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策略探究

2016-07-15王瑞卿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引导生活化

王瑞卿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肩负着这样重大的教育责任,直接关系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深入贯彻实施课程教学的理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深入思考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的问题,尽量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课堂活动的生活化和学习所得的生活化。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1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101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一门很重要的综合性课程。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国情教育等等的培养、矫正,来促成他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使他们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正因为品德与社会课程肩负着这样重大的教育责任,直接关系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深入贯彻实施课程教学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自然与环境、人文与规则和社会活动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交互中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体验,加深对人与物及社会的正确认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同时还进一步指出“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理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深入思考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的问题,尽量做到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使得教学内容能够生活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唤醒、丰富学生的体验,使得课堂活动能够生活化;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堂内外的联系,使得学习所得能够生活化。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从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出发,品德与社会要教给学生什么内容是一个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无视学生年龄阶段心理特点,不依从后道德发展规律的教育肯定是不足取的;不把教材与现实生活相挂钩,进行脱离实际的照本宣科也是不足取的。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品德与社会教师就要在正确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把课堂教学与广阔的生活背景相挂钩,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正确的学习目标、鲜活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品德的修养。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有《平安回家》这样的一课。如果我们教师没有加以重视,而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的话,那么这一课本应有的教育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我们就会因此丧失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机会。而如果我们能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生活化,使课堂所学与相应的活动都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多多挖掘发生在身边的生活例子,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恶果,顺便学习各种常用的交通标志,那么必将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学生心中深植模范遵守交通规则的观念。

二、课堂活动生活化

国外的教育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教育原理:单纯的听和看所取得的教育效果是远远比不上听、看、做的教育效果的。在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中,也一样倡导使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多种样式的展示活动。特别是针对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而言,如果我们采取的是一味的说教方式,那么难免会使学生对品德的学习感觉枯燥乏味进而产生厌烦。只有我们引领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习才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学习的效果才会有保障。

还是以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为例。在课上,我先是让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熟悉,要求他们勾画出学习的重点。然后我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说说认识的交通标志并进一步想办法演示一下不遵守交通规则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接下来,我再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对他们的交流所得进行展示。当看到有的学习小组用小品的方式来表现有的同学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受伤,走路一瘸一拐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堂课的学习效果已经很好地达到了。紧接下来,我再用多媒体展示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导致家破人亡的惨状,使得教学效果在极大程度上得到了巩固。

三、学习所得生活化

中国古代的学者非常讲究“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和“学用相长”。以他们看来,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毕竟理论性过强,是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检验的;反过来,在实践中我们又可以学到许多原来所没有的知识,使得自己的知识系统得到完善、补充。总之,理论与实践一定要做到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古人的教育理论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着很现实的意义,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认真思考总结的。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这样的一门课程,要想取得真正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仅仅靠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我们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最大限度地拓展课堂学习的外延,引导组织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去印证、去学习,他们才有可能获得真知,形成能力。

仍然是以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为例。在上完这一课后,我就针对我校大门每到放学的时候就非常拥堵,交通不畅,有时甚至会发生交通事故的现象,引导组织学生在放学的时候用所学到的交通知识和指挥交通的手势去做义务交通疏导员。第一天的时候,有不少同学喊得嗓子都快哑了,交通状况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在学生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我适时地请来了交通警察,请他们到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了指挥交通的要领,亲身示范了指挥交通的手势。这样,学生终于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交通知识,完成了课堂知识到课外知识的迁移、提高,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引导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