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教育国际化 应从培育“个性”开始
2016-07-15黄柏雪王琳
黄柏雪++王琳
6月16日,“中国电影教育国际化——电影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高峰论坛”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召开。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胡雪桦主持了论坛,上海大学电影学院院长陈凯歌导演与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主席、韩国东西大学林权泽电影影像艺术学部学部长李庸观,USC(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副院长艾伦·贝克,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副教授大卫·欧文,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戏剧电影电视学院副院长杰佛里·伯克作为嘉宾,就电影教育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招生模式和教育体制亟需改变
自2015年7月5日受邀担任上海大学电影学院院长以来,陈凯歌一直在探索电影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此次论坛上,他再次强调,教育问题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源头问题,希望能够改变中国电影教育的招生模式和教育体制。
陈凯歌表示,中国电影院校的生源主要是从高中毕业生中招考进来的,“从一个学校进入另外一个学校,以这样的路径培养优秀电影导演基本上是行不通的”。他认为年轻人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精神感受之后,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电影导演。他非常认同导演田壮壮曾经提过的,要求本科毕业生必须经过至少3年的社会历练后再去报考自己研究生的做法。
陈凯歌表示,中国电影教育体制是从前苏联学来的,学生的学习方向由校方决定,而非学生自己决定。这种做法不符合电影教育的特点规律,因为只有在一年、两年甚至是三年之后,老师们和同学们才能够更清楚地判断,某位同学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行业。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陈凯歌试图在上海电影学院打破固有模式,为社会上那些没有机会通过高考进入电影学院的年轻人提供机会。同时他也希望改变现有电影类高校一上来就让学生分好专业科系的模式,尝试前几年先做全知教育,让学生加深对电影方方面面的了解后再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陈凯歌的想法得到了在场的三位美国电影教育专家的认同。他们表示,美国电影院校招生时,最重要考察的是学生能否讲好故事,因为无论是影视,还是新媒体、社交媒体、动画、游戏,都是从故事开始的。
艾伦·贝克表示,USC电影艺术学院并不太注重学生的专业性。“虽然我们有不同的专业路线,但学生们还是被要求选别系的课,他们会挑出最适合自己的课程。所有人都想做导演,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导演,我们给他们各种各样的尝试机会,一旦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就可以深入下去专注研究。”
UCLA戏剧电影电视学院的杰佛里·伯克副院长介绍了UCLA的本科培养过程。在UCLA,学生通常会先学习2年的本科项目,之后再学其他专业,比如说文学等等,然后再回到电影制作,花1年时间学习跟电影制作相关的所有内容,最后再去选择自己的专业。在他看来,最初几年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整个流程,广泛涉猎,之后再进行专业化学习。
来自韩国的李庸观表示,过去韩国的电影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美国,最近这些年他们开始强化有关亚洲方面的教育。他介绍说,韩国电影教育非常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剧本方面倾注了更多心力,也特别注意吸收国际化的营养。“这些年来,中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我们现在也开始同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等合作举办亚洲大学生电影节。总的来说,东西方大学的电影教育一方面是参考美国模式,另一方面也在参考中国模式,追求融合发展的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体
几个月之前,陈凯歌去了一次纽约和洛杉矶,参观了USC电影艺术学院。USC校园紧张忙碌的氛围给陈凯歌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感觉那里不像是一所学校,更像是一个制片厂。“所有的学生都很忙碌,忙着做各种各样的工作,整个校园的环境氛围非常不错,你会发现这些学生脸上都挂着微笑。剪接室、剧院……学校里各种各样的硬件以及各种讲座也非常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学生必须要经历非常严酷的高考才能进入大学学习,很多人在进入大学之后就完全放松,四年大学生活过得非常懒散。陈凯歌强调,“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技术以外,学生还应该培养健全的人格。”
另一件让陈凯歌印象深刻的是,USC非常注意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体,让学生得到被尊重的感觉。USC有座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戏院,室内装饰全部用珍贵的橡木板铺就。“我想,学生坐在戏院里所感受到的东西应该是——‘我很重要,我将会更加重要,这都会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和学习发生重大的影响。”
陈凯歌表示,高看自己一眼的人,将来有可能有更多的成绩。他认为,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被置于很次要的位置,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同时也学会尊重别人。“我们的所有工作都应该围绕着学生进行,不断考虑怎么样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体,怎么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尊重。”
陈凯歌已经在上海电影学院开始了一些尝试。他提出“联合作业小组”的概念,“或许未来上海电影学院的‘系是空的,系里面只负责教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并不真的拥有学生,直到学生毕业前一年才划分自己的系别。”在他看来,这样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学校应该围绕学生进行教学,并帮助学生对将来自己适合做什么进行选择和判断。让学生们忙起来,从开始就培养每个人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到一定程度的选择自由。“上海电影学院应该办成一家首先要对学生有极大尊重的学校。”陈凯歌强调。
不过陈凯歌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张会军的赞同。张会军表示,如果按此操作,最后的结果一定是3万人学表演,3万人学导演,其他别的专业基本空缺,“这就是中国电影教育的现状。”他部分同意陈凯歌的说法,可以允许一些艺术院校就自身专业特点有不同的做法,比如招生、学分制、学费以及授课形式等等。“但是在目前的中国电影教育情况下,还是要给每个学生相对固定的专业,然后加大通选课程、交叉课程和跨专业的课程,学生三、四年级时可以给他选择和改变自己专业方向的机会,这样也不失为一种补充的方法。”
陈凯歌表示,电影创作本质上是非常个性化的。“中国电影在工业化的同时,也要寻找自己电影的个性在哪里。电影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和培育只属于他们本身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