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生态农业发展路径探索
——以酉阳花田贡米为例
2016-07-14侯春灯
侯 春 灯
(重庆师范大学 山地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47)
山地生态农业发展路径探索
——以酉阳花田贡米为例
侯春灯
(重庆师范大学山地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47)
摘要:当前,山地区域农业发展面临生态化和产业化两重挑战,实现二者统一,是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总结一般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型框架,并结合酉阳花田贡米产业案例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山地区域 ;生态农业; 发展条件 ;发展路径
一、山地区域生态农业提出的背景
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几个阶段。[1]
现代农业主要是欧美国家利用工业化方式进行农业生产,采取机械化作业,减少人力投入,广泛使用化肥、农药等,提高农业产出水平,尽快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但与此同时,却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生态破坏和农产品农药残留等问题。[2]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美国土壤学家Albteche1970年最早提出“生态农业”概念,Worthing在1981年将其定义为:生态上能够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3]而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着手实施生态农业建设,90年代农业部等7部委在全国51个县联合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工作。[4]但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粮食供应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矛盾,因此现代农业依然是我国现实的依靠。近几年,伴随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农业产量逐渐满足人民需要,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和对农产品品质的需求逐渐兴起,使得政府和社会都逐步重视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对于大部分山地区域,农业发展还没有摆脱传统耕种方式走向现代农业的同时,却又面临生态农业的挑战,因此山地农业面临产业规模化与可持续化两重挑战。
二、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框架探索
我国是一个多山地区,山地区域占我国国土面积近2/3,全国约有70%的人口居住在山地区域。山地区域由于“山”的原因,因而形成自然、气候、地形、地貌与平原地区有诸多不同,山地农业的发展历程也与平原区域农业大为不同。[5]山地区域由于地形、地貌复杂,交通不便,较为封闭,远离市场,因而在产业结构上,工业发展迟缓,农业生产长期进行的是精耕细作、小农式的生产,因而客观上人们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影响相对较少,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条件。但与此同时,由于发展滞后,山地产业比较优势也处于劣势,尤其是农业产业更为突出。在既保持传统生产、实现山地区域农民比较收益的同时,又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是摆在山地生态农业生产的一道坎。为此,笔者构建起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型框架:即以山地区域核心资源为依托,利用核心技术、标准化生产,通过组织化经营、循环开发利用、品牌化管理、市场拓展等形成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如图所示(图1):
图1 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型框架
1.核心资源。山地区域农业资源主要是拥有自然气候、未被污染的土地、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这是山地区域的资源禀赋,是其他地方难以拥有的。山地农业发展的根本是对天然资源的垄断,并很好地利用好这些天然资源,获得较好地经济回报。
2.核心技术。所谓核心技术,主要是种植和养殖的核心技术。一般而言对于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有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农产品的种植和动物养殖技术,包括植物的抗病虫害以及动植物的新的品种;二是合理的轮作和间套复种技术;三是有机肥料和天然除草、杀虫技术的掌握;四是生态产品的加工技术掌控,避免加工环节的污染。
3.组织化经营。生态农业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应借鉴现代化经营组织形式。从历史发展经验来看,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生产组织形式,不能够适应广阔市场的需要,[6]要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应实行工业化管理理念,实行农民的合作社形式、农业企业化等多种组织形式。
4.循环开发利用。山地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使农、林、牧、副、渔各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共生互惠的发展模式。[7]这种模式也被称之为3R模式,即减少使用(reduce)、重新使用(reuse)、循环使用(recycle),减少化肥和降低农药甚至不使用,对于农产品包装物可以反复使用,对于养殖动物的排泄物循环利用等。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
5.品牌化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对于产品的识别、信任和传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伴随资本下乡,人们逐渐认识到农产品品牌、尤其是原产地品牌的重要性。品牌化管理就是按照生态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入手, 建立有机农产品营销体系,实现市场对农产品的定位。
6.市场拓展。随着人们收入提高,对健康生活观念的变化,有机食品概念也渐入人心,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机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还比较低,市场空间始终得不到开拓,因此生态农业拓展市场是当务之急。
三、酉阳花田贡米生态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一) 优势条件分析
1.酉阳花田贡米生态农业发展的核心资源
酉阳县位于渝东南地区,地处武陵山腹地,面积广阔,人口相对稀疏。花田乡位于酉阳县城西北部,辖区沟谷溪流纵横,远离“现代圈”,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发展稻米的三个自然条件也非常具备:第一,温度条件。相同条件下,积温高的地区比积温低的地区稻米的成熟度要好,水稻的一等品率高。酉阳花田昼夜温差大,日照长达14小时以上,年均积温5686摄氏度,日照时数1131小时,活动积温超过2400度。第二,土壤条件。科学实验证明,优质米的整精米度随土壤种类的变化而波动,土质条件对水稻的成熟质量、品率的影响很大,通常条件下,土质排序是火山灰土、洪积粘壤土、冲积粘壤土、冲积壤土、泥炭土等。酉阳花田乡属于冲积粘壤土,地域土层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经权威机构检测,这里土壤的微量元素30余种指标都适合优质水稻生产要求,对水稻样品25种常规指标进行了检测,均达到最优等级。第三,灌溉条件。灌溉水温差对稻米成长影响较大,实践表明,灌溉水温差在6.5度以内,稻米品质较好。因此,天然雨水和江河、溪水温差效果明显好于地下水和井水,酉阳花田乡的灌溉水源是天然雨水和山间地表水,因此非常适合大米成长。
2.品牌资源
酉阳花田历史上就有“贡米之乡”的美誉。据《酉阳县志》记载,花田贡米起源于唐朝,历经了宋、元、明、清等朝代,都是冉土司向朝廷进贡的皇米。新时期,酉阳引进了花田米业有限公司共同发展。2014年11月,酉阳县申请了“花田贡米”品牌并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书,探索“线上推广、线下体验”的销售新渠道,摆脱了单纯依靠超市、专卖店“散打散卖”的传统模式,“酉阳有机米”的品牌通过互联网正在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花田乡成功注册了“桃源贡米”和“桃花源贡米”两个普通商标,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颁发“酉阳贡米”地理标志性证明商标,花田贡米申报成为全县第一个有机食品品牌。为了放大品牌效应,通过网络、电视、户外广告、县城公交车车身广告进行广泛宣传,在《重庆日报》《武陵都市报》《酉阳报》等媒体报刊进行专版报道,请重庆电视台拍摄制作了《贡米之路》和《一粒花田的自述》两部专题宣传片,还在酉阳公众信息网开设了专栏,进行广泛宣传。花田贡米市场行情持续走俏,销往北京、天津、湖南、四川、湖北、重庆等地。
3.观念重视、政府支持
为了保护利用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花田乡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农”的发展理念,让农业“绿起来”,建立了青蒿、白术、葛根、厚朴等地道中药材基地、山羊养殖基地和贡米生产基地。绿色已成为花田现代农业的底色,并且通过 “三不”原则实现绿色生态概念:一不施化学农药,用当地丰富的生态绿色树叶、花草资源,经过沤制加工制成生物有机农药,利用太阳能杀虫灯灭虫。二不施化肥,用人畜粪便还田,用青草肥,实现废物减量化、再利用,无化学肥料污染,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三不施化学除草剂,主要运用人工除草、“稻鸭共作”方法除草除虫。
(二)劣势条件
1.酉阳花田贡米的核心技术与标准化生产劣势
第一,优质稻品种及栽培技术还处于引进消化阶段。目前酉阳县农技部门在水稻品种技术方面经过多年试验示范,推广了宜香9303、Q优6号等品种,并逐步加大新的品种引进,但是在品种自主研发方面还远远不够,育种、育苗等还处于起步阶段。
第二,科学管水、科学栽培、集施肥技术未能实现现代化管理。虽然酉阳山地区域整体水资源丰厚,但分布却不平均,稻田耗水极大,花田也还是靠天吃饭,给水隐患较大。稻田对土地平整度也要求较高,所谓“高低不过寸、寸水不露泥”,否则影响抛秧,在这方面如抛秧技术、密度、抛秧方法等方面还处于主要依靠人工经验,劳动强度较大。虽然花田贡米不施化肥,用人畜粪便还田,用青草肥,实现废物减量化、再利用,但采用家家户户养猪、养鸭等方式,对规模化农业供肥较不稳定。
第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还处在摸索阶段。酉阳花田贡米病虫害防治主要依靠原始生物灭虫方式,通过喂养鸭子来吃掉田间虫草,这对于家庭小农方式还容易操作,但对于规模化农田而言管理却很不方便、不稳定。而作为安全、环保、节能的太阳能杀虫灯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县虽然已经安装了38盏,根据一盏杀虫灯可防控面积30亩-60亩计算的话,可以防治1140-2280亩地,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其效果也正在进一步检验中。
2.组织化经营劣势
发展山地现代生态农业,投资大、回收慢,单一的农户难以从事,酉阳花田也采用现代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经营管理。以乡农业服务中心为依托,引进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成立了酉阳县花田米业有限公司。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养殖收购合同,统一施有机肥,统一购买种子,所需资金由公司与合作社先行垫付,秋收后合作社与农户一并结算,实行最低保护价和市场价结合的政策,现款收购。但由于农户天然的自由散漫的生产习性,靠施农药、化肥增产的习惯短时期难以改变,农业组织化、标准化生产任重道远。
在农户合作,创新组织方面,为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有效克服小农生产难以适应大市场的传统农业弊端,把农民组织起来,非常必要。花田乡组建了生猪、山羊、地道中药材、贡米等专业合作社,每个合作社选派一名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选派一名监督员进行生产过程监督。合作社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解决种植技术上存在的困难,监督人员按照生态种养殖规程,实行全过程监督,保证生产的规模化、流程的规范化。但花田乡常年外出的就有5000多人,占该乡劳动力总和的44.47%,且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剩下的农村人口大多属于“老、弱、病、幼”,缺乏知识,难以接受生态农业知识,缺乏劳动力,难以进行有效合作。
四、相关政策建议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山地生态农业发展要解决两个现实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化,即实现山地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问题;二是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由此有以下建议。
1.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农业是因地制宜地在某一区域建立的农业生态系统,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封建庄园式农业,又有别于大规模集约化经营的“石油农业”。这种农业发展模式吸取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的精华,通过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结构,在不断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保障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高效、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 采取有效的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山地生态农业是可持续的,必须能够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一种生态健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社会公正的理想农业发展模式。
2.夯实核心技术,拓展农业增加值
稻米品质的关键不仅在于良好的生产条件,还在于优秀的稻米品种、种植管理水平。因此,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继续推进优质稻品种及栽培技术的推广。
二是加强校地联合,创新技术支持。积极展开与西南大学合作,邀请相关专家为花田贡米的发展出谋划策并多次为当地种养殖户开展技术讲座。由高校或科研机构制作选种、育秧、田间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除草、收割等生态农业和有机米标准化技术规程。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要求,利用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和生产过程检查评估,提出明确要求。
三是发展山地生态经济,拓展农业增加值。改变过去冬天放干水田的习惯,恢复冬水田,充分利用高山冬季结冰的冰雪资源,发展“四季旅游”。逐步改变“稻鸭共作”模式,在田里养殖鱼、泥鳅、黄鳝、田螺等,恢复生态系统,发展体验农业。根据梯田沿山体环状分布特点,规划建设“中国360度梯田”, 建成农业文化体验、农村度假休闲的旅游目的地。将在梯田内用稻草搭建小木屋,让游客在田园或“鸭蓬”中品咖啡、数星星、听蛙声,发展创意农业。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长远发展目标。
3.利益共享、努力实现农民利益
当前,我国山地生态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农村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让农民过上好生活,因此应围绕农民主体实现山地经济发展,形成合力,共享发展。一是加大对农民技能的培训投入。地方政府组织技术人员免费为农民提供技能培训,通过“田间模式”、“企业委托”、“讲座方式”等多种形式实现农民技能提升。二是积极实现在村农民收入增加渠道。山地农民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农业耕种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农用耕具和人力阶段;中小型的农用机械如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具等在这里还比较少见,人均占有资源的匮乏让该地区农民无法从纯农业生产中得到进一步增收,因此应通过农业旅游、农企打工等多种形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有效保障农民权益。建立各种农业组织,实现农民集结、联合,形成组织,掌握市场话语权,实现个人利益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 章家恩,骆世明. 现阶段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探讨[J]. 生态学杂志,2005,(11).
[2] 刘力,于爱敏. 世界可持续发展农业比较[J]. 世界地理研究,2001, (1).
[3] 宣亚南等. 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 .
[4] 孙敬水.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 经济问题,2002,(8).
[5] 邓正琦. 山地区域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思路——以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例[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6] 叶伟媛. 浙西南山区农业经营主体变化的两面性态势及其应对[J]. 农业经济,2014,(10).
[7] 李克国. 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责任编辑:朱丕智]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 Mountain Area
Hou Chundeng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of Mountainous Area,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China)
Abstract:Recently, th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area has faced double challenges, the one is environmental friendly agriculture and the other i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t is the key point to combine the two focuses for the sustainable of the mountainous area agriculture. On basis the generalization of eco-agriculture,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mountainous area agriculture. Finally, the author gives some advices on how to develop the mountainous area eco-agriculture, combined with the case of Rice industry, which located Huatian rural area, Youyang County.
Keywords:mountainous area; eco-agriculture; factors of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path
收稿日期:2016-02-27
作者简介:侯春灯(1958—),男,重庆山地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教授,长期从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29(2016)03—0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