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辞》校证(十五则)

2016-07-14

关键词:楚辞文本

王  伟

(贵州大学 人文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楚辞》校证(十五则)

王伟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今本《楚辞》所载作品多有倒、脱、衍、讹等错误现象,通过利用《楚辞》文本及王注《楚辞》之用语规律,并充分参考和吸收前修时贤于《楚辞》或于其它典籍的研究成果,以及利用新出土文献材料进行校勘,将有益于该类作品的进一步校理。

关键词:楚辞;文本;校证

1.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脩以为常(注:本文以《四部丛刊》影印江南图书馆藏明翻宋本《楚辞补注》为校证底本。校证中所举《楚辞》异文若无特殊说明,则悉据底本。)

民生,疑作百生。

按:民生,各本皆同王本,历代注家也无异议。但我们认为屈原在此所强调“余独好脩以为常”之相对比之人或阶层当是与之同一层次的而非普通之老百姓可比。而百生即百姓,也即与之相对的官员或贵族等统治阶层。“百生”或写作“民生”,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德经》篇“百生之不治也”之“百生”,其甲本作“百姓”,而今本“百”则作“民”是为证。而“百生”也习见于出土文献,如西周晚期《史颂鼎》[1]117及上博所出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2]896等皆载其例。而针对西周铜器《簋铭》“用匄百福、迈(万)年,俗(欲)兹百生(姓)”之内容,裘锡圭先生指出:“‘百姓’在西周、春秋金文里都作‘百生’,本是对族人的一种称呼,跟姓氏并无关系。在宗法制度下,整个统治阶级基本上就由大小统治者们的宗族构成,所以‘百姓’同时又成为统治阶级的通称”[3]176、185。裘先生所言甚是。出土文献中,“生”常为“姓”之假借,如罗福颐即指出临沂汉简《孙膑》“不取去不善,百生弗畏”之“生”即为“姓”之借。[4]60此外秦景公四年(前573年)铭文也有“囗百生(姓),囗囗宫”语,王辉也指出“‘百姓’应为秦之异姓贵族”[5]20。综上所述,此处之“百生”当是整理者不慎而以此句前“哀民生之多艰”之“民生”常见而于此以“民”易“百”也。殊不知“百生”即“百姓”,也即屈原所强调之集团统治阶层也。

2.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

霾,一作埋。

按:据王注“更霾车两轮”云云,当作“霾”是。吴棫《韵补》“壄”[6]63字注及顾炎武《唐韵正》“壄”[7]342字注引此及蒋骥《山带阁注楚辞》[8]65、胡文英《屈骚指掌》[9]74本即皆作“霾”。而“埋”字当是后起字。虽然今本《荀子·儒效》有“天不能死,地不能埋”之“埋”字,然陈伟先生等著《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即指出:“据庞光华研究,西汉以前没有确定的‘埋’字,疑今本《荀子》‘埋’乃误字”。[10]161揆之事实,其言近是,如今本《左传·文公十八年》“杀而埋之马矢之中”之“埋”字,帛书《春秋事语》即作“貍”而不作“埋”[11]410-412。此外,孙诒让《周礼正义》于“庙用修,凡山川四方用蜃”及“凡祭事,守瘗”以及“蜡氏,下士四人”等条也先后指出埋乃薶之借字,俗作埋[12]1502、2070、2721。是无论作“貍”或“薶”,然皆不当作“埋”字。而出土秦惠文君四年(前334年)之《封宗邑瓦书》“史羁手,司御心,志是霾(埋)封”之“霾”则可为王本不误之明证[5]34。

3.九歌·国殇:严杀尽兮弃原壄

洪兴祖谓:“壄,古野字。”

按:洪说近是。顾野王《玉篇》“严”字注引此作“野”[13]315,而吴棫《韵补》“壄”字注则谓“野,古作壄”,引本篇亦作“壄”[6]63。顾炎武《唐韵正》“壄”字注引此并同王本。[7]342然进而论之,壄亦当为埜字之误。甲金文该字皆从林从土,而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引罗振玉意见谓“《说文》古文下不言予声,则亦当作埜,今增予者殆后人传写之失。《玉篇》埜(原注:林部)、壄(原注:土部)并注古文野,殆埜为顾氏原文,所见许书尚不误”[14]1465。揆之近出楚简,其言殆是。如楚地所出包山2号墓简册《所》[10]79-80、郭店1号墓《尊德义》[10]214、望山1号墓卜筮祷祠[10]276、九店56号墓《丛辰》《告武夷》以及上海博物馆藏战《容成氏》《采风曲目》《柬大王泊旱》等内容之“野”即皆作“埜”可为明证[2]804、808、850—851、865。而“壄”字之普遍使用当稍晚于屈原之时代,如近年出土秦统一六国前后之《睡虎地11号秦墓竹简·为吏之道》之“原壄(野)如廷”“民或弃邑居壄(野)”以及《日书》甲种“裹以白茅,貍(埋)壄(野),则毋(无)央(殃)矣”“有众虫袭人入室,是壄(野)火伪为虫”等之“壄”字可为明证[16]322、345、445、446。而据王注本篇“弃于原壄”云云,是王本已误作“壄”也。

4.天问:曰遂古之初

曰字疑衍。

按:“曰古(故)”恒言,如《楚帛书》甲篇即以“曰故”发端,而饶宗颐《楚帛书新证》指出“‘曰故’,彝铭亦作‘曰古’。西周微氏史墙盘铭云‘曰古文王,初于政。’又钟‘曰古文王’。语例正同”[17]164。饶先生所言甚是,饶先生于《古史之断代与编年(傅斯年讲座)》一文援引《楚帛书》即径写作“曰古”[18]139。而《天问》本段文字从“曰遂古之初”到“死则又育”凡三十四句, 除本句“曰遂古之初”以外余皆四言,而此独为五言,则显得殊为不类。而若去此“遂”字,则“曰古之初,谁传道之”四言发端而统领全文,且“曰古”肇始之例则也吻合饶先生所援引诸例,而其辞气也较今本为畅也。而据王注“遂,往也”云云,是王本已误。

5.天问: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按:“告”当读为“祰”。据王逸注谓“言纣醢梅伯,以赐诸侯,文王受之,以祭告语于上天也”云云,是“祭告”为其中心之意。而据《说文》释“告”谓“牛触人,角箸横木,所告人也”云云,[19]93是“告”无关“祭”义。而《说文》谓“祰,告祭也”,[19]7则正与王注“祭告”语合。且验之甲骨,卜辞正用告为祰,如“勿于大甲告”[14]86“告于父乙”[20]295“其告秋于上甲一牛”[21]73“贞告疾于祖乙”[21]73“于大示告方来”[21]73等皆是。综上所述,“告”读为“祰”方与王注吻合。

6.天问:惊女釆薇,鹿何祐

祐,一作佑。

按:吴棫《韵补》“佑”字注引此即谓“屈原《天问》‘惊女釆薇,鹿何佑’”[6]82,是宋人所见犹有作“佑”者。此外,顾炎武《唐韵正》“佑”[7]394字条及俞正燮《癸巳存稿》“读史记伯夷列传书后”[22]198引此并同。但“祐”与“佑”疑皆“右”之借,典籍祐、佑、右常相通用,如陆德明《经典释文·周易音义》“不佑”条注谓“音又。郑云:助也。本又作祐。马作右,谓天不右行”是证[23]92。但《说文》无“佑”字,段玉裁注“祐”字谓“祐,助也。古只作右”[19]4。其说甚是。如陆德明《经典释文·周易音义》“右民”条注即谓“音佑。……助也”之说也可为佐证[23]82。而甲骨虽见“佑”字,然其多“实用为侑,佑则多以又为之”[14]17。是本处之“祐”、“佑”当为“右”之借。

7.九章·惜诵: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

一本“牉”上有敷字。

闻一多《校补》谓:“牉上当从一本补敷字。”[24]69

按:“膺牉”一词不容分隔,今所出楚简中之葛陵简、天星观简等相关词语可证。如下诸例可窥一斑:

(a)背、膺疾,以肨胀、心悗。(葛陵简甲三219)[25]34

(b)背膺疾,以肨胀、心悗,卒岁或至……(零584、甲三266、277)[25]211

(c)……为君贞:背膺疾,以肨胀、心悗,卒岁或至……(零221、甲三210)[25]212

(d)……贞:既背膺疾,以胛疾,以心……(甲三100)[25]212

(e)既肧(背)膺疾,以心悗,尚毋有咎。(77、310、341、406、624、627)[10]406

(f)[既背膺疾,] 以心悗,尚毋以是故有大咎。(627、628)[25]354

(g)为君贞,背膺疾,以肨胀。(乙二11)[10]406

(h)为君贞,背膺疾(零199)[10]407

(j)为君贞,背膺疾,以肨胀、心闷。(零221、甲三210)[10]407

从上诸例可见,楚简之“背膺疾”不仅与《惜诵》之“背膺牉”意义近似,且皆作为三字之独立结构,而后皆大多缀之“以”字,即上诸例之“背膺疾以”句式,此则与《惜诵》“背膺牉以”句式结构完全一致。因此,虽然我们不能臆断“背膺牉”为“背膺疾”之误,但至少我们可以判断“背膺牉以交痛兮”之传世本不误。而于鬯《香草校书》于“夫妻牉合”条引此也作“背膺牉”,是取舍有的[26]555。

8.九章·抽思: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

9.九章·惜往日: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

澈,一本作徴。

按:徴当为瀓之误。中华书局1985年据李锡龄《惜阴轩丛书》翻刻汲古阁排印本及1957年据金陵书局重刊汲古阁本《楚辞补注》引一本皆谓作“瀓”是证。③而吴棫《韵补》“否”字注引此作“清澈”,[6]5是北宋人所见犹有作“澈”者。然作“澈或瀓”者,皆非正字。《说文》无“澈”字也无“瀓”字,“瀓”当为“澂”之误。朱熹《集注》本即作“澂”,其自注谓“澂,音澄;一作澈,非是”。朱氏所言极是。《说文》有“澂”字,许慎谓“澂,清也”[19]956。是“清澂”同义复指,而此同义复指之用法与《离骚》“览相观”等用法亦一律。是此作“清澂”最是。陈第《屈宋古音义》[27]218、林云铭《楚辞灯》[28]120本于朱熹《集注》皆作“澂”,是不误。

10.九章·惜往日:何贞臣之无辠兮,被离谤而见尤。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

见,疑得之误。

11.远游:无滑而魂兮

魂,疑作和。

按:“滑和”典籍习语也,如《庄子·庚桑楚》“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之“滑成”即“滑和”之讹,刘文典《庄子补正》论曰:“‘滑成’无义,‘成’当为‘和’,字之误也。《德充符篇》‘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文义与此正同。《淮南子·原道篇》‘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俶真篇》‘不足以滑其和’,《精神篇》‘何足以滑和’,‘滑和’盖道家之恒言也。”[34]636-637刘先生所言甚是,如《论衡·异虚篇》“生,寄也;死,归也。何足以滑和”[35]224之“滑和”也即此义。而本篇“无滑而和”之使用即如《慎子》“不足滑其和”[36]62之措辞也。且诚如刘先生所言,“‘滑和’盖道家之恒言”,是亦可证本篇《远游》之“滑魂”当作“滑和”也。今本“和”作“魂”当以其声近之故而致误。

12.九辩·三: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

13.大招:登降堂只

降,一本作玉。

按:据王注“上下玉堂”云云,是王注以“上下释登降”。而据《说文》“登,上车也”,段注谓“引申之,凡上升曰登”[19]120;“降,下也”,段注谓“此下为自上而下”云云[19]1273,是作“降”是。吴棫《韵补》“卿”字注引此作“降”[6]42。是宋人所见犹如此。而据上揭王注,是王本作“降”。

14.七谏·怨世:独冤抑而无极兮,伤精神而寿夭。皇天既不纯命兮,余生终无所依

一本无此四句。

按:一本是。《七谏》语句同于《九章》者,则王逸注多谓已解于《九章》,如《沈江》:“晋献惑于孋姬兮,申生孝而被殃。”王逸注:“已解于《九章》篇中。”《怨思》:“子胥谏而靡躯兮,比干忠而剖心。子推自割而食君兮,德日忘而怨深。” 王逸注:“已解于《九章》。”《自悲》:“苦众口之铄金。”王逸注:“已解于《九章》。”凡此皆无一例外。而本篇“皇天既不纯命兮,余生终无所依”句同于《哀郢》“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但王逸幷没有象上举诸例谓“已解于《九章》”也。是也可证王本无此四句。

15.七谏·哀命:哀灵修之过到

过到疑为浩荡之声误。

按:虽然如顾炎武《唐韵正》“乐”字条等引此也作“过到”[7]503。然“过到”一词费解,故徐复以为“到当为古倒字,……此文过到,亦谓怀王倒逆过甚耳”[38]148。此外或如何剑熏训“到为欺”等等则不一而足[39]337-338。我们以为诸先生虽言之凿凿,但显然“过到”一词不宜分释,窃以为“过到”当“浩荡”之声误。如《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谬谏》“怨灵修之浩荡兮”等,其辞皆“怨(哀)+灵修+浩荡”之结构。故疑“过到”为“浩荡”之声误也。

[参考文献]

[1] 曹锦炎.商周金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5.

[2] 李守奎,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五>文字编[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4] 罗福颐.临沂汉简通假字表[J].古文字研究,1985,(11).

[5] 王辉、王伟.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

[6] 吴棫.宋本韵补[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 顾炎武.唐韵正[M]//音学五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

[8]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9] 胡文英.屈骚指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79.

[10] 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1] 裘锡圭.帛书《春秋事语》校读//裘锡圭学术文集:卷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12] 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3] 顾野王.玉篇[O]//续修四库全书:第2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

[1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九店楚简[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6] 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壹.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17] 饶宗颐.楚帛书新证//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8] 饶宗颐.古史之断代与编年(傅斯年讲座) //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9]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20] 孟世凯.甲骨学词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1] 沈培.殷卜辞中跟卜兆有关的“见”和“告”[J].古文字研究(二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

[22] 俞正燮.癸巳存稿[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23] 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4] 闻一多.楚辞校补[M].成都:巴蜀书社,2002.

[25] 晏昌贵.巫鬼与淫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6] 于鬯.香草校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7] 陈第.屈宋古音义[M]//毛诗古音考 屈宋古音义.北京:中华书局,2008.

[28] 林云铭.楚辞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9] 王念孙.读书杂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0] 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1] 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2] 何琳仪.长沙帛书通释//安徽大学语言文字研究丛书·何琳仪卷[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

[33]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4] 刘文典.庄子补正[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35] 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6] 慎到.慎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7]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8] 徐复.后读书杂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9] 何剑熏.楚辞新诂[M].成都:巴蜀书社,1993.

[责任编辑:左福生]

The Proofreading of Chuci(15 Items of)

Wang wei

(Chinese Department,school of Humanities,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550025,China)

Abstract:in current editions of Chuci, there are some verbal errors like reversing, missing, redundancy, mistake and so on. On that account, there is a necessity for emendating the texts of Chuci, by combining the articles of Chuci itself, including the rules shrouded in the text of Wang Yi’s ChuciZhangju and reference books about Chuci or other classical literatures, especially those studying in philology together.

Keywords:Chuci,text, proofread

收稿日期:2016-04-03

作者简介:王伟(1975—),男,土家族,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文学博士,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楚辞》校证”(批准号:14FZW025)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29(2016)03—0076—05

猜你喜欢

楚辞文本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屈原和楚辞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节奏观下《楚辞》的英译研究
秋夜读《楚辞》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