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时期中国服务贸易的转型发展对策研究

2016-07-16申桂萍

国际贸易 2016年5期
关键词:十三五服务业贸易

申桂萍 王 菲



“十三五”时期中国服务贸易的转型发展对策研究

申桂萍①王菲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经济日益融合,国际分工协作逐渐从传统的制造环节向生产性服务业等高端环节延伸,进而引发了全球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带动了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使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WTO的国际贸易统计数据表明:本轮全球经济危机以来,服务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2009年为20.38%,2010年为23.27%,2011年为30.56%,2012年为19.1%,2013年为19.9%,2014年为20.5%,即便是在货物贸易总额下滑的2013年,全球服务贸易仍然增长了6.1%,服务贸易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和新动力;从国别与地区来看,2014年国际服务贸易规模前六位依次是美国、中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其中美国、英国、法国实现了顺差,而中国、德国、日本为逆差,且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保持了服务贸易的正增长。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着外贸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亟待升级等诸多问题,持续推动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当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从1982年的进出口额44亿美元增至2015年的进出口额7130亿美元,增长了161倍,年均增速高达16%,且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自2010年后持续攀升,2011年至2015年间的占比分别为10.3%、10.8%、11.5%、12.3%和15.4%。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以2002年为界明显呈现两个阶段的特征,前一阶段为缓慢起步期,规模较小且增幅平缓,后一阶段为快速扩张期,规模迅速膨胀。上述变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受入世后中国市场宏观环境更加开放的影响。然而,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与进口分别显现出下滑与停滞现象。从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贡献度与拉动度来看,1998年至2014年间,多数年份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的贡献度和拉动度都为正值,但在1998年和2009年则受经济低迷影响出现负值。与之类似,服务贸易出口贡献度与出口拉动度亦有相同特征,但服务贸易进口贡献度与进口拉动度却在2009年对经济保持了正向作用。而从国际范围来看,作为世界服务贸易大国,中国在2014年位列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第五名和进口第二名,其全球份额分别为4.6%和8.1%,服务贸易总额合计6069.57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增速位列全球前列。2015年,中国则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7130亿美元,同比增长14.6%,其中:出口2881.9亿美元,同比增长9.2%;进口4248.1亿美元,增长18.6%。虽然中国服务贸易在不断成长发展,但是,其竞争力脆弱与结构性失衡问题依旧突出。

(一)服务贸易逆差缺口迅速扩大

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变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平衡阶段(1982年至1991年),在此期间服务贸易保持了极小幅度的顺差,但服务贸易规模亦非常有限;第二阶段为逆差小幅增长阶段(1992年至2008年),此时期随着中国市场特别是入世后服务领域的逐渐开放,进口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引起了逆差的增加;第三阶段为逆差激增阶段(2009年至2014年),期间逆差额出现了预期外的大幅扩大,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基本在2010年全面兑现了入世的有关承诺,市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深度。截至2015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4248亿美元,出口2882亿美元,贸易赤字高达1366亿美元(见表1)。

从分部门贸易逆差情况来看,运输服务、保险服务和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三项属于中国的传统劣势部门,自1997年至今逆差规模保持扩大态势,而其他商业服务却始终保持着适度的顺差,其他服务贸易部门则同时具有顺差和逆差发展阶段。近些年来,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最大的四类部门分别是旅游、运输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而咨询、建筑服务、其他商业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和宣传则保持了顺差。以要素密集度区分不同服务贸易部门可知,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在1997年至2008年间为顺差,但其后出现逆差,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部门始终为逆差且规模趋向变大,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部门在2009年之前基本为逆差,但其后个别年份出现顺差。在2014年,三类不同密集型的服务贸易部门全部出现逆差,逆差额从高至低依次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部门。此外,通过对传统服务贸易部门、现代服务贸易部门、生产性服务贸易部门、非生产性服务贸易部门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生产性服务贸易部门是造成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重要来源。

(二)服务贸易专业化指数不断恶化

以20世纪90年代初为分水岭,中国服务贸易专业化指数(TSC)由较小的比较优势转变成为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较小的比较劣势(见图1)。其中截至2014年,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比较劣势最大,电影与音像、保险服务的比较劣势较大,旅游、运输服务、通信服务、金融服务的比较劣势较小,建筑服务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

告和宣传、其他商业服务则具有较小的比较优势(见图2)。进一步分析1997年至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分部门专业化指数可知,2010年是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转变的重要节点,具体表现在:在此之前的年份,中国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部门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其后绝对优势完全转变为比较劣势,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部门的变动情况恰恰相反,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部门则一直处于比较劣势;现代服务贸易部门与传统服务贸易部门表现出的完全比较劣势局面开始有所差异,逐渐展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迹象;非生产性服务贸易部门由较小的比较优势转变为了日益扩大的比较劣势,并与生产性服务贸易部门相互叠加影响进而严重制约了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提升。

表12000—2015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年份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出口301739914121714641286170218201904210622222882进口3598321003129315801581192223652801329138214248逆差-58-93-89-76-116-295-220-545-897-1185-1599-1366

数据来源:商务部服务贸易司

图1 中国服务贸易总体专业化指数(1982—2014年)

图2 中国服务贸易分部门专业化指数(2014年)

(三)服务贸易依存度低

如图3所示,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依存度存在两个发展阶段:首先是1997年至2007年间的稳定爬升阶段,此时期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减轻以及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中国服务产业的国际交易需求稳步提升,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保持双增长态势;其次是2008年至2014年间的衰退与停滞阶段,此时期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进口依存度在经历了两次小幅下跌后迅速实现反弹增长,而出口依存度则自2010年开始呈下跌趋势,二者的背离发展走向导致了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总体依存度处于低水平停滞不前状态。

(四)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处于相对劣势

从WTO统计数据库的相关数据计算中国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可知(见图4),1982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服务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基本围绕0.5小幅波动,并无明显的上行或下行趋势,总体竞争力水平较弱,其中1995年的显著性下跌主要是受到1994年中国进行汇率并轨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造成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小幅升值影响。进一步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仅为0.2,特别是金融服务、保险、通信服务、运输、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许可等产业竞争力极弱。因此,改革开放后三十余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并没有实现显著的质量提升。从横向对比来看,中国与相邻的韩国、印度及中国香港地区亦有较大差距,其中:印度以软件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处于极高水平(大于1),且自1996年开始呈现V型反转而保持巨大绝对优势;中国香港地区以金融服务为代表的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亦处于较高水平(约为1),且自20世纪90年代后基本保持稳定;韩国的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则除了1998年至2002年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本国经济2000年后的非预见性下滑影响而低于中国大陆地区外,其余年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略强于中国大陆,且近些年来具有从劳动和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贸易为主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为主发展的趋势。

图3 中国服务贸易依存度(1997—2014年)

图4 中国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变动及对比(1982—2013年)

二、“十三五”时期中国服务贸易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尽管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涉外服务型企业大多停留在以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和能力为主的低附加值服务领域,进而导致了中国服务贸易整体及各结构部门自身的生产效率与竞争能力较为低下,甚至其效率相对于社会其他封闭部门也处于劣势水平,但是,服务贸易却依旧能够通过外部性影响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技术外溢。因此,中国服务产业开放的红利集中体现在以服务贸易为载体的国际技术扩散这一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效应上,开放从长远看有利于技术进步与服务产业成长。

此外,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服务贸易的综合竞争力不占优势,甚至多数产品绝对劣势较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服务贸易也呈现了不断改善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占比持续增大,从2007年的10.34%升至2015年的15.4%;二是以金融服务、通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其在2014年的增速分别为59.5%、24.6%、25.4%;三是服务贸易与相关产业在拉动内需和带动就业方面的关联性日益增强;四是服务贸易在国内的区域分布上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占比2015年达15%,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区域服务贸易发展强劲。为了及时把握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也为了积极应对新常态下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国务院办公厅于2014年5月4日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19号),从而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财税、金融、便利化政策支持。而在2015年1月28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8号)则进一步明确了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任务、政策措施与保障体系,特别是细化了25项重点任务分工与时间进度安排。毫无疑问,服务贸易将成为中国后工业化时期的外贸发展重要引擎,服务产业也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动力源。

综上,本文认为作为中国后工业化时期主导产业的服务业,其未来的国际竞争力与创新水平直接决定了中国能否在产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上顺利实现跨越。对此,“十三五”时期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切实增强中国服务产业与服务贸易的核心竞争优势。

第一,鼓励服务产业的制度和技术创新。由于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必须使其成为中国后工业化时期主导产业的灵魂。服务产业创新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创新人才政策,推动产学研整合创新。建立健全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服务机构,为高层次服务产业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配套政策,鼓励服务企业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开展联合创新与协同发展。二是支持与服务产业相关的金融制度创新,积极鼓励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向具有发展潜力的成长性服务企业提供定向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同时完善风险评估和融资担保体系,为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三是以“互联网+”战略为契机创新服务产业商业模式,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服务业的新增长点。

第二,完善适应WTO规则的服务产业法律法规。鉴于服务贸易将成为未来全球贸易竞争的主战场,中国必须在WTO的框架内实时动态调整与服务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为抢占这一高附加值行业的制高点以及减少服务贸易摩擦提供政策保障。具体而言就是要制定相应的融资、税收等优惠政策和产业倾斜政策,鼓励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并引导人们对旅游、信息、房地产、金融、保险等行业的需求,刺激服务业总体竞争力的提高。

第三,加强三次产业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并不是严格割裂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渗透与支撑的关系,如制造业的发展脱离了研发设计、软件与信息服务、质量控制、现代物流、营销渠道则无异于无源之水。因此,中国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贸易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做强“中国制造”与“中国服务”两大品牌。各级政府应利用现有的制造业产业集聚区做好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和环境优化的宏观管理工作,引导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此外,还应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与功能,以现代农业为方向,加速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重点培育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经营主体,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变革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完善农村金融、农地流转、农业人才与技术、农业装备租赁、农产品物流与质量控制等农业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四,实施龙头服务企业培育工程。政府应鼓励服务业企业专业化发展,推动优势服务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培育若干有特点、有品牌、有控制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还应当确保对认定的龙头企业给予的优惠政策能够落地,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优先推荐其成为国家服务业改革试点单位或示范企业,并支持其从金融机构获取更高的授信额度。

第五,深化服务产业改革力度与扩大服务产业开放质量。服务贸易开放有益于技术进步,因此,中国应继续加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力度,着力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提升技术与知识密集型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产业的外贸竞争力。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必须以渐进方式逐渐实施更加开放的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机制,在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坚决破除一切阻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体制性障碍,促进服务要素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二是建立与服务贸易有关的研究与培训机构,引导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优秀复合型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加速服务行业的人力资本累积;三是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出口竞争力为核心,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保险、通信服务、运输、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许可等高附加值服务行业;四是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服务业投资,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来激活服务企业的创新力;五是实现服务贸易与服务投资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基础优化服务行业的外资利用质量,鼓励国际知名的外资服务机构积极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技术研发、物流服务等高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支持本土有条件的服务型企业走出国门从事高附加值的对外直接投资。

总之,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应大力推动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以及减少服务贸易逆差,不断优化服务业对外投资结构,紧密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和全球经济治理新体系更加科学务实地实施服务业开放,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和质量。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编号:15BJY074);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4CJY036);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编号:2014GGJS-156);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编号:15A790039)。]

(作者单位:①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 ②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责任编辑:林晓虹)

猜你喜欢

十三五服务业贸易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贸易统计
服务业集聚区
中介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