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读褚村

2016-07-16李江

南方文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狮子山

【作者简介】

李江,本名李生英,网名麦夫,男,汉族,临桂区两江镇人,大学学历,临桂区文协会员。先后当过翻砂工人、新闻记者、方志编辑和统战工作者。曾在《临桂文艺》《桂林文艺》《广西文学》和《桂林日报》《广西日报》《诗歌报》及其他刊物发表过诗歌、小说、散文和摄影等作品。

褚村,一幅风光画卷,有看不够的山溪河流、葱茏林木和青砖黛瓦的明代古屋以及幽深村巷里不规则的石板路、历经沧桑的老寨墙、一望无垠的满垌金黄油菜鲜花。

褚村,一部英雄史册,有读不厌的先祖定居建寨和以耕读勤奋为立村之本的事迹以及凝心聚力共同抵御匪盗敌寇的感人故事。

——题记

立村900年,1500多人的褚村,同祖同宗同褚姓,是以家族式亲缘关系聚居、以姓名村的古村落。

造访褚村,是我多年的夙愿。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参与编写《临桂县概况》一书时,阅读过一段简介褚村寨墙的资料,全文140多字,十分简略。于是,总想到实地去看看,却终因事务缠身没能成行。直到今年春天,距初萌去褚村念头28年后的3月26日,油菜花盛开时节,有幸与区文联李明才主席、《桂林日报》资深记者周昱麟先生、临桂民间文化研究会沈素华会长等领导、学者及各界代表一道,应邀赴现场出席“褚村花卉园开园典礼”暨“临桂民间文化研究会赠书褚村学堂文化活动”仪式,才得以瞻仰慕名已久的褚村真容。这天上午,在褚村学堂这座古朴的厅堂里,听两江中学退休教师、生于斯长于斯的褚村人士褚春德先生作介绍,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如同将一幅风光画卷和一部英雄史册,展现在我们眼前。

山川毓秀胜地 耕读勤奋寨村

褚村,位于桂林市临桂区茶洞乡花岭村委会东面。东边有清澈见底的洛清江,南面有山涧汇集而成的荼洞母亲河北江。北江两岸沃野万亩,占全乡水田面积的二分之一,有茶洞粮仓之称。西与花岭圩、里田村毗邻,北为浓荫覆盖的狮子山。另有十二座山峰环绕周边,绿树葱茏的十二座山峰,峰峰有岩洞,洞洞有和风,皆冬暖夏凉。有人曾填词赞道:“褚寨周边十二峰,狮山树木最葱茏。北江水,大岩风,秋夏清凉暖春冬。”山溪水流,溶洞风吹,加上长青的植被,给整个村寨生成了最舒适的气候,清新的空气,和煦的阳光,宛如仙境。

早时,这里为人烟稀少的山林草坪。至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因河南青州段黄河缺口,有褚姓人家南迁,落脚此地,立村名褚家寨后改褚村,经数百年繁衍生息,逐步壮大,现今已300多户。

先祖从原籍携来棕皮蓑衣缝制技术,立村之后,首先发展了棕榈种植,漫山遍野,棕树森森。褚家人发挥了缝制蓑衣的精湛技艺,以商养农,以农促商,薪火相传。由于他们缝制的蓑衣美观柔和经久耐用,深受远近客商喜爱,长期畅销湖南、两广和云贵诸省以及东南亚各国,得“褚村蓑衣披南国”的美誉。

村人利用缝制蓑衣手艺发家的同时,在大河垌开垦了万亩良田,种植水稻等农作物,自给自足,生活优裕。村舍逐步改善,自元代起特别是明朝时期建筑更为改观。诸多祖屋均建于明时,著名的寨墙亦为明朝产物。全村房屋,多为青砖黛瓦,构造简洁,砖木窗棂,质朴典雅,村巷路面铺就大小不等的青石板,经年踩踏,光滑明亮,而今许多路面石板,踏成凹槽,见证着时光的足迹。村寨依山而建,并筑寨墙围护。村口建有“盛昌门”,门两边刻有“耕读永葆狮山绿,勤奋长乐土檀香”的励志楹联。此寨门以狮子山为依托,意为靠山屏护(建于清康熙年间,重建于公元2003年)。门前是广袤田垌,视野开阔,寓意前程无限。村中有石井,村旁有石桥,漫步其间,可见小桥流水,小巷幽深,给人以置身明清时代之感觉,仿佛沧桑岁月触手可及。

当我们举目远眺,但见村外金黄一片,蔚为壮观的千亩油菜花正迎风怒放。此情此景,将我们从远古拉回了现实。这一天不正是褚村花卉园开园之日么。这标志着作为富有古村落历史文化厚重积淀的旅游景点,褚村又开辟了一条新的人文景观金光大道。

高筑寨墙护民 抵御敌寇建功

明嘉靖年间,社会混乱,强贼四起,杀人越货,人畜不安。村人只得结对而出、拢群而归。田头地脚藏着刀枪棍棒,遇有来犯,以吹牛角为号,群起驱逐。但是,夜深人静,常有盗贼撬门挖墙入室祸害,村民遭难。于是,绅士褚倾会牵头,族众捐资献工,筑起了坚固的绕村寨墙。

据褚春德先生介绍,寨墙共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围绕整个村子的外墙,长约2000米,现多已拆除,仅残存100余米;第二道为中墙,环绕着村子西边的狮子山脚,尚留存500余米;第三道是从狮子山脚到山顶的石墙,也还保存有500余米。寨墙用整块大青石垒砌而成,一般高2至3米,厚1米左右,上设有“凹”形牙墙,作为掩体,可作弓箭、火铳守寨之用。其中地处险要位置的中墙墙高10余米,墙西面用碎石填满,成一条环山石道,道宽4米。中墙向东开有4个宽1.5米、高2米的方形寨门,门的两侧均有掩体便于把守。石道北端,有一条长50余米的暗道,上方用大石板覆盖,形成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隧道。隧道一直通到北墙外的大树林深处,非常隐蔽。这是在寨门被迫关闭后,供自己人进出的唯一通道。我们在村中见到,狮子山以东的20多条街巷,每个巷子口都径直通向狮子山的大岩洞口,洞口有三四米高的石墙封堵。褚先生说,三道石墙构成了村子完整的防御体系:第一道的山寨外墙被攻破,可退到第二道中墙内御敌。若是两道防线都已失守,全村人可进入狮子山的大岩洞中躲避,在里面会安然无恙。

自从建起山寨石墙至今数百年来,褚村人抵御了无数次盗贼敌寇的进攻。最值得铭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较量。1944年11月,日军占领桂林城,上万居民逃到褚村避难,多住在狮子山大岩洞内。该岩洞十分宽阔,可以容纳三万多人。洞内有长年不涸的地下水,汇集成泉溪,供全村饮用、灌溉。洞内分支极多,但又相互通连。有的直穿山顶,有的通往深潭,只要备足食物,可以在洞内长期生活。那次,日军包围了褚村,全村男女老幼躲入洞内,同所有难民们聚集在一起。敌人打破了两道防线,侵入到狮子山门,但不敢贸然进洞,便找来干辣椒燃烧,摇动风车往洞里吹送火烟。由于山洞大,岔洞多,山顶洞口进入清风,火烟从里往外倒灌,反而呛得在洞口的日本鬼子直流眼泪。日军无可奈何,只好悻悻撤退,而洞内上万人则无一人伤亡。

褚村寨墙,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给子孙后代留下的珍贵遗产。遗憾的是,遭到了一些人为的破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炼钢铁和兴修水利以及“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段寨墙被拆除,人们就近把寨墙的石块拆下,用于垒堤筑坝围土造田等。幸得临桂县人民政府引起重视,于1986年将褚村山寨石门及与之相连的整段石墙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剩寨墙方获留存。

崇文尚武氏族 英杰辈出人家

褚村家族一直传承着中华民族忠义节孝、乐善好施的美德,他们崇文尚武,英杰辈出。我们走到村中一处叫双龙桥的小桥时,见桥边一巷口寨门两旁和上方,张贴着一副对联及横批,联语是:一门五教授,叔侄两清华。横批:书香门第。对联清晰的传达了仅这一家人就有五人成为教授、有叔侄两人都考起清华大学的信息。褚春德说其中褚啸东成绩特别优秀,是被清华大学作为特招生录取的。他说,村人十分重视读书,现全村1500多人中,有300多人在外工作,大学毕业人数也超过300人。这得益于先祖对教育的重视,自古就有不成文但照施行的规矩,即村中儿童在本村学堂上学一律免费,恭请先生的薪金以及其他教学费用,由村中富户义献,这一做法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本村子弟归入花岭小学读书后才不再自己办学。在褚村学堂教过书的,有近百人为本村先生。外来先生,也与褚村村民融合得亲如一家。在众多的教书先生中,褚村人最为称道的是郑季清女士。

郑季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知识分子家庭,从小饱受家风熏陶,广读诗词歌赋,擅长书法绘画,毕业于天津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与周恩来、邓颖超参加天津“五四运动”,参与成立“觉悟社”社团组织,创办白话文刊物《觉悟》,宣传反封建的进步思想。抗日战争爆发后,郑季清一家南下桂林居姐姐家,丈夫已娶妾租屋另住。当时桂林城常有日寇飞机轰炸,姐夫出于安全考虑,在临桂茶洞花岭街买了一间民房,让郑季清同姐姐一起在那栖身避难。抗战胜利后,姐姐搬回桂林,郑季清留住花岭,创办义学性质的私塾,免费教当地农家子弟识字。后遭盗贼夜袭,除书籍外,其余财物被洗劫一空。非常崇敬郑季清学识和人品的褚村村民褚忠付将她接去家中居住。褚忠付家开染布小作坊,就故意安排郑季清帮登记一些布料进出账目,给她开一些工资,同褚家同吃同住情同家人。后受褚村父老乡亲热情敬请,年过半百的郑季清,担任了褚村小学教师。她渊博的文化知识和优秀的教学方式,受到其他教师的钦慕和学生及其家长的拥戴。在褚村,郑季清第一个倡导用普通话教学,她不但自己用普通话教学,还利用很多时间教教师们掌握汉语拼音、学好普通话用于教学。1952年春,褚村小学和花岭小学合并,郑季清又帮助更多的老师使用普通话教学,她诚恳待人的态度,谨慎处事的作风,赢得了大家的敬重,给褚村和花岭等周边村民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现70岁以上的褚村男子们,几乎都当过郑老师的学生,无论是何时无论在何处,对这位如同慈母般敬爱的老师都怀有深深敬意。而郑季清老师,对褚村也非常留念,1955年离开后,她还一直眷恋着幽美的褚村和热情的乡亲,她曾作过一首《蝶恋花》词,表达了她对褚村的钟爱之情。词日:寄住褚村心已足,古寨夕阳,鸟嚷溪边树。赤脚女人高卷裤,垂髻赶犊归来暮。几时人生才醒悟,居士吟风,亦似农庄妇,长巷木屐石板路,趿拉梦里桃源处。

郑季清不是褚村人胜似褚村人,大家已经无法将郑季清和褚村分割开来了,他们为有这样一位名士先生而自豪。而令褚村人自豪的,还有抗日名将褚兆月、著名石匠褚德宏等。

以身殉国的名将褚兆月,是褚村人的荣耀,他的事迹,镌刻在村后大岭坪其墓碑:“褚兆月,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殁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桂山中学毕业,南宁军小高级班第六届卒业。历任广西大学军训主任,国民党第七军176师1031团上校团长。1937年上海淞沪抗战爆发后,褚兆月主动请战,在南翔战役蕴藻浜支塘阻敌战中与日寇作战牺牲,被追认为少将。遗体由其族兄运回籍。”据资料记载,褚兆月毕业后,眼见国事日非,便毅然投笔从戎,在保卫支塘的战役中壮烈殉国时尚未满26岁。

另一位让村民引以为骄傲的是石匠褚德宏。

褚德宏,生于乾隆甲戌年(公元1754年),自幼钻研石刻技艺。从青年时代起就带领子侄、族人徒弟二三十人开始到桂林一带做石刻工匠。他的工艺有“三绝”,一是可取下又大又薄的石片,用的是“小散炮”,可把几平方米的薄石板震裂下来;二是工艺精湛,用“石刨”刨平表面,加工后石料像木料一样,棱角平整,榫头方圆均有,石料的结合处天衣无缝,用手也摸不出衔接的地方,表面光洁,人影可鉴,雕龙琢凤,生动逼真;三是起重搬运技术高超,很大的石料可用“天秤”提起运放自如。由于他工精人善,声名远播,方圆百里但有重要石刻,定请褚德宏亲临操刀。桂林的多处著名古建筑石作皆出自他之手,诸如邻村善良的石氏节孝坊、四塘横山陈宏谋“相府”前的大狮子及陈氏家祠、灵川甘棠的四方灵泉等等。如今仍高悬桂林王城东门城楼上的“三元及第”碑匾,便是褚德宏的杰作。史料记载,官至东阁大学士的临桂四塘横山人陈宏谋之玄孙陈继昌,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取得乡试第一解元后,于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长途跋涉进京参加会试,又是第一成为会元,继而参加殿试再次夺魁,高中状元。时任两广总督阮元在广西贡院端礼门上为其建立牌坊以标而榜之。阮元亲自挥毫题额“三元及第”。款书小字“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总督广东广西地方军务阮元,为嘉庆十八年癸酉科解元、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会元、殿试状元桂林陈继昌书”。“三元及第”四字,字径88-120厘米,款书59个小字,字径10厘米。阮元题书一笔一划严谨不苟,刻工亦需不凡之人。经过考察,阮总督指定请当时在王城修缮的老石匠褚德宏镌刻,褚德宏时年66岁高龄。

文人骚客常用“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的诗句,抒发游览名山的感慨。其实,他们并非只欣赏其山势雄奇险峻、花木繁茂艳丽等冠绝天下的景色,而更愿赞美的是,蕴含其间那些深厚博大的文化内涵,诸如深山古寺、石刻碑林、摩崖造像及优美的传说故事。因为,这才是百看不厌,温故知新的所在。

古寨褚村胜似名山,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读。

猜你喜欢

狮子山
《狮子山下的故事》纯正烟火气带来真实感动
大底盘轨道上盖结构超限设计初探
狮子山
2016年台风"狮子山"触发暴雨的天气诊断分析
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