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真实的欧洲文明
2016-07-16潘鸿琳
【作者简介】
潘鸿琳,女,汉族,广西临桂人。1988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哲学系。现供职于桂林正通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长期从事企业党务、职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擅长理论研究与写作,勤于笔耕,已撰写论文数十篇并先后在省部级理论研讨会上获奖和相应刊物上发表。
欧行归里数月,本想写点游记之类,终因我无法描写赛纳河的美丽从容和斯特拉斯堡大教堂钟声的雄浑,也无法准确表述我看到维也纳森林以及满目绿色后的感受,当我走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看阳光下熠熠闪烁银光的雪山,极目铁力士雪山秀美挺拔的雄姿时,大自然的厚重,更是让笔墨黯然。但欧洲那股浓浓的独特味道,还是不时地在我脑海中暗暗飘浮。
在世界浪漫之都巴黎,我在凯旋门下的石椅上静思,体味巴黎的文化韵律,她像一个长着丹凤眼,华丽而又高贵的女人。我漫步在最具田园风情的香舍丽榭大街,华丽的街边橱窗,数不清的奢侈品,时装店、香水店、咖啡屋、高档饭店和银行,衣着时尚、魅力四射的俊男靓女,让我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泛舟赛纳河,那横跨河面的大桥装饰着绝美的镂空雕花灯饰,恢宏高雅的建筑艺术和瑰丽精美的雕塑艺术让我叹为观止。协和广场的鸽子,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以及卢浮宫……这些法兰西精神的象征物,处处显示出欧洲王公贵族曾经的雍容华丽和宫廷贵妇般的浪漫风情,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而巴黎的芬芳好像是那些名贵的巴黎香水挥洒而成的,走在香舍丽榭大街上,总是被香奈尔抑或是兰蔻或是其它种种经典的韵味弥漫着。甚至是口袋里那一枚枚法郎硬币,都散发着一股驱散不去的香气。
欧洲之行最难忘的是那满眼的绿色。牧场如绿色的地毯,树林如绿色的屏障,马路如绿色的长廊,无论从巴黎到卢森堡,从布鲁塞尔到阿姆斯特丹,还是从法兰克福到维也纳,无论是乘车而行,还是自由漫步,无论是极目远眺,还是凝神小视,都不会发现裸露的黄土、光秃的山头。映入我们眼帘的,近处是绿,远处也是绿,有绿即成景,无处不是绿。近处的绿也许会从我的眼前一晃而过,远处的绿就会在我的目光中缓缓消逝。整个欧洲之行,就象是出使了一趟绿色王国。欧洲人植树真可谓见缝插针。一块块的牧场,周围全是树;一块一块的庄稼地,也用成行的树相隔;公路两旁的树并不高,从地面上长出来就枝枝杈杈,分不清树干与树枝。在高速公路的两旁,公路中间的隔离带是柏树排成的绿墙,绿墙顶部和左右两面平平展展,给本来就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增添了几分诗意。商店、住宅门前,家家摆放鲜花。在城市里,到处是树木和花草,甚至在城市中还有大片的树林。到了城市外,更是绿色连成一片,我们坐在车里旅行,也是一种享受。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里的农村比城市还要漂亮,在花草和山水之中,一座座小别墅构成了一个个的农家院落,一群群的牛羊在绿色的山坡上悠闲地吃着草。我们途经的每个村庄就如同国内的一个高档欧式别墅区,这里凡视线所及、所经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空间、每一个村庄都与蓝天、白云、草坪、树林、道路,以及其间自由游走、膘肥油亮的牛马自然相生、相衬,没有污染、没有喧嚣、没有商业开发的痕迹。自然、朴素、环保、唯美。
在欧洲,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欧洲人对古文物的尊重,不仅城市有着各种博物馆,就是乡村小镇也会有一些专题或单项的艺术馆或博物馆。且不说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的厚重,法兰克福二战大教堂的断垣,都一一完好地保存。而这种保存,乃是原貌原物的保存,不管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还是断臂美神维纳斯,以及著名的方尖柱,都是真品在展示给世界上一切真爱艺术的人们。在欧洲,除战争破坏的建筑外,城市中到处都是保存下来的有几百年历史的特色性建筑,很多建筑都是石头结构,特色明显。欧洲国家的建筑质量和公用设施的超前设计让人叹为观止。欧洲民用建筑和政府办公楼建筑大多是4、5层的楼房,其墙体是大理石或红砖砌筑而成,稳固而庄重,虽经百年沧桑,至今仍保持完好。
我曾不止一次地在法兰克福街头、在阿姆斯特丹港口、在布鲁塞尔的于连铜像前、在巴黎香舍丽榭大街上、在维也纳森林里陷入深思,又不止一次地感到惊异。如果说造物主赋予人们同样的大自然,但这片大自然为什么被建设的这样精妙,虽然我们只是浏览了她的大致,但就我所见,没有一寸土地有令人惋叹的荒凉凋敝,没有一处是令人不快的裸露和零乱,就像一块被精心裁剪又精心编绣的江山,千里沃野尽妖娆,处处花团锦簇。我惊羡于,在欧洲一切自然生长也能长得如此优雅、有格调。用“美不胜收”这个形容词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