侵犯发生率44.3%(31/70),淋巴结直径1.4~6.2 cm,平均(3.1±0.5)cm;ML组侵犯率29.6%(16/54),淋巴结直径2.8~10.9 cm,平均(5.3±1.7)cm,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1)。

ML组患者发生多发淋巴结肿大52例(96.3%),单发2例;病变淋巴结直径0.4~10.8 cm不等,平均(3.6±0.8)cm。鳞癌组70例患者均发生多发淋巴结肿大(100%);病变淋巴结直径0.3~5.7 cm,平均(2.8±0.5)cm。

表1 两组患者淋巴结部位以及包膜外侵犯CT检出率[n(%)]

鳞癌组患者CT增强单发型(68.6%)明显多于ML组(50.0%),χ2=4.31,P<0.05。鳞癌组患者CT增强多发型(31.4%)明显小于ML组(50.0%),差异显著(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淋巴结CT增强类型分布[n(%)]

3 讨论

ML起源于淋巴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病毒和细菌感染、免疫缺陷、环境致癌物、电离辐射和遗传倾向等均可能是ML的病因,但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4]。以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最常见,腋窝、腹股沟淋巴结次之。在诊断时容易误诊为头颈部鳞癌转移淋巴结[5-6]。目前应用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扫描能观察淋巴结病变程度、大小、形态等情况,有利于鉴别诊断[7]。

目前有关ML颈部淋巴结CT诊断报道较少,多提示典型症状表现为双侧多发、密度均匀的淋巴结肿大,直径1~10 cm不等,可累及颈部多区域淋巴结。本研究显示ML组52例患者发生多发淋巴结肿大50例(96.2%),单发2例;病变淋巴结直径0.4~10.8 cm不等,平均(3.6±0.8)cm。鳞癌组70例患者均发生多发淋巴结肿大(100%);病变淋巴结直径0.3~5.7cm,平均(2.8±0.5)cm。发病部位以及淋巴结肿大情况与文献报道相一致[8]。与鳞癌组相比较ML组患者颈静脉链浅表区、颈后三角区以及双侧淋巴结受累及比例较高(P<0.05)。鳞癌组患者包膜外侵犯发生率44.3%(31/70),淋巴结直径1.4~6.2 cm,平均(3.1±0.5)cm;ML组侵犯率29.6%(16/54),淋巴结直径2.8~10.9 cm,平均(5.3±1.7)cm,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ML组病变周围脂肪间隙消失,边缘不规则,有些病变直接与周围组织黏连,无明显分界。从两组患者淋巴结CT增强类型分布来看,鳞癌组患者CT增强单发型(68.6%)明显多于ML组(50.0%);鳞癌组多发型(31.4%)明显小于ML组(50.0%),差异显著(χ2=4.31,P<0.05)。由此可见ML颈部淋巴结病变的CT增强影像多样,有时多种表型并存。ML淋巴结病变最为常见的CT表现是质地均匀的淋巴结肿大,密度和增强程度与肌肉组织相似。ML也存在淋巴结中央密度低、边缘强化现象且强化边缘有光整规则、厚度均匀呈薄环状和不光整两种情况,临床应注意与鳞癌转移淋巴结鉴别诊断。ML有包膜外侵犯且发生率较鳞癌转移淋巴结低,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恶性淋巴瘤颈部淋巴结CT显像清晰,表现多样,与鳞癌转移淋巴结CT影像存在明显区别,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1]任金马.恶性淋巴瘤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3,23(4):523-524.

[2]王晓荣,刘霞,姚兰辉,等.颈部淋巴结淋巴瘤皮质回声及其病理基础的初步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9(8):676-680.

[3]周庆秋.恶性淋巴瘤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8):2710-2711.

[4]邹静.恶性淋巴瘤的病因及分型与预后的关系[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4):481-483.

[5]王小艺,赵燕风,吴宁,等.能谱CT在鉴别淋巴瘤与头颈部转移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肿瘤杂志,2015,37(5):361-366.

[6]罗德红,林蒙,苏丹柯.头颈部肿瘤影像进展[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5,7(3):154-156.

[7]李莉,何惠玲,郭少冰.口咽部恶性肿瘤的CT和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9,24(8):838-841.

[8]靳宏星,任基伟,王艳艳,等.颈部恶性淋巴结的CT与彩超对比研究[C]//全国第七届头颈影像学进展学术研讨会暨山西省第十三届放射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87-90.

2015-10-30)

1005-619X(2016)02-0186-03

10.13517/j.cnki.ccm.2016.02.036

122000 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放射线科

猜你喜欢

头颈部鳞癌淋巴瘤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不同坐姿的6岁儿童乘员在MPDB碰撞测试中头颈部损伤评价
醋酸棉酚对人舌鳞癌Cal-27细胞侵袭性作用的实验研究
异时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超声报道1例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Aurora-A在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特点和研究意义
整合素αvβ6和JunB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