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草枯中毒预后与早期白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研究

2016-07-14岳尊飞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6期
关键词:白细胞研究

岳尊飞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百草枯中毒预后与早期白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研究

岳尊飞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摘要】目的 探讨百草枯农药中毒患者的预后与早期白细胞数目增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2010 年1 月至2014 年10月收治的 109例百草枯农药中毒患者;分别于入院后即刻及24 h后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数目;按白细胞数目分为A组(≤10× 109/L)、B组(>10×109/L,≤20×109/L)、C组(>20×109/L),在三组间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入院后即刻及24 h后B组与C组在年龄≤60岁的患者中存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入院即可A组与B组在年龄>60岁的患者中及入院24 h后B组与C组在年龄>60岁的患者中存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年龄≤60岁的患者中百草枯农药中毒患者的预后与早期白细胞数目增高有良好的相关性,但在年龄>60岁的患者中百草枯农药中毒患者的预后与早期白细胞数目增高无明显相关性。

【关键词】百草枯中毒;白细胞;研究

百草枯(paraquat,PQ)又名克芜踪、对草快,常用剂型为20%的水溶液,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广泛的除草剂之一。百草枯急性中毒患者往往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常累及肺、肾、肝等全身多个脏器,出现不可逆的肺纤维化病变[1]。由于目前百草枯农药中毒尚无特效的解毒剂,所以对于百草枯的治疗仍以综合治疗为主,但综合治疗费用大,治疗效果却并不理想。而百草枯中毒患者大多来自农村,经济条件十分有限且目前能开展检测百草枯血药浓度的医疗单位较少,故是否能够根据常用临床检测指标来早期评估患者预后显得极其必要。本文将我院2010 年1 月至2014 年10月救治的109 例百草枯农药中毒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总结如下,以探讨百草枯农药中毒患者的预后与早期白细胞数目的相关性。以期尽早了解百草枯农药中毒程度,预测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急诊科2010年1 月至2014 年10月收治的 109例百草枯农药中毒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性63例,年龄20~79岁。入选标准:我院为首诊医院,有明确百草枯接触史,中毒途径均为口服,服毒量:20~150 mL,均为20%百草枯溶液。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药物中毒、创伤和其他急性病发作,并排除近1个月有感染性疾病病史等可能引起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的疾病。以临床死亡和临床治愈(存活)为观察终点,其中临床死亡纳入标准为:在院内死亡和院外(包括放弃治疗或转院患者经随访确认因百草枯中毒致死者)死亡者,临床治愈(存活)纳入标准为:好转出院并连续随访半年以上存活并未因百草枯中毒而二次入院治疗者。按入院后即刻及24 h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为A组(≤10×109/L)、B组(>10×109/L,≤20× 109/L)、C组(>20×109/L),在三组间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第一时间进行白陶土水彻底洗胃、20%甘露醇注射液胃管注入导泻至排出黄色大便以清除毒物,防止毒物进一步吸收,同时给予HA230+HA330血液灌流治疗(4 h/d,连续5~7 d)、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甲强龙4~10 mg/(kg•d)静脉输注]、环磷酰胺[5~10 mg/(kg•d)静脉输注]、大剂量维生素C(5~10 g/d静脉输注)、水化治疗(维持尿量200 mL/h左右)、血必净、维生素B、还原型谷胱甘肽以及保护心、肝、肾重要脏器功能等综合支持治疗。当PO2<40 mm Hg时,给予吸氧,发生严重低氧血症的患者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1.3 检测指标:患者入院后即刻抽取外周静脉血送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等指标,并于入院24 h后再次复查以上指标。以患者临床死亡和临床治愈为观察终点。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入院后即刻B 组与C组在年龄≤60岁的患者中存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入院即刻A组与B组在年龄>60岁的患者中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入院24 h后B 组与C组在年龄≤60岁的患者中存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C组在年龄>60岁的患者中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 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无论在入院即刻或是入院24 h后在年龄≤60岁的患者中均提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升高与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但是在年龄>60岁的患者中则提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升高与患者的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分析探讨如下:百草枯中毒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选择性在肺内大量积聚,释放过氧化物离子,损害Ⅰ型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导致肺内出血、肺水肿,透明膜变性或纤维细胞增生,最终导致肺纤维化[2],是患者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反映机体应激及炎性反应的重要指标。白细胞升高是机体炎性反应的经典指标,绝大多数急性肺损伤表现为嗜中性粒细胞明显浸润,动物模型证实,如果去除肺内嗜中性粒细胞的聚集,肺损伤程度会大大减轻。百草枯中毒后其强烈的理化作用及大量氧自由基释放,可造成机体一系列应激反应,刺激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具有趋化作用,吸引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聚集。而这些炎性细胞可产生大量如前列腺素、溶酶体酶和过氧化氢类物质等炎性介质,进一步加重了炎性反应,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故在百草枯中毒早期即可出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且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升高程度越早、越高,往往提示百草枯中毒程度越重,预后越差[3];而在年龄>60岁的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呼吸系统形态会发生一定程度改变,肺功能及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体质较弱且多由基础病合并,致使细胞吞噬及对病原体的杀灭能力降低等,造成了白细胞计数不增高或增高程度与机体炎性反应程度不一致的现象,使实验室检测指标与临床实际产生差异。故在青壮年患者中(年龄≤60岁)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数目与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相关性:早期白细胞数目越高提示患者预后越差(死亡);而在老年(年龄>60岁)患者中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数目与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不能预测患者预后。

表1 入院即刻各组存活率比较[年龄≤60岁患者,年龄>60岁患者]

表2 入院24 h后 各组存活率比较[年龄≤60岁患者,年龄>60岁患者]

参考文献

[1] Patial RK.Acute fatal paraquat poisoning[J].J Assoc PhysiciansIndia, 2003,51(1):88-89.

[2] Meng X X,Liu K,Tan J T,et a1.The relationship of endoplasmicreticulum stress with par8quat induced lung fibmsis in rats[J]. zhonghua Wei Zhong Bing Ji Jiu Yi Xue,2013,25(6):331.

[3] 詹峰,宋维,陈文腾.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白细胞计数及凝血功能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4,34(4):628.

中图分类号:R59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6-0097-02

猜你喜欢

白细胞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白细胞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