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锁子”习俗的功能及其文化变迁
——以濮阳县陈窑村为例
2016-07-16陈亚冲温龙飞
陈亚冲 温龙飞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开锁子”习俗的功能及其文化变迁
——以濮阳县陈窑村为例
陈亚冲温龙飞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开锁子”也叫“开锁”、“圆锁”,是我国北方蒙汉地区一项重要的成年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十分注重成年礼,认为通过成年礼可以使自己的孩子告别懵懂的幼年时代,走向成年时代,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项习俗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着特殊的社会功能,而这种功能随着时间的变迁也在发生变化。`
关键词:开锁礼;民俗文化;民间信仰;功能;变迁
濮阳县位于河南省的东北部,隶属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濮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流传下来了许多的传统礼仪,“开锁子”就是其中之一。
开锁子,又叫开锁,圆锁,是我国蒙汉地区一项人生礼仪,是成年礼的一种。开锁习俗历史悠久,由于各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在传播以及在各地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变化,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人生礼仪。
一、濮阳县陈窑村“开锁”礼概述
(一)挂锁。要进行开锁首先要进行挂锁,而这一项是从孩子出生开始的。挂锁就是把孩子“锁”起来,俗称“生监”,认为这样可以更好的让孩子成年,父母更希望借助锁把孩子的生命锁住,祈求能够健康成长。挂锁的孩子也有要求的,并不是所有的小孩都可以挂锁的,挂锁的孩子都是家里的长子。
挂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认干亲”,另一个就是“戴神锁”。“认干亲”即为刚出生的孩子或者已经几岁的孩子认干爹干妈。“戴神锁”是指以“神”(多为灶王奶奶)为干妈,祈求其保佑。
(二)开锁。开锁的时间是小孩长到十二岁的时候,在每年的正月初六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来参加自己孩子的开锁礼。
首先是准备好一张八仙桌,桌子通常是放在堂屋的正前方,桌上放着准备好的贡品。桌子用红绳围上三圈之后用一开始孩子挂的锁锁住,同时在桌子的后面的桌腿那里会绑上一只红色的大公鸡,桌子前方坐两个人,这两个人俗称“陪监”。在准备好这些之后开始燃放鞭炮,用来告诉村里的人可以来祝贺了,仪式一般持续到中午十二点左右,当看到再没有人来的时候,就该打开锁子了。鞭炮一响,开锁者的母亲会用黄纸烧断挂在桌子前面的“锁”和围着桌子的红绳,锁打开前孩子的舅舅会先在桌子的前方等着孩子出来,打开之后开锁人从里面出来跨过桌子前准备好的火盆,跑到桌子前面舅舅的怀里,当这一切都好的时候标志着这次开锁仪式的圆满结束。
二、“开锁”礼产生的历史背景
每个地方风俗的产生都是与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紧密相关的,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会产生不同的风俗习惯。
第一,生产力是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因此“开锁”礼的产生是和当时的生产力状况紧密相关的。基于人在当时的地位,对一个家族的繁盛是非常的重要的,所以出现了这种通过挂锁把自己的孩子锁住的方法,期盼他们健康成长,壮大自己家族。
第二,当时的民间信仰是“开锁”礼形成的基础。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土壤”的。我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主要有原始信仰,图腾信仰,自然神信仰,祖先信仰等等,并且这些不同的信仰之间并不冲突,人们为了更好的生存,一些信仰逐渐利益化,通过对各种神灵的崇拜希望获得好的生活,并且不拘束于个别几种信仰。
在我们村里的开锁仪式中,一开始赋予“开锁”的意义就充斥着对于鬼神的崇拜,让阎王放过他们的孩子,祈求孩子健康成长。
第三,古代儒家礼的观念的根深蒂固是“开锁”礼形成的文化基础, “礼”则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造成了当时人们对于人生礼仪的重视。
三、“开锁”礼的功能及其文化变迁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礼仪以及其中包含的民间信仰属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存在有其本身的价值,其中就有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功能,指的是文化各因素相互联结在一起后整体上对个体、群体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或所发挥的效能。包括社会整合功能,导向功能以及文化的负功能。
文化的整合功能用以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而其导向功能则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开锁礼首先是要全民参与的一个仪式,只要与主人家有关系的的好友都要来参加,其中包含着要时常保持联系的含义,使得人们加强之间的交流,促进邻里的和睦。同时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知识,而社会导向要以新的知识为动力,因此它为其提供知识,开锁仪式在其中就起着巩固社会导向成果的作用。
任何的习俗都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由于受到社会内部发展的影响或者与其他族群的接触以及对当地社会环境的适应引起变迁。在古代,开锁这一仪式更多的是满足个体的需要,为的是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一般的孩子都可以健康的成长,人们已经不再通过“挂锁”这样的形式来确保孩子的健康,这就意味着开锁礼的传统功能的丧失。这种功能能够在现代农村社会被保存,主要还是因为其功能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看做是从个体精神角度转向社会结构角度。
四、“开锁”礼中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
“开锁”从形成到现在已经成为了当地村民以及有此项礼仪地区的生活和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民族学的角度客观、全面的看待这个问题来说,它有着一些负面影响。
“开锁”礼仪中所包含的“重男轻女”观念。这个观念在旧时代造成了女性的地位低下,但是在当今社会女性也是社会主要生产力的情况下,它会造成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给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产生极大的影响,最终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五、结语
“开锁”礼在濮阳地区普遍流行,不仅成为当地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一面镜子,是我们更好的认识古代社会的窗口,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考察,可以更好的挖掘其内在的价值,从而更有助于其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爱德华·泰勒(著),连树生(译)原始文化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17-01
作者简介:
1.陈亚冲(1991-)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2.温龙飞(1989-)男,汉族,山西阳泉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