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常态课中“生本资源”的开发及应用策略

2016-07-14甘启连

学周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常态课开发应用策略

甘启连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太和第一小学,广东广州510000)



品德常态课中“生本资源”的开发及应用策略

甘启连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太和第一小学,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如今的品德学科,在“非人的因素”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及应用比较广泛。实际上,课程资源还包括更为重要的“学生的因素”。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生本资源”就是班级中学生的资源,它就隐藏在我们的身边。处于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生活背景的孩子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多元化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学生资源。因此,在常态的品德课中,如何开发利用“生本资源”非常值得探究。

关键词:常态课;生本资源;开发;应用策略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理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转变课程功能与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在“非人的因素”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应用上已经很成熟,得到了品德教师的广泛应用。大量信息化的资源充斥着整个课堂,精美的图片、优美的音乐、生动的Flash动画,迷乱了孩子的双眼,我们的品德课上得精彩纷呈。冷静下来思考:农村地区的品德教师都是兼职的,不可能每一节的品德课都收集大量的资料,都做课件,我们应当回归现实,立足于常态品德课。因此,可以借助就在身边的资源——“生本”。

“生本资源”是处在不同地域、生活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下学生自身的资源。包括学生个人“显性表征资源”,比如,家庭成员、生活环境、认知水平、课堂的生成、生活经历、活动体验等等。“隐性潜在资源”有:家庭背景、心理特点、身心发展、思维过程、情感变化等等。

对于品德学科的教学来说,“生本”是课堂立足之本。以生为本,就是要以每一个鲜活的、个性的、决不雷同的生命为我们教育教学之“本”。在学生的资源宝库中,哪些资源是最具有开发价值的呢?让我们从《品德与社会》中撷趣品情举例,携手探索。

一、对“学生显性表征资源”的开发以及应用

(一)挖掘利用家庭成员、生活事件——变“无形”为“有形”

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成员构成了多元丰富独特的人文资源。例如,学校处于客家人聚集地,客家人勤俭节约、热情好客、讲究礼仪、爱国爱家,客家文化绚丽多姿,这些人文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家庭中的成员,特别是客家老人是客家文化的“活化石”,他们努力传承这些珍贵的习俗和优秀品质,常常利用民间节日,对子孙进行勤劳节俭、艰苦奋斗、讲礼仪、崇文重教的教育。学生的日常生活保留着传统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如能运用好这些资源,将会使常态品德课不平常。

例如,我在执教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追求文明》的课例中,就是运用了学生独特的客家家庭成员的资源。我首先把学生分成五大组到各个客家人家里去调查采访老人,学习客家人是如何礼貌待人、热情好客的;回到课堂后让学生展示、交流:有的学生将调查采访——“客家人热情招待客人”的录像边播放边说明;有的学生创设梅州客家人接待客人的场景,请同学来体验并说感受。学生印象特别深刻,从而激发了学生传承与发扬这些优秀品质的内在需求。

(二)挖掘利用活动体验资源——变“愉乐”为“深化”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单纯地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的,最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教育”于“活动体验”之中。学校附近有着丰富的地域乡土资源,例如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教育基地等等,这给学生提供了许多活动体验的好去处。

在执教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的《家乡,我为你骄傲》这一主题时,我让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回到自己的家中、社区中去探究家乡的特有的客家风情、客家特产;通过“寻找客家名人”“弘扬客家精神”等活动,从一个小侧面入手,不断深入挖掘本地客家人的独特饮食、建筑、服饰以及蜚声海内外的客家山歌,从研究这些内容中感受客家人独特的魅力。从收集和交流家乡客家名人的故事和事迹中感受客家人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体会到家乡人民为家乡做贡献的真实意义,从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三)巧妙捕捉课堂“现场生成资源”——变“意外”为“惊喜”

课堂是动态、开放、自主、多元化的,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意外”发生,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思想感情等方面都在不停地变化。真实的课堂不会是预设的执行和再现,充满着更多的“变数”和“生成”。教师要有能抓住学生思维火花,引发思维碰撞的教学机智和能力。

一位老师在执教全区的研讨课《我爱爸爸妈妈》时,讲到“我们以后要怎样孝顺自己的父母”时,有个学生回答道:“我的妈妈住院了,我要请假到医院照顾她。”这么一说立即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反对,有个孩子马上说:“不行,我们还要上课呢,如果请假了,功课就会落下了。”这时,老师面对即时生成的问题,不是马上说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随后,为了正确引导学生,教师小结:“妈妈生病了,作为子女要关心,但也要考虑到自己的实际问题,可以下课后再去看望妈妈,这样既不耽误学习,又可以尽自己的孝心。同学们要用具体的行动来孝顺父母。”

有的老师遇到类似的问题,特别是正在上公开课,都会绕过去不讲,或者敷衍学生。但是这位老师却很好地利用这次现场“意外”生成的话题,抓住了讨论的焦点,延伸开去——“如何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孝顺父母”,既保护了发言孩子的自尊心,又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更深一个层次地学会理性的孝顺。

二、对“学生隐性潜在资源”的开发以及应用

(一)挖掘利用儿童生活化资源——变“抽象”为“形象”

其实,每个学生在进入课堂时,并不是“空白”色彩,他们都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带着自己对社会、对事物的认识而来。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注重生活化资源的利用,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

如执教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我最喜欢的动物朋友》一课,利用农村地区大多数学生家里都养了一些小动物,如小鸡、小兔、狗等,课前先让他们根据老师的提示,从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去观察,然后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上。然后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交流讨论,真实的记录深入生心,学生一下子了解了动物的特点,认识到它们都是人类的朋友。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归日常生活进行亲身经历,激起学生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共鸣。当学生走出课堂回归生活的时候,他们的心灵深处不会留下太多的受教育痕迹。有共鸣,才是最好的开始。教育无痕,是理想的德育。

(二)挖掘利用内心情感资源——变“有情”为“动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情感,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催化剂”。品德教学重视尊重人的情感,重视学生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看做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主体,而不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

如执教《待人有礼》的课例时,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父母寄语,请家长们在课前就写好子女在礼貌待人方面的表现,提出希望和具体的做法。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同学们,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做个礼貌待人的好学生,不仅是我,你们的父母更是如此,下面请同学们看看父母给你们写的寄语。”然后播放抒情音乐,让学生看父母给他们的一封信。看完后,采访同学,他们一致认为非常感动,体会到父母是那么疼爱自己,一定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因此,挖掘利用学生内心情感资源,才能把“有情”变为“动情”。

(三)挖掘利用思维创造性资源——变“想象”为“现实”

儿童最富足的就是想象力,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也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要给学生营造宽松、广阔的活动空间,还给他们学习的权利,让他们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让他们自主采集那些感兴趣的,能受到启迪的,或能激发情感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例如,在教学品社课四年级下册《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中的一个环节——小小设计师“我为家乡的明天画蓝图”,我让学生根据家乡的新发展或自己的想象画下来。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画了许多纵横交错的立交桥解决塞车的问题;有的画了一个多功能的清洁机器人,让家乡的环境变得更美;有的设计了穿梭在空中的“大巴士”;有的在帽峰山山脚设计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多功能住宅区……

教师只有真正树立“生本”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真心、细心、耐心地聆听他们来自生命深处的声音,尽心呵护每一个幼小的心灵,我们的课堂才会因为洋溢人性的光辉而变成心灵成长的“伊甸园”。只有这样,品德课堂才是灵动的,教学才是美丽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张毅.浅析品德与生活教学常态化活动策略[J].文学教育:中,2012(10).

[2]刘广宇.教师师德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J].职业技术,2013(10).

[3]马莉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家庭伦理道德探析[J].科技信息,2013(6).

[责任编辑张敬亚]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Student Resources in Morality Class

GAN Qi-lian
(Taihe No. 1 Primary School,Baiyun District,Guangzhou Guangdong,510000,China)

Abscract:Today’s morality class has a more extensive space in“non-human factors”of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n fact,the curriculum resources include more important“factors of students”. The object of education is students,students themselves are resources. Student resources are surrounding us.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nd backgrounds form diverse resources. How to develop and utilize“the resources”is worth exploring.

Key words:class;student resources;development;applic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6-008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6.028

作者简介:甘启连(1978-),女,汉族,广东信宜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导处副主任,研究方向:利用乡土资源凸显情感教育。先后被评为广州市优秀品德教师、白云区义务教育先进个人、区品德教坛新星、白云区科研标兵等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常态课开发应用策略
亟待理性回归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亲和:常态课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